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中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为3%-10%,常见于儿童学龄期,表现为注意的持久性、稳定性和选择性减弱,需要引起家长、教师的重视,并对他们采取科学、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此外,已存在着一些未达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却存在注意问题的群体,他们也应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中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分散
儿童青少年期是心理障碍和疾病的高发期,近些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卫生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一项四国联合的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为12%-19%,其中仅有10%-22%的患者被专业的医疗机构诊断或治疗。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至2020年,全球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会增长50%,成为疾病、残疾和死亡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我国对中小学多动症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病因、诊断与干预等相关研究较多,但对于患病率研究结果的跨度也很大,从0.73%到14.8%不等,与国外调查研究中1%-20%的患病率具有相似性。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在不同的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学龄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为3%-10%,调查地区、样本量大小、受调查对象年龄和诊断标准都是影响患病率的重要因素,男性的患病率是女性的3倍。
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表现及其成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在儿童期尤其是学龄期颇为常见,是学龄期儿童患病率最高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慢性健康问题,其核心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性,表现为注意定向障碍和持续时间短暂、自控能力不足,与年龄发育不相称的活动过多,并且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学习、情绪、行为及适应问题。从神经病理学来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表现为高级主动注意损害和低级被动注意相对增强,从而使得注意的持久性、稳定性和选择性减弱。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不能静坐,小动作过多,冒失,惹是生非,动作杂乱无章并不断变换花样;其主动注意明显不足,被动注意亢进,上课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做事情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固执、冲动,不顾后果,并难以忍受挫折;学习困难、叛逆、焦虑、抑郁、物质滥用等也常伴出现。
注意力不集中、多動以及冲动经常引起一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继发症和情绪障碍。患者的学业成绩一般较差,年龄越高情况越发严重,目前学术及医学还没找到确切的原因来解释这个现象;在社会交往方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人际关系不佳,在同伴中并不受欢迎,并且可能遭到他人的排挤。这种情况看起来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症状行为直接相关。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慢性健康疾病,其症状往往持续多年,甚至终身存在。调查研究表明,70%左右患者的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40%左右的患者甚至持续终身。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低,家长、教师对多动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关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在孩童时期往往被忽略,致使其在成人期产生困惑,自信心不足、意志力不坚定、暴怒无常、抑郁;甚者,物质依赖、反社会、违法犯罪。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仅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还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带来沉重的负担。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是多源性的,可概括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形成的疾病模型。以往影像学检查均显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额叶功能出现障碍。遗传、神经发育缺陷、脑损伤、铅中毒等均可引发多动症,此外,早期被剥夺母爱、缺乏安全感和稳定的家庭关系,以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等家庭、社会的因素也会严重地影响儿童行为和情绪的发展,导致多动、冲动和注意缺陷的发生。
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教育对策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中,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才心切,对“多动症”缺乏客观科学的认识,往往忽略了正确的教育方法,以导致注意多动障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常见的是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此外,心理学界还存在行为干预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父母管理班等治疗手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虽智力正常,然而,由于其常常冲动任性、自控力不足,易与他人发生肢体冲突,破坏学校、社会秩序,因此,患者多受到来自父母、教师的批评指责,从而对家人和学校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是对抗行为。所以,着手对患者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恰当的干预至关重要。首先,让父母全面、科学、客观地学习并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相关知识,从而使父母正确认识“多动症”,而非把患者的行为单纯地归结为“懒惰”“故意捣乱”等;第二,转变父母对患者的教育态度,在全面了解患者心理活动后,及时改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鼓励、引导患者释放过剩的精力,矫正不良行为。
同时,父母应及时发现并强化患者矫正后的行为,强化的行为要注意具体和细致,不管是多细微的矫正行为,都要给予及时的强化与鼓励。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要切合实际,教育目标要具体可行,教会他们规律生活,亦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充沛的精力,让他们发展一些体育特长,多进行室内外活动,以释放过多的精力。另外,父母亦要注意培养患者的专注力,绘画、制作手工艺、演讲、讲故事等都有利于患者专注力的提高。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由于其“突出”的好动,较容易引起家长、教师的关注,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未达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标准却存在注意问题的学生群体,他们也是需要被关注,被施与恰当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此,对于这类群体,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导致他们注意力分散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周围的干扰因素是否太多,如电子产品、过于花哨的文具等等;情绪状态是否异常,亢奋或低落。其次,对症下药,矫正初期,应适当地减少其周围的干扰物,如教室应保持安静洁净,避免一些色彩艳丽或新异的事物的刺激,以免引起学生过多的不必要的关注。此外,因材施教,这些学生一般比较活泼好动,课堂上可以多提问、多表扬他们,通过他们以带动全班积极参与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并且,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竞技比赛,增强个人荣誉感与自尊心。最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将学习、守纪内化成个体的内在行为,第一,对其进行目的教育,只有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学习,学习是什么,他们才会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第二,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贵在坚持,只有意志坚强、吃苦耐劳的学生,才会苦心钻研,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第三,帮助学生分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引导其制定恰当的学习计划。
■参考文献
[1]Rahman A,Mubbashar M,Harrington R,Gater R. Developing Chil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00(41).
[2]张碧昌,朱焱,邓冰,文秋生,孙袁,王秀荣.贵阳城区中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1(31).
[3]张茂林,白桂兰,杨巧莲,曹桂华,乔映瑞.包头地区城乡儿童多动症调查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1995(02).
[4]童连,史慧静,臧嘉捷.中国儿童ADHD流行状况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09).
[5]傅丽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认知过程特点及其缺损机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熊忠贵.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综合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7]屈利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和家庭环境因素的分析[D].青岛:青岛大学,2010.
[8]孔德荣.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认知行为干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9]王佳佳,袁茵.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现状与动向[J].中国特殊教育,2006(03).
[10]杜亚松,苏林雁,李雪荣.Conners量表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01).
[11]于得澧,王磊,韩雪莹,杜亚松.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03).
[12]范娟,杜亚松,王立伟.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的中国城市常模和信度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5(06).
【关键词】中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分散
儿童青少年期是心理障碍和疾病的高发期,近些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卫生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一项四国联合的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为12%-19%,其中仅有10%-22%的患者被专业的医疗机构诊断或治疗。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至2020年,全球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会增长50%,成为疾病、残疾和死亡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我国对中小学多动症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病因、诊断与干预等相关研究较多,但对于患病率研究结果的跨度也很大,从0.73%到14.8%不等,与国外调查研究中1%-20%的患病率具有相似性。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在不同的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学龄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为3%-10%,调查地区、样本量大小、受调查对象年龄和诊断标准都是影响患病率的重要因素,男性的患病率是女性的3倍。
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表现及其成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在儿童期尤其是学龄期颇为常见,是学龄期儿童患病率最高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慢性健康问题,其核心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性,表现为注意定向障碍和持续时间短暂、自控能力不足,与年龄发育不相称的活动过多,并且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学习、情绪、行为及适应问题。从神经病理学来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表现为高级主动注意损害和低级被动注意相对增强,从而使得注意的持久性、稳定性和选择性减弱。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不能静坐,小动作过多,冒失,惹是生非,动作杂乱无章并不断变换花样;其主动注意明显不足,被动注意亢进,上课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做事情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固执、冲动,不顾后果,并难以忍受挫折;学习困难、叛逆、焦虑、抑郁、物质滥用等也常伴出现。
注意力不集中、多動以及冲动经常引起一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继发症和情绪障碍。患者的学业成绩一般较差,年龄越高情况越发严重,目前学术及医学还没找到确切的原因来解释这个现象;在社会交往方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人际关系不佳,在同伴中并不受欢迎,并且可能遭到他人的排挤。这种情况看起来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症状行为直接相关。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慢性健康疾病,其症状往往持续多年,甚至终身存在。调查研究表明,70%左右患者的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40%左右的患者甚至持续终身。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低,家长、教师对多动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关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在孩童时期往往被忽略,致使其在成人期产生困惑,自信心不足、意志力不坚定、暴怒无常、抑郁;甚者,物质依赖、反社会、违法犯罪。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仅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还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带来沉重的负担。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是多源性的,可概括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形成的疾病模型。以往影像学检查均显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额叶功能出现障碍。遗传、神经发育缺陷、脑损伤、铅中毒等均可引发多动症,此外,早期被剥夺母爱、缺乏安全感和稳定的家庭关系,以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等家庭、社会的因素也会严重地影响儿童行为和情绪的发展,导致多动、冲动和注意缺陷的发生。
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教育对策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中,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才心切,对“多动症”缺乏客观科学的认识,往往忽略了正确的教育方法,以导致注意多动障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常见的是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此外,心理学界还存在行为干预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父母管理班等治疗手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虽智力正常,然而,由于其常常冲动任性、自控力不足,易与他人发生肢体冲突,破坏学校、社会秩序,因此,患者多受到来自父母、教师的批评指责,从而对家人和学校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是对抗行为。所以,着手对患者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恰当的干预至关重要。首先,让父母全面、科学、客观地学习并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相关知识,从而使父母正确认识“多动症”,而非把患者的行为单纯地归结为“懒惰”“故意捣乱”等;第二,转变父母对患者的教育态度,在全面了解患者心理活动后,及时改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鼓励、引导患者释放过剩的精力,矫正不良行为。
同时,父母应及时发现并强化患者矫正后的行为,强化的行为要注意具体和细致,不管是多细微的矫正行为,都要给予及时的强化与鼓励。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要切合实际,教育目标要具体可行,教会他们规律生活,亦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充沛的精力,让他们发展一些体育特长,多进行室内外活动,以释放过多的精力。另外,父母亦要注意培养患者的专注力,绘画、制作手工艺、演讲、讲故事等都有利于患者专注力的提高。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由于其“突出”的好动,较容易引起家长、教师的关注,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未达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标准却存在注意问题的学生群体,他们也是需要被关注,被施与恰当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此,对于这类群体,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导致他们注意力分散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周围的干扰因素是否太多,如电子产品、过于花哨的文具等等;情绪状态是否异常,亢奋或低落。其次,对症下药,矫正初期,应适当地减少其周围的干扰物,如教室应保持安静洁净,避免一些色彩艳丽或新异的事物的刺激,以免引起学生过多的不必要的关注。此外,因材施教,这些学生一般比较活泼好动,课堂上可以多提问、多表扬他们,通过他们以带动全班积极参与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并且,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竞技比赛,增强个人荣誉感与自尊心。最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将学习、守纪内化成个体的内在行为,第一,对其进行目的教育,只有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学习,学习是什么,他们才会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第二,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贵在坚持,只有意志坚强、吃苦耐劳的学生,才会苦心钻研,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第三,帮助学生分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引导其制定恰当的学习计划。
■参考文献
[1]Rahman A,Mubbashar M,Harrington R,Gater R. Developing Chil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00(41).
[2]张碧昌,朱焱,邓冰,文秋生,孙袁,王秀荣.贵阳城区中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1(31).
[3]张茂林,白桂兰,杨巧莲,曹桂华,乔映瑞.包头地区城乡儿童多动症调查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1995(02).
[4]童连,史慧静,臧嘉捷.中国儿童ADHD流行状况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09).
[5]傅丽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认知过程特点及其缺损机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熊忠贵.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综合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7]屈利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和家庭环境因素的分析[D].青岛:青岛大学,2010.
[8]孔德荣.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认知行为干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9]王佳佳,袁茵.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现状与动向[J].中国特殊教育,2006(03).
[10]杜亚松,苏林雁,李雪荣.Conners量表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01).
[11]于得澧,王磊,韩雪莹,杜亚松.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03).
[12]范娟,杜亚松,王立伟.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的中国城市常模和信度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