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文化理论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影响,中介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中介理论认为,在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以语言教师和语言能力强的学习者为中心的中介作用对语言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语言习得中,外语教师的中介作用主要通过语言工具的运用来实现,内容语言融合教学(CLIL)与中介理论中的支架式教学方法相契合。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探讨内容语言融合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以期更好地促进二语习得理论发展。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内容语言融合教学;中介理论
内容语言融合教学(CLIL)是一种具有双重目标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下,使用一门外语来同时进行内容和语言两者的教学。也就是说,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仅仅聚焦于内容之上,也不仅仅聚焦于语言之上。“内容语言融合教学”(CLIL)这一说法最早于 1994 年在欧洲的教育环境中被提出,用于描述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优秀的教学方法,其在多种不同的学校教育环境中被用于外语的教学。 CLIL并非是一种新颖的语言教学形式,也不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形式,而是对于两者的创新型融合。CLIL 是由教学内容所驱动的,这就是其既延伸了语言学习的体验,同时又有不同于已有的语言教学方法之处。
一、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语言、思维和文化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发展的。在社会互动中,人们不仅学会了语言而且也学习了文化和思维建构方式,所以这种社会互动其实是一种深度学习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一门语言并不是仅仅通过上几节课(简单了解一下目标语国家的名人、民歌、习俗等)就能够学会的,而是要深入学习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内容”(社会、歷史、文化、经济等)以及思维方式。另外,外语学习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包括本国的和他国的),而且要有跨文化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拥有跨文化理解能力意味着外语学习者能够拥有充足的本国和他国文化知识,能够处理好自己对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信仰、态度和行为问题,能够批判地看待外语信息中对本国和他国文化的呈现。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彼此不断互动,包括在课堂中通过各种课堂活动与教师、同伴、教材等的互动 ,也包括在课堂外的社会互动。内容语言融合教育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索性学习以及社会互动,强调为外语学习者提供更多参与跨文化互动的机会,促进其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提高(Coyle et al. ,2010:41)。
二、内容语言融合教学(CLIL)
1. 定义。“内容语言融合教学”(CLIL)这一说法最早于 1994 年在欧洲的教育环境中被提出,用于描述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优秀的教学方法,其在多种不同的学校教育环境中被用于外语的教学。CLIL是一种双焦点的教育方法,其中一种额外的语言被用于学习和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这里的额外语言通常指学习者的“外语”或第二语言。David Marsh也在2002年提出了一个定义,强调了该方法的两个目标:学习内容和同时学习一门外语。在CLIL的学习和教学情境中,外语被用作非语言学科学习的工具。从上述定义中不难看出,该方法的目标是激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目的语作为探索学科知识的工具,最终促进目的语技能的掌握。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更自然的发展语言技能的方式,这与人们最初学习母语的方式是一致的。有学者认为CLIL是一种广义的教学模式,它包含了多种通过语言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如基于内容的教学、双语教学等。CLIL强调在一个过程中习得语言和内容,两者都不偏重,而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注重学科,外语教学注重语言。
2. 内容语言融合教学的发展。Marsh提出的CLIL的五个特点和Coyle提出的4C框架构成了CLIL的基本结构,具有重要的价值。David Marsh从文化、环境、语言、内容和学习五个方面提出CLIL的特点。正是这五个特点为CLIL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使其有别于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文化层面,CLIL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和认识不同地区的文化。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跨文化知识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环境特征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CLIL致力于提高学习者的多语言能力,促进教育体系的国际化发展。在语言维度上,在CLIL的学习和教学情境中,目的语作为教授和学习学科知识的工具,增强学习者对母语和目的语差异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除了语言学习的目标,CLIL同样重视内容学习的目标。学习者通过学习,掌握目的语的相关学术术语,为进一步学习和社会工作打下基础。最后是学习特征,这里的学习不仅指语言和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提高。Coyle在Marsh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CLIL的教学框架——4C框架,并被认为是设计CLIL活动的主要原则。
根据Coyle的说法,4C指的是内容(与主题相关)、沟通(与语言相关)、认知(与学习和思考相关)和文化。这一框架侧重于四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它试图在不同的层次上发展融合,即学习(内容和认知),语言学习(交流和文化)和跨文化经验。内容学习不仅指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还包括学习者知识的构建和相关的、适当的技能的发展。获得学科知识和发展相关技能涉及认知。认知的介入使学习者能够内化所学的知识,重构自己的知识网络,从而获得新的知识。CLIL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学习者对交际语境、认知活动的参与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建立使CLIL教学模式发挥作用。
三、内容语言融合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
在社会文化理论中,中介包括社会交往中的他人中介、 通过自言自语达成的个人自我中介以及通过文化产品的中介。外语课堂是学生学习外语语言的课堂,语言符号既是中介工具也是习得对象,语言在外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就更为显著。外语教师的中介作用主要通过语言工具的运用来实现,包括授课内容、课堂反馈和评价等,因此,教师话语的运用对外语教师中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1. 可理解输入的提供者。教师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者可接触到的二语最主要的语言输入,是学生可理解输入的重要来源,对学生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教师话语为语言学习者提供重要语言输入,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形式和手段,是教师实现中介作用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中国本族语是汉语的大环境下,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而言,学习外语离不开课堂,课堂教学是他们学习外语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形式,而老师的语言输入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语言学习的发展。为发挥外语教师良好的中介作用,為学生提供充足、有效的可理解输入,外语教师应善于运用理论,加强对教师话语设计的重视和关注。
2. 学生知识构建的搭建者。在内容语言融合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不仅是学生可理解输入的提供者,也是学生知识建构的搭建者。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支架性语言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持,即教师的中介作用好比 “脚手架”( scaffolding) 。支架原指建筑工地中使用的脚手架,其作用在于帮助、协助,教学中引入“支架”喻指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完善、构建自身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则是必要的脚手架,为学生知识建构起到支持作用,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并内化知识,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支架作用可以间接影响学生认知过程,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建立学生自信和提示注意等,也可以通过直接解释、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提供解决策略、示范解决过程等对学生认知过程起到直接影响作用。
四、结语
社会文化理论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影响,强调个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介理论认为,在学习新的语言的过程中,以语言教师和语言能力强的学习者为中心的中介作用对语言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内容语言融合教学与支架式教学方法的契合。搭建学习支架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内容的接受程度,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保留复杂性和真实性。通过问题支架,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在特定领域思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增强信心。支架的搭建过程是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具有逻辑性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独立学习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外语教师也应不断与时俱进,关注教学理论的动态和发展,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切实地将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Coyle D.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Motivating Learners and Teachers[J]. The Scottish Language Review, 2006(13): 1-18.
[2]Coyle D.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Towards a Connected Research Agenda for CLIL Pedagogie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and Bilingualism, 2007(10):543-558.
[3]Coyle D P. Hood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内容语言融合教学;中介理论
内容语言融合教学(CLIL)是一种具有双重目标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下,使用一门外语来同时进行内容和语言两者的教学。也就是说,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仅仅聚焦于内容之上,也不仅仅聚焦于语言之上。“内容语言融合教学”(CLIL)这一说法最早于 1994 年在欧洲的教育环境中被提出,用于描述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优秀的教学方法,其在多种不同的学校教育环境中被用于外语的教学。 CLIL并非是一种新颖的语言教学形式,也不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形式,而是对于两者的创新型融合。CLIL 是由教学内容所驱动的,这就是其既延伸了语言学习的体验,同时又有不同于已有的语言教学方法之处。
一、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语言、思维和文化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发展的。在社会互动中,人们不仅学会了语言而且也学习了文化和思维建构方式,所以这种社会互动其实是一种深度学习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一门语言并不是仅仅通过上几节课(简单了解一下目标语国家的名人、民歌、习俗等)就能够学会的,而是要深入学习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内容”(社会、歷史、文化、经济等)以及思维方式。另外,外语学习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包括本国的和他国的),而且要有跨文化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拥有跨文化理解能力意味着外语学习者能够拥有充足的本国和他国文化知识,能够处理好自己对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信仰、态度和行为问题,能够批判地看待外语信息中对本国和他国文化的呈现。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彼此不断互动,包括在课堂中通过各种课堂活动与教师、同伴、教材等的互动 ,也包括在课堂外的社会互动。内容语言融合教育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索性学习以及社会互动,强调为外语学习者提供更多参与跨文化互动的机会,促进其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提高(Coyle et al. ,2010:41)。
二、内容语言融合教学(CLIL)
1. 定义。“内容语言融合教学”(CLIL)这一说法最早于 1994 年在欧洲的教育环境中被提出,用于描述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优秀的教学方法,其在多种不同的学校教育环境中被用于外语的教学。CLIL是一种双焦点的教育方法,其中一种额外的语言被用于学习和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这里的额外语言通常指学习者的“外语”或第二语言。David Marsh也在2002年提出了一个定义,强调了该方法的两个目标:学习内容和同时学习一门外语。在CLIL的学习和教学情境中,外语被用作非语言学科学习的工具。从上述定义中不难看出,该方法的目标是激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目的语作为探索学科知识的工具,最终促进目的语技能的掌握。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更自然的发展语言技能的方式,这与人们最初学习母语的方式是一致的。有学者认为CLIL是一种广义的教学模式,它包含了多种通过语言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如基于内容的教学、双语教学等。CLIL强调在一个过程中习得语言和内容,两者都不偏重,而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注重学科,外语教学注重语言。
2. 内容语言融合教学的发展。Marsh提出的CLIL的五个特点和Coyle提出的4C框架构成了CLIL的基本结构,具有重要的价值。David Marsh从文化、环境、语言、内容和学习五个方面提出CLIL的特点。正是这五个特点为CLIL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使其有别于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文化层面,CLIL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和认识不同地区的文化。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跨文化知识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环境特征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CLIL致力于提高学习者的多语言能力,促进教育体系的国际化发展。在语言维度上,在CLIL的学习和教学情境中,目的语作为教授和学习学科知识的工具,增强学习者对母语和目的语差异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除了语言学习的目标,CLIL同样重视内容学习的目标。学习者通过学习,掌握目的语的相关学术术语,为进一步学习和社会工作打下基础。最后是学习特征,这里的学习不仅指语言和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提高。Coyle在Marsh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CLIL的教学框架——4C框架,并被认为是设计CLIL活动的主要原则。
根据Coyle的说法,4C指的是内容(与主题相关)、沟通(与语言相关)、认知(与学习和思考相关)和文化。这一框架侧重于四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它试图在不同的层次上发展融合,即学习(内容和认知),语言学习(交流和文化)和跨文化经验。内容学习不仅指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还包括学习者知识的构建和相关的、适当的技能的发展。获得学科知识和发展相关技能涉及认知。认知的介入使学习者能够内化所学的知识,重构自己的知识网络,从而获得新的知识。CLIL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学习者对交际语境、认知活动的参与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建立使CLIL教学模式发挥作用。
三、内容语言融合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
在社会文化理论中,中介包括社会交往中的他人中介、 通过自言自语达成的个人自我中介以及通过文化产品的中介。外语课堂是学生学习外语语言的课堂,语言符号既是中介工具也是习得对象,语言在外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就更为显著。外语教师的中介作用主要通过语言工具的运用来实现,包括授课内容、课堂反馈和评价等,因此,教师话语的运用对外语教师中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1. 可理解输入的提供者。教师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者可接触到的二语最主要的语言输入,是学生可理解输入的重要来源,对学生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教师话语为语言学习者提供重要语言输入,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形式和手段,是教师实现中介作用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中国本族语是汉语的大环境下,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而言,学习外语离不开课堂,课堂教学是他们学习外语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形式,而老师的语言输入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语言学习的发展。为发挥外语教师良好的中介作用,為学生提供充足、有效的可理解输入,外语教师应善于运用理论,加强对教师话语设计的重视和关注。
2. 学生知识构建的搭建者。在内容语言融合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不仅是学生可理解输入的提供者,也是学生知识建构的搭建者。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支架性语言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持,即教师的中介作用好比 “脚手架”( scaffolding) 。支架原指建筑工地中使用的脚手架,其作用在于帮助、协助,教学中引入“支架”喻指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完善、构建自身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则是必要的脚手架,为学生知识建构起到支持作用,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并内化知识,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支架作用可以间接影响学生认知过程,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建立学生自信和提示注意等,也可以通过直接解释、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提供解决策略、示范解决过程等对学生认知过程起到直接影响作用。
四、结语
社会文化理论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影响,强调个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介理论认为,在学习新的语言的过程中,以语言教师和语言能力强的学习者为中心的中介作用对语言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内容语言融合教学与支架式教学方法的契合。搭建学习支架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内容的接受程度,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保留复杂性和真实性。通过问题支架,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在特定领域思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增强信心。支架的搭建过程是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具有逻辑性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独立学习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外语教师也应不断与时俱进,关注教学理论的动态和发展,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切实地将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Coyle D.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Motivating Learners and Teachers[J]. The Scottish Language Review, 2006(13): 1-18.
[2]Coyle D.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Towards a Connected Research Agenda for CLIL Pedagogie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and Bilingualism, 2007(10):543-558.
[3]Coyle D P. H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