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兰:非常时 非常星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在外面吃饭,止庵先生给我打手机,告诉我李香兰去世了。李香兰与张爱玲同年生,却比张爱玲多活了19年,她们在上世纪40年代前半叶的上海,都是红得发紫的明星。1945年7月21日晚,在上海咸阳路一座私人别墅的沙龙,李张二人有一张特别的合影。张爱玲说:“一九四三年在园游会中遇见影星李香兰,要合拍张照,我太高,并立会相映成趣,有人找了张椅子来让我坐下,只好委屈她侍立一旁。”(《对照记》)此处的“一九四三年”是张爱玲记差了。
  说起李香兰,必先扯上她和张爱玲的这张照片,似乎顺理成章。其实她俩个谁也不需要借助对方之名气,各擅胜场。以我之见,靠笔杆子的张爱玲终将成为历史人物,而靠嗓子的李香兰只不过是一时之人物。
  李香兰,本名山口淑子,祖籍日本佐贺县杵岛郡北方村。父亲山口文雄1906年来到中国东北,在“满铁”所属的抚顺媒矿任职。1920年2月12日,李香兰出生于沈阳东郊北烟台(今属辽宁灯塔市),取名山口淑子。1933年因父亲的关系认奉天银行经理李际春为义父,取中国名李香兰。1934年山口文雄在北平结识华北亲日派人物潘毓桂,李香兰认其为义父,改名潘淑华。
  改来改去,还是李香兰这个名字叫响了。她的两个义父——李际春(1877年至约1950年)以叛国罪被处决,潘毓桂(1884年至1961年)抗战后即被逮入狱,1961年11月12日死于上海提篮桥监狱。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这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一句台词。谁活得长久,谁就看见的更多。李香兰阅尽人世沧桑,她唱了许多歌曲,她本人就是一首歌;李香兰演了许多电影,她本人就是一部电影。
  我最有兴趣的是李香兰在北京的少年时代。她曾住在辟才胡同潘毓桂的大宅子里,辟才胡同西口是齐白石的故居。现在整条胡同扩为大马路了,一切旧址均不复存在,只有齐白石故居作为文物史迹保留了下来。1992年1月,李香兰来中国参加金鸡百花电影节,特留出一周时间在北京寻访故址,其中就有辟才胡同的潘宅。我们能够想像出李香兰当时的心情吗?激动、惆怅,还是平静如水?那一年,她72岁。
  李香兰在自传里写道:“潘家的豪华邸宅是与这个大人物很相称的。在面向胡同的南侧是一条长达百米的围墙,墙中央有第一道门——大门,门口站着两个持枪的士兵。门内是门房,有许多佣人呆在那里,其中有看门的,也有向里面通报的。潘家是一个包括佣人、私兵在内的总人数达百人的大户人家。”
  李香兰到潘家后改名潘淑华,上中学时(翊教女中)隐蔽了日本国籍,“每天上学,我们总是三个人一道去,可放学有时就是一个人,每当这种时候,我就常常顺脚走进北海公园,坐在没有人的小岛上练习汉语的发音或查词典。有时还去很远的太庙。”李香兰的日本国籍后来救了她一命,没有像川岛芳子那样被枪毙。李香兰熟练的中国话又使得她在中国顺风顺水。在李香兰这儿,还真得相信有命运这回事。
  1940年,李香兰初登上海滩——“我是在三十年代后半期,作为中国的一个地方的满映女演员而初登舞台。当时我非常憧憬那些在上海电影舞台大显身手的红女星们。”李香兰到上海发展,绝对是一步高棋,大舞台才能造就大明星,大明星必然来自大舞台。李香兰演艺事业的巅峰是上海搭造的。沦陷时期的上海,非常时,非常星,这颗明星就是李香兰。翻开沦陷时期上海所出电影画报,出镜最多的就是李香兰,恰好寒舍所藏以这个时期的画报为最多。
  1944年,李香兰在上海与黎锦光合作发行传世名曲《夜来香》,其后成为与周璇、姚莉、白虹、白光、吴莺音、龚秋霞齐名的上海滩七大歌星。李香兰去世之后,健在的七大歌星只存姚莉一位了。
  李香兰是影坛明星,也是歌坛的明星,李香兰天生一副明星相。《红楼梦》第三回有一段描写:“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鹅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李香兰符合第五条的“顾盼神飞”,但有些矮墩墩,“削肩蜂腰,长挑身材”距她甚远。所以,李香兰只有拍大头像特写时最能突出她的美,半身照也行,全身照就差了很多。所以当李香兰碰上张爱玲,便拍了那张最“差”的照片。
  我对于签名本不是特别热衷,可是遇见李香兰签名本,态度为之一变。止庵在日本旧书铺碰到一本李香兰签名本,问我有兴趣吗,我马上说请帮忙买下来。这是本日文书,1993年出版,书名《戦争と平和と歌 李香兰心の道》。作者署“山口淑子”,李香兰战后被遣返日本,遂即改用本名“山口淑子”。签名内容为“小林一三六样 惠存 山口淑子”。“样”即中文的“先生”。
  现在回到本文开头的那个沙龙,为李香兰留下最后的美好镜头。《杂志》第15卷第5期(1945年8月)以《纳凉会记》为题专门报道了这次沙龙:“一个傍晚,青青的天幕浮着几朵白云,草地上阳光消失了,长桌旁摆着几只靠椅,客人们一面呷着咖啡,一面谈着话,话题是很自然的,像泉水般流,素来忙的陈彬龢先生,这天难得能有半日闲,高兴地谈笑风生,头发有些皤白的金雄白先生,从他园里采了许多玉蜀黍来,因为李香兰小姐嗜食此物,特地为她预备起来的。”
  为什么李香兰待过的地方我都感觉到有兴趣?为什么与李香兰有过交往的人物我都感觉到有兴趣?
  魂兮归去,李香兰;歌兮还在,夜来香。
其他文献
笔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初涉古玩旧物,尤其喜爱竹折扇,怀于袖中,风雅万千,迄今为止,家中折扇已经收藏了近千把。  一把没有打开的摺扇放在人们面前,首先看到的是扇骨的材质和外观造型。材质美、造型巧,自然就会博得人们的喜爱。扇子的制作本身体现着各种工艺技术水平,扇子雕刻游刃自如,深浅相宜,展示着精致技艺;扇面上的书画又为其增添艺术观赏性,因而扇子成为集实用、工艺和艺术三重价值的物品。  以竹为雅  说
期刊
当前,内地艺术品仓储是和艺术品的保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有需要的藏家及相关机构、人士而言,显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一边是保税区仓储服务建设陆续兴起,另一边,相当一部分藏家仍然对此“概念模糊”,保持“距离”—  前不久,北京天竺文化保税园正式开园,这是继厦门象屿文化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后,又一个身处保税区并正式投入运营的艺术品园区。除了保税的概念,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要属艺术品仓储了。  近年来
期刊
七年前,英国大英博物馆举办了『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参观人数多达85万人次,吸引力仅次于其于1972年举办的『图坦卡蒙宝藏』展览。今年9月,又一场以中国为主题的大规模特展在大英博物馆拉开了帷幕,中国的又一个盛世王朝再次引发世界的惊叹。  虽然明朝在1368年由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但自1400年至1450年这50年左右的一个阶段,往往被视为明朝的一个“重建”期,对中国影响深远。这50年里,中国的首都从
期刊
又近一年重阳时,朋友约我到龙井路上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喝茶,顺便看两幅吴昌硕的作品。两幅作品,一幅画梅,一幅绘菊,都是吴昌硕晚年所作,颇为养眼。尤其那幅菊画,竟然让我想起了在新加坡秋斋曾经看过的一幅吴昌硕的菊画,把一件几乎忘记了的事情又想了起来,令我高兴。  看画就是这样,常常会钩沉记忆,盘活脑子,给人快乐。  秋斋的菊画四尺整纸(纵137里米,橫68.5厘米),对角构图,画从左上角起笔,枝蔓抱团,花
期刊
霸国,作为西周的封国,在史料中缺乏记载。随着霸国墓葬的发现,这个失落之国为世人所认知。  2007年5月,在山西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一个墓葬群的发现轰动了考古界。史料中没有丝毫印迹的西周封国——霸国横空出世。数量惊人的随葬品、风格独特的葬俗、精美的漆木器、最早的漆木人俑、填补史籍记载空白的青铜器铭文、保存完好的原始瓷器……欲知答案者无不期待着合理的解释。  令人惊喜的是,在1号大墓中发现的一件青铜
期刊
杭州西湖,名闻天下。三潭印月,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湖中最大的岛屿小瀛洲,又名三潭印月,面积6万平方米,岛荫凝秀,园林精雅,文脉蕴藉,丰姿绰约。仲秋时节,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与赏月人心中各有寄托的“明月”上下辉映、神思遄飞,向来为秋游者必到之处。岛的南边,湖中建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疏浚西湖所设,形成了“湖中有深潭,明月印水渊,石塔来相照,一十八月圆”的奇异景象。  西湖的美丽吸
期刊
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位银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人伫立在南浔名人展馆的展板前,望着眼前展出的近十位亲人,眼角闪烁着晶莹的泪光……这位老人名叫金允臧,谱名叫“金开谋”,194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南浔富商“八牛”之一金家的第四代小姐、著名竹刻艺术家金西厓最小的女儿。现随其长女定居在澳大利亚,今年92岁,也是南浔金氏家族辉煌历史最后的亲历者和当事人。  今年新春伊始,她向南浔区档案局捐赠了一批珍贵的原
期刊
穿过故宫东华门那片停车场,前方的小院与紫禁城内多数的庭院不同,它并非红墙金瓦富丽堂皇,而是红墙碧瓦宁静朴实。原名“撷芳殿”,至乾隆十一年(1764年)在其原址修建了这三所院落作为皇子居住处,因位置近宁寿宫南,俗称“南三所”。按阴阳五行,东属木,青色,主生长,故屋顶覆绿色琉璃瓦,也称“阿哥所”。  如今的“阿哥所”里有一位不是阿哥的阿哥——旗(奇)人郭玉海。他1983年就职故宫博物院,师从纪宏章先生
期刊
一枚普通的信封,如果在上面画画题词,相信原本平淡的通信一定会因此增加几许亮色。特别是书画家的手绘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集诗、书、画、印和邮于一体,有着鉴赏、珍藏的双重价值。  其实,英国人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他们的信封上弄些涂鸦之作,手绘封的收集在世界各地相当盛行。在盛世收藏的当今社会,手绘封的制作和收藏活动在我国也越来越兴盛。众多品类的手绘封中,大师名家的手绘封艺术价值高、数量少,是金字
期刊
金秋是食蟹的最好时节,膏黄肥美,有些美食家甚至将食蟹作为秋季最为隆重之事。李白有诗云:“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诗仙那一副持螯举觞之态和疏狂晕乎之状,尽在寥寥诗句之中。蟹对于国人的意蕴,大抵就在此间吧。当然,更有文人画家以蟹入画,抒发情怀,寄托胸臆。在古人眼中,螃蟹是自有一番意味的。  咏蟹触景  蟹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意义深远。每当金秋时节,菊花盛开,也正是螃蟹肉肥味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