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是《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一条核心理念。探究教学现已成为科学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可。那么,教师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就我在教学研究中的一些思考和大家作以交流。
一、注重问题意识,缺泛分析整理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有什么疑问”、“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
所以在教学中我认为引导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还要及时整理问题,帮助学生选择问题,将课堂上能研究的、要研究的问题突出出来。比如《小车的运动》一课确定要研究的问题为: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像这样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比如“你家乡的各个季节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这些是不复杂的、可以通过观察、调查获得答案的问题。“你怎样治愈生病的小动物?”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不适合来让学生研究。其实,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二、强调动手操作,疏忽动手动脑
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教师都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在看似热热闹闹的科学课课后学生的头脑却依然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其实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做实验之前要先思考,想清楚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对探究的问题作出书面计划。比如实验如何设计;实验怎么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条件;做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做对比实验时,如何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改变的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明白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变,其他条件必须完全相同,才能进行实验。
三、突出主体地位,淡化主导作用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可是现在有些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清楚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课堂上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是上帝,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依照学生所提议的进行,其结果常常是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教师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于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用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四、重视课堂探究,忽视课后延伸
当今科学课上教师已注重探究式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特别是对班级中内向的学生,应给予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讨论和质疑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学生正是在这种讨论和质疑中,思维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但课后的拓展延伸却往往被忽视,合理有效地拓展延伸在认知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降落伞》一课中,在学生对“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进行实验的基础上,适时抛出问题:你能做一个降落伞把鸡蛋从楼上运到楼下吗?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拓展思维,综合运用自己学到的各种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制作,有效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去思考、去探究,让科学探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一、注重问题意识,缺泛分析整理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有什么疑问”、“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
所以在教学中我认为引导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还要及时整理问题,帮助学生选择问题,将课堂上能研究的、要研究的问题突出出来。比如《小车的运动》一课确定要研究的问题为: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像这样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比如“你家乡的各个季节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这些是不复杂的、可以通过观察、调查获得答案的问题。“你怎样治愈生病的小动物?”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不适合来让学生研究。其实,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二、强调动手操作,疏忽动手动脑
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教师都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在看似热热闹闹的科学课课后学生的头脑却依然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其实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做实验之前要先思考,想清楚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对探究的问题作出书面计划。比如实验如何设计;实验怎么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条件;做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做对比实验时,如何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改变的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明白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变,其他条件必须完全相同,才能进行实验。
三、突出主体地位,淡化主导作用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可是现在有些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清楚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课堂上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是上帝,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依照学生所提议的进行,其结果常常是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教师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于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用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四、重视课堂探究,忽视课后延伸
当今科学课上教师已注重探究式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特别是对班级中内向的学生,应给予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讨论和质疑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学生正是在这种讨论和质疑中,思维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但课后的拓展延伸却往往被忽视,合理有效地拓展延伸在认知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降落伞》一课中,在学生对“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进行实验的基础上,适时抛出问题:你能做一个降落伞把鸡蛋从楼上运到楼下吗?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拓展思维,综合运用自己学到的各种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制作,有效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去思考、去探究,让科学探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