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世界上有三大烹饪美食王国——中国、法国和土耳其。人们在探讨法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时,往往仅局限于语言和艺术领域,殊不知,民以食为天,那些让我们垂涎欲滴的法式大餐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交际作用。本文将介绍法式大餐,探讨美食文化在法国跨文化交际和文化渗透中的作用,并初步分析容易被我们忽视却又无比重要的这一饕餮盛宴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法式大餐;文化渗透
美食作家彭怡平曾说:“对法国这个爱好享乐的拉丁民族国家来说,日复一日地在亲爱的枕边人与亲爱的饭桌间来回打转,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与人生哲学,毕竟,人世中还有什么比这两者更能激起我们的快感呢?”
的确,美食是任何一个人一生都离不开的话题。可是在世界数千民族中,能把这周而复始、日复一日的活动做得有滋有味的民族却并不多。荣幸的是,中法均位列其中。可以这样说,美食在这两个国家不仅仅是一种填饱肚子的方式,更是一种优雅的代号,是一种美的象征。
一、法国人的美食
曾有听到有法国人这样开玩笑:“德国人是来自地狱的厨师。”这是因为在德国,美食大多为白水煮和熏火腿,而在法国烹调方法方面各式各样,如烤、炸、氽、煎、烩、焖等,在口感方面也别具一格,不仅以咸、甜、酒香为主,同时注重肥、浓、酥、烂,这与德国的单调烹调方式相比,可谓天堂了。
我还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一种说法,法式大餐是“一生一次的奢华”。这个口号可谓是既大言不惭却又切合事实,既口出狂言却又非常在理。想必用任何矛盾的词汇来描述这一本身就充满矛盾的食物——法式大餐都并不矛盾。
法国菜中尤其对复合味调料(sauce,沙司)的制作极为注重,制作复合味调料(sauce,沙司),要求材料新鲜,甚至许多菜在生吃时才能体会该调料的美味。另外还对调味酒的使用颇有研究。烹饪时有特定的酒,用餐时也有特定的酒,不同的菜配以不同的酒,甚至在高规格的菜品中,特定的菜一定要用某酿酒厂某年所产的某种酒,这才称之为高规格。另外,还有餐前的开胃酒,如鱼配酸干葡萄酒,肉配红葡萄酒。
其实,不仅平民百姓,甚至总统和政府高官也对美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爱丽舍宫的地下室,有一间面积六百平方米、配备了二十一名大厨的厨房,另外还配备了一支近千人的厨师队伍,他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度。爱丽舍宫每年都要消耗一万多瓶的好酒,其中有两千瓶是非常高档的葡萄酒。爱丽舍宫厨房每天都要准备至少三百种的套餐,以供来开会的部长还有其他官员使用。
二、餐桌联通世界
众所周知,法国是一个自尊到近似虚荣的民族。对自己而言,能品尝一顿美味的法式大餐,绝对是一次卓越享受;而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来说,一顿豪华精致的法式大餐足以让外国人体会并仰慕法兰西的高大与奢华。
在法国,卓越的领导人都知道,法式大餐是一种巧妙而有效地外交手段,可谓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这可称之为餐桌外交。如法国政治家、拿破仑·波拿巴的外交大臣塔本兰德,可谓是欧洲重视并采用此法的第一人,他曾经这样对拿破仑说道:“给我一个好厨子,我就能给你签下所有有利的条约。”
曾任日本大藏省国际金融局局长的“日元先生”榊原英资曾说:“爱丽舍宫是法国在巴黎接待外宾的场所,这里的酒菜理所当然是异常卓越的,美食和葡萄美酒正是法国的外交工具。爱丽舍宫的酒宴,可以根据宾客的喜好而随之变化。非常有意思的是,人们可以根据菜单和酒单了解法国政府对其宾客文化程度的评价。”
在上世纪80年代法国举行的一次G7峰会上,领导人们争执不休,各执己见,局面非常的难堪。但他们唯独对精美的法式晚餐达成了共识。特别是当法国前总统德斯坦邀请此次晚餐的厨师进入峰会会场时,所有领导人起立并致以掌声,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在峰会上的最佳时刻就是对你的工作表示感谢”。
1962年,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和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签署友好条约之后,其中法国厨师为两位元首准备了一道著名的法国菜:牛里脊加覆盆子通心面。2012年7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兰斯庆祝法国与德国和解50周年。时隔50年,法国厨师再次选择了这道著名菜单,促进了两国在欧债危机处理方面紧张关系的改善。
此外,在法国,一个善于沟通的人也知道,法式大餐是一座简单易懂的沟通桥梁。不同于那种为了达成协议,而需要用豪放而粗犷的方式来沟通感情的中国式酒桌文化,法国商人喜欢用精致而优雅的方式得到谈判桌上所得不到的东西。
一次,我为一位法国商人做翻译。他讲到,曾有一次在法国,他和一个中国商人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久久未能解决,导致订单迟迟没达成。当他苦恼万分之际,他的夫人建议他,可以邀请中国人吃一次细致地法国大餐,用实物来征服他的客户。果不其然,他的客户以前只是在国内走马观花地吃过一些并不正宗的法国菜。这是他第一次吃到了正宗的法式大餐。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大快朵颐之后,双方的协议自然水到渠成了。
三、中法文化相互渗透
同样作为一个美食大国,中国也有着其丰富的饮食文化。我的朋友曾经去过俄罗斯,他告诉我,俄国人深深地被中国的美食所折服。在那里为数不多的中餐馆,尽管做着远远不如国内的饭菜,却依然大大受到俄国人的欢迎。中国餐饮对于外国人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中法文化正可以通过法国美食为契合点,相互渗透,共同进步。从小处来讲,我们可以把中国的美食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通过中国的传统美食,来交朋友。让他们领略到中国饮食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别具一格的魅力。从而增加他们对中国的好感。结交到要好的朋友。
从大处来讲,中国食物更可以作为一种对外交流的“软实力”。对外宣传我国的文化,并不一定要通过孔子学院的汉语教育,大胆设想一下,我们甚至可以把中国菜作为一门授课内容,这一定会大大吸引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从而以小促大,用这种方式增加他们对中国的兴趣。继而使他们喜欢中国,了解中国。我相信通过对本民族食物的发扬,将美食作为一种文化的推广手段,其结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当然,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应该尽量避开一些容易引发冲突的话题,尊重并辩证地看待其他国家的文化,并针对性地开展交际活动,这样在跨文化交际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彭怡平.隐藏的美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日]榊原英资.吃遍世界看经济[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关键词:跨文化;法式大餐;文化渗透
美食作家彭怡平曾说:“对法国这个爱好享乐的拉丁民族国家来说,日复一日地在亲爱的枕边人与亲爱的饭桌间来回打转,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与人生哲学,毕竟,人世中还有什么比这两者更能激起我们的快感呢?”
的确,美食是任何一个人一生都离不开的话题。可是在世界数千民族中,能把这周而复始、日复一日的活动做得有滋有味的民族却并不多。荣幸的是,中法均位列其中。可以这样说,美食在这两个国家不仅仅是一种填饱肚子的方式,更是一种优雅的代号,是一种美的象征。
一、法国人的美食
曾有听到有法国人这样开玩笑:“德国人是来自地狱的厨师。”这是因为在德国,美食大多为白水煮和熏火腿,而在法国烹调方法方面各式各样,如烤、炸、氽、煎、烩、焖等,在口感方面也别具一格,不仅以咸、甜、酒香为主,同时注重肥、浓、酥、烂,这与德国的单调烹调方式相比,可谓天堂了。
我还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一种说法,法式大餐是“一生一次的奢华”。这个口号可谓是既大言不惭却又切合事实,既口出狂言却又非常在理。想必用任何矛盾的词汇来描述这一本身就充满矛盾的食物——法式大餐都并不矛盾。
法国菜中尤其对复合味调料(sauce,沙司)的制作极为注重,制作复合味调料(sauce,沙司),要求材料新鲜,甚至许多菜在生吃时才能体会该调料的美味。另外还对调味酒的使用颇有研究。烹饪时有特定的酒,用餐时也有特定的酒,不同的菜配以不同的酒,甚至在高规格的菜品中,特定的菜一定要用某酿酒厂某年所产的某种酒,这才称之为高规格。另外,还有餐前的开胃酒,如鱼配酸干葡萄酒,肉配红葡萄酒。
其实,不仅平民百姓,甚至总统和政府高官也对美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爱丽舍宫的地下室,有一间面积六百平方米、配备了二十一名大厨的厨房,另外还配备了一支近千人的厨师队伍,他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度。爱丽舍宫每年都要消耗一万多瓶的好酒,其中有两千瓶是非常高档的葡萄酒。爱丽舍宫厨房每天都要准备至少三百种的套餐,以供来开会的部长还有其他官员使用。
二、餐桌联通世界
众所周知,法国是一个自尊到近似虚荣的民族。对自己而言,能品尝一顿美味的法式大餐,绝对是一次卓越享受;而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来说,一顿豪华精致的法式大餐足以让外国人体会并仰慕法兰西的高大与奢华。
在法国,卓越的领导人都知道,法式大餐是一种巧妙而有效地外交手段,可谓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这可称之为餐桌外交。如法国政治家、拿破仑·波拿巴的外交大臣塔本兰德,可谓是欧洲重视并采用此法的第一人,他曾经这样对拿破仑说道:“给我一个好厨子,我就能给你签下所有有利的条约。”
曾任日本大藏省国际金融局局长的“日元先生”榊原英资曾说:“爱丽舍宫是法国在巴黎接待外宾的场所,这里的酒菜理所当然是异常卓越的,美食和葡萄美酒正是法国的外交工具。爱丽舍宫的酒宴,可以根据宾客的喜好而随之变化。非常有意思的是,人们可以根据菜单和酒单了解法国政府对其宾客文化程度的评价。”
在上世纪80年代法国举行的一次G7峰会上,领导人们争执不休,各执己见,局面非常的难堪。但他们唯独对精美的法式晚餐达成了共识。特别是当法国前总统德斯坦邀请此次晚餐的厨师进入峰会会场时,所有领导人起立并致以掌声,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在峰会上的最佳时刻就是对你的工作表示感谢”。
1962年,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和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签署友好条约之后,其中法国厨师为两位元首准备了一道著名的法国菜:牛里脊加覆盆子通心面。2012年7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兰斯庆祝法国与德国和解50周年。时隔50年,法国厨师再次选择了这道著名菜单,促进了两国在欧债危机处理方面紧张关系的改善。
此外,在法国,一个善于沟通的人也知道,法式大餐是一座简单易懂的沟通桥梁。不同于那种为了达成协议,而需要用豪放而粗犷的方式来沟通感情的中国式酒桌文化,法国商人喜欢用精致而优雅的方式得到谈判桌上所得不到的东西。
一次,我为一位法国商人做翻译。他讲到,曾有一次在法国,他和一个中国商人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久久未能解决,导致订单迟迟没达成。当他苦恼万分之际,他的夫人建议他,可以邀请中国人吃一次细致地法国大餐,用实物来征服他的客户。果不其然,他的客户以前只是在国内走马观花地吃过一些并不正宗的法国菜。这是他第一次吃到了正宗的法式大餐。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大快朵颐之后,双方的协议自然水到渠成了。
三、中法文化相互渗透
同样作为一个美食大国,中国也有着其丰富的饮食文化。我的朋友曾经去过俄罗斯,他告诉我,俄国人深深地被中国的美食所折服。在那里为数不多的中餐馆,尽管做着远远不如国内的饭菜,却依然大大受到俄国人的欢迎。中国餐饮对于外国人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中法文化正可以通过法国美食为契合点,相互渗透,共同进步。从小处来讲,我们可以把中国的美食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通过中国的传统美食,来交朋友。让他们领略到中国饮食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别具一格的魅力。从而增加他们对中国的好感。结交到要好的朋友。
从大处来讲,中国食物更可以作为一种对外交流的“软实力”。对外宣传我国的文化,并不一定要通过孔子学院的汉语教育,大胆设想一下,我们甚至可以把中国菜作为一门授课内容,这一定会大大吸引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从而以小促大,用这种方式增加他们对中国的兴趣。继而使他们喜欢中国,了解中国。我相信通过对本民族食物的发扬,将美食作为一种文化的推广手段,其结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当然,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应该尽量避开一些容易引发冲突的话题,尊重并辩证地看待其他国家的文化,并针对性地开展交际活动,这样在跨文化交际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彭怡平.隐藏的美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日]榊原英资.吃遍世界看经济[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