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下,我们一味追求效果、急于求成,“快节奏、形式多、大容量”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发展。本文提出了“慢一点”,让学生细细读、深入交流、写有所悟、时刻反思、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培养学生。
【关键词】语文课堂;慢一点;教学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天色渐晚,一个卖橘子的小贩想赶在城门关上之前赶到前面的一座城。小贩向一位老人问路。老人回答说:“如果你慢慢走,关门之前能到达。如果你走得很快,就到不了了。”小贩感到很奇怪,没有领会老人的话,开始赶路,却因为走得太急,打翻了橘子,不得不停下来捡满地的橘子。最后,他没能在关城门前到达。究其原因,是因为小贩一心只想着赶路,没有平和的心态,以致于最终自乱阵脚,打翻了货物。
可见,急于求成,心态浮躁,最简单、最熟悉的小事都会出差错。其实教学也一样,现在很多学校在倡导“快节奏、形式多、大容量”的课堂教学模式,甚至把课文里面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挖掘出来探讨研学,课堂轰轰烈烈,把四十分钟排得满满的,要求老师尽可能不讲一句“废话”,不浪费一分钟,老师就像上紧了发条的定时器,学生的脑袋不停地飞快运转,这样快节奏的课堂真的就是高效率的课堂吗?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不是一台机器。不像汽车,一踩油门走得飞快,不像庄稼,多施肥就能增加产量。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小树苗到参天大树,需要经过种树人不断地浇灌、修枝、施肥,方能成为栋梁之材,其实生命的成长也一样,需要老师的春风化雨、默默耕耘、润物无声。
语文学习亦然,语文根基的形成不可能立竿见影,应是螺旋式上升。语文素养的培养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需要耐心,字要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语段要一字一字细细地品读,作文要一遍一遍地积累练习修改,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体现“慢”的艺术呢?
一、慢一点,让学生细细地品读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学家们极致的演绎,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选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各具特色,意蕴深厚,意境深远。好书如茶,要细品才知余韵无穷,好诗如酒,要慢尝其中百味,所以必须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慢慢地品读,品读字里行间,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璞归真,充满浓浓书香。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懂的地方,要不厌其烦地多读,使之入乎其里,又要跳到书之外,所以朗读的环节,要放慢节奏,多给学生一点读书的时间,正如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随着读书的深入,学生的想象会飞得更高,体会会更深。
二、慢一点,让学生深入地交流
听过很多的公开课,交流纯粹是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走走过场。接着的是各小组夸夸其谈的汇报,教师导演着一场场表演秀,这些交流往往都只能停留在课文表面,成了无本之木。其实交流是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心灵情感交融的最佳方式。任何学习形式都离不开独立个体的学习,深入的交流更离不开合作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独立思考学习,否则组内之间无法进行交流,必然出现优等生垄断课堂的事情。所以必须慢慢地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动”,随心所欲地“说”,在课堂的零干扰状态下主动求知,以储备足够的交流资本,再以交流促学。同时,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各抒己见,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起思维的火花,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所以教师在课堂间“慢一点”不是在虚度,而是在过后的精彩生成,就好像陈年老酿,时间可以孕育醇香。
三、慢一点,让学生写有所悟
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对课文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以写促读,学生通过练笔进一步理解、感悟课文。倘若让学生写得太急,学生往往只会为完成任务而写,写的字体歪歪斜斜,写的内容全变成口号式、框架式、复述式、仿写式,所以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课文进行挖掘,寻找文本的空白,抓准训练点。悟是写的基础,缺乏足够的阅读储备垫底,便无法写出内涵丰富的句段,所以在写话训练中要放慢一点,给学生留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倾一倾真情,吐一吐真感,体验写的快乐,品尝写的乐趣,让学生的知识真正达到内化的目的。我笔写我心,语文课本上慢一点,多给学生一点时间。
四、慢一点,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真正育人的地方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回答错误,有的老师怕学生乱说,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而完成不了教学目标,学生一说完,老师就匆匆地予以纠正,更有甚者,对学生的错误回答干脆不置可否或打断学生的发言,久而久之往往造成学生不会思考,形成一种惰性思维。其实,错误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课堂资源,课堂中的错误是一种残缺的美,我们要善于抓住错误这种资源,把错误完整地归还给孩子,当学生回答错时,笔者常常让他们慢下来、停一下、想一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等你,错误不是丢脸的事,同时鼓励学生在错误面前敢于正视,自我反省,增强战胜困难和学好语文的信心,接着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在错误中找“疑点”,使学生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从错误走向正确,从困惑走向明朗。学生通过对错误的的辨析与反思,慢慢领悟到“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使他们的思维日臻完善,逐渐成熟。
五、慢一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撒播在这个土壤上”,可是现在课堂变成了追求快节奏,老师们都急切地希望能用一种超乎寻常的时间内进入教授新知模式。教师“口若悬河”“津津有味”,学生有的“环顾左右”,有的“昏昏欲睡”。其实不妨放慢一点,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开展比赛激发兴趣;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游戏,创设情境,达到“未入其文,先动其情”的导課方式。
六、慢一点,给中下生多一点的关注
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都得到均衡的发展,我们要精心呵护那些在课堂中容易被冷落的中下生的敏感心灵,越是暂时还不够出色的学生,可能越是平时缺少爱的雨露滋润学生,更是需要教师的尊重、理解与关爱。放慢一点,细心引导,耐心启发,给他们时间去消化,同时多给他们创造学习、展示的机会,要会用“显微镜”放大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鼓励,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促进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当然中下生的思想水平及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次教育,一次谈话所能及的,但若我们对这些中下生一如既往地期待,不遗余力地赞美,终有一天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总之,“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效率至上”的教育会使课堂成了一个标准化的“加工流水线”,学生不是容器,知识不能拷贝,他们需要一点一滴的生成,从水滴慢慢集聚成小河汇成汪洋。让我们的课堂慢一点,走得更坚实一点,走得更远一点!
【关键词】语文课堂;慢一点;教学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天色渐晚,一个卖橘子的小贩想赶在城门关上之前赶到前面的一座城。小贩向一位老人问路。老人回答说:“如果你慢慢走,关门之前能到达。如果你走得很快,就到不了了。”小贩感到很奇怪,没有领会老人的话,开始赶路,却因为走得太急,打翻了橘子,不得不停下来捡满地的橘子。最后,他没能在关城门前到达。究其原因,是因为小贩一心只想着赶路,没有平和的心态,以致于最终自乱阵脚,打翻了货物。
可见,急于求成,心态浮躁,最简单、最熟悉的小事都会出差错。其实教学也一样,现在很多学校在倡导“快节奏、形式多、大容量”的课堂教学模式,甚至把课文里面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挖掘出来探讨研学,课堂轰轰烈烈,把四十分钟排得满满的,要求老师尽可能不讲一句“废话”,不浪费一分钟,老师就像上紧了发条的定时器,学生的脑袋不停地飞快运转,这样快节奏的课堂真的就是高效率的课堂吗?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不是一台机器。不像汽车,一踩油门走得飞快,不像庄稼,多施肥就能增加产量。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小树苗到参天大树,需要经过种树人不断地浇灌、修枝、施肥,方能成为栋梁之材,其实生命的成长也一样,需要老师的春风化雨、默默耕耘、润物无声。
语文学习亦然,语文根基的形成不可能立竿见影,应是螺旋式上升。语文素养的培养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需要耐心,字要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语段要一字一字细细地品读,作文要一遍一遍地积累练习修改,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体现“慢”的艺术呢?
一、慢一点,让学生细细地品读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学家们极致的演绎,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选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各具特色,意蕴深厚,意境深远。好书如茶,要细品才知余韵无穷,好诗如酒,要慢尝其中百味,所以必须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慢慢地品读,品读字里行间,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璞归真,充满浓浓书香。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懂的地方,要不厌其烦地多读,使之入乎其里,又要跳到书之外,所以朗读的环节,要放慢节奏,多给学生一点读书的时间,正如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随着读书的深入,学生的想象会飞得更高,体会会更深。
二、慢一点,让学生深入地交流
听过很多的公开课,交流纯粹是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走走过场。接着的是各小组夸夸其谈的汇报,教师导演着一场场表演秀,这些交流往往都只能停留在课文表面,成了无本之木。其实交流是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心灵情感交融的最佳方式。任何学习形式都离不开独立个体的学习,深入的交流更离不开合作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独立思考学习,否则组内之间无法进行交流,必然出现优等生垄断课堂的事情。所以必须慢慢地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动”,随心所欲地“说”,在课堂的零干扰状态下主动求知,以储备足够的交流资本,再以交流促学。同时,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各抒己见,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起思维的火花,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所以教师在课堂间“慢一点”不是在虚度,而是在过后的精彩生成,就好像陈年老酿,时间可以孕育醇香。
三、慢一点,让学生写有所悟
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对课文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以写促读,学生通过练笔进一步理解、感悟课文。倘若让学生写得太急,学生往往只会为完成任务而写,写的字体歪歪斜斜,写的内容全变成口号式、框架式、复述式、仿写式,所以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课文进行挖掘,寻找文本的空白,抓准训练点。悟是写的基础,缺乏足够的阅读储备垫底,便无法写出内涵丰富的句段,所以在写话训练中要放慢一点,给学生留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倾一倾真情,吐一吐真感,体验写的快乐,品尝写的乐趣,让学生的知识真正达到内化的目的。我笔写我心,语文课本上慢一点,多给学生一点时间。
四、慢一点,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真正育人的地方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回答错误,有的老师怕学生乱说,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而完成不了教学目标,学生一说完,老师就匆匆地予以纠正,更有甚者,对学生的错误回答干脆不置可否或打断学生的发言,久而久之往往造成学生不会思考,形成一种惰性思维。其实,错误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课堂资源,课堂中的错误是一种残缺的美,我们要善于抓住错误这种资源,把错误完整地归还给孩子,当学生回答错时,笔者常常让他们慢下来、停一下、想一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等你,错误不是丢脸的事,同时鼓励学生在错误面前敢于正视,自我反省,增强战胜困难和学好语文的信心,接着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在错误中找“疑点”,使学生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从错误走向正确,从困惑走向明朗。学生通过对错误的的辨析与反思,慢慢领悟到“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使他们的思维日臻完善,逐渐成熟。
五、慢一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撒播在这个土壤上”,可是现在课堂变成了追求快节奏,老师们都急切地希望能用一种超乎寻常的时间内进入教授新知模式。教师“口若悬河”“津津有味”,学生有的“环顾左右”,有的“昏昏欲睡”。其实不妨放慢一点,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开展比赛激发兴趣;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游戏,创设情境,达到“未入其文,先动其情”的导課方式。
六、慢一点,给中下生多一点的关注
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都得到均衡的发展,我们要精心呵护那些在课堂中容易被冷落的中下生的敏感心灵,越是暂时还不够出色的学生,可能越是平时缺少爱的雨露滋润学生,更是需要教师的尊重、理解与关爱。放慢一点,细心引导,耐心启发,给他们时间去消化,同时多给他们创造学习、展示的机会,要会用“显微镜”放大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鼓励,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促进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当然中下生的思想水平及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次教育,一次谈话所能及的,但若我们对这些中下生一如既往地期待,不遗余力地赞美,终有一天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总之,“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效率至上”的教育会使课堂成了一个标准化的“加工流水线”,学生不是容器,知识不能拷贝,他们需要一点一滴的生成,从水滴慢慢集聚成小河汇成汪洋。让我们的课堂慢一点,走得更坚实一点,走得更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