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即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位)、人情味(有情趣,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书卷味。
关键词:困惑;朗读;启发;创新
语文课程历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必考科目。对学生来说,语文课是一门不学不行、学了好像又白学的课程,中国的学生不重视自己的母语,不重视学习语文,不重视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这种现象也是语文老师的困惑之一。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极具建设性和挑战性的语文教学新设想,同时也为建设提供了自由度很大的空间,不再束缚教师的手脚,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可权力一下放,教师反倒不知所措了。许多语文教师发出了教了十几年、几十年书,反而“越教越不会教了”的感叹。
如今的学生非常喜欢上语文课,恐怕没有几个老师敢肯定!原因何在?除了当前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惹的祸,恐怕就是我们语文老师自己的问题了。所以我们要让语文课“有滋有味”。我校2012学年开始,进行了“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互动探究课堂”以人为本,提出“四动”教学模式,即“师动、生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把“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效结合,体现“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观,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没有忽略老师的主导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四动”灵活运用。“互动探究课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式”学习。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要全程学生参与课堂,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因此,课堂中,教师的“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 利用朗读感悟,创建“语文味”课堂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以学生朗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 古人又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欣赏美文的一个过程,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其中的精妙处。因此,对文本的关键处、精彩处,要让学生精读品味;对课文入情入境处,要让学生朗读感悟。让学生在细细咀嚼中体悟语句的精妙,进而深入文本之心,深入作者之心,深入事理之心,入其境,会其义,悟其神。
因此,学习语文首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课堂是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但仅靠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每接手新的学生,我都“先入为主”,利用自己的朗读强项,精心设计一次展示自己的精彩朗读,吸引学生,在学生惊讶的同时,告诉学生:“你们也可以这样。”
朗诵是学习一篇课文的重要步骤。学生通过朗读,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沟通,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和独特思考。课堂上要做到以读为主,以读入情,以读悟意,以读感知,以读促思。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读文本,读精句,读感悟,反复体悟语句的精妙,深入文本,深入作者之心,文章就“其义自见”了。用朗读来促进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这比老师的枯燥无聊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二、 以启发引导,构建“人情味”课堂
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刺激接受者,教师应当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多启发引导学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高效课堂的精髓就是:
老师少讲精讲,学生多思多练。优秀教育工作者孙维刚说:“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
教师的引导是一门艺术,何时需要引导,如何引导,需要经验和智慧。孔子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在学生思而有所得,但却不能准确表达时予以疏导。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想要出成绩,必须吸取一切的教育经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不断地更新观念,转换思想,掌握不停发展的先进教学理论,同时,教师还要以良好的情感状态进入课堂,用自己的个人文学底气感染学生,在讲授课程时,投入激情,投入课文,以自己的感情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投入课文。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丰富的想象力的激发、个性的张扬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等等,都需要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教师处处以学生为主,以启发引导来激励学生,必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富有“人情味”的课堂。
三、 以创新设计,营造“书卷味”课堂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如今教育界最流行的一个词语恐怕就是“创新”。为了追求创新,有的教师不是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而是追求花里胡哨的虚伪美丽,使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五花八门的怪现象。有的教师为了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滥用音乐、录像,甚至在学生思考问题时也放音乐“伴奏”。有的教师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政治课、小品表演课等等。在他们看来,语文课上得越热闹越能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越花哨越能体现创新思想。我们不禁要问,语文课这样“创新”下去,还有什么文化底蕴和人文含量可言?还是语文课吗?
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意识于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条件。而教育创新是要求教师积极投入教育科研,在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特别在今天,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求知欲旺盛,教育只有具备多方面的兴趣和修养,才能提高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深入钻研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叶澜语)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堂的质量,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学生的命运。
所以语文老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良好的学业修养,才能有创新的理念,才有吸引学生的课堂。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踏实、勤奋,多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创新设计。比如在开头的导入、问题的设计、空白处的联想想象、结尾的拓展延伸等环节多下些工夫,精心构思,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博采各科知识,涉猎各门知识,音乐、美术、体育、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识都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要涉及其他方面知识,军事、科技等,不一定精通,也要略懂一二。这样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学生也会觉得老师充满“书卷味”,他不用过多的言语,只要往那儿一站,就有一股强大的气场,就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一种绵远深厚的书卷味就充溢了课堂。学生也由此受到感染,爱上语文课。
语文教学不是镜中花,也不是水中月;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象牙塔。花拳绣腿,表面文章,搞不出语文教学。惟有真实,才有价值。面对汹涌的课改大潮,作为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摒弃杂念和功利思想,直面曲折和失误,走符合改革规律的教学之路。总之,采用什么方法不必拘泥于某种定式,还是那句话: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王云峰,马长燕.语文教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张明坤.教师教出好成绩的十大技巧[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郑洪利,寇平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夏燕清,廣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荔景中学。
关键词:困惑;朗读;启发;创新
语文课程历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必考科目。对学生来说,语文课是一门不学不行、学了好像又白学的课程,中国的学生不重视自己的母语,不重视学习语文,不重视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这种现象也是语文老师的困惑之一。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极具建设性和挑战性的语文教学新设想,同时也为建设提供了自由度很大的空间,不再束缚教师的手脚,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可权力一下放,教师反倒不知所措了。许多语文教师发出了教了十几年、几十年书,反而“越教越不会教了”的感叹。
如今的学生非常喜欢上语文课,恐怕没有几个老师敢肯定!原因何在?除了当前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惹的祸,恐怕就是我们语文老师自己的问题了。所以我们要让语文课“有滋有味”。我校2012学年开始,进行了“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互动探究课堂”以人为本,提出“四动”教学模式,即“师动、生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把“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效结合,体现“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观,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没有忽略老师的主导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四动”灵活运用。“互动探究课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式”学习。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要全程学生参与课堂,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因此,课堂中,教师的“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 利用朗读感悟,创建“语文味”课堂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以学生朗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 古人又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欣赏美文的一个过程,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其中的精妙处。因此,对文本的关键处、精彩处,要让学生精读品味;对课文入情入境处,要让学生朗读感悟。让学生在细细咀嚼中体悟语句的精妙,进而深入文本之心,深入作者之心,深入事理之心,入其境,会其义,悟其神。
因此,学习语文首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课堂是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但仅靠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每接手新的学生,我都“先入为主”,利用自己的朗读强项,精心设计一次展示自己的精彩朗读,吸引学生,在学生惊讶的同时,告诉学生:“你们也可以这样。”
朗诵是学习一篇课文的重要步骤。学生通过朗读,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沟通,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和独特思考。课堂上要做到以读为主,以读入情,以读悟意,以读感知,以读促思。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读文本,读精句,读感悟,反复体悟语句的精妙,深入文本,深入作者之心,文章就“其义自见”了。用朗读来促进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这比老师的枯燥无聊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二、 以启发引导,构建“人情味”课堂
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刺激接受者,教师应当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多启发引导学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高效课堂的精髓就是:
老师少讲精讲,学生多思多练。优秀教育工作者孙维刚说:“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
教师的引导是一门艺术,何时需要引导,如何引导,需要经验和智慧。孔子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在学生思而有所得,但却不能准确表达时予以疏导。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想要出成绩,必须吸取一切的教育经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不断地更新观念,转换思想,掌握不停发展的先进教学理论,同时,教师还要以良好的情感状态进入课堂,用自己的个人文学底气感染学生,在讲授课程时,投入激情,投入课文,以自己的感情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投入课文。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丰富的想象力的激发、个性的张扬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等等,都需要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教师处处以学生为主,以启发引导来激励学生,必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富有“人情味”的课堂。
三、 以创新设计,营造“书卷味”课堂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如今教育界最流行的一个词语恐怕就是“创新”。为了追求创新,有的教师不是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而是追求花里胡哨的虚伪美丽,使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五花八门的怪现象。有的教师为了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滥用音乐、录像,甚至在学生思考问题时也放音乐“伴奏”。有的教师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政治课、小品表演课等等。在他们看来,语文课上得越热闹越能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越花哨越能体现创新思想。我们不禁要问,语文课这样“创新”下去,还有什么文化底蕴和人文含量可言?还是语文课吗?
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意识于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条件。而教育创新是要求教师积极投入教育科研,在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特别在今天,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求知欲旺盛,教育只有具备多方面的兴趣和修养,才能提高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深入钻研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叶澜语)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堂的质量,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学生的命运。
所以语文老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良好的学业修养,才能有创新的理念,才有吸引学生的课堂。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踏实、勤奋,多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创新设计。比如在开头的导入、问题的设计、空白处的联想想象、结尾的拓展延伸等环节多下些工夫,精心构思,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博采各科知识,涉猎各门知识,音乐、美术、体育、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识都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要涉及其他方面知识,军事、科技等,不一定精通,也要略懂一二。这样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学生也会觉得老师充满“书卷味”,他不用过多的言语,只要往那儿一站,就有一股强大的气场,就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一种绵远深厚的书卷味就充溢了课堂。学生也由此受到感染,爱上语文课。
语文教学不是镜中花,也不是水中月;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象牙塔。花拳绣腿,表面文章,搞不出语文教学。惟有真实,才有价值。面对汹涌的课改大潮,作为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摒弃杂念和功利思想,直面曲折和失误,走符合改革规律的教学之路。总之,采用什么方法不必拘泥于某种定式,还是那句话: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王云峰,马长燕.语文教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张明坤.教师教出好成绩的十大技巧[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郑洪利,寇平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夏燕清,廣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荔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