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考还给学生 让创新走进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153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中应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参考他们已有的技能和知识,提出新问题,探索新思路;促使学生培养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探究的思路,增强学生探索真理的勇气,敢于创造,敢于发明,敢于发展。本文以《勾股定理》课堂教学为例,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一、看似平凡却精彩——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激发学生大胆探讨问题,增强学生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是创造力的基础,教学中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活跃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中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与氛围,给学生充分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探索、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新知的主动建构者。例如在勾股定理教学中可以设计情境: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有一个简洁优美的图案在流动,那个远看像旋转的纸风车的图案就是大会的会标。那是采用了1700多年前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弦图“弦图”,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创造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离开创造意识,一切创造活动都将无从谈起。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产生创新的动机和灵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姹紫嫣红,百花盛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创新教育必须着重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它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等特征。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使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成果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协调好三个思维活动: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教师本身的思维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法、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肯动脑筋、大胆探索,力争有所“突变”,这正是把思考还给学生的“关键”所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使学生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教学中通过在方格纸上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归纳、猜想的过程,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方法,求出方格中正方形的面积,由此可得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探究1:如图是正方形瓷砖拼成的地面,观察图中用阴影画出的三个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①分别观察图1,图2并填空:正方形P的面积=______平方厘米;正方形Q的面积=______平方厘米;正方形R的面积=______平方厘米。我们发现,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是______,由此,我们得出直角三角形ABC的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______关系。
  探究2:在方格纸中,画出两条直角边分别是5厘米和12厘米的直角三角形,①利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度,②验证刚才的结论对这个直角三角形是否成立?在这一过程,教师只是组织、引导学生,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能否积极思考。学生自己总结,并用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达勾股定理的内容。课堂中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由特殊归纳猜想,再由特例检验猜想的过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猜想、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三个正方形面积与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的活力。在勾股定理得出后,再让学生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确认自己的发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学而善思疑长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以使他们掌握创新的钥匙;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体验“数学好玩”,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学生在参与定理的发现、探索验证的过程中,培养直观能力,启迪探索的灵感;在挖掘探究的思想方法的内涵和外延时,学会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学会创新,必须学会质疑问难。
  
  四、敢于放飞,超越自我——鼓励学生创造发明
  
  教学中不应仅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的身边世界。《课标》中指出,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还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通过问题解决实现“再创造”的数学的过程,学生借此可以真正认识、感悟和理解、应用数学。
  学生体验参与、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对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更是师生交流培养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尝试让学生撰写有关勾股知识的小论文,发明小制作,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交流和评价,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载体。在教学中,应把观察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发现的过程留给学生,把抽象概括总结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实验、说思维、讲过程、探方法、找规律,在研究、讨论、合作、交流中,充分体验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人生的旅途上,一次偶然的创新,会导致伟大而深刻的发现;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会使有的人大展才干;一次意外的尝试,会影响一个人的整个生涯。例子很多,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把握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机遇——创新。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数学参考杂志,2007年5月下旬刊.
其他文献
摘 要:对曹魏时期教育的研究,多数学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曹丕与曹睿时期,对曹操时期的教育和东汉末年儒学的衰落对曹魏时期教育的影响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拟以曹魏时期作为研究的时段,以曹魏时期的教育状况为研究的对象,通过探讨政治因素、统治者的个人因素、选士制度等方面对教育的影响,分析该时期教育特点。  关键词:曹魏 教育    曹魏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秦汉文明,下启两晋隋唐文化之先河。
期刊
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语文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需要,特别是要不断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拥有了这种精神,学生才会充满活力,孜孜不倦地去发掘知识的宝藏。但是在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存在着一系列教与学方面的矛盾,它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意识,阻碍了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如:学生学习很被动,强制性依赖性明显,训练机械呆板,对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三
十几年的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能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与学习的动机、兴趣、信心、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息息相关的,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由于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支撑,而有效地发挥了智力因素的优势;一些成绩提高显著的学生,也是由于充分发挥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促进了智力的发展;至于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不仅是智力的潜质
期刊
期刊
In order to achieve higher spectral efficiency, m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MDM) in few-mode fibers is a new research area. The idea faces lots of technical iss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 要:“六点五步法”融教于训,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以训促教的效果。“六点五步法”,既不是简单的只训不教或只训少教,也不是重实践轻理论的作法。“六点五步法”是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六点五步法” 教学 探讨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特征决定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