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同时更要重视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共同基础(最低要求),也要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发展;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动力系统,激励学生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要在不排斥对科学传统继承的基础上,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要改变从书本中“读化学”的传统习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做科学”的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学生的理解难点,往往是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觉得抽象、复杂、不易理解和应用的内容,可能是一个概念,也可能是一种原理或方法。有些内容在教科书中不一定是难点,但可能恰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一、化学学科学生学习中理解障碍及其成因
1.知识本身不易理解
化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有些知识非常容易为学生接受,有些知识则相对抽象或对思维要求较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这时就易形成难点。初中教学中一些对能力要求较高的知识点,学生普遍都表示掌握得较差,如溶液及相关计算,金属、酸、碱、盐以及氧化物的性质等。再如化学实验探究知识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障碍之一,这是是初中教材中对学生发散思维和实验能力要求要求最高的,它要求学生能够对相关化学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很多考试的出题方式又灵活多样,注重考察学生的恩维理解及想象能力。这种对思维的高要求,导致学生常常不能找出本质原因而被表象所迷惑,给问题的解决带来困难。
2.认知过程不协调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难点来源于认知冲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应和平衡。在学习新的化学知识过程中,学生需要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中,使之融会贯通,这就是同化的过程。当不能用原有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来同化新知识的需要,这就是顺应的过程;在顺应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障碍和困惑,这时就会形成理解难点。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发现,在新情景中由于各种干扰因素的存在,学生不能自觉地完成化学方法和化学思维的迁移,从而形成教学难点。
3.教学手段的不完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设置化学实验,对学生分析、研究化学概念和规律,掌握化学研究方法起着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学手段不完善,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验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微观变化,从而形成教学中学生理解的难点。例如:水的电解实验,以及原子核外电子转移等一些知识点,传统的实验教学往住难以提示本质,造成学生在理解上的难点。
此外,化学教学学生理解障碍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教师讲解不透彻导致理解上的难点,缺乏针对性训练造成问题解决上的难点等。无论是教材中被公认的难点,还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存在的难点,都反映了学生认知能力和认识对象之间的矛盾。
二、化解理解障碍的策略
化学教学中学生理解障碍的化解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笔者几年来一直在进行这
面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可操作的方法。总体操作原则是化难为易、由浅入深,把学生看来很难懂的知识用一种恰当的方法使学生接受。以下是化解化学教学理解障碍的有关策略和方法。
1.合理创设探究难点的情境
理解难点的突破需要学生具备“知难而上”的品质,为此教师要重视设置克服难点的情境,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激活学生主动参与攻克难点的积极性。在难点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感到好奇、疑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知要求。
如在燃烧和灭火教学中,通过和学生一起探究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以及认识灭火的原理。为突破难点,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课一开始,播放一段荒岛求生的视频引出本课课题,学生的兴趣被激发,随之课件出示主人公在荒岛上发现的物质,并提问,哪些可以取火?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归纳燃烧的首要条件;继续引导,有了树枝等可燃物,主人公就能生火了吗?可燃物燃烧需要哪些条件?为学生介绍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最后每组派一名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让学生体会探究的收获。教师在适宜的时机,为学生纠错,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在随后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倍增,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化解了难点。
2.设计恰当的先行组织者化解难点
先行组织者是新旧知识的桥梁,它能帮助学习者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实现由组织者向新知识的迁移。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处理,设计先行组织者,是促进保持与迁移化解教学难点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化学能”对初中学生来讲是个从来没听说过的抽象概念,理解和掌握它有一定的难度。但若设计先行组织者,先列出已学过的几种“能”的形式(如动能、势能、热能、机械能等),这样化学能就成为“能”的下位概念,同时也成为其他形式的“能”的同位概念。“化学能”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了支撑点,从而消除了陌生感,学生理解和掌握该概念也就容易多了。
3.借助化学实验突破难点
化学实验是最好的感性材料,一个成功的实验,就是一种无声的演说、讲解,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化学教师应该给出尽可能多的机会让试管、烧杯“说话”。例如初中化学中“水的成分”一节,如果电解水的实验成功,那么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氢和氧的比例是2∶1的关系就一目了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每一个实验都能较好地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一定情景中,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能够很好地完成对知识和规律的意义建构,从而化解难点。
4.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化学的宏观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微观抽象的原理,现象是它的特点,微观抽象是它的难点。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教学模型、PPT、演示实验等直观手段,借助生动语言说明抽象的概念。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化学中大量的微观现象进行宏观模拟,化抽象为直观,变静恋为动态,对瞬间变化搞定格分析,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从而有效化解教学难点。
如:在离子形成的教学中,教师选用或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得失电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形象、直观等多个角度来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深化学生对这些抽象的分子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5.循序渐进,分散教学难点
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严密的科学逻辑性,包含了科学的认识顺序和规律,符合学生由感知到理解,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简易到综合应用,由模仿到创造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对理解障碍内容的教学,也要体现这种认识过程。为此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小步子、搭台阶、螺旋式上升的办法,将一个大的教学难点分散,通过逐个化解小的难点进而突破大的难点。如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难点。为了分散难点,采用第一节开始就提出识记元素符号和简单物质化学式的教学方法,并在以后的各课学习中逐渐增加,到学习化学方程式这一节时,就可以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学理念最终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具体体现。换言之,作为化学教师,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将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改革为实现“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教师一定更要把握这个契机,以学生发展为本,上好学生满意的化学课。
(收稿日期:2015-01-14)
一、化学学科学生学习中理解障碍及其成因
1.知识本身不易理解
化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有些知识非常容易为学生接受,有些知识则相对抽象或对思维要求较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这时就易形成难点。初中教学中一些对能力要求较高的知识点,学生普遍都表示掌握得较差,如溶液及相关计算,金属、酸、碱、盐以及氧化物的性质等。再如化学实验探究知识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障碍之一,这是是初中教材中对学生发散思维和实验能力要求要求最高的,它要求学生能够对相关化学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很多考试的出题方式又灵活多样,注重考察学生的恩维理解及想象能力。这种对思维的高要求,导致学生常常不能找出本质原因而被表象所迷惑,给问题的解决带来困难。
2.认知过程不协调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难点来源于认知冲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应和平衡。在学习新的化学知识过程中,学生需要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中,使之融会贯通,这就是同化的过程。当不能用原有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来同化新知识的需要,这就是顺应的过程;在顺应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障碍和困惑,这时就会形成理解难点。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发现,在新情景中由于各种干扰因素的存在,学生不能自觉地完成化学方法和化学思维的迁移,从而形成教学难点。
3.教学手段的不完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设置化学实验,对学生分析、研究化学概念和规律,掌握化学研究方法起着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学手段不完善,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验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微观变化,从而形成教学中学生理解的难点。例如:水的电解实验,以及原子核外电子转移等一些知识点,传统的实验教学往住难以提示本质,造成学生在理解上的难点。
此外,化学教学学生理解障碍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教师讲解不透彻导致理解上的难点,缺乏针对性训练造成问题解决上的难点等。无论是教材中被公认的难点,还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存在的难点,都反映了学生认知能力和认识对象之间的矛盾。
二、化解理解障碍的策略
化学教学中学生理解障碍的化解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笔者几年来一直在进行这
面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可操作的方法。总体操作原则是化难为易、由浅入深,把学生看来很难懂的知识用一种恰当的方法使学生接受。以下是化解化学教学理解障碍的有关策略和方法。
1.合理创设探究难点的情境
理解难点的突破需要学生具备“知难而上”的品质,为此教师要重视设置克服难点的情境,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激活学生主动参与攻克难点的积极性。在难点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感到好奇、疑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知要求。
如在燃烧和灭火教学中,通过和学生一起探究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以及认识灭火的原理。为突破难点,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课一开始,播放一段荒岛求生的视频引出本课课题,学生的兴趣被激发,随之课件出示主人公在荒岛上发现的物质,并提问,哪些可以取火?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归纳燃烧的首要条件;继续引导,有了树枝等可燃物,主人公就能生火了吗?可燃物燃烧需要哪些条件?为学生介绍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最后每组派一名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让学生体会探究的收获。教师在适宜的时机,为学生纠错,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在随后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倍增,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化解了难点。
2.设计恰当的先行组织者化解难点
先行组织者是新旧知识的桥梁,它能帮助学习者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实现由组织者向新知识的迁移。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处理,设计先行组织者,是促进保持与迁移化解教学难点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化学能”对初中学生来讲是个从来没听说过的抽象概念,理解和掌握它有一定的难度。但若设计先行组织者,先列出已学过的几种“能”的形式(如动能、势能、热能、机械能等),这样化学能就成为“能”的下位概念,同时也成为其他形式的“能”的同位概念。“化学能”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了支撑点,从而消除了陌生感,学生理解和掌握该概念也就容易多了。
3.借助化学实验突破难点
化学实验是最好的感性材料,一个成功的实验,就是一种无声的演说、讲解,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化学教师应该给出尽可能多的机会让试管、烧杯“说话”。例如初中化学中“水的成分”一节,如果电解水的实验成功,那么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氢和氧的比例是2∶1的关系就一目了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每一个实验都能较好地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一定情景中,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能够很好地完成对知识和规律的意义建构,从而化解难点。
4.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化学的宏观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微观抽象的原理,现象是它的特点,微观抽象是它的难点。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教学模型、PPT、演示实验等直观手段,借助生动语言说明抽象的概念。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化学中大量的微观现象进行宏观模拟,化抽象为直观,变静恋为动态,对瞬间变化搞定格分析,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从而有效化解教学难点。
如:在离子形成的教学中,教师选用或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得失电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形象、直观等多个角度来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深化学生对这些抽象的分子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5.循序渐进,分散教学难点
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严密的科学逻辑性,包含了科学的认识顺序和规律,符合学生由感知到理解,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简易到综合应用,由模仿到创造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对理解障碍内容的教学,也要体现这种认识过程。为此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小步子、搭台阶、螺旋式上升的办法,将一个大的教学难点分散,通过逐个化解小的难点进而突破大的难点。如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难点。为了分散难点,采用第一节开始就提出识记元素符号和简单物质化学式的教学方法,并在以后的各课学习中逐渐增加,到学习化学方程式这一节时,就可以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学理念最终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具体体现。换言之,作为化学教师,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将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改革为实现“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教师一定更要把握这个契机,以学生发展为本,上好学生满意的化学课。
(收稿日期:201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