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手记: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2月28日,中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在罗布泊获得成功。中国人民凭借自己的力量,成功地挫败了对中国的核封锁,增强了国威,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一个冬日的下午,我走进了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院士的家。去之前,我一直在想像着两弹一星功勋的居室应该是什么样子,而当我真正置身其中时,才发觉它是那么的简洁和朴素,和它的主人一样,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温暖。这间居室的主人为了国家的核武器研制和试验、为了祖国的强大,在茫茫戈壁二十多年,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作出了重大贡献。原子弹和氢弹试验成功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信念让我们的功勋们如此默默无闻?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86岁高龄的两弹一星功勋,聆听他的回忆,感受他的爱国情怀。(本刊记者:孟玮)
记者(以下简称记):程老,在您的求学时代,是什么促使您走上了科学报国的道路?
程开甲(以下简称程):上学时听老师讲中国的国耻、讲外国人说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当时觉得自己的国家怎么这样差。第一次认识的转变,是在英国留学时看到了一部记录片。1949年英国的军舰在长江游弋阻止解放军过江,其“紫石英”号被解放军击伤后被迫升起白旗,英国放映的纪录片报导了此事。看后对我触动很大,感到中国人终于有了这一天、中国有希望了。这一事件激发了自己的爱国热情,促使我要回国报效。
回国前,我就下决心要建设祖国,考虑到国内建设所需,专门去买了金属物理学的书带回国用。回国后,先到浙江大学教书。由于已经懂得是共产党救中国,我就积极靠拢党。加入九三学社后,我在学社里学习了更多的党的知识。1952年,我被调到南京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创建了南京大学的金属物理专业和核物理专业。报国之心使我在南京大学的教学和研究中起到了大作用。1954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记:您何时受命开始从事核武器研究的?
程:国家为研制原子弹成立了研究所。1959年夏,学校接到调令,要我立即去北京二机部报道,干什么谁都不知道,我就去了。直到最后找到了研究所才知道原来是要搞原子弹。
我学得多而广,因此对于接受的每一个新的任务都有充分的把握,从到所的第一天始,我就很努力地工作。我很快就参加了原子弹研制关键点中的爆炸聚焦理论研究,还进行化爆试验研究。这样工作了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原子弹爆炸的研究和准备工作差不多了,需要准备试验了。
到了1962年,离原子弹研制成功还有两年,上级决定派我到国防科委二十一基地组建研究所抓核试验的准备工作,我又一次进入了新的岗位。我一次又一次地领新受命,但我从不讨价,无怨无悔,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再苦再难我都全心全意地去工作。
记:作为核试验的技术总体负责人,在核试验过程中,您都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程:首先,我们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我与吕敏、陆祖荫、忻贤杰等几个人共同讨论、研究第一次原子弹试验的方式和各种问题,起草了《国家第一种试验性产品试验技术方案》。当时非常困难,我们就搞大协作,摸着石头过河,那时候就是这样啊!
作为核试验的技术总体负责人,我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所担负的责任也很大。我提出了第一次核试验的塔爆方案,最后确定下来。为什么选择塔爆呢?因为塔爆爆炸地点固定有利于测量。空爆的话测量问题更多了,如果不用塔爆而用地面爆炸的试验方式,由于地面试验产生很“脏”的灰尘,且起初我们在测量方面还有许多困难,所以,决定用塔爆。那时候真是大协作啊,光测量的仪器就有三千多台。从1962年开始,到1964年10月就完成了。当时,在技术上都听我的,听我的,我责任就大了。很多技术问题的解决我都是起了作用的。例如,在解决铺设电缆和其接头问题上提出了解决办法。还有强调进行地下核试验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还是从真正能“定点、屏蔽、安全”地拿到数据来考虑,后来的一切证明我是正确的。总之,确实能够用我所学为国家作贡献,我真的很高兴。
记:能否结合您的经历和我们谈一谈您如何理解自主创新?
程:自主创新首先要的是踏踏实实,从实际出发,要懂得实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才能有创新。
科学技术的研究没有侥幸。科学研究是结合实践的具体的脑力劳动,不能盲目跟着别人的思路走,要有独特的观点、思想和方法,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研究。研究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不能一味追求效益。我常常告诫自己也告诫别人:不盲从权威。要执著、要认真、要穷追不舍、要坚持到底。
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遇上新问题,不能跟着已有的结论跑,要有创新思维,要敢于想像,敢于坚持。因为需要,我经常调换岗位,从我自己来说,我从不满足已有的,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帮助我在不同的岗位上都能做出新的东西来。
记:您认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要注意什么问题?您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希望是什么?
程:不要脱离实际,空口讲白话不好,实践很重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工作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要勤劳、努力做实践工作。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离开了实践,空想是没有用的。要回到实践当中去解决问题。科技发展现在很快,但是我们的科技力量不够强。我们的科研队伍要精,专业研究要深,这是我的希望。老师教学时要以身作则,应该专而且深、踏踏实实地工作。这样的话,我们的发展会很有希望的。不能空想,不能脱离实际,一切都是从实际中来的。
年轻人一定要首先打好基础,方可一步步有机会得到发展作出贡献。我中学的时候看了很多科学家的传记,对我启发很大。那时我常想,科学家是怎么做科学研究的呢?那么辛苦,而且为国家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例如,当年法国的巴斯特的研究在法国的葡萄酒市场中获得巨大成功正是基于巴斯特实实在在地对细菌的研究。所以,年轻人不要一味追求做大,大小事都要做,碰到机会就有发展,但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懂得,很多人可以作出大贡献,其中没有你的参与是不行的,但成功者未必是你。
记:为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您和其他参与研制的科学家都是几十年扎根戈壁、隐姓埋名,您的人生信念是什么?回首往事,您有什么感受?
程:我一次又一次地接受新任务、变换方向,但我从不讨价,无怨无悔,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再苦再难我都全心全意地去工作。我相信我努力我就能干好,我有信念,我也有实力。我一直都相信,我们的国家是会发展的、会强盛起来的,现在已经得到了现实的证明,看到现在中国的强盛我十分开心,我非常高兴。
我们要了解国家的需要,我经常讲,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我也很同意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他讲的“发展是硬道理”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非常正确的。科学也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检验理论也只有依靠实践来证明。这个原则在什么地方都是通的。
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发展,但是,发展要顺应自然,也许观点不同、方法不同,但必须顺应自然,不能违背真理。
现在国家发展得这么快,是过去根本想不到的。我们的国家将来还要更好,看到这些我非常快乐。我虽然老了,但一切均在发展之中,我也还要发挥余热,为发展作贡献、为国家作贡献。我要在活着的时候做些有用的研究,我现在还在研究纳米材料。
我觉得中央的政策都正确,都很好,而且国家现在发展这么快,这是我没想到的。有人问我,对当初决定回国怎样想?我说,如果我不回国,可能会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绝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在国家这么好,我很高兴,我能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的快乐。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2月28日,中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在罗布泊获得成功。中国人民凭借自己的力量,成功地挫败了对中国的核封锁,增强了国威,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一个冬日的下午,我走进了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院士的家。去之前,我一直在想像着两弹一星功勋的居室应该是什么样子,而当我真正置身其中时,才发觉它是那么的简洁和朴素,和它的主人一样,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温暖。这间居室的主人为了国家的核武器研制和试验、为了祖国的强大,在茫茫戈壁二十多年,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作出了重大贡献。原子弹和氢弹试验成功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信念让我们的功勋们如此默默无闻?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86岁高龄的两弹一星功勋,聆听他的回忆,感受他的爱国情怀。(本刊记者:孟玮)
记者(以下简称记):程老,在您的求学时代,是什么促使您走上了科学报国的道路?
程开甲(以下简称程):上学时听老师讲中国的国耻、讲外国人说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当时觉得自己的国家怎么这样差。第一次认识的转变,是在英国留学时看到了一部记录片。1949年英国的军舰在长江游弋阻止解放军过江,其“紫石英”号被解放军击伤后被迫升起白旗,英国放映的纪录片报导了此事。看后对我触动很大,感到中国人终于有了这一天、中国有希望了。这一事件激发了自己的爱国热情,促使我要回国报效。
回国前,我就下决心要建设祖国,考虑到国内建设所需,专门去买了金属物理学的书带回国用。回国后,先到浙江大学教书。由于已经懂得是共产党救中国,我就积极靠拢党。加入九三学社后,我在学社里学习了更多的党的知识。1952年,我被调到南京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创建了南京大学的金属物理专业和核物理专业。报国之心使我在南京大学的教学和研究中起到了大作用。1954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记:您何时受命开始从事核武器研究的?
程:国家为研制原子弹成立了研究所。1959年夏,学校接到调令,要我立即去北京二机部报道,干什么谁都不知道,我就去了。直到最后找到了研究所才知道原来是要搞原子弹。
我学得多而广,因此对于接受的每一个新的任务都有充分的把握,从到所的第一天始,我就很努力地工作。我很快就参加了原子弹研制关键点中的爆炸聚焦理论研究,还进行化爆试验研究。这样工作了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原子弹爆炸的研究和准备工作差不多了,需要准备试验了。
到了1962年,离原子弹研制成功还有两年,上级决定派我到国防科委二十一基地组建研究所抓核试验的准备工作,我又一次进入了新的岗位。我一次又一次地领新受命,但我从不讨价,无怨无悔,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再苦再难我都全心全意地去工作。
记:作为核试验的技术总体负责人,在核试验过程中,您都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程:首先,我们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我与吕敏、陆祖荫、忻贤杰等几个人共同讨论、研究第一次原子弹试验的方式和各种问题,起草了《国家第一种试验性产品试验技术方案》。当时非常困难,我们就搞大协作,摸着石头过河,那时候就是这样啊!
作为核试验的技术总体负责人,我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所担负的责任也很大。我提出了第一次核试验的塔爆方案,最后确定下来。为什么选择塔爆呢?因为塔爆爆炸地点固定有利于测量。空爆的话测量问题更多了,如果不用塔爆而用地面爆炸的试验方式,由于地面试验产生很“脏”的灰尘,且起初我们在测量方面还有许多困难,所以,决定用塔爆。那时候真是大协作啊,光测量的仪器就有三千多台。从1962年开始,到1964年10月就完成了。当时,在技术上都听我的,听我的,我责任就大了。很多技术问题的解决我都是起了作用的。例如,在解决铺设电缆和其接头问题上提出了解决办法。还有强调进行地下核试验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还是从真正能“定点、屏蔽、安全”地拿到数据来考虑,后来的一切证明我是正确的。总之,确实能够用我所学为国家作贡献,我真的很高兴。
记:能否结合您的经历和我们谈一谈您如何理解自主创新?
程:自主创新首先要的是踏踏实实,从实际出发,要懂得实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才能有创新。
科学技术的研究没有侥幸。科学研究是结合实践的具体的脑力劳动,不能盲目跟着别人的思路走,要有独特的观点、思想和方法,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研究。研究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不能一味追求效益。我常常告诫自己也告诫别人:不盲从权威。要执著、要认真、要穷追不舍、要坚持到底。
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遇上新问题,不能跟着已有的结论跑,要有创新思维,要敢于想像,敢于坚持。因为需要,我经常调换岗位,从我自己来说,我从不满足已有的,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帮助我在不同的岗位上都能做出新的东西来。
记:您认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要注意什么问题?您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希望是什么?
程:不要脱离实际,空口讲白话不好,实践很重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工作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要勤劳、努力做实践工作。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离开了实践,空想是没有用的。要回到实践当中去解决问题。科技发展现在很快,但是我们的科技力量不够强。我们的科研队伍要精,专业研究要深,这是我的希望。老师教学时要以身作则,应该专而且深、踏踏实实地工作。这样的话,我们的发展会很有希望的。不能空想,不能脱离实际,一切都是从实际中来的。
年轻人一定要首先打好基础,方可一步步有机会得到发展作出贡献。我中学的时候看了很多科学家的传记,对我启发很大。那时我常想,科学家是怎么做科学研究的呢?那么辛苦,而且为国家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例如,当年法国的巴斯特的研究在法国的葡萄酒市场中获得巨大成功正是基于巴斯特实实在在地对细菌的研究。所以,年轻人不要一味追求做大,大小事都要做,碰到机会就有发展,但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懂得,很多人可以作出大贡献,其中没有你的参与是不行的,但成功者未必是你。
记:为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您和其他参与研制的科学家都是几十年扎根戈壁、隐姓埋名,您的人生信念是什么?回首往事,您有什么感受?
程:我一次又一次地接受新任务、变换方向,但我从不讨价,无怨无悔,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再苦再难我都全心全意地去工作。我相信我努力我就能干好,我有信念,我也有实力。我一直都相信,我们的国家是会发展的、会强盛起来的,现在已经得到了现实的证明,看到现在中国的强盛我十分开心,我非常高兴。
我们要了解国家的需要,我经常讲,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我也很同意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他讲的“发展是硬道理”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非常正确的。科学也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检验理论也只有依靠实践来证明。这个原则在什么地方都是通的。
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发展,但是,发展要顺应自然,也许观点不同、方法不同,但必须顺应自然,不能违背真理。
现在国家发展得这么快,是过去根本想不到的。我们的国家将来还要更好,看到这些我非常快乐。我虽然老了,但一切均在发展之中,我也还要发挥余热,为发展作贡献、为国家作贡献。我要在活着的时候做些有用的研究,我现在还在研究纳米材料。
我觉得中央的政策都正确,都很好,而且国家现在发展这么快,这是我没想到的。有人问我,对当初决定回国怎样想?我说,如果我不回国,可能会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绝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在国家这么好,我很高兴,我能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