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等于降低质量要求,而是通过提高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努力实现“减负增效”。为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深层次问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高效学习、快乐成长的学堂。
一、对“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解
“课案”包括三部分,即指导学生课前自学的“预习案”、组织学生课上学习的“探究案”、督促学生课后复习的“训练案”。“课案”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而设计的有目标、有程序、有题例的方案,是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角度上,对教材再次加工而编写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文本。
“课案导学”是以课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导学问题为核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点拨为主导,由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真正实现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的教学过程
“课案导学”教学,以备课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对备教批辅及考评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其教学程序为:
(一)精心编写课案,夯实“减负”基础
认真备课,精心编写课案,是有效实施“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前提,也是实现课堂高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基础。
1.课案编写的原则
①自主性原则。理清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思考、讨论、练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引导性原则。通过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的设计,创造浓厚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积极参与,达到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提高的目的。
③探索性原则。课案设计时要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素质。
④合作性原则。师生围绕课案,合作参与,积极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⑤方法性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课案引领,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2.课案编写的过程
课案的编写由学科组长负责组织,分为两个层次。首先,由学科组长按照教学进度将备课任务分配给组内成员,学科组成员在深入研究课标、教材、教辅及学情的基础上,精心编写出课案,在上课一周前交给组长以备学科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时间,学科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主备教师编写的下一周的课案进行研究、讨论、试做、修改。其次,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对学科组教师的初期课案进行集中讨论、修改、完善,最终由学科组长把关定稿,形成书面材料。如果具备条件,也可以首先组织骨干教师集中编写课案,再分发给学科教师讨论使用。
课案要在上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课案要求作好预习。任课教师在上课前应重新复案,进行再备课,使课案适应所教学生,体现个人风格,具有个性特色。课后,教师应根据课堂发现的新问题、新思路,在课案上填写教学反思,以便积累经验,改进教学,不断完善课案设计。
3.课案编写的内容
课案设计应分课时处理教学内容,一般一课时设计一个课案。内容包括:
①学习目标。指明新课标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教与学的目标。目标的制定要言简意赅,简明扼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②重点难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课案设计要充分体现重点、难点问题,以便让学生抓住关键,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③学习要求。课案要对学生预习、上课及练习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及完成时间进行明确交代,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怎么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④知识结构。按照课标及大纲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知识线索,使学生对本课知识形成宏观的、整体的认识。
⑤导学问题。课案导学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教师通过导学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自学。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导学问题”是关键、是核心,所以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实效性,要创造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⑥知识小结。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归纳知识体系,总结知识规律。
⑦达标测试。测试分为两部分,一是课上的达标测试,二是课后的巩固练习。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及适量的检测题,指导学生当堂练习及课后训练,教师力争全批全改,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⑧课后反思。留出空白,由师生课后填写。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经验及教训,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及“败笔”,从而积累经验,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学生则填写学习反思,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困难的问题及关键知识,作为复习时着重注意的问题。
4.课案编写的要求
课案应贯穿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教师应选取学生能够学会的内容,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在有效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完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督促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领悟,并留适宜的课后练习进行应用巩固。
课案设计的核心和关键是“导学问题”的合理设置。“导学问题”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务必认真钻研,细心揣摩,精心设计,以强化课案导学的功能。 要发挥好集体备课在课案设计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集体智慧提高课案质量。避免课案编写前重后轻,预习内容过多;避免将课案编写成习题集的形式;要处理好“课案”与“教材、教辅”的关系,教材已有内容,不要在课案上重复罗列,教辅习题的使用必须“经典”。
(二)实施课案导学,构建高效课堂
1.发放课案,依案自学
教师在授课前一、两天将课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课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预习。对在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要作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探讨、交流。如果本课时内容少、知识浅,也可将“课前预习”环节移到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对预习环节的监督、检查,督促学生认真预习,以确保“课案导学”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实施“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要重视班级学习小组建设,将学习小组作为学生自学及合作探究的基本单位。新课开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围绕课案学习教材,针对课案中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采取个别提问或小组竞争的方式对学生在预习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质疑、探究。在讨论交流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学生普遍存在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总、梳理、归类、整理,为点拨精讲、解难释疑做好充分准备。
3.点拨精讲,解难释疑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在展示、质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指明错误所在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其次,教师要针对这些错误问题以及学生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同时根据课案确定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适当加深、加宽。
4.归纳知识,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突出教材中基(下转第57页)(上接第37页)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掌握,突出学科精神、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应及时对小组探究情况及学生的预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5.当堂训练,达标测试
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结构后,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达标测试题。下课后学生将试卷上交老师,教师批完试卷后要尽快发还给学生,以便教师及时讲评、辅导、矫正、补救,力争做到教师“节节批”,学生“堂堂清”。
三、“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评价与考核
教学评价与考核是教学改革的保障,只有评价和考核到位,才能保证改革顺畅。
(一)评价
课案导学教学的评价要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转变,从单一评价知识转向评价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教师在实施课案导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与升华。
课案导学教学的评价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能力与效果,促使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上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及综合素养。
(二)考核
实行“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要求自上而下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要把课案导学实施工作纳入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日程,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教师,督促教师深入钻研,努力做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年部及教务处要在常规听课、公开课及各种教学比赛中,将课案导学实施的水平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要对教师的课案及课堂教学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并将此纳入教师量化考核当中,作为教研组考核及教师评优、晋职的重要依据。
实践证明,实施“课案导学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生效率,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因此我们相信,“减负”不会“降质”,“减负”定会“增效”。
(责任编辑:张华伟)
一、对“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解
“课案”包括三部分,即指导学生课前自学的“预习案”、组织学生课上学习的“探究案”、督促学生课后复习的“训练案”。“课案”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而设计的有目标、有程序、有题例的方案,是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角度上,对教材再次加工而编写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文本。
“课案导学”是以课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导学问题为核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点拨为主导,由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真正实现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的教学过程
“课案导学”教学,以备课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对备教批辅及考评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其教学程序为:
(一)精心编写课案,夯实“减负”基础
认真备课,精心编写课案,是有效实施“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前提,也是实现课堂高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基础。
1.课案编写的原则
①自主性原则。理清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思考、讨论、练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引导性原则。通过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的设计,创造浓厚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积极参与,达到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提高的目的。
③探索性原则。课案设计时要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素质。
④合作性原则。师生围绕课案,合作参与,积极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⑤方法性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课案引领,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2.课案编写的过程
课案的编写由学科组长负责组织,分为两个层次。首先,由学科组长按照教学进度将备课任务分配给组内成员,学科组成员在深入研究课标、教材、教辅及学情的基础上,精心编写出课案,在上课一周前交给组长以备学科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时间,学科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主备教师编写的下一周的课案进行研究、讨论、试做、修改。其次,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对学科组教师的初期课案进行集中讨论、修改、完善,最终由学科组长把关定稿,形成书面材料。如果具备条件,也可以首先组织骨干教师集中编写课案,再分发给学科教师讨论使用。
课案要在上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课案要求作好预习。任课教师在上课前应重新复案,进行再备课,使课案适应所教学生,体现个人风格,具有个性特色。课后,教师应根据课堂发现的新问题、新思路,在课案上填写教学反思,以便积累经验,改进教学,不断完善课案设计。
3.课案编写的内容
课案设计应分课时处理教学内容,一般一课时设计一个课案。内容包括:
①学习目标。指明新课标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教与学的目标。目标的制定要言简意赅,简明扼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②重点难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课案设计要充分体现重点、难点问题,以便让学生抓住关键,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③学习要求。课案要对学生预习、上课及练习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及完成时间进行明确交代,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怎么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④知识结构。按照课标及大纲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知识线索,使学生对本课知识形成宏观的、整体的认识。
⑤导学问题。课案导学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教师通过导学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自学。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导学问题”是关键、是核心,所以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实效性,要创造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⑥知识小结。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归纳知识体系,总结知识规律。
⑦达标测试。测试分为两部分,一是课上的达标测试,二是课后的巩固练习。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及适量的检测题,指导学生当堂练习及课后训练,教师力争全批全改,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⑧课后反思。留出空白,由师生课后填写。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经验及教训,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及“败笔”,从而积累经验,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学生则填写学习反思,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困难的问题及关键知识,作为复习时着重注意的问题。
4.课案编写的要求
课案应贯穿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教师应选取学生能够学会的内容,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在有效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完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督促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领悟,并留适宜的课后练习进行应用巩固。
课案设计的核心和关键是“导学问题”的合理设置。“导学问题”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务必认真钻研,细心揣摩,精心设计,以强化课案导学的功能。 要发挥好集体备课在课案设计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集体智慧提高课案质量。避免课案编写前重后轻,预习内容过多;避免将课案编写成习题集的形式;要处理好“课案”与“教材、教辅”的关系,教材已有内容,不要在课案上重复罗列,教辅习题的使用必须“经典”。
(二)实施课案导学,构建高效课堂
1.发放课案,依案自学
教师在授课前一、两天将课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课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预习。对在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要作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探讨、交流。如果本课时内容少、知识浅,也可将“课前预习”环节移到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对预习环节的监督、检查,督促学生认真预习,以确保“课案导学”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实施“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要重视班级学习小组建设,将学习小组作为学生自学及合作探究的基本单位。新课开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围绕课案学习教材,针对课案中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采取个别提问或小组竞争的方式对学生在预习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质疑、探究。在讨论交流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学生普遍存在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总、梳理、归类、整理,为点拨精讲、解难释疑做好充分准备。
3.点拨精讲,解难释疑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在展示、质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指明错误所在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其次,教师要针对这些错误问题以及学生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同时根据课案确定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适当加深、加宽。
4.归纳知识,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突出教材中基(下转第57页)(上接第37页)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掌握,突出学科精神、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应及时对小组探究情况及学生的预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5.当堂训练,达标测试
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结构后,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达标测试题。下课后学生将试卷上交老师,教师批完试卷后要尽快发还给学生,以便教师及时讲评、辅导、矫正、补救,力争做到教师“节节批”,学生“堂堂清”。
三、“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评价与考核
教学评价与考核是教学改革的保障,只有评价和考核到位,才能保证改革顺畅。
(一)评价
课案导学教学的评价要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转变,从单一评价知识转向评价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教师在实施课案导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与升华。
课案导学教学的评价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能力与效果,促使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上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及综合素养。
(二)考核
实行“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要求自上而下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要把课案导学实施工作纳入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日程,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教师,督促教师深入钻研,努力做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年部及教务处要在常规听课、公开课及各种教学比赛中,将课案导学实施的水平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要对教师的课案及课堂教学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并将此纳入教师量化考核当中,作为教研组考核及教师评优、晋职的重要依据。
实践证明,实施“课案导学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生效率,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因此我们相信,“减负”不会“降质”,“减负”定会“增效”。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