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陀是最有智慧的老师,舍利弗是好学生的典范
在佛陀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中,有一位阿说示尊者。他被佛陀赞美为举止最安详庄严的阿罗汉。有一天早晨,阿说示尊者正准备去托钵乞食,佛陀对他说:“今天你会遇到一位杰出的沙门,如果他向你求教,你就让他直接来找我,或者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他。此人智慧极高,说多了会让他耻笑。”阿说示尊者领命,离开了竹林精舍。
他来到王舍城的大街上,挨家挨户乞食。没过多久,身后果然出现一位举止优雅的沙门,远远尾随他。此人名叫舍利弗,比佛陀早4年出生,是著名的婆罗门世家子弟,外祖父和父亲都是精通辩论的国师。他是位少年天才,8岁即在国王组织的辩论会上独占鳌头,16岁时和好友目犍连出家修行,遍访名师,然而始终没有找到超越生死和解开宇宙奥秘的智慧。
这天,舍利弗一见到乞食的阿说示尊者,就被他的举止和风度打动了,心想这一定是一位已证阿罗汉的圣者。
当阿说示尊者准备在路边的树下进食,舍利弗赶紧走过来,把自己的坐具铺在地上,請尊者入座,自己则恭敬地站在一旁。待尊者用完斋饭后,舍利弗虔诚礼拜,然后请教:“尊者气质光明,举止安详,一定是修行成就的圣者。请问您师从何人?”
阿说示尊者回答:“我的师父是释迦族出身的佛陀。”舍利弗问:“佛陀传给您什么法?”“佛陀所传之法微妙深奥,道友如想觉悟,就直接到竹林精舍向佛陀请教吧。”舍利弗诚恳地说:“我一定会去拜见佛陀,但能否请您先开示一二?”阿说示尊者想了一想。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听了如获至宝——一切事物都没有不变的真性,有条件则生,无条件则灭。多么亲切而透彻的智慧啊!就像拨云见日一样,多年来盘绕在心的疑问顿然释怀,他现证了初果的境界,一时欢喜无限。
舍利弗很快找到了好友目犍连,目犍连一见到气质迥异的舍利弗。急切地问:“你今天一定是遇到了智者。快快分享你的智慧吧!”舍利弗把阿说示尊者开示的缘起偈叙述了两遍,目犍连听了同样心领神会,击节赞叹。他对舍利弗说:“道友,我们一定要立刻去见佛陀,他就是我们一直要找的伟大导师啊。”
于是,舍利弗和目犍连,连带他们的250位修行同伴,浩浩荡荡地来到竹林精舍。正在讲法的佛陀开心地宣布:“我的两位上首弟子来了!”经典记载,同来的250人听了佛陀的开示后,全部证得阿罗汉智慧。反倒是舍利弗和目犍连未能觉悟。对此大家都颇为不解,佛陀则解释:他们两人的智慧成就将会非常深广,所以需要加倍努力。
在佛陀的精心指导之下,目犍连经过一周的参悟,终于证得了阿罗汉智慧。而对于舍利弗的修行,佛陀则不闻不问,舍利弗也非常自信,用已悟得的缘起智慧,独自顽强地走在通往觉悟的路上。
舍利弗的舅舅叫摩诃拘絺罗,是位著名的宗教家。他曾避世潜修几十年,立志通达一切学问,因每日勤于学习,长年不剪指甲,人称“长爪梵志”。当他听说自己智慧过人的外甥拜在了佛陀门下,很是惊讶,于是登门造访,意欲向佛陀问难。
摩诃拘絺罗来到竹林精舍时,舍利弗正侍立在佛陀身边。他走上前去毫不客气地对佛陀宣布:“我于一切思想都不执取。”佛陀轻声地反问:“你对你的这一见解有执取吗?”摩诃拘絺罗当下就被问住了。他低头沉吟:若承认对此有执取,就陷入自相矛盾中;若不承认对此有执取,又犯了妄语。佛陀真是厉害啊!
他硬着头皮回答:“我于这一见解也不执取。”佛陀温和地对他说:“既然你能做到对一切思想都不执取,就能超越思维的局限,获得心灵的解脱。我的比丘弟子都已实现这一成就,你和他们是平等的,不应心存傲慢!”摩诃拘絺罗知道佛陀已经击败了自己,但为了保存他的颜面,佛陀并没有点破。他内心温暖而折服。冰冷傲慢的心逐渐融化,当即就放下了最后的执取。
正在为佛陀扇扇子的舍利弗,听到了两人之间的对话,也顿时智慧通达,根除了一切细微烦恼,证得阿罗汉智慧。
按照传统,比丘们的地位是以受戒先后来排定的,但佛陀直接任命舍利弗与目犍连为上首弟子。对此,僧团里也有不同意见。佛陀则说:已觉悟者内心不会有任何偏袒。佛陀了解每个人的心愿、实际才能和他们与大众的因缘,比如乔陈如只想成为第一个觉悟的阿罗汉,而舍利弗和目犍连长久以来都想成为上首弟子,且具备胜任这项重要职务的所有才能。事实证明,在后来的几十年中,舍利弗和目犍连非常完美地尽到了职责,成为佛陀弘法最重要的助手。
在僧团中智慧和地位仅次于佛陀的舍利弗,不是天天陪伴在佛陀左右,而是代表佛陀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佛陀带着大批弟子常年游走奔波,舍利弗则时常陪着老病的比丘们走在最后,有时把所有人都安顿好了,他自己却只能露宿林间。佛陀也体恤这位任劳任怨的弟子,经常嘱托负责后勤的比丘,不要忘记关照舍利弗。
师徒情深,佛陀信任舍利弗,而舍利弗一生对佛陀忠诚尽命,没有任何怨怼。在佛陀宣布将入涅槃之后,他作为上首弟子,毅然决定先佛而去。在佛陀之前完成涅槃。
舍利弗也感恩阿说示尊者对自己最初的启发。每次从外面回到僧团,礼敬佛陀之后,他就去礼拜阿说示尊者。如尊者不在,他就朝着尊者所在的方向顶礼,几十年如一日。
佛陀作为导师的典范,对每个弟子的禀赋和心理都了如指掌,而且包容尊重每个学生的性格和意愿,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舍利弗尊者可说是好学生的典范,不但智慧超群,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还懂得尊重每一位曾经启发过自己的老师。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由好老师和好学生共同建构的,传承智慧是师生关系的核心价值,良好的德行素养是健康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老师的帮助,也终究免不了成为他人的老师,佛陀与弟子们的经典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是一面鲜活的镜子。
在佛陀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中,有一位阿说示尊者。他被佛陀赞美为举止最安详庄严的阿罗汉。有一天早晨,阿说示尊者正准备去托钵乞食,佛陀对他说:“今天你会遇到一位杰出的沙门,如果他向你求教,你就让他直接来找我,或者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他。此人智慧极高,说多了会让他耻笑。”阿说示尊者领命,离开了竹林精舍。
他来到王舍城的大街上,挨家挨户乞食。没过多久,身后果然出现一位举止优雅的沙门,远远尾随他。此人名叫舍利弗,比佛陀早4年出生,是著名的婆罗门世家子弟,外祖父和父亲都是精通辩论的国师。他是位少年天才,8岁即在国王组织的辩论会上独占鳌头,16岁时和好友目犍连出家修行,遍访名师,然而始终没有找到超越生死和解开宇宙奥秘的智慧。
这天,舍利弗一见到乞食的阿说示尊者,就被他的举止和风度打动了,心想这一定是一位已证阿罗汉的圣者。
当阿说示尊者准备在路边的树下进食,舍利弗赶紧走过来,把自己的坐具铺在地上,請尊者入座,自己则恭敬地站在一旁。待尊者用完斋饭后,舍利弗虔诚礼拜,然后请教:“尊者气质光明,举止安详,一定是修行成就的圣者。请问您师从何人?”
阿说示尊者回答:“我的师父是释迦族出身的佛陀。”舍利弗问:“佛陀传给您什么法?”“佛陀所传之法微妙深奥,道友如想觉悟,就直接到竹林精舍向佛陀请教吧。”舍利弗诚恳地说:“我一定会去拜见佛陀,但能否请您先开示一二?”阿说示尊者想了一想。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听了如获至宝——一切事物都没有不变的真性,有条件则生,无条件则灭。多么亲切而透彻的智慧啊!就像拨云见日一样,多年来盘绕在心的疑问顿然释怀,他现证了初果的境界,一时欢喜无限。
舍利弗很快找到了好友目犍连,目犍连一见到气质迥异的舍利弗。急切地问:“你今天一定是遇到了智者。快快分享你的智慧吧!”舍利弗把阿说示尊者开示的缘起偈叙述了两遍,目犍连听了同样心领神会,击节赞叹。他对舍利弗说:“道友,我们一定要立刻去见佛陀,他就是我们一直要找的伟大导师啊。”
于是,舍利弗和目犍连,连带他们的250位修行同伴,浩浩荡荡地来到竹林精舍。正在讲法的佛陀开心地宣布:“我的两位上首弟子来了!”经典记载,同来的250人听了佛陀的开示后,全部证得阿罗汉智慧。反倒是舍利弗和目犍连未能觉悟。对此大家都颇为不解,佛陀则解释:他们两人的智慧成就将会非常深广,所以需要加倍努力。
在佛陀的精心指导之下,目犍连经过一周的参悟,终于证得了阿罗汉智慧。而对于舍利弗的修行,佛陀则不闻不问,舍利弗也非常自信,用已悟得的缘起智慧,独自顽强地走在通往觉悟的路上。
舍利弗的舅舅叫摩诃拘絺罗,是位著名的宗教家。他曾避世潜修几十年,立志通达一切学问,因每日勤于学习,长年不剪指甲,人称“长爪梵志”。当他听说自己智慧过人的外甥拜在了佛陀门下,很是惊讶,于是登门造访,意欲向佛陀问难。
摩诃拘絺罗来到竹林精舍时,舍利弗正侍立在佛陀身边。他走上前去毫不客气地对佛陀宣布:“我于一切思想都不执取。”佛陀轻声地反问:“你对你的这一见解有执取吗?”摩诃拘絺罗当下就被问住了。他低头沉吟:若承认对此有执取,就陷入自相矛盾中;若不承认对此有执取,又犯了妄语。佛陀真是厉害啊!
他硬着头皮回答:“我于这一见解也不执取。”佛陀温和地对他说:“既然你能做到对一切思想都不执取,就能超越思维的局限,获得心灵的解脱。我的比丘弟子都已实现这一成就,你和他们是平等的,不应心存傲慢!”摩诃拘絺罗知道佛陀已经击败了自己,但为了保存他的颜面,佛陀并没有点破。他内心温暖而折服。冰冷傲慢的心逐渐融化,当即就放下了最后的执取。
正在为佛陀扇扇子的舍利弗,听到了两人之间的对话,也顿时智慧通达,根除了一切细微烦恼,证得阿罗汉智慧。
按照传统,比丘们的地位是以受戒先后来排定的,但佛陀直接任命舍利弗与目犍连为上首弟子。对此,僧团里也有不同意见。佛陀则说:已觉悟者内心不会有任何偏袒。佛陀了解每个人的心愿、实际才能和他们与大众的因缘,比如乔陈如只想成为第一个觉悟的阿罗汉,而舍利弗和目犍连长久以来都想成为上首弟子,且具备胜任这项重要职务的所有才能。事实证明,在后来的几十年中,舍利弗和目犍连非常完美地尽到了职责,成为佛陀弘法最重要的助手。
在僧团中智慧和地位仅次于佛陀的舍利弗,不是天天陪伴在佛陀左右,而是代表佛陀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佛陀带着大批弟子常年游走奔波,舍利弗则时常陪着老病的比丘们走在最后,有时把所有人都安顿好了,他自己却只能露宿林间。佛陀也体恤这位任劳任怨的弟子,经常嘱托负责后勤的比丘,不要忘记关照舍利弗。
师徒情深,佛陀信任舍利弗,而舍利弗一生对佛陀忠诚尽命,没有任何怨怼。在佛陀宣布将入涅槃之后,他作为上首弟子,毅然决定先佛而去。在佛陀之前完成涅槃。
舍利弗也感恩阿说示尊者对自己最初的启发。每次从外面回到僧团,礼敬佛陀之后,他就去礼拜阿说示尊者。如尊者不在,他就朝着尊者所在的方向顶礼,几十年如一日。
佛陀作为导师的典范,对每个弟子的禀赋和心理都了如指掌,而且包容尊重每个学生的性格和意愿,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舍利弗尊者可说是好学生的典范,不但智慧超群,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还懂得尊重每一位曾经启发过自己的老师。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由好老师和好学生共同建构的,传承智慧是师生关系的核心价值,良好的德行素养是健康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老师的帮助,也终究免不了成为他人的老师,佛陀与弟子们的经典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是一面鲜活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