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传统教育中的“单向式”、“封闭式”教学模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那么语文课堂如何“动”起来呢?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气氛 活跃
语文活动课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能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一、加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端正工作态度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笼罩在我们每一教师心头上的阴影,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因素,但它又决非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们试想一下,一个对教学工作没有热爱之心的教师,一个不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教师,是很难出成绩的,因为他的工作是为了对付工作、应付检查,是一种很勉强的工作,也是没有什么工作效率的工作,所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书读得不够。新课标的两个关键词“感悟”、“体验”无一不是建立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的。教学文言文,朗读尤其重要,可以说古文的语感是勤奋刻苦地读出来的。始终要做到突出课堂,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培养良好习惯,做到课内开花,课外结果,抓住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下保底,上不封顶”的素质教育。
二、设问质疑,产生兴趣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如果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设计出高质量的、富于技巧性的提问内容,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下面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重新给课文拟个标题。发言时,先说出你拟的标题是什么?然后稍作解释。”生1:我拟的标题是“两面人”。所谓“两面人”是指奥楚蔑洛夫有对穷苦、没有地位的人凶狠的一面,还有对有权力、有威望的人一味顺从的一面。师:你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有两副面孔,对没钱没势的人一副面孔,对有钱有势的人一副面孔;生2:我拟的标题是“狡诈多变的警官”。理由是奥楚蔑洛夫来回变了好几次,一会儿夸狗,一会儿又说把狗弄死,这些说明他多变;而且在每次变化时,又总是为自己找到比较好的借口,这又说明他非常狡诈;生3:变色龙是爬行动物蜥蜴的一种。这种动物皮肤的颜色可以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变化而改变。本文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也是随着环境、事态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警官的做法就好比是变色龙,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为题目。这个环节,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老师的点拨,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原来死水一样的课堂变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
三、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完成这样的教育目标,教师要树立“为创造性而教”的观念。首先教师要立足教材,预设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通过动脑筋学来的知识掌握更牢固,通过动脑筋培养创新思维,如教学五年级第三单元《新型玻璃》时,以“缤纷玻璃梦”为话题进行想象训练,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当学生们看到其他同学积极思考,自己也会积极地投入思考,特别是是各种答案受到欢迎时,更使发散思维受到鼓励而活跃起来。其次教师要创造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在班级讨论中,多问“谁能对这个问题提出不同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利用不平常的方法解决问题,哪怕结果并不完善。教师能容忍异议并布置一些不评分的作业,在这种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为了培养学生倾听,并能抓住依据去辩论,我常拟定一定的主题,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如主题“开卷有益和开卷无益”,双方都要对所持的观点进行辩论,并力争驳倒对方的观点,学生们情绪激昂,即使是平时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也会主动参与辩驳的,老师用赞许的目光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总之,语文是“活”的,它不像理科的公式、概念是定义性的内容,它只是选取的材料。教材者,教学之材料。而作为材料,在编者选取、教者应用等各方面都有其局限性,而作为语文教师应参照时代、环境、情景、学生精神状态等各方面的因素,根据阶段性、课时教学目标、对语文学科整体知识结构的把握,对教材作适当处理,排除局限性,从而让语文“活”起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气氛 活跃
语文活动课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能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一、加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端正工作态度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笼罩在我们每一教师心头上的阴影,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因素,但它又决非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们试想一下,一个对教学工作没有热爱之心的教师,一个不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教师,是很难出成绩的,因为他的工作是为了对付工作、应付检查,是一种很勉强的工作,也是没有什么工作效率的工作,所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书读得不够。新课标的两个关键词“感悟”、“体验”无一不是建立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的。教学文言文,朗读尤其重要,可以说古文的语感是勤奋刻苦地读出来的。始终要做到突出课堂,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培养良好习惯,做到课内开花,课外结果,抓住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下保底,上不封顶”的素质教育。
二、设问质疑,产生兴趣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如果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设计出高质量的、富于技巧性的提问内容,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下面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重新给课文拟个标题。发言时,先说出你拟的标题是什么?然后稍作解释。”生1:我拟的标题是“两面人”。所谓“两面人”是指奥楚蔑洛夫有对穷苦、没有地位的人凶狠的一面,还有对有权力、有威望的人一味顺从的一面。师:你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有两副面孔,对没钱没势的人一副面孔,对有钱有势的人一副面孔;生2:我拟的标题是“狡诈多变的警官”。理由是奥楚蔑洛夫来回变了好几次,一会儿夸狗,一会儿又说把狗弄死,这些说明他多变;而且在每次变化时,又总是为自己找到比较好的借口,这又说明他非常狡诈;生3:变色龙是爬行动物蜥蜴的一种。这种动物皮肤的颜色可以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变化而改变。本文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也是随着环境、事态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警官的做法就好比是变色龙,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为题目。这个环节,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老师的点拨,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原来死水一样的课堂变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
三、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完成这样的教育目标,教师要树立“为创造性而教”的观念。首先教师要立足教材,预设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通过动脑筋学来的知识掌握更牢固,通过动脑筋培养创新思维,如教学五年级第三单元《新型玻璃》时,以“缤纷玻璃梦”为话题进行想象训练,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当学生们看到其他同学积极思考,自己也会积极地投入思考,特别是是各种答案受到欢迎时,更使发散思维受到鼓励而活跃起来。其次教师要创造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在班级讨论中,多问“谁能对这个问题提出不同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利用不平常的方法解决问题,哪怕结果并不完善。教师能容忍异议并布置一些不评分的作业,在这种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为了培养学生倾听,并能抓住依据去辩论,我常拟定一定的主题,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如主题“开卷有益和开卷无益”,双方都要对所持的观点进行辩论,并力争驳倒对方的观点,学生们情绪激昂,即使是平时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也会主动参与辩驳的,老师用赞许的目光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总之,语文是“活”的,它不像理科的公式、概念是定义性的内容,它只是选取的材料。教材者,教学之材料。而作为材料,在编者选取、教者应用等各方面都有其局限性,而作为语文教师应参照时代、环境、情景、学生精神状态等各方面的因素,根据阶段性、课时教学目标、对语文学科整体知识结构的把握,对教材作适当处理,排除局限性,从而让语文“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