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老年肠梗阻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老年性肠梗阻病例CT资料(4例为假阴性),探讨不同病例CT征象意义,评估CT拟选择治疗方案的准确性。结果99例肠梗阻病例正确率95.96%(95/99)。CT排除肠梗阻42个病例,有4例经过临床诊断为假阴性。多层螺旋CT对老年肠梗阻敏感性95.96.%,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0.48%。结论多层螺旋CT对老年性肠梗阻有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螺旋CT;老年性肠梗阻诊断;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8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39-02肠梗阻是引起老年性急腹症第一位病因[1]。传统腹部平片诊断价值不高,我院自2005年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急性肠梗阻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探讨多层螺旋CT对老年性肠梗阻诊断价值,探讨CT对治疗方案选择参考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9月至2012年3月共137例怀疑急性肠梗阻老年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95例CT诊断老年性肠梗阻经过手术及临床证实;42例排除肠梗阻征象病例,4例证实为假阴性。99例肠梗阻患者(含假阴性4例)年龄60-102岁,平均年龄79.2岁。男53例,女46例。
1.2CT检查应用GElight-speed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范围肝顶层面至耻骨联合下缘。电压120-140kV,电流250-300mA。平掃37例,平扫加增强检查62例:静脉高压团欧乃派克80-95毫升,2.8-3.2毫升/秒。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注射造影剂后30-35秒为动脉期,静脉期:70-85秒,延迟期:150-180秒。扫描前不给任何药物及水。
1.3肠梗阻及梗阻部位判定2名诊断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共同阅片。肠梗阻判定标准:小肠直径超过3厘米,结肠直径超过6.0厘米,肠腔出现气液平面为肠梗阻。扩张肠管与突然狭窄之间形成移行带为梗阻部位。[2-3]
1.4后处理在工作站上应用多平面重建及任意平面重建观察。
2结果
99例肠梗阻病例正确率95.96%(95/99)。肿瘤引起肠梗阻35例全部正确诊断,27例急诊手术,8例不全梗阻经过准备后及早手术治疗。13例肠扭转病例,6例内疝病例,5例腹壁疝病例均正确诊断并急诊手术治疗。24例粘连性肠梗阻正确诊断22例。3讨论
腹部立位平片作为肠梗阻首选诊断方法,无法判定肠梗阻原因,无法了解肠管血运情况,正确诊断率仅46-80%[4]。多层螺旋CT应用于肠梗阻方面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欢迎[5-6]。
3.1肠梗阻的判定按照肠梗阻CT诊断标准:近端扩张肠管与远端正常或塌陷肠管之间的移行带为肠梗阻的梗阻点。本组资料137例临床怀疑急性肠梗阻病例,95例正确诊断为肠梗阻。在初次行CT检查排除肠梗阻42个病例,4例经后续观察及复查诊断为肠梗阻。分析此4例病例,2例为粘连性小肠梗阻,初次检查距离发病时间均小于3小时,患者尚未出现肠管扩张及明确移行带,初次CT检查未能诊断,经过10余小时后复查,出现典型征象。1例为不全扭转,征象不典型,由于认知不足漏诊;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未行增强CT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其余95例全部诊断,诊断率95.96%。明显高于X线诊断率。早期高位梗阻可能临床症状较重,呕吐频繁,但由于胃肠内容物丢失,肠管扩张反而不明显,无法达到诊断标准、本组资料即有2例高位小肠早期梗阻病例,早期检查漏诊。早期结肠梗阻表现为结肠扩张积液积气,晚期则结肠及小肠扩张。
3.2肠梗阻的病因临床医生更关心引起梗阻原因。粘连性肠梗阻大多可以保守治疗,而肿瘤或其他原因引起者多要手术治疗。移行带的性状观察对于确定梗阻原因至关重要。在后重建工作站,从12指肠起始端开始观察,从多个角度及多个方位观察肠管扩张情况,肠壁情况及积气积液情况。需要逐一连续观察肠袢走行及与周围肠管关系,做到不间断,不错位观察,寻找移行带。根据移行带性状确定梗阻原因。
3.2.1肿瘤性肠梗阻本组35例肠道肿瘤病例占老年性肠道梗阻首位原因,CT检查后均正确诊断。肿瘤CT征象表现为移行带区出现软组织肿块,肠壁增厚,肠腔中重度狭窄,增强检查可见明显强化。本组20例侵犯浆膜,表现为浆膜面毛糙不光滑,呈结节状。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表现淋巴结短径大于0.6厘米,强化明显或环形强化。6例肝脏转移灶表现为肝脏结节状低密度灶,增强检查环形强化,出现“牛眼征”。肾上腺转移3例表现为肾上腺不均匀密度结节,轻度强化。腹部CT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大小,形态,周围脏器有无侵犯。可以确定肿瘤T分期及N分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了解有无远隔脏器转移。对于评估患者预后及选择后续治疗有指导意义。
3.2.2粘连性肠梗阻本组粘连性肠梗阻病例绝大多数有手术病史(15/24),既往腹部炎症病例4例,肠结核1例,无病史者4例。小肠粘连占75%(18/24)。CT表现相邻肠攀互相聚拢,可见粘连形成。粘连带可以是束带状或膜状粘连,无软组织团块影,肠壁未见增厚。移行带的观察需要在工作站上多平面重建,甚至任意平面重建才能观察到,全部粘连梗阻病例移行带无软组织团块,6例肠管折曲成吊脚样改变,7例见到束状粘连带,增强检查不强化或者轻度强化。多数肠壁浆膜层光滑,周围没有肿大淋巴结。因为绝大多数粘连性肠梗阻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所以明确小肠梗阻是否是粘连引起对于临床很重要。
3.2.3肠扭转特征性CT征象为漩涡征。类似气象云图样改变,当扭转肠袢较短可不出现漩涡征,表现为出现孤立胀大肠袢呈C或U字型或者鸟嘴样改变。肠扭转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引起肠梗阻占本组病例第3位。本组资料肠扭结肠扭转5例,小肠扭转9例。13例CT诊断正确,10例表现为漩涡征,3例表现为C或U字型或者鸟嘴样改变。1例由于对C型肠攀不认证漏诊。漏诊原因是将C型肠攀当成迂曲肠攀,没明确上下层面相互关系,其余病例CT表现典型。本组全部肠扭转病例均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大多数肠扭转均有解剖或病理生理原因,如肠攀冗长,粘连,肠管内粪便积存等。
3.2.4粪石性肠梗阻本组5例粪石性肠梗阻,植物性粪石4例,矿物类粪石1例。均位于小肠内。全部病例均为单发。CT准确诊断率100%。其特征性征象为梗阻端蜂窝状低密度影或结节状高密度影,均无软组织包块表现。2例合并肠壁局限性水肿。粪石最大者4.6*5.3厘米,最小者4.0*3.5厘米。1例矿物性粪石较致密,非手术无效,手术取出。
4例保守治疗后复查粪石消失。
5多层螺旋CT对肠梗阻诊断价值及缺点
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性肠梗阻诊断价值很高,腹部平片无法比拟。病因的诊断为临床提供了治疗方面的参考。对于可以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病例的筛选,减少了患者不必要的手术机会。深受临床医生欢迎,已经成为肠梗阻必检项目。即便如此还是有漏诊及误诊病例出现。部分是由于起病时间短暂,征象不典型,部分是由于征象认知不足,或由于没有增强检查。临床工作中还需增加病例积累,丰富诊断经验。多层螺旋CT还有辐射剂量偏大,费用偏高缺点,需要逐步克服。
参考文献
[1]李荣,罗成华,老年性急腹症诊断及剖腹探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4(7):401.
[2]金征宇,冯敢生,冯晓源.医学影像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8-363.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41.
[4]李迎春,宋彬,印隆林等.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9(13):608-613.
[5]Moore CJ,Corl FM,Fishman EK CT of the cecal volvulus AJR,AM J Rotentgenol,2001:177:95-98.
[6]江浩.急腹症诊断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69-70.
【关键词】螺旋CT;老年性肠梗阻诊断;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8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39-02肠梗阻是引起老年性急腹症第一位病因[1]。传统腹部平片诊断价值不高,我院自2005年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急性肠梗阻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探讨多层螺旋CT对老年性肠梗阻诊断价值,探讨CT对治疗方案选择参考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9月至2012年3月共137例怀疑急性肠梗阻老年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95例CT诊断老年性肠梗阻经过手术及临床证实;42例排除肠梗阻征象病例,4例证实为假阴性。99例肠梗阻患者(含假阴性4例)年龄60-102岁,平均年龄79.2岁。男53例,女46例。
1.2CT检查应用GElight-speed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范围肝顶层面至耻骨联合下缘。电压120-140kV,电流250-300mA。平掃37例,平扫加增强检查62例:静脉高压团欧乃派克80-95毫升,2.8-3.2毫升/秒。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注射造影剂后30-35秒为动脉期,静脉期:70-85秒,延迟期:150-180秒。扫描前不给任何药物及水。
1.3肠梗阻及梗阻部位判定2名诊断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共同阅片。肠梗阻判定标准:小肠直径超过3厘米,结肠直径超过6.0厘米,肠腔出现气液平面为肠梗阻。扩张肠管与突然狭窄之间形成移行带为梗阻部位。[2-3]
1.4后处理在工作站上应用多平面重建及任意平面重建观察。
2结果
99例肠梗阻病例正确率95.96%(95/99)。肿瘤引起肠梗阻35例全部正确诊断,27例急诊手术,8例不全梗阻经过准备后及早手术治疗。13例肠扭转病例,6例内疝病例,5例腹壁疝病例均正确诊断并急诊手术治疗。24例粘连性肠梗阻正确诊断22例。3讨论
腹部立位平片作为肠梗阻首选诊断方法,无法判定肠梗阻原因,无法了解肠管血运情况,正确诊断率仅46-80%[4]。多层螺旋CT应用于肠梗阻方面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欢迎[5-6]。
3.1肠梗阻的判定按照肠梗阻CT诊断标准:近端扩张肠管与远端正常或塌陷肠管之间的移行带为肠梗阻的梗阻点。本组资料137例临床怀疑急性肠梗阻病例,95例正确诊断为肠梗阻。在初次行CT检查排除肠梗阻42个病例,4例经后续观察及复查诊断为肠梗阻。分析此4例病例,2例为粘连性小肠梗阻,初次检查距离发病时间均小于3小时,患者尚未出现肠管扩张及明确移行带,初次CT检查未能诊断,经过10余小时后复查,出现典型征象。1例为不全扭转,征象不典型,由于认知不足漏诊;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未行增强CT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其余95例全部诊断,诊断率95.96%。明显高于X线诊断率。早期高位梗阻可能临床症状较重,呕吐频繁,但由于胃肠内容物丢失,肠管扩张反而不明显,无法达到诊断标准、本组资料即有2例高位小肠早期梗阻病例,早期检查漏诊。早期结肠梗阻表现为结肠扩张积液积气,晚期则结肠及小肠扩张。
3.2肠梗阻的病因临床医生更关心引起梗阻原因。粘连性肠梗阻大多可以保守治疗,而肿瘤或其他原因引起者多要手术治疗。移行带的性状观察对于确定梗阻原因至关重要。在后重建工作站,从12指肠起始端开始观察,从多个角度及多个方位观察肠管扩张情况,肠壁情况及积气积液情况。需要逐一连续观察肠袢走行及与周围肠管关系,做到不间断,不错位观察,寻找移行带。根据移行带性状确定梗阻原因。
3.2.1肿瘤性肠梗阻本组35例肠道肿瘤病例占老年性肠道梗阻首位原因,CT检查后均正确诊断。肿瘤CT征象表现为移行带区出现软组织肿块,肠壁增厚,肠腔中重度狭窄,增强检查可见明显强化。本组20例侵犯浆膜,表现为浆膜面毛糙不光滑,呈结节状。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表现淋巴结短径大于0.6厘米,强化明显或环形强化。6例肝脏转移灶表现为肝脏结节状低密度灶,增强检查环形强化,出现“牛眼征”。肾上腺转移3例表现为肾上腺不均匀密度结节,轻度强化。腹部CT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大小,形态,周围脏器有无侵犯。可以确定肿瘤T分期及N分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了解有无远隔脏器转移。对于评估患者预后及选择后续治疗有指导意义。
3.2.2粘连性肠梗阻本组粘连性肠梗阻病例绝大多数有手术病史(15/24),既往腹部炎症病例4例,肠结核1例,无病史者4例。小肠粘连占75%(18/24)。CT表现相邻肠攀互相聚拢,可见粘连形成。粘连带可以是束带状或膜状粘连,无软组织团块影,肠壁未见增厚。移行带的观察需要在工作站上多平面重建,甚至任意平面重建才能观察到,全部粘连梗阻病例移行带无软组织团块,6例肠管折曲成吊脚样改变,7例见到束状粘连带,增强检查不强化或者轻度强化。多数肠壁浆膜层光滑,周围没有肿大淋巴结。因为绝大多数粘连性肠梗阻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所以明确小肠梗阻是否是粘连引起对于临床很重要。
3.2.3肠扭转特征性CT征象为漩涡征。类似气象云图样改变,当扭转肠袢较短可不出现漩涡征,表现为出现孤立胀大肠袢呈C或U字型或者鸟嘴样改变。肠扭转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引起肠梗阻占本组病例第3位。本组资料肠扭结肠扭转5例,小肠扭转9例。13例CT诊断正确,10例表现为漩涡征,3例表现为C或U字型或者鸟嘴样改变。1例由于对C型肠攀不认证漏诊。漏诊原因是将C型肠攀当成迂曲肠攀,没明确上下层面相互关系,其余病例CT表现典型。本组全部肠扭转病例均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大多数肠扭转均有解剖或病理生理原因,如肠攀冗长,粘连,肠管内粪便积存等。
3.2.4粪石性肠梗阻本组5例粪石性肠梗阻,植物性粪石4例,矿物类粪石1例。均位于小肠内。全部病例均为单发。CT准确诊断率100%。其特征性征象为梗阻端蜂窝状低密度影或结节状高密度影,均无软组织包块表现。2例合并肠壁局限性水肿。粪石最大者4.6*5.3厘米,最小者4.0*3.5厘米。1例矿物性粪石较致密,非手术无效,手术取出。
4例保守治疗后复查粪石消失。
5多层螺旋CT对肠梗阻诊断价值及缺点
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性肠梗阻诊断价值很高,腹部平片无法比拟。病因的诊断为临床提供了治疗方面的参考。对于可以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病例的筛选,减少了患者不必要的手术机会。深受临床医生欢迎,已经成为肠梗阻必检项目。即便如此还是有漏诊及误诊病例出现。部分是由于起病时间短暂,征象不典型,部分是由于征象认知不足,或由于没有增强检查。临床工作中还需增加病例积累,丰富诊断经验。多层螺旋CT还有辐射剂量偏大,费用偏高缺点,需要逐步克服。
参考文献
[1]李荣,罗成华,老年性急腹症诊断及剖腹探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4(7):401.
[2]金征宇,冯敢生,冯晓源.医学影像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8-363.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41.
[4]李迎春,宋彬,印隆林等.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9(13):608-613.
[5]Moore CJ,Corl FM,Fishman EK CT of the cecal volvulus AJR,AM J Rotentgenol,2001:177:95-98.
[6]江浩.急腹症诊断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