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计算机专业教学面临着新的改革,特别是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品质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做为从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一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者应作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课程标准 教学思想 教学模式
2008年上海市进行了就业市场对中等职业人才需求及专业改革的调研,制订了新的专业教学标准及专业课程标准。调研信息表明: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各项计算机专业工作的基础,无论从事软件开发还是从事软件维护,该技术都占较重要的份量,尤其是就业前景较好的计算机维修师、网络管理、软件维护人员等,该课程所占有极为重要的技术比重。所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成为多个计算机专业教学标准设置的核心课程。新标准对教师实施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要更新观念,寻找教学突破点,挖掘专业核心课程 的“深”度。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开设已有多年,初设该课时教师按传统的学科教学法--以《教学大纲》为基准,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教材章节顺序为教学进程,先讲计算机的系统组成、CPU;内存、主板、外围设备,系统设置、操作系统安装和系统优化、维护。刚开始学生还感新奇有趣,越听越糊涂,到后来是耐着性子也难以坚持下去,显现了学生内驱力弱,学习韧性不足,针对这种局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探出新路。
一、增强教材的动态建设,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计算机硬件业界特别是芯片制造界有一条众所周知的摩尔法则,即:每隔18个月,CPU的集成度增长一倍,速度提升一倍。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的更新周期往往需要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比严重滞后。因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很强的“追新”特点,必须及时增补最新的硬件知识和装机技术,来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选择教材上首先应选择适合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其次,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最前沿,最实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材。另外,我们应充分关注计算机硬件特别是芯片技术和维护维修技术的发展状况,从专业电脑生产商处获得最新的技术资料,并把这些信息及时补充到相关知识模块中,让学生接触并掌握最新的技术。不断地研究探讨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提炼和总结,适时调整计算机维护的教学内容,使其紧跟形势的发展并不断地加以完善,淘汰旧的知识体系和方法。确保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新颖性和开放性。
二、立足职业能力的提高,树立“学教并重”“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限职业技能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索,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在进行计算机硬件设备选型这一模块教学时,多数会采用讲授与多媒体展示的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设备有了直接的感观认识,但对性能指标、技术支持仍旧模糊。若教师将此教学模块进行精心设计,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在模块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计算机广告视频的展示、广告宣传资料的分发,引导学生对广告中所示的设备性能指标、技术参数进行归纳,刺激学生的视觉感观,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信道带宽。
(二)设计任务、诱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设置的设备性能指标、技术参数要超出广告所例举的范畴,本人认为让学生在课堂完成90%学习任务恰到好处,稍有成就感,但又有缺憾,不够完美。促使学生课后主动去寻求问题的解决,而此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通过先进的信息媒体结合市场调研来获取新技术、新知识。并要求学生将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当作必需完成的作业,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产生“链条”效应。
(三)实践理论、促进学生提升沟通、协作的品质
实践教学是该教学模块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认识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必要措施。但实践教学应不再停留在验证性实验这一层面上,验证性实验只能作为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在理论学习及老师示范的基础上进行模仿,程序化的完成每个步骤;即学会CPU、内存、显卡、硬盘等设备的安装连接,最终完成计算机的安装。这往往是学生机械的学会了组装,对各设备的性能指标、类型、参数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匹配仍缺乏认知,所以该模块的实践教学本人采用了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改革考核方式,增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
为了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地考核学生以达到激励学生学习、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技术,现行的考核方式应该更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侧重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为学生观念的更新、继续学习的方向、职业定位和选择提供保障。可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CITT)和职业工种鉴定等,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此引导教、学双方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需要。
教学只有与时具进,科学先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职业技能、掌握高新技术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课程标准 教学思想 教学模式
2008年上海市进行了就业市场对中等职业人才需求及专业改革的调研,制订了新的专业教学标准及专业课程标准。调研信息表明: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各项计算机专业工作的基础,无论从事软件开发还是从事软件维护,该技术都占较重要的份量,尤其是就业前景较好的计算机维修师、网络管理、软件维护人员等,该课程所占有极为重要的技术比重。所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成为多个计算机专业教学标准设置的核心课程。新标准对教师实施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要更新观念,寻找教学突破点,挖掘专业核心课程 的“深”度。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开设已有多年,初设该课时教师按传统的学科教学法--以《教学大纲》为基准,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教材章节顺序为教学进程,先讲计算机的系统组成、CPU;内存、主板、外围设备,系统设置、操作系统安装和系统优化、维护。刚开始学生还感新奇有趣,越听越糊涂,到后来是耐着性子也难以坚持下去,显现了学生内驱力弱,学习韧性不足,针对这种局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探出新路。
一、增强教材的动态建设,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计算机硬件业界特别是芯片制造界有一条众所周知的摩尔法则,即:每隔18个月,CPU的集成度增长一倍,速度提升一倍。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的更新周期往往需要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比严重滞后。因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很强的“追新”特点,必须及时增补最新的硬件知识和装机技术,来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选择教材上首先应选择适合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其次,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最前沿,最实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材。另外,我们应充分关注计算机硬件特别是芯片技术和维护维修技术的发展状况,从专业电脑生产商处获得最新的技术资料,并把这些信息及时补充到相关知识模块中,让学生接触并掌握最新的技术。不断地研究探讨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提炼和总结,适时调整计算机维护的教学内容,使其紧跟形势的发展并不断地加以完善,淘汰旧的知识体系和方法。确保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新颖性和开放性。
二、立足职业能力的提高,树立“学教并重”“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限职业技能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索,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在进行计算机硬件设备选型这一模块教学时,多数会采用讲授与多媒体展示的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设备有了直接的感观认识,但对性能指标、技术支持仍旧模糊。若教师将此教学模块进行精心设计,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在模块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计算机广告视频的展示、广告宣传资料的分发,引导学生对广告中所示的设备性能指标、技术参数进行归纳,刺激学生的视觉感观,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信道带宽。
(二)设计任务、诱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设置的设备性能指标、技术参数要超出广告所例举的范畴,本人认为让学生在课堂完成90%学习任务恰到好处,稍有成就感,但又有缺憾,不够完美。促使学生课后主动去寻求问题的解决,而此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通过先进的信息媒体结合市场调研来获取新技术、新知识。并要求学生将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当作必需完成的作业,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产生“链条”效应。
(三)实践理论、促进学生提升沟通、协作的品质
实践教学是该教学模块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认识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必要措施。但实践教学应不再停留在验证性实验这一层面上,验证性实验只能作为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在理论学习及老师示范的基础上进行模仿,程序化的完成每个步骤;即学会CPU、内存、显卡、硬盘等设备的安装连接,最终完成计算机的安装。这往往是学生机械的学会了组装,对各设备的性能指标、类型、参数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匹配仍缺乏认知,所以该模块的实践教学本人采用了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改革考核方式,增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
为了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地考核学生以达到激励学生学习、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技术,现行的考核方式应该更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侧重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为学生观念的更新、继续学习的方向、职业定位和选择提供保障。可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CITT)和职业工种鉴定等,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此引导教、学双方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需要。
教学只有与时具进,科学先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职业技能、掌握高新技术的高级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