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210163-01
新的课程改革,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几年来的课改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落实新标准,用好新教材,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领会标准是基础,更新观念是前提,把握教材是关键,巧用媒体是手段,探究、合作是方法,发展能力是目标。因此,数学教学必须立足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教学过程,培育创新精神,以造就创新型人才。
一、转变教育观念,师生平等参与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入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二)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学生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时空,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得到的仅仅是一堆僵死的知识,而失去“观念、方法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探究情境,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一)加强备课,优化结构。数学教学是极富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要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应重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特点,领会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知、情、意、行,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可通过“提出目标、展示问题,独立探究,组织讨论,练习检测,矫正反馈,总结目标”这种教学结构模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都能得到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二)瞄准亮点,激疑引思。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并自主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例如,华师大出版的实验课本初中一年级数学下册P19有这样一个问题,是一个数学诡辩,让学生解开2=3这个谜。疑点就在2=3上,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2绝对不会等于3。那么得到的这个错误结论在那里呢?学生们展开了讨论,讨论是热烈的。由2(x-1)=3(x-1)(引导学生思维后)得出:x-1这个代数式,表示的数不是定值,当然也包括零这个数,因此,在上式中方程两边同除以x-1是不允许的。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的认识。
通过设疑激疑,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讨论,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和纠正,从而让学生自主得出数学规律,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学信息呈双向交流,教学呈立体化结构,教学活动处于最佳组合状态,从而让学生在参与问题分析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矛盾的冲突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和发展能力。
三、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开发创新潜能的作用为突破口,吸收心理学、社会学、教学论研究成果,探讨数学教学发展创新能力的方法、途径与模式显得十分必要。随着电脑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广泛使用,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形成和发展规律,针对教材内容,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成形成性探究问题,制成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画面的动感效果,把这些知识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内切圆》一节时,我们便运用《几何画板》,对如何从三角形材料中裁出面积最大的圆进行了演示,学生很快发现得出:“圆与三角形的边越接近,面积越大”,从而归纳出“圆与三角形各边相切时面积最大”这一结论,对探究“如何才能使圆与三角形各边相切”的欲望也就随之而来。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利用一些开放性数学问题开展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有的题目条件明确,要求探究所有可能的结论;有的题目只给出条件,没有明确的结论,需要我们探究并证明;有时在题目解完后,可变更条件,探求结论的相应变化等。所有这一切,借助于电脑多媒体做来得心应手,无疑会为学生提供探究空间,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如今,部分教师以增加提问、讨论次数,穿插信息、激发兴趣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这些固然可取,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过程却依然受老师和课本的限制,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从课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因此,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没有本质区别,所谓的改革并没有触及要害,我们从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启发。
“自主学习,合作创新”即以学习组(三至四人)为单位,共同讨论,相互合作。教学过程是: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在教师调控下,采取全班同步,小组异步的形式对课题展开讨论,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交流评议的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学习,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分组讨论课题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且挖掘了个体和群体的创新潜能,培养了合作创新精神。
五、加强实践应用,推进素质教育
如我校开展的课题研究(1)图标的收集与探究,研究它的特征及含义,了解它所体现出的数学思想。(2)生活中的数学,与人们密切相关的储蓄、股票,以及各种各样的收费等。通过这些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训练,可以使学生在接触社会、感悟人生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获得参与探索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信息处理能力,独立研究和与他人合作的学习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初中数学新教材内容简化,难度降低,引导性强,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但这种设计思想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对老师要求的降低,这其实反而提高了对老师驾驭教材的能力要求。因此,数学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改变观念,进行大刀阔斧地教改,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几年来的课改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落实新标准,用好新教材,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领会标准是基础,更新观念是前提,把握教材是关键,巧用媒体是手段,探究、合作是方法,发展能力是目标。因此,数学教学必须立足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教学过程,培育创新精神,以造就创新型人才。
一、转变教育观念,师生平等参与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入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二)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学生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时空,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得到的仅仅是一堆僵死的知识,而失去“观念、方法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探究情境,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一)加强备课,优化结构。数学教学是极富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要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应重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特点,领会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知、情、意、行,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可通过“提出目标、展示问题,独立探究,组织讨论,练习检测,矫正反馈,总结目标”这种教学结构模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都能得到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二)瞄准亮点,激疑引思。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并自主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例如,华师大出版的实验课本初中一年级数学下册P19有这样一个问题,是一个数学诡辩,让学生解开2=3这个谜。疑点就在2=3上,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2绝对不会等于3。那么得到的这个错误结论在那里呢?学生们展开了讨论,讨论是热烈的。由2(x-1)=3(x-1)(引导学生思维后)得出:x-1这个代数式,表示的数不是定值,当然也包括零这个数,因此,在上式中方程两边同除以x-1是不允许的。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的认识。
通过设疑激疑,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讨论,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和纠正,从而让学生自主得出数学规律,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学信息呈双向交流,教学呈立体化结构,教学活动处于最佳组合状态,从而让学生在参与问题分析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矛盾的冲突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和发展能力。
三、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开发创新潜能的作用为突破口,吸收心理学、社会学、教学论研究成果,探讨数学教学发展创新能力的方法、途径与模式显得十分必要。随着电脑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广泛使用,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形成和发展规律,针对教材内容,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成形成性探究问题,制成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画面的动感效果,把这些知识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内切圆》一节时,我们便运用《几何画板》,对如何从三角形材料中裁出面积最大的圆进行了演示,学生很快发现得出:“圆与三角形的边越接近,面积越大”,从而归纳出“圆与三角形各边相切时面积最大”这一结论,对探究“如何才能使圆与三角形各边相切”的欲望也就随之而来。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利用一些开放性数学问题开展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有的题目条件明确,要求探究所有可能的结论;有的题目只给出条件,没有明确的结论,需要我们探究并证明;有时在题目解完后,可变更条件,探求结论的相应变化等。所有这一切,借助于电脑多媒体做来得心应手,无疑会为学生提供探究空间,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如今,部分教师以增加提问、讨论次数,穿插信息、激发兴趣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这些固然可取,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过程却依然受老师和课本的限制,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从课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因此,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没有本质区别,所谓的改革并没有触及要害,我们从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启发。
“自主学习,合作创新”即以学习组(三至四人)为单位,共同讨论,相互合作。教学过程是: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在教师调控下,采取全班同步,小组异步的形式对课题展开讨论,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交流评议的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学习,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分组讨论课题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且挖掘了个体和群体的创新潜能,培养了合作创新精神。
五、加强实践应用,推进素质教育
如我校开展的课题研究(1)图标的收集与探究,研究它的特征及含义,了解它所体现出的数学思想。(2)生活中的数学,与人们密切相关的储蓄、股票,以及各种各样的收费等。通过这些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训练,可以使学生在接触社会、感悟人生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获得参与探索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信息处理能力,独立研究和与他人合作的学习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初中数学新教材内容简化,难度降低,引导性强,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但这种设计思想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对老师要求的降低,这其实反而提高了对老师驾驭教材的能力要求。因此,数学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改变观念,进行大刀阔斧地教改,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