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晋语定襄话入声字的渐进舒化跟“位置”相关,且入声韵、入声调均发生了变化。本文采用语音实验的方法,考察入声字在不同位置时的语音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入声字在单念和后字位置时,入声韵的主元音偏低,喉塞尾脱落,音节时长增加,调型为低降调;在前字位置时,入声韵的主元音偏高,保留喉塞尾,调型为短促调。
关键词:晋语 定襄话 语音实验 入声
“入声”是晋语分立的一个重要依据,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关于晋语入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单点方言中的古入声字今单字调类的分合、韵类的归并、入声舒化的方式等(马文忠,1984;盖林海,2001;孙小花,2004;范慧琴,2004;邢向东、孟万春,2006);二是综合比较多点方言入声的情况,分析其性质、特点以及演变的过程和方式等(杨述祖,1982;温端政,1997;孙玉卿,2005;沈明,2005;沈明,2007)。其中,入声的动态演变很值得关注,它反映了入声字由入转舒的渐进过程及独特方式。据孙玉卿(2005)考察,山西晋语一些方言点的入声字舒化跟声母的清浊有关。而陕北晋语入声字的舒化情况更复杂。据邢向东、孟万春(2006)研究,陕北晋语入声的舒化或跟古韵摄有关,或跟声调的曲直、长短有关,或跟声母的清浊有关,有的方言(如甘泉、延长)还跟词汇条件相关。
我们发现,晋语中有些方言入声字的舒化还跟其在语流中的位置有关。据田希诚(1987)、王福堂(1999)等提到的零星材料,在和顺、五台等方言中,部分入声字在语流中的位置不同,其入声韵的主元音、韵尾和调值都会有差异。例如,和顺方言中,入声字单念、在词语中处于前字位置时,有独立的入声调,调值为21,与阳平调值22相近,喉塞尾保留,在词语中处于后字位置时,喉塞尾脱落,调值为22,同阳平(田希诚,1987)。五台(走马岭)方言中,入声字在单念或处于后字位置时,有独立的入声调,调值为32,与阳平调33相近,喉塞尾脱落,在词中处于前字位置或在句子中时,带喉塞尾(王福堂,1999)。范慧琴(2004)结合定襄方言的情况,分析了晋语入声字的这种因位置不同而渐进演变的独特方式。
本文采用语音实验的方法,对定襄话①(回凤)的入声做进一步研究,用实验数据来说明入声字处于语流中的不同位置时,其入声韵的主元音、入声韵尾以及入声调的变化,揭示入声动态演变过程中语音变化的细节。
一、语音实验
本语音实验的发音人为笔者自己,现年35岁,母语方言为定襄话,18岁以前一直在本地学习和生活,并使用本地方言,现在仍然能够讲较为地道的定襄话。
实验对象为定襄话的入声。用传统方言学的方法调查的结果是:定襄话的入声韵有两组六个:、、、、、(以在前字位置时为准),入声字在单念和末字位置时失掉喉塞尾,且时长明显增加,主元音也有一些变化,在前字位置时则仍保留喉塞尾。这里用语音实验来做进一步考察。
实验内容为:选取每个入声韵的字各三个,考察它们在单念、后字位置、前字位置的语音表现。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入声韵 单念 后字 前字 入声韵 单念 后字 前字
答 回答 答应 接 连接 接替
十 三十 十个 业 农业 业余
八 十八 八十 立 挺立 立正
活 生活 活力 雪 白雪 雪花儿
国 中国 国家 局 邮局 局长
袜 筒袜 袜子 月 满月 月明月亮
鸽 白鸽 鸽子 色 颜色 色气颜色的状貌
喝 好喝 喝水 桌 圆桌 桌子
渴 枯渴 渴望 木 榆木 木头
实验采用multi-speech软件进行分析,先做出宽带语图和同步的共振峰跟踪(format history),用点击鼠标的方法测出第一共振峰(F1)、第二共振峰(F2)、第三共振峰(F3)的频率,并测量音节末的时长值和音节前的时长值,用它们的值差来计算整个音节的时长。然后做出声调曲线图,同样用点击鼠标的方法测出曲线开头和末尾的频率和时长值,用来计算整个声调的频率变化范围和调长。
二、分析方法
定襄话入声字与舒声字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入声韵与舒声韵不同,二是入声调与舒声调不同。也就是说,定襄话的入声字有独立的入声韵和入声调。
分析入声字的演变一般要考察入声韵和入声调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中入声韵包括介音、主元音和韵尾三个部分。定襄话的入声字在不同位置的变化主要涉及到的是入声韵的主元音、韵尾和入声调的变化。因此,我们主要考察这三个方面。
用于分析元音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共振峰的频率变化,从而推知发音时舌位的变化。一般在自然发音的情况下,F1反映舌位高低变化,舌位越低,F1值越大,舌位越高,F1值越小。F2反映舌位前后的变化,舌位越前,F2值越大,舌位越后,F2值越小。根据F1和F2频率值的变化能够大致观察到入声韵主元音的舌位变化情况。我们的计算方法是:取同一个入声韵在同一位置的三个字,用它们共振峰频率的平均值来作为这一入声韵在这一位置的共振峰频率值。例如,韵字在单念时的F1频率值为:“答”的F1加上“十”的F1再加上“八”的F1,然后除以3。F2、F3的计算方法与F1相同。这样,通过比较入声字在不同位置时共振峰频率值的变化,就能够判断该入声韵主元音舌位变化的大致趋向。
定襄话的入声韵尾为喉塞尾,喉塞尾在语图上没有明显的反映。语音实验结果显示,如果把元音的音长陡直切断,由长变短,它便会带上一个喉塞尾。那么,反过来,如果声调由短变长,便会失掉塞音尾(赵宏,1997)。定襄话的喉塞尾不能延长,在语图上表现为比舒声的音长明显缩短。因此,我们用音节的时长来判断它是否有喉塞尾。例如,“立”单念的音节时长为0.56381秒,在后字位置的时长为0.48472秒,在前字位置的时长为0.12858秒,在前字位置的音长明显缩短,这时带有喉塞尾。计算方法仍然是取同一入声韵在同一位置的三个字的平均时长值来作为这一个入声韵在这一位置时的音长。例如,算韵入声字在前字位置的音长,就用“雪花儿”的“雪”的音长加“局长”的“局”的音长再加“月明”的“月”的音长,然后除以3。
在multi-speech软件中,可以直接做出声调的曲线图来观察声调高低升降的变化,直接点击鼠标可以测量出它在某一点的频率和时长。因此,在分析定襄话的入声调时,可以通过测量声调开头和结尾的频率值和时长值,用来计算整个声调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声调的长度。例如,根据声调曲线图,可以知道“答”的声调的频率变化范围为306.25Hz~200.45Hz,那么它是一个降调,声调的调长为0.42482秒。进行整体分析时仍然采用取平均值的方法来计算。例如,韵入声字在单念时的调长为(0.39682+0.54685+0.49633)/3=0.48000(秒)。
三、实验结果分析
(一)入声韵主元音的变化
定襄话的入声字在不同位置入声韵的变化主要表现主元音和喉塞尾两个方面,我们先来看主元音的变化。根据实验数据,采取第二部分所述的取平均值的方法,所得的各入声韵的入声字在不同位置时的F1、F2、F3值如表2所示:
表2
共振峰频率(Hz)
入声韵及位置 F1(Hz) F2(Hz) F3(Hz)
单念 1151.21 1797.65 3010.84
后字 1171.77 1912.77 2993.13
前字 823.56 1815.37 3196.81
单念 1098.07 1889.16 3087.59
后字 1192.76 1883.25 3039.49
前字 507.71 2485.42 3376.87
单念 1222.05 1706.14 3158.43
后字 1222.05 1806.51 3205.66
前字 720.24 1883.25 3219.99
单念 1139.40 1824.22 3229.28
后字 1157.11 1747.46 3193.86
前字 590.36 1670.72 2999.04
单念 808.80 1658.92 3306.69
后字 885.54 1629.40 3323.77
前字 549.04 1629.40 3241.09
单念 867.82 1487.71 3288.31
后字 897.35 1534.94 3264.70
前字 560.84 1505.13 3205.66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各入声韵的入声字在单念和后字位置时的F1、F2值基本接近,而在前字位置时,F1的值明显变小,F2的值则没有明显变化。可以推知,入声韵主元音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在单念和后字位置时舌位较低,而在前字位置时舌位较高,这与我们的听感是一致的。
(二)喉塞尾的变化
定襄话喉塞尾的变化在语图上主要表现为音节时长所发生的变化。定襄话的塞音尾阻塞作用不是非常明显,已经有些弱化的色彩,当它单念或出现在词语的末字位置时,不需要急着说出下一个字,这样音节就有较大的延展空间,阻塞成分没有出现,喉塞尾也就自然脱落,调值相应延长。因此,我们认为,定襄话入声喉塞尾的有无与位置有关,因为它在不同位置的音长并不相同。单念和后字位置时的音长基本相同(后字位置时略短),大致相当于一个舒声音节的音长,而在前字位置时,音长明显缩短。前面提到,如果音节的时长短则带喉塞尾,时长长则喉塞尾脱落。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音长(秒)
入声韵 单念 后字 前字
0.50030 0.34965 0.27379
0.55574 0.42886 0.27379
0.47354 0.43855 0.18903
0.48620 0.40626 0.16382
0.56775 0.43759 0.13352
0.49993 0.44158 0.15329
平均 0.51224 0.41708 0.18394
我们可以看到,定襄话的入声字在前字位置时整个音节的时长明显缩短,符合入声字“短促急收藏”的特点,而当它在单念或处于末字位置时,音节的时长明显增加,这时喉塞尾也相应地弱化甚至消失。因此,定襄话入声的喉塞尾是与时长紧密相关的一个特征,它使我们进一步推断,喉塞尾在最初消失时可能是由音节延长而引起的,它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表现,体现了语言的渐变性。
(三)声调的变化
声调的音高变化主要是由声带振动所产生的基频决定的,是依附于元音和浊辅音的。分析声调一般用五度制,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来讲,可以根据宽带语图或可见音高仪测量基频频率,然后再用对数换算成五度(林焘、王理嘉,1992)。这里是分析入声声调在不同位置的变化,并不是为了标调,所以不需要转换成五度制。
在multi-speech中,可以做出一个音节的声调曲线图。我们用点击鼠标的方式测量一个音节在曲线开头的频率和末尾的频率,这样可以大致看出它的音高走向。在声调曲线图中,定襄话入声字的声调曲线是顺延而下的,中间没有波折,而且入声字在不同位置时的声调曲线基本上都是微降的,只不过在前字位置时曲线缩短而已。我们还测量了它在开头和结尾时的时间值,从而算出声调的长度。
定襄话入声字在不同位置时声调方面的变化包括调长和频率变化范围两个方面。根据实验数据用取平均值的方法,计算的各入声韵的字在不同位置的调长如表4所示:
表4
调长(秒)
入声韵 单念 后字 前字
0.37384 0.14776 0.12452
0.48000 0.39233 0.10808
0.36402 0.37327 0.12296
0.37628 0.35424 0.11542
平均 0.39854 0.31690 0.11775
0.41349 0.32050 0.08101
0.43878 0.34847 0.11622
平均 0.42614 0.33449 0.09862
根据实验数据取用平均值的方法,计算的各入声韵的字在不同位置的频率变化范围如表5所示:
表5
频率变化范围
(Hz)
入声韵 单念 后字 前字
298.19~212.73 290.13~239.67 232.34~208.09
260.93~212.10 229.89~199.35 235.47~194.68
249.97~212.49 245.00~216.18 256.77~231.03
270.25~219.12 235.19~208.16 238.33~215.01
平均 269.84~214.11 250.05~215.84 240.73~211.95
278.40~217.73 234.00~201.06 253.43~242.82
273.93~233.08 261.36~220.01 267.77~242.38
平均 276.17~225.41 247.68~210.54 260.60~242.60
从实验得出的数据来看,入声字的声调在不同位置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调长上,即它在前字位置时是一个短促调,而在单念和后字位置时是一个低降调。从频率变化范围也可以看出,在单念和后字位置时,频率变化的范围较大,可以区分出调型;而在前字位置时,频率变化范围较小,基本上可以定为一个值。这与我们在方言调查时凭听感所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即在前字位置时为短促调,在后字位置和单念时为低降调。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定襄话的入声字确实因出现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在单念和后字位置时,入声韵的主元音偏低,喉塞尾脱落(音长增加),调型为低降调;在前字位置时,入声韵的主元音偏高,保留喉塞尾,调型为短促调。这是目前定襄话入声字演变的一个大致倾向,它体现了语言的渐变性,反映了入声在演变过程中的一种方式,并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动态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五、例外分析
在进行语音实验的十八个入声字中,有三个字不符合我们在第四节中所总结的规律,它们是“活、国、渴”。这三个字最大的特点是在后字位置时的音长和调长都比单念时明显缩短,长度介于单念和前字位置之间。实验数据如下:
表6:音长变化
音长(秒)
入声字 单念 后字 前字
活 0.42582 0.29079 0.14906
国 0.47712 0.28256 0.17793
渴 0.56892 0.24539 0.21137
表7:调长的变化
调长(秒)
入声字 单念 后字 前字
活 0.34935 0.19844 0.09912
国 0.39713 0.22140 0.07324
渴 0.39825 0.15163 0.09726
在F1的频率方面,这三个字也有一些与其他字不同的变化,如表8所示:
表8
频率(Hz)
入声字 单念 后字 前字
活 1151.20 1062.65 708.43
国 1257.47 1044.94 637.59
渴 779.28 690.72 495.90
这些例外情况说明语言在演变过程中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据此推测,定襄话入声字的演变很可能先在某一位置发生舒化,然后再推及到其他位置,直至全部。前面在计算实验结果的时候,遇到这种例外情况时,则在取平均值的时候把它排除在外,因此并没有影响到统计结果以及整体的规律性。
(本文系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晋陕蒙三地晋语五台片方言的比较研究”[09YJC74006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感谢沈炯老师在语音实验方面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注释:
①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文提到的定襄话或定襄方言均指定襄县城西北部回凤村的方言。
参考文献:
[1]范慧琴.从山西定襄方言看晋语入声的演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2]盖林海.河北平山方言入声流变考查[J].语文研究,2001,(2).
[3]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马文忠.中古入声字在大同方言的变化[J].语文研究,1984,(2).
[5]沈明.晋东南晋语入声调的演变[J].语文研究,2005,(4).
[6]沈明.晋语五台片入声调的演变[J].方言,2007,(4).
[7]石锋,廖荣蓉.语音丛稿[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8]孙小花.五台方言的入声[J].语文研究,2004,(4).
[9]孙玉卿.山西晋语入声舒化情况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4).
[10]田希诚.和顺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
[11]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12]温端政.晋语区的形成和晋语入声的特点[J].山西师大学报,1997,(4).
[13]邢向东,孟万春.陕北甘泉、延长方言入声字读音研究[J].中国语文,2006,(5).
[14]杨述祖.山西方言入声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语文研究,1982,(1).
[15]赵宏.浅谈汉语入声塞音尾消失的原因[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7,(2).
(范慧琴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10002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关键词:晋语 定襄话 语音实验 入声
“入声”是晋语分立的一个重要依据,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关于晋语入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单点方言中的古入声字今单字调类的分合、韵类的归并、入声舒化的方式等(马文忠,1984;盖林海,2001;孙小花,2004;范慧琴,2004;邢向东、孟万春,2006);二是综合比较多点方言入声的情况,分析其性质、特点以及演变的过程和方式等(杨述祖,1982;温端政,1997;孙玉卿,2005;沈明,2005;沈明,2007)。其中,入声的动态演变很值得关注,它反映了入声字由入转舒的渐进过程及独特方式。据孙玉卿(2005)考察,山西晋语一些方言点的入声字舒化跟声母的清浊有关。而陕北晋语入声字的舒化情况更复杂。据邢向东、孟万春(2006)研究,陕北晋语入声的舒化或跟古韵摄有关,或跟声调的曲直、长短有关,或跟声母的清浊有关,有的方言(如甘泉、延长)还跟词汇条件相关。
我们发现,晋语中有些方言入声字的舒化还跟其在语流中的位置有关。据田希诚(1987)、王福堂(1999)等提到的零星材料,在和顺、五台等方言中,部分入声字在语流中的位置不同,其入声韵的主元音、韵尾和调值都会有差异。例如,和顺方言中,入声字单念、在词语中处于前字位置时,有独立的入声调,调值为21,与阳平调值22相近,喉塞尾保留,在词语中处于后字位置时,喉塞尾脱落,调值为22,同阳平(田希诚,1987)。五台(走马岭)方言中,入声字在单念或处于后字位置时,有独立的入声调,调值为32,与阳平调33相近,喉塞尾脱落,在词中处于前字位置或在句子中时,带喉塞尾(王福堂,1999)。范慧琴(2004)结合定襄方言的情况,分析了晋语入声字的这种因位置不同而渐进演变的独特方式。
本文采用语音实验的方法,对定襄话①(回凤)的入声做进一步研究,用实验数据来说明入声字处于语流中的不同位置时,其入声韵的主元音、入声韵尾以及入声调的变化,揭示入声动态演变过程中语音变化的细节。
一、语音实验
本语音实验的发音人为笔者自己,现年35岁,母语方言为定襄话,18岁以前一直在本地学习和生活,并使用本地方言,现在仍然能够讲较为地道的定襄话。
实验对象为定襄话的入声。用传统方言学的方法调查的结果是:定襄话的入声韵有两组六个:、、、、、(以在前字位置时为准),入声字在单念和末字位置时失掉喉塞尾,且时长明显增加,主元音也有一些变化,在前字位置时则仍保留喉塞尾。这里用语音实验来做进一步考察。
实验内容为:选取每个入声韵的字各三个,考察它们在单念、后字位置、前字位置的语音表现。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入声韵 单念 后字 前字 入声韵 单念 后字 前字
答 回答 答应 接 连接 接替
十 三十 十个 业 农业 业余
八 十八 八十 立 挺立 立正
活 生活 活力 雪 白雪 雪花儿
国 中国 国家 局 邮局 局长
袜 筒袜 袜子 月 满月 月明月亮
鸽 白鸽 鸽子 色 颜色 色气颜色的状貌
喝 好喝 喝水 桌 圆桌 桌子
渴 枯渴 渴望 木 榆木 木头
实验采用multi-speech软件进行分析,先做出宽带语图和同步的共振峰跟踪(format history),用点击鼠标的方法测出第一共振峰(F1)、第二共振峰(F2)、第三共振峰(F3)的频率,并测量音节末的时长值和音节前的时长值,用它们的值差来计算整个音节的时长。然后做出声调曲线图,同样用点击鼠标的方法测出曲线开头和末尾的频率和时长值,用来计算整个声调的频率变化范围和调长。
二、分析方法
定襄话入声字与舒声字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入声韵与舒声韵不同,二是入声调与舒声调不同。也就是说,定襄话的入声字有独立的入声韵和入声调。
分析入声字的演变一般要考察入声韵和入声调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中入声韵包括介音、主元音和韵尾三个部分。定襄话的入声字在不同位置的变化主要涉及到的是入声韵的主元音、韵尾和入声调的变化。因此,我们主要考察这三个方面。
用于分析元音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共振峰的频率变化,从而推知发音时舌位的变化。一般在自然发音的情况下,F1反映舌位高低变化,舌位越低,F1值越大,舌位越高,F1值越小。F2反映舌位前后的变化,舌位越前,F2值越大,舌位越后,F2值越小。根据F1和F2频率值的变化能够大致观察到入声韵主元音的舌位变化情况。我们的计算方法是:取同一个入声韵在同一位置的三个字,用它们共振峰频率的平均值来作为这一入声韵在这一位置的共振峰频率值。例如,韵字在单念时的F1频率值为:“答”的F1加上“十”的F1再加上“八”的F1,然后除以3。F2、F3的计算方法与F1相同。这样,通过比较入声字在不同位置时共振峰频率值的变化,就能够判断该入声韵主元音舌位变化的大致趋向。
定襄话的入声韵尾为喉塞尾,喉塞尾在语图上没有明显的反映。语音实验结果显示,如果把元音的音长陡直切断,由长变短,它便会带上一个喉塞尾。那么,反过来,如果声调由短变长,便会失掉塞音尾(赵宏,1997)。定襄话的喉塞尾不能延长,在语图上表现为比舒声的音长明显缩短。因此,我们用音节的时长来判断它是否有喉塞尾。例如,“立”单念的音节时长为0.56381秒,在后字位置的时长为0.48472秒,在前字位置的时长为0.12858秒,在前字位置的音长明显缩短,这时带有喉塞尾。计算方法仍然是取同一入声韵在同一位置的三个字的平均时长值来作为这一个入声韵在这一位置时的音长。例如,算韵入声字在前字位置的音长,就用“雪花儿”的“雪”的音长加“局长”的“局”的音长再加“月明”的“月”的音长,然后除以3。
在multi-speech软件中,可以直接做出声调的曲线图来观察声调高低升降的变化,直接点击鼠标可以测量出它在某一点的频率和时长。因此,在分析定襄话的入声调时,可以通过测量声调开头和结尾的频率值和时长值,用来计算整个声调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声调的长度。例如,根据声调曲线图,可以知道“答”的声调的频率变化范围为306.25Hz~200.45Hz,那么它是一个降调,声调的调长为0.42482秒。进行整体分析时仍然采用取平均值的方法来计算。例如,韵入声字在单念时的调长为(0.39682+0.54685+0.49633)/3=0.48000(秒)。
三、实验结果分析
(一)入声韵主元音的变化
定襄话的入声字在不同位置入声韵的变化主要表现主元音和喉塞尾两个方面,我们先来看主元音的变化。根据实验数据,采取第二部分所述的取平均值的方法,所得的各入声韵的入声字在不同位置时的F1、F2、F3值如表2所示:
表2
共振峰频率(Hz)
入声韵及位置 F1(Hz) F2(Hz) F3(Hz)
单念 1151.21 1797.65 3010.84
后字 1171.77 1912.77 2993.13
前字 823.56 1815.37 3196.81
单念 1098.07 1889.16 3087.59
后字 1192.76 1883.25 3039.49
前字 507.71 2485.42 3376.87
单念 1222.05 1706.14 3158.43
后字 1222.05 1806.51 3205.66
前字 720.24 1883.25 3219.99
单念 1139.40 1824.22 3229.28
后字 1157.11 1747.46 3193.86
前字 590.36 1670.72 2999.04
单念 808.80 1658.92 3306.69
后字 885.54 1629.40 3323.77
前字 549.04 1629.40 3241.09
单念 867.82 1487.71 3288.31
后字 897.35 1534.94 3264.70
前字 560.84 1505.13 3205.66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各入声韵的入声字在单念和后字位置时的F1、F2值基本接近,而在前字位置时,F1的值明显变小,F2的值则没有明显变化。可以推知,入声韵主元音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在单念和后字位置时舌位较低,而在前字位置时舌位较高,这与我们的听感是一致的。
(二)喉塞尾的变化
定襄话喉塞尾的变化在语图上主要表现为音节时长所发生的变化。定襄话的塞音尾阻塞作用不是非常明显,已经有些弱化的色彩,当它单念或出现在词语的末字位置时,不需要急着说出下一个字,这样音节就有较大的延展空间,阻塞成分没有出现,喉塞尾也就自然脱落,调值相应延长。因此,我们认为,定襄话入声喉塞尾的有无与位置有关,因为它在不同位置的音长并不相同。单念和后字位置时的音长基本相同(后字位置时略短),大致相当于一个舒声音节的音长,而在前字位置时,音长明显缩短。前面提到,如果音节的时长短则带喉塞尾,时长长则喉塞尾脱落。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音长(秒)
入声韵 单念 后字 前字
0.50030 0.34965 0.27379
0.55574 0.42886 0.27379
0.47354 0.43855 0.18903
0.48620 0.40626 0.16382
0.56775 0.43759 0.13352
0.49993 0.44158 0.15329
平均 0.51224 0.41708 0.18394
我们可以看到,定襄话的入声字在前字位置时整个音节的时长明显缩短,符合入声字“短促急收藏”的特点,而当它在单念或处于末字位置时,音节的时长明显增加,这时喉塞尾也相应地弱化甚至消失。因此,定襄话入声的喉塞尾是与时长紧密相关的一个特征,它使我们进一步推断,喉塞尾在最初消失时可能是由音节延长而引起的,它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表现,体现了语言的渐变性。
(三)声调的变化
声调的音高变化主要是由声带振动所产生的基频决定的,是依附于元音和浊辅音的。分析声调一般用五度制,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来讲,可以根据宽带语图或可见音高仪测量基频频率,然后再用对数换算成五度(林焘、王理嘉,1992)。这里是分析入声声调在不同位置的变化,并不是为了标调,所以不需要转换成五度制。
在multi-speech中,可以做出一个音节的声调曲线图。我们用点击鼠标的方式测量一个音节在曲线开头的频率和末尾的频率,这样可以大致看出它的音高走向。在声调曲线图中,定襄话入声字的声调曲线是顺延而下的,中间没有波折,而且入声字在不同位置时的声调曲线基本上都是微降的,只不过在前字位置时曲线缩短而已。我们还测量了它在开头和结尾时的时间值,从而算出声调的长度。
定襄话入声字在不同位置时声调方面的变化包括调长和频率变化范围两个方面。根据实验数据用取平均值的方法,计算的各入声韵的字在不同位置的调长如表4所示:
表4
调长(秒)
入声韵 单念 后字 前字
0.37384 0.14776 0.12452
0.48000 0.39233 0.10808
0.36402 0.37327 0.12296
0.37628 0.35424 0.11542
平均 0.39854 0.31690 0.11775
0.41349 0.32050 0.08101
0.43878 0.34847 0.11622
平均 0.42614 0.33449 0.09862
根据实验数据取用平均值的方法,计算的各入声韵的字在不同位置的频率变化范围如表5所示:
表5
频率变化范围
(Hz)
入声韵 单念 后字 前字
298.19~212.73 290.13~239.67 232.34~208.09
260.93~212.10 229.89~199.35 235.47~194.68
249.97~212.49 245.00~216.18 256.77~231.03
270.25~219.12 235.19~208.16 238.33~215.01
平均 269.84~214.11 250.05~215.84 240.73~211.95
278.40~217.73 234.00~201.06 253.43~242.82
273.93~233.08 261.36~220.01 267.77~242.38
平均 276.17~225.41 247.68~210.54 260.60~242.60
从实验得出的数据来看,入声字的声调在不同位置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调长上,即它在前字位置时是一个短促调,而在单念和后字位置时是一个低降调。从频率变化范围也可以看出,在单念和后字位置时,频率变化的范围较大,可以区分出调型;而在前字位置时,频率变化范围较小,基本上可以定为一个值。这与我们在方言调查时凭听感所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即在前字位置时为短促调,在后字位置和单念时为低降调。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定襄话的入声字确实因出现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在单念和后字位置时,入声韵的主元音偏低,喉塞尾脱落(音长增加),调型为低降调;在前字位置时,入声韵的主元音偏高,保留喉塞尾,调型为短促调。这是目前定襄话入声字演变的一个大致倾向,它体现了语言的渐变性,反映了入声在演变过程中的一种方式,并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动态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五、例外分析
在进行语音实验的十八个入声字中,有三个字不符合我们在第四节中所总结的规律,它们是“活、国、渴”。这三个字最大的特点是在后字位置时的音长和调长都比单念时明显缩短,长度介于单念和前字位置之间。实验数据如下:
表6:音长变化
音长(秒)
入声字 单念 后字 前字
活 0.42582 0.29079 0.14906
国 0.47712 0.28256 0.17793
渴 0.56892 0.24539 0.21137
表7:调长的变化
调长(秒)
入声字 单念 后字 前字
活 0.34935 0.19844 0.09912
国 0.39713 0.22140 0.07324
渴 0.39825 0.15163 0.09726
在F1的频率方面,这三个字也有一些与其他字不同的变化,如表8所示:
表8
频率(Hz)
入声字 单念 后字 前字
活 1151.20 1062.65 708.43
国 1257.47 1044.94 637.59
渴 779.28 690.72 495.90
这些例外情况说明语言在演变过程中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据此推测,定襄话入声字的演变很可能先在某一位置发生舒化,然后再推及到其他位置,直至全部。前面在计算实验结果的时候,遇到这种例外情况时,则在取平均值的时候把它排除在外,因此并没有影响到统计结果以及整体的规律性。
(本文系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晋陕蒙三地晋语五台片方言的比较研究”[09YJC74006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感谢沈炯老师在语音实验方面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注释:
①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文提到的定襄话或定襄方言均指定襄县城西北部回凤村的方言。
参考文献:
[1]范慧琴.从山西定襄方言看晋语入声的演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2]盖林海.河北平山方言入声流变考查[J].语文研究,2001,(2).
[3]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马文忠.中古入声字在大同方言的变化[J].语文研究,1984,(2).
[5]沈明.晋东南晋语入声调的演变[J].语文研究,2005,(4).
[6]沈明.晋语五台片入声调的演变[J].方言,2007,(4).
[7]石锋,廖荣蓉.语音丛稿[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8]孙小花.五台方言的入声[J].语文研究,2004,(4).
[9]孙玉卿.山西晋语入声舒化情况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4).
[10]田希诚.和顺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
[11]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12]温端政.晋语区的形成和晋语入声的特点[J].山西师大学报,1997,(4).
[13]邢向东,孟万春.陕北甘泉、延长方言入声字读音研究[J].中国语文,2006,(5).
[14]杨述祖.山西方言入声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语文研究,1982,(1).
[15]赵宏.浅谈汉语入声塞音尾消失的原因[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7,(2).
(范慧琴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10002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