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苏省特级教师杨浩提出的共生体育课堂概念中,教师不完全是“教者”,学生不完全是“学者”,师生、生生间是通过已有的经验、思维等对话和交往互动,来达成课堂中的生态因子(教师、学生、教材、器材和环境等)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助共存共融共生的学习过程。
学习动力直接关系着学生个体认知操作的行为,技能完成的效果。对共生体育课堂来说,则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领学生在最佳学习区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动力。那么,怎样将设计出的一个个问题,巧妙切入学习过程中呢?笔者作为共生体育课堂的实践者,现以水平一(一年级)《跪姿爬行》一课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策略。
一、精准课堂定位,创建问题切入空间
共生体育课堂认为,有效的教学总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完成的。其中链式活动作为共生体育课堂的操作程序,即是在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之上,将确定的终点内容与未确定的起点内容之间的学习作为最佳学习区,然后分为若干个链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入手,逐步递进,使各环节相互链接成为一个整体[1]。
这样的课堂定位,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通过“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新认知形成,无论是起点还是终点的认知,都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在这样的空间内,不断燃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必需的。
《跪姿爬行》一课,教师通过对任教对象现有水平了解得知,跪姿爬行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爬行的规范动作、身体的承受能力、技能应用等方面还没有太多的认知经验。同时,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感,但学习不够专注,缺少持久力等。
基于这些分析,设计如下活动作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原地各种跪姿、跪姿向前爬行、不同方向的跪姿爬行、爬行过障碍。这4个活动内容,是从学生熟悉的跪姿开始,然后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不同的影响要素“不同方向”和“行进”,从而学会本课的内容“跪姿爬行”,同时用“过障碍”来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的内容设计就是精准地从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认知出发的。当然,这样的活动内容也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教授、灌输来达成的,教师用“问题链”作为实现师生、生生的共生载体来贯穿,这些活动内容就是预先创设的问题切入空间。
二、设计主问题链,激发学习动力源
主问题是各环节活动内容的主要问题,为不断激发学习动力,引发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源而设置。这些问题间紧密链接、层层递升、整体关联而形成了问题链,即课堂各因子间建立起彼此依赖的共生关系,助推教学活动的开展。结合以上活动内容,本课的各教学片段间将这样设计主问题链:
片段1:原地各种跪姿的练习
问题:同学们能根据老师的语言提示做出一些原地跪姿的动作吗?比比谁的形式多?
策略:首先,让学生前后组合,2人一组,进行原地各种跪姿的练习;然后进行组间交流,讨论有哪些跪姿形式;分组展示,学生进行动作评价;开展小比赛,比一比谁的形式多。
分析:“原地各种跪姿”是本课预设的起点内容,是与教学内容“跪姿爬行”密切相关的已有内容。根据这样的内容,在热身游戏之后,通过问题引入,学生因有了自我发挥的空间,需求得到了满足,随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主动思考、大胆想象,呈现出多种跪姿动作,如单腿跪、双腿跪、跪支撑、跪平衡等。在这种难度不大的挑战下,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得到激发,为后期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片段2:跪姿向前爬行的学练
问题:同学们能用刚才练习的一种跪姿向前移动吗?
策略:首先让学生2人一组,进行尝试体验;沿着地面标志线,通过跪姿向前爬行6~8m;对于动作较规范的学生,教师提出加快爬行速度的要求;组间进行比赛,比一比谁爬的路线直、谁爬的速度快。
分析:“跪姿向前爬行”是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它是建立在学生基本掌握跪姿动作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学生之前对“选择什么样的跪姿可以向前移动”是未知的,当教师通过问题设疑,学生易对此产生好奇感。不过学生在尝试中也会遭遇失败,如知道两手支撑交替向前移动,但未做到膝盖着地爬行,向前移动时出现身体不稳定等。
随着这些疑点的不断出现,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渐凸显,迫不及待地想学会新本领。此时,教师通过地面上的两条平行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尝试贴着地面上的线向前移动,提醒膝盖不离地面。当这些问题都逐一解决后,跪姿爬行的动作学生也基本掌握,同时为下一次学习产生了新的学习动力。
片段3:不同方向跪姿爬行的体验
问题:同学们会向前爬行了,还能向其他方向移动吗?
策略:首先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在小组长带领下,体验不同路线的爬行;集体交流展示,完成3~4种方向的移动;接龙式完成“Z”“=”等路线的爬行,比一比哪组速度快。
分析:“不同方向的跪姿爬行”作为主要内容学习后的拓展,在跪姿向前爬行的动作基础上增加了移动方向的多样选择,在丰富的练习形式中,巩固所学知识技能。教师通过追问“同学们会向前爬行了,还能向其他方向移动吗”,并提供“改变身体方向”和“不改变身体方向”两条线索供学生参考,学生带着满满的好奇开始探索,当找到了通过身体左转、右转向不同方向移动后,他们并未满足,继续寻找不改变身体方向的移动,渐渐探究出跪姿左右横行移动、跪姿后退移动等,这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多次尝试找到了多种答案。
片段4:爬行过障碍的应用
问题:同学们能否4人一组,用刚才所学的本领完成“钻山洞”游戏呢?
策略:组织学生4人一组,其中2人合作用身体搭出半人高的“山洞”,另2人钻;组织评比,哪组“山洞”高度、稳定性都符合要求;4人一組进行游戏,看看40s内能成功钻过多少次“山洞”;尝试6人或8人一组进行游戏比赛。
分析:“爬行过障碍”是本课所学内容的应用,用游戏“钻山洞”形式呈现,在学会跪姿爬行后,教师通过问题发出挑战,活动场地没有“山洞”怎么办?“山洞”怎么搭才能保证同伴安全顺利通过? 这些疑问需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师生、生生间产生更多的邀请、诉求、共商等复杂的行为,让学生通过思维对话、互动交往等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对“山洞”高度不合理、“山洞”不牢固,爬行姿势不规范、动作不迅速等难点一一突破,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更强烈的个体学习愿望,逐渐生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关注学习动态,选准时机逐层深入
各教学环节之间虽有了主问题链的精心预设,但教师还需关注学习动态生成,并能在适切的时机,采用有效教学手段,逐层深入调节学习进程中的一些失衡現象,如,方法没掌握、能力较缺乏、合作无经验等,让学生在协商和合作中,实现真正共赢下的成长。
现象1:在进行原地跪姿练习时表现得很轻松,但身体稳定性较差、姿态不够优美。
思考: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熟悉跪姿动作,对于完成不同的跪姿动作也很有兴趣,但对姿态的优美、身体保持持久的稳定等不能达到要求。而原地跪姿完成度与后期的跪姿爬行学习是紧密关联的,只有此阶段有了相关知识、技能的储备,才能保证后续的学习效果。
解决方法:将动作要领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单腿跪,头抬起,向前看,莫忘记;跪支撑,臂用力,需伸直,身平稳;跪平衡,一腿抬,向上举,要稳定”,边说童谣边完成动作,还可增加趣味性的挑战,如单手交替取物、双手击掌、同伴猜拳等,以增强手臂支撑的能力。
2人一组学习时,明确“练习者”与“观察者”的身份,同时给予不同身份的职责要求,练习者对照教师的提示去完成动作,观察者能用教师的提示给同伴提醒与纠错。练习4~6遍后,再进行同伴间的“照镜子”,看看谁的姿态更优美、稳定性更强。
现象2:在跪姿向前爬行时,总无法加快自己的爬行速度。
思考:一年级小学生的手臂力量较弱,缺乏身体承受能力,特别是在行进中,所以部分学生在开始体验的过程中,会因手与脚的移动节奏不一致,导致无法提高爬行的速度。可见,解决好手脚协调配合是提高速度的关键所在。其次,需要有反复的练习强化,不断提升手脚协调配合的能力。
解决方法:边喊1—2—1或左—右—左的口令,边完成向前爬行的动作,也可以安排速度较快的学生领头,跟随他的节奏一起完成。
设计“运送粮食”的游戏,在练习者背上放3~4只沙包,从起点运到终点,提高学生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
创设相向而行的比赛情境,避免直接看到对手速度超越自己带来的压力,影响手脚协调配合的发挥。随着速度的提升,可以增设同向而行的比赛。
现象3:在“爬行过障碍”环节,自搭的“山洞”不能让同伴顺利通过。
思考:在合作完成任务时,同伴之间总会因意见不一致,产生相互间的埋怨与责怪,或自己的设想与实践不能达到一致的结果。这时,需要教师对同伴间如何默契配合给予指导,如,在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也要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对于可行的建议愿意尝试。同伴之间学会谦让、懂得帮助。学生将会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与依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更便于开展合作学习。
解决方法:小组讨论“什么高度的‘山洞’适合跪姿爬行通过”,在实践中发现,搭出半人高较适合。接着组织学生根据这样的高度要求搭出多种多样的山洞样式。
呈现3种不同高度的山洞,让学生自主选择钻山洞的方法,其中需有一次跪姿爬行方式,尝试练习后,小组共同讨论,说出不同山洞的高度选择对应方式爬行通过的理由,并展示验证。
可激发学生创意,玩出多种跪姿爬行通过山洞的方式,如后退、侧身爬行等。
笔者通过从精准课堂定位、设计主问题链、关注学习动态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阐述,以说明问题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精准切入,让学生可以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动力,在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时,师生、生生间能建立起互惠、共生的关系。可见,共生体育课堂下的问题链学习转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也是“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的明确要求。笔者仅从“精准切入点,燃起学习动力”这个视角介绍了共生体育课堂下问题链的设计与实施,希望抛砖引玉,引起更多视角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杨浩.好课,从精心预设而来——基于“链式活动”教学程序的视角[J].中国学校体育,2019(8):33-34.
学习动力直接关系着学生个体认知操作的行为,技能完成的效果。对共生体育课堂来说,则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领学生在最佳学习区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动力。那么,怎样将设计出的一个个问题,巧妙切入学习过程中呢?笔者作为共生体育课堂的实践者,现以水平一(一年级)《跪姿爬行》一课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策略。
一、精准课堂定位,创建问题切入空间
共生体育课堂认为,有效的教学总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完成的。其中链式活动作为共生体育课堂的操作程序,即是在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之上,将确定的终点内容与未确定的起点内容之间的学习作为最佳学习区,然后分为若干个链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入手,逐步递进,使各环节相互链接成为一个整体[1]。
这样的课堂定位,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通过“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新认知形成,无论是起点还是终点的认知,都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在这样的空间内,不断燃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必需的。
《跪姿爬行》一课,教师通过对任教对象现有水平了解得知,跪姿爬行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爬行的规范动作、身体的承受能力、技能应用等方面还没有太多的认知经验。同时,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感,但学习不够专注,缺少持久力等。
基于这些分析,设计如下活动作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原地各种跪姿、跪姿向前爬行、不同方向的跪姿爬行、爬行过障碍。这4个活动内容,是从学生熟悉的跪姿开始,然后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不同的影响要素“不同方向”和“行进”,从而学会本课的内容“跪姿爬行”,同时用“过障碍”来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的内容设计就是精准地从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认知出发的。当然,这样的活动内容也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教授、灌输来达成的,教师用“问题链”作为实现师生、生生的共生载体来贯穿,这些活动内容就是预先创设的问题切入空间。
二、设计主问题链,激发学习动力源
主问题是各环节活动内容的主要问题,为不断激发学习动力,引发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源而设置。这些问题间紧密链接、层层递升、整体关联而形成了问题链,即课堂各因子间建立起彼此依赖的共生关系,助推教学活动的开展。结合以上活动内容,本课的各教学片段间将这样设计主问题链:
片段1:原地各种跪姿的练习
问题:同学们能根据老师的语言提示做出一些原地跪姿的动作吗?比比谁的形式多?
策略:首先,让学生前后组合,2人一组,进行原地各种跪姿的练习;然后进行组间交流,讨论有哪些跪姿形式;分组展示,学生进行动作评价;开展小比赛,比一比谁的形式多。
分析:“原地各种跪姿”是本课预设的起点内容,是与教学内容“跪姿爬行”密切相关的已有内容。根据这样的内容,在热身游戏之后,通过问题引入,学生因有了自我发挥的空间,需求得到了满足,随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主动思考、大胆想象,呈现出多种跪姿动作,如单腿跪、双腿跪、跪支撑、跪平衡等。在这种难度不大的挑战下,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得到激发,为后期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片段2:跪姿向前爬行的学练
问题:同学们能用刚才练习的一种跪姿向前移动吗?
策略:首先让学生2人一组,进行尝试体验;沿着地面标志线,通过跪姿向前爬行6~8m;对于动作较规范的学生,教师提出加快爬行速度的要求;组间进行比赛,比一比谁爬的路线直、谁爬的速度快。
分析:“跪姿向前爬行”是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它是建立在学生基本掌握跪姿动作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学生之前对“选择什么样的跪姿可以向前移动”是未知的,当教师通过问题设疑,学生易对此产生好奇感。不过学生在尝试中也会遭遇失败,如知道两手支撑交替向前移动,但未做到膝盖着地爬行,向前移动时出现身体不稳定等。
随着这些疑点的不断出现,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渐凸显,迫不及待地想学会新本领。此时,教师通过地面上的两条平行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尝试贴着地面上的线向前移动,提醒膝盖不离地面。当这些问题都逐一解决后,跪姿爬行的动作学生也基本掌握,同时为下一次学习产生了新的学习动力。
片段3:不同方向跪姿爬行的体验
问题:同学们会向前爬行了,还能向其他方向移动吗?
策略:首先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在小组长带领下,体验不同路线的爬行;集体交流展示,完成3~4种方向的移动;接龙式完成“Z”“=”等路线的爬行,比一比哪组速度快。
分析:“不同方向的跪姿爬行”作为主要内容学习后的拓展,在跪姿向前爬行的动作基础上增加了移动方向的多样选择,在丰富的练习形式中,巩固所学知识技能。教师通过追问“同学们会向前爬行了,还能向其他方向移动吗”,并提供“改变身体方向”和“不改变身体方向”两条线索供学生参考,学生带着满满的好奇开始探索,当找到了通过身体左转、右转向不同方向移动后,他们并未满足,继续寻找不改变身体方向的移动,渐渐探究出跪姿左右横行移动、跪姿后退移动等,这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多次尝试找到了多种答案。
片段4:爬行过障碍的应用
问题:同学们能否4人一组,用刚才所学的本领完成“钻山洞”游戏呢?
策略:组织学生4人一组,其中2人合作用身体搭出半人高的“山洞”,另2人钻;组织评比,哪组“山洞”高度、稳定性都符合要求;4人一組进行游戏,看看40s内能成功钻过多少次“山洞”;尝试6人或8人一组进行游戏比赛。
分析:“爬行过障碍”是本课所学内容的应用,用游戏“钻山洞”形式呈现,在学会跪姿爬行后,教师通过问题发出挑战,活动场地没有“山洞”怎么办?“山洞”怎么搭才能保证同伴安全顺利通过? 这些疑问需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师生、生生间产生更多的邀请、诉求、共商等复杂的行为,让学生通过思维对话、互动交往等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对“山洞”高度不合理、“山洞”不牢固,爬行姿势不规范、动作不迅速等难点一一突破,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更强烈的个体学习愿望,逐渐生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关注学习动态,选准时机逐层深入
各教学环节之间虽有了主问题链的精心预设,但教师还需关注学习动态生成,并能在适切的时机,采用有效教学手段,逐层深入调节学习进程中的一些失衡現象,如,方法没掌握、能力较缺乏、合作无经验等,让学生在协商和合作中,实现真正共赢下的成长。
现象1:在进行原地跪姿练习时表现得很轻松,但身体稳定性较差、姿态不够优美。
思考: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熟悉跪姿动作,对于完成不同的跪姿动作也很有兴趣,但对姿态的优美、身体保持持久的稳定等不能达到要求。而原地跪姿完成度与后期的跪姿爬行学习是紧密关联的,只有此阶段有了相关知识、技能的储备,才能保证后续的学习效果。
解决方法:将动作要领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单腿跪,头抬起,向前看,莫忘记;跪支撑,臂用力,需伸直,身平稳;跪平衡,一腿抬,向上举,要稳定”,边说童谣边完成动作,还可增加趣味性的挑战,如单手交替取物、双手击掌、同伴猜拳等,以增强手臂支撑的能力。
2人一组学习时,明确“练习者”与“观察者”的身份,同时给予不同身份的职责要求,练习者对照教师的提示去完成动作,观察者能用教师的提示给同伴提醒与纠错。练习4~6遍后,再进行同伴间的“照镜子”,看看谁的姿态更优美、稳定性更强。
现象2:在跪姿向前爬行时,总无法加快自己的爬行速度。
思考:一年级小学生的手臂力量较弱,缺乏身体承受能力,特别是在行进中,所以部分学生在开始体验的过程中,会因手与脚的移动节奏不一致,导致无法提高爬行的速度。可见,解决好手脚协调配合是提高速度的关键所在。其次,需要有反复的练习强化,不断提升手脚协调配合的能力。
解决方法:边喊1—2—1或左—右—左的口令,边完成向前爬行的动作,也可以安排速度较快的学生领头,跟随他的节奏一起完成。
设计“运送粮食”的游戏,在练习者背上放3~4只沙包,从起点运到终点,提高学生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
创设相向而行的比赛情境,避免直接看到对手速度超越自己带来的压力,影响手脚协调配合的发挥。随着速度的提升,可以增设同向而行的比赛。
现象3:在“爬行过障碍”环节,自搭的“山洞”不能让同伴顺利通过。
思考:在合作完成任务时,同伴之间总会因意见不一致,产生相互间的埋怨与责怪,或自己的设想与实践不能达到一致的结果。这时,需要教师对同伴间如何默契配合给予指导,如,在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也要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对于可行的建议愿意尝试。同伴之间学会谦让、懂得帮助。学生将会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与依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更便于开展合作学习。
解决方法:小组讨论“什么高度的‘山洞’适合跪姿爬行通过”,在实践中发现,搭出半人高较适合。接着组织学生根据这样的高度要求搭出多种多样的山洞样式。
呈现3种不同高度的山洞,让学生自主选择钻山洞的方法,其中需有一次跪姿爬行方式,尝试练习后,小组共同讨论,说出不同山洞的高度选择对应方式爬行通过的理由,并展示验证。
可激发学生创意,玩出多种跪姿爬行通过山洞的方式,如后退、侧身爬行等。
笔者通过从精准课堂定位、设计主问题链、关注学习动态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阐述,以说明问题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精准切入,让学生可以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动力,在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时,师生、生生间能建立起互惠、共生的关系。可见,共生体育课堂下的问题链学习转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也是“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的明确要求。笔者仅从“精准切入点,燃起学习动力”这个视角介绍了共生体育课堂下问题链的设计与实施,希望抛砖引玉,引起更多视角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杨浩.好课,从精心预设而来——基于“链式活动”教学程序的视角[J].中国学校体育,2019(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