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确定位初中写作指导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决定了写作指导的有序和有效,也决定了作文指导活动的发展力、生命力。
一、立足于常见知识的积淀
写作能力,是指能自动地运用各种书面言语方式,撰写文章的能力,本质上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技能呈现。而这种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为基础的。因此,培养写作能力首先是培养学生将写作知识转换为写作技能的能力。
写作指导的立足点首先在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掌握必需的写作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掌握学过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尽可能将些特点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要写好作文必然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学生写作不能等同于知识,它更是一种综合能力。在这一点上,课标的提醒还是有用的:“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实施指导时,教师不要把鲜活生动的写作活动演变为知识灌输,异化为文体知识的教学,而应是“随机渗透”“点到为止”,以免本末倒置。因此,写作指导应立足于常见知识的铺垫,而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上。
二、立足于阅读的基础
写作教学指导中“写”与“读”分离情况比比皆是,以致指导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叶圣陶),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读是由外到内的理解吸收,写是由内到外的理解表达,读是写的基础。文本的优美语言优美形式在学生们的语言区中形成了一个个“语言模块”,从而改变学生的语言形态,提高他们的语言智慧和语言能力。优秀的文本就成了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语言智慧的磨刀石。一种语言方式的改变,实际是一个人思维方式的改变。用优秀的作品语言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才能在写作中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写出新的语言。事实上,把阅读作为作文题材的来源,可以消除“无话可说”,说假话、大话、空话,畏惧作文的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从阅读中学到写作的技法。但这些效果的取得,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经久而内化,而非一日之功。
写作要与文本阅读教学亲密接触,写作的教学不要游离于阅读教学以外。这道理大家都懂,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初中生正处在语言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有必要让他们大量赏读优秀的作品,储备素材,并能够在写作过程中信手拈来,自然得体。在常态教学中,教师应有综合的意识,有意将文本阅读与作文教学有机统一起来,以阅读为基本支撑,充分利用好教材(个体阅读)中的文本,化整为零,寓作文教学指导于文本阅读教学之中,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到写作活动,课堂上教师应以教材内容(阅读)为凭借,适时地进行读写结合点拨,根据内容进行适当的引导、模仿、加工和创造。日积月累,定能收到读写基本同步的效果。
三、以提高表达交流能力为指导的落脚点
指导的最终目的不是模仿,而是变异和创新,它以提高学生表达交流能力、能够运用不止一种表达方式、练习运用多种文体进行写作为落脚点。“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课标这些要求提醒我们:写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全面地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
从实践看,写作指导有两个环节需要加以关注:一是变写。当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语言积累,增加了知识,掌握了作文形式和表达方法,再加上有真实的内容可写,这时已经具备了“变”的条件:写起文章来左右逢源,增色生辉,能灵活运用已积累的词语、句式、段落、文章,修辞句式,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变换表达。这时如果继续停留在“模仿”阶段,指导和训练自然落入“呆板”窠臼。而化呆板为生动,需要适度的变写。二是创写。创写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感悟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或是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所感所思,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谈自己的真知实悟。它是在仿写与变写的基础上的升华。没有“仿”与“变”的坚实基础,也就不会有创作的锦上添花。实现从“仿写”“变写” 到“创写”的飞跃,教师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进而有创意地表达生活。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立足于常见知识的积淀
写作能力,是指能自动地运用各种书面言语方式,撰写文章的能力,本质上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技能呈现。而这种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为基础的。因此,培养写作能力首先是培养学生将写作知识转换为写作技能的能力。
写作指导的立足点首先在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掌握必需的写作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掌握学过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尽可能将些特点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要写好作文必然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学生写作不能等同于知识,它更是一种综合能力。在这一点上,课标的提醒还是有用的:“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实施指导时,教师不要把鲜活生动的写作活动演变为知识灌输,异化为文体知识的教学,而应是“随机渗透”“点到为止”,以免本末倒置。因此,写作指导应立足于常见知识的铺垫,而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上。
二、立足于阅读的基础
写作教学指导中“写”与“读”分离情况比比皆是,以致指导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叶圣陶),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读是由外到内的理解吸收,写是由内到外的理解表达,读是写的基础。文本的优美语言优美形式在学生们的语言区中形成了一个个“语言模块”,从而改变学生的语言形态,提高他们的语言智慧和语言能力。优秀的文本就成了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语言智慧的磨刀石。一种语言方式的改变,实际是一个人思维方式的改变。用优秀的作品语言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才能在写作中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写出新的语言。事实上,把阅读作为作文题材的来源,可以消除“无话可说”,说假话、大话、空话,畏惧作文的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从阅读中学到写作的技法。但这些效果的取得,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经久而内化,而非一日之功。
写作要与文本阅读教学亲密接触,写作的教学不要游离于阅读教学以外。这道理大家都懂,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初中生正处在语言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有必要让他们大量赏读优秀的作品,储备素材,并能够在写作过程中信手拈来,自然得体。在常态教学中,教师应有综合的意识,有意将文本阅读与作文教学有机统一起来,以阅读为基本支撑,充分利用好教材(个体阅读)中的文本,化整为零,寓作文教学指导于文本阅读教学之中,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到写作活动,课堂上教师应以教材内容(阅读)为凭借,适时地进行读写结合点拨,根据内容进行适当的引导、模仿、加工和创造。日积月累,定能收到读写基本同步的效果。
三、以提高表达交流能力为指导的落脚点
指导的最终目的不是模仿,而是变异和创新,它以提高学生表达交流能力、能够运用不止一种表达方式、练习运用多种文体进行写作为落脚点。“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课标这些要求提醒我们:写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全面地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
从实践看,写作指导有两个环节需要加以关注:一是变写。当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语言积累,增加了知识,掌握了作文形式和表达方法,再加上有真实的内容可写,这时已经具备了“变”的条件:写起文章来左右逢源,增色生辉,能灵活运用已积累的词语、句式、段落、文章,修辞句式,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变换表达。这时如果继续停留在“模仿”阶段,指导和训练自然落入“呆板”窠臼。而化呆板为生动,需要适度的变写。二是创写。创写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感悟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或是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所感所思,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谈自己的真知实悟。它是在仿写与变写的基础上的升华。没有“仿”与“变”的坚实基础,也就不会有创作的锦上添花。实现从“仿写”“变写” 到“创写”的飞跃,教师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进而有创意地表达生活。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