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学主要来自于中国古典文化,国学经典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文化体系所形成的经典的书籍,是一个民族信仰文化的传承及特有精神气质的体现。在师范生中开展国学经典阅读,可以帮助师范生获得人格及精神上的涵养与升华,提升人文素养,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解读“国学经典”与“人文素养”的内涵,分析国学经典阅读对提升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意义,进一步探讨了国学经典阅读培育师范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国学经典阅读;人文素养;师范生;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2014年教改课题“国学经典阅读与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编号:XYS14S04)
【中图分类号】G122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国学经典阅读受到国内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并逐渐进校园、入课堂,这对弘扬、传播、普及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师范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价值理念和大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学经典是构成人文素养的源头
国学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国魂、国脉、国本,是我们的先辈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千百年來,国学的精髓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伦理和道德行为,国学所构成的中华民族精神灵魂,培育了炎黄子孙齐家、治国、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1.国学经典内涵辨析
早在近代以来,学界就对“国学”的探讨持续不断,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的国学热,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内一些高校也相继成立了国学院或国学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国学进行了探讨。据史书《周礼》记载,“国学”最早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在之后的朝代更迭中,其指代也不断变化,至清末,“国学”演变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1902年,西学东渐,欧美学术进入中国,为与西学抗衡,保存“国粹”,梁启超提议创办《国学报》,将“国学”与“西学”相对,此后,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简言之,“国学”就是指中国古代学说,其本质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1] 她是当代中国人用现代的视角和认知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学说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传承与灿烂文明长期积淀创造的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几千年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经典”,指普遍意义上认定的“典范经书”。《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如我国的四书五经就是从某些方面教育人影响思想的历史典籍。所以“经典”就是指经过历史检验流传下来的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它蕴涵着道德常理,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国学经典”是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文化体系所形成的经典的书籍,是一个民族信仰文化的传承及特有精神气质的体现。国学经典囊括了学术层面(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以及文史哲、语言、宗教、地理、文献等学科);价值取向层面(如教人如何为人处事、安身立命,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民族精神层面(涵盖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生存智慧和治国方略等)。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共同开展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所提出的国学经典就是泛指四书五经等历史文献,包括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道德经》等。
2.人文素养概念解读
“人文”其实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辞海》解释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即人文就是“文化”,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是,尊重人、重视人、关心人和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而“素养”则是指一个人通过后天的训练与教育在素质与修养方面达到的水平和境界。而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广博的人文修养所内化的德性、气质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是一种源于内心的自律和自觉,一种关爱他人的情感和情怀。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犹如鸟之双翼,不可或缺,并且只有双翼健劲,才能相得益彰、触类旁通,拥有健全的知识体系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
当前,国学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已成为党和国家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当代的大学生,尤其师范院校学生是我国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学经典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国学智慧及文化精髓,还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事做人,肩负起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重任。
二、“国学经典阅读”对培育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人文知识贫乏、人文素养欠缺,尤其是对国学经典的学习普遍兴趣不高,培育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对其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开展国学经典阅读对提升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其意义主要在于:
1. 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
人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科学给人以真以理性,艺术给人以美以感性;人文则给人以善以真诚以悟性[3]。国学经典中的儒家文化具有广博的知识内涵, 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地理、天文以及古今人物、社会的伦理等常识,如“知义明耻”、“厚德载物”、“和为贵”等人伦价值体系。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将来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对青少年学生负有伦理人格的教导责任。正是这种角色定位,决定了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通过国学经典阅读带给师范生的不仅是精神文明的富足或者是对精神家园的寄托,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字功底和阅读思考能力,深入领悟国学的精华和人生哲理,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并使之内化成人文修养和高尚的精神情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科学素养、人文关怀,达到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哲学使人聪慧、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的目的。 2. 培育师范生的健康人格
有专家曾说过: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越来越密切,学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形成健全康人格对师范生未来的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有着非常重要关系,尤其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職业及个性修养都是师范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当今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有健康、完善的人格,比如:意志坚定、品德高尚、勇于担当、心理健康等,因为这对促进师范生成长很有借鉴意义。国学经典中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从温和、善良、严以律己、谦让宽厚的道德礼貌,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气概和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历代先贤的浩然正气对于形成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信仰,心胸开阔、积极上进、乐观豪迈与自我完善及健康人格的培育,都是一种有益的激励和鼓舞。
3.增强师范生的爱国情怀
阅读国学经典,随处可见古代仁人志士对自身、他人、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爱国情怀。通过国学经典阅读,可以深刻体会国学中包含的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国学典籍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永远是一面永恒的旗帜: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典籍中读到洋溢着浓烈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作品,体会历代仁人志士拳拳的爱国之情;同时可以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丰富养料,感悟国学底蕴的深厚和博大精深。当前,全国人们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践行“中国梦”而奋力拼搏,作为重要力量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国学经典阅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可以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豪感、认同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志存高远、发愤自强,把大学生培育成有志有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优秀人才。
三、国学经典阅读培育师范生人文素养的基本路径
师范院校被誉为培育未来教师的摇篮,人文素养是每一位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大力提倡引导下,一度在大学教育中曾渐行渐远国学经典阅读逐渐为大家所重新重视和学习。培育师范生的人文素养需要着眼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围绕国学经典为核心文化,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
1.提高国学经典阅读的认识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高度总结。201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投资建设了“中华诵.经典资源库”,将国学诵读行动着力打造成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开展国学经典阅读对提升师范生人文素养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国学经典阅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教育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教风、学风乃至班风建设等体系的范畴。例如笔者所在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读书和工作的母校,以其“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闻名遐迩。学校在主建筑上镌刻醒目的毛泽东题匾:“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还有徐特立老先生书题的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以及画廊、宣传栏等无不彰显传承国学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优美清新的校园中接受知识与文化的熏陶,产生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形成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信仰,积极上进"心胸开阔”充满自豪感和责任感。学校只有把国学经典阅读纳入到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体系,使其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提升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使学校师生在国学知识与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追求理想、乐观开朗、积极上进、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2.加强国学相关课程教学建设
学校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课程教学,国学相关课程的内容可以通过各种课程教学传播和渗透: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阐述国学文化内涵,在公共选修课程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中注重进行国学知识的渗透,达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国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要更加生动灵活,力戒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呆板的说教,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实物和图像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传统文化的形象魅力;也可以借助优秀道德事迹的陈述,采取演讲赛、辩论赛及课堂主题讨论等形式诠释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增强国学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国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建立学术严谨、国学知识丰富的国学教师队伍,引进有丰厚国学素养的教育人才,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邀请名师、专家不定期开展国学优秀经典作品专题导读和系列讲座,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修养及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3.丰富国学教育形式与内容
积极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推动国学经典阅读深入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高校构建校园精神文化最富有吸引力和活力的载体。丰富国学教育形式与内容,通过可以举办独具匠心的主题特色教育活动,如利用国人喜闻乐见的传统佳节,春节、元宵、中秋、端午和重阳节、清明节,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 让师范生在活动中体会国学知识的内涵, 感悟国学经典的价值和底蕴;也可以开展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包括国学阅读研讨会、国学知识竞赛,国学兴趣小组,以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技能操作竞赛、明礼修身工程等,将国学自然融入每一位师范生的日常文化生活中,汲取国学文化的养料,扩大学生视野,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还可以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如开展课程实习、社会调查、暑期“三下乡”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对文化古迹、教育基地等的参观调查与学习,将历史和现实结合,把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这些丰富的精神元素能够使师范生完善人生与人格,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 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J].学术研究,2008,(3):23-24
[2] 张夏.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及构建思路[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2):63
[3] 李博豪. 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意义和途径探析[J].语文建设,2014(5):4-65
作者简介:张夏(1983—)女,四川中江人,硕士,助理研究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资产管理处,主要从事文学及高教管理研究;刘青(1982—)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后勤管理处助理研究员.
关键词:国学经典阅读;人文素养;师范生;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2014年教改课题“国学经典阅读与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编号:XYS14S04)
【中图分类号】G122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国学经典阅读受到国内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并逐渐进校园、入课堂,这对弘扬、传播、普及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师范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价值理念和大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学经典是构成人文素养的源头
国学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国魂、国脉、国本,是我们的先辈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千百年來,国学的精髓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伦理和道德行为,国学所构成的中华民族精神灵魂,培育了炎黄子孙齐家、治国、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1.国学经典内涵辨析
早在近代以来,学界就对“国学”的探讨持续不断,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的国学热,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内一些高校也相继成立了国学院或国学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国学进行了探讨。据史书《周礼》记载,“国学”最早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在之后的朝代更迭中,其指代也不断变化,至清末,“国学”演变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1902年,西学东渐,欧美学术进入中国,为与西学抗衡,保存“国粹”,梁启超提议创办《国学报》,将“国学”与“西学”相对,此后,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简言之,“国学”就是指中国古代学说,其本质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1] 她是当代中国人用现代的视角和认知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学说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传承与灿烂文明长期积淀创造的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几千年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经典”,指普遍意义上认定的“典范经书”。《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如我国的四书五经就是从某些方面教育人影响思想的历史典籍。所以“经典”就是指经过历史检验流传下来的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它蕴涵着道德常理,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国学经典”是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文化体系所形成的经典的书籍,是一个民族信仰文化的传承及特有精神气质的体现。国学经典囊括了学术层面(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以及文史哲、语言、宗教、地理、文献等学科);价值取向层面(如教人如何为人处事、安身立命,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民族精神层面(涵盖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生存智慧和治国方略等)。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共同开展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所提出的国学经典就是泛指四书五经等历史文献,包括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道德经》等。
2.人文素养概念解读
“人文”其实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辞海》解释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即人文就是“文化”,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是,尊重人、重视人、关心人和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而“素养”则是指一个人通过后天的训练与教育在素质与修养方面达到的水平和境界。而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广博的人文修养所内化的德性、气质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是一种源于内心的自律和自觉,一种关爱他人的情感和情怀。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犹如鸟之双翼,不可或缺,并且只有双翼健劲,才能相得益彰、触类旁通,拥有健全的知识体系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
当前,国学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已成为党和国家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当代的大学生,尤其师范院校学生是我国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学经典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国学智慧及文化精髓,还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事做人,肩负起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重任。
二、“国学经典阅读”对培育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人文知识贫乏、人文素养欠缺,尤其是对国学经典的学习普遍兴趣不高,培育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对其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开展国学经典阅读对提升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其意义主要在于:
1. 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
人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科学给人以真以理性,艺术给人以美以感性;人文则给人以善以真诚以悟性[3]。国学经典中的儒家文化具有广博的知识内涵, 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地理、天文以及古今人物、社会的伦理等常识,如“知义明耻”、“厚德载物”、“和为贵”等人伦价值体系。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将来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对青少年学生负有伦理人格的教导责任。正是这种角色定位,决定了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通过国学经典阅读带给师范生的不仅是精神文明的富足或者是对精神家园的寄托,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字功底和阅读思考能力,深入领悟国学的精华和人生哲理,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并使之内化成人文修养和高尚的精神情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科学素养、人文关怀,达到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哲学使人聪慧、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的目的。 2. 培育师范生的健康人格
有专家曾说过: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越来越密切,学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形成健全康人格对师范生未来的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有着非常重要关系,尤其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職业及个性修养都是师范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当今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有健康、完善的人格,比如:意志坚定、品德高尚、勇于担当、心理健康等,因为这对促进师范生成长很有借鉴意义。国学经典中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从温和、善良、严以律己、谦让宽厚的道德礼貌,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气概和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历代先贤的浩然正气对于形成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信仰,心胸开阔、积极上进、乐观豪迈与自我完善及健康人格的培育,都是一种有益的激励和鼓舞。
3.增强师范生的爱国情怀
阅读国学经典,随处可见古代仁人志士对自身、他人、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爱国情怀。通过国学经典阅读,可以深刻体会国学中包含的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国学典籍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永远是一面永恒的旗帜: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典籍中读到洋溢着浓烈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作品,体会历代仁人志士拳拳的爱国之情;同时可以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丰富养料,感悟国学底蕴的深厚和博大精深。当前,全国人们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践行“中国梦”而奋力拼搏,作为重要力量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国学经典阅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可以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豪感、认同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志存高远、发愤自强,把大学生培育成有志有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优秀人才。
三、国学经典阅读培育师范生人文素养的基本路径
师范院校被誉为培育未来教师的摇篮,人文素养是每一位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大力提倡引导下,一度在大学教育中曾渐行渐远国学经典阅读逐渐为大家所重新重视和学习。培育师范生的人文素养需要着眼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围绕国学经典为核心文化,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
1.提高国学经典阅读的认识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高度总结。201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投资建设了“中华诵.经典资源库”,将国学诵读行动着力打造成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开展国学经典阅读对提升师范生人文素养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国学经典阅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教育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教风、学风乃至班风建设等体系的范畴。例如笔者所在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读书和工作的母校,以其“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闻名遐迩。学校在主建筑上镌刻醒目的毛泽东题匾:“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还有徐特立老先生书题的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以及画廊、宣传栏等无不彰显传承国学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优美清新的校园中接受知识与文化的熏陶,产生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形成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信仰,积极上进"心胸开阔”充满自豪感和责任感。学校只有把国学经典阅读纳入到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体系,使其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提升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使学校师生在国学知识与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追求理想、乐观开朗、积极上进、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2.加强国学相关课程教学建设
学校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课程教学,国学相关课程的内容可以通过各种课程教学传播和渗透: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阐述国学文化内涵,在公共选修课程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中注重进行国学知识的渗透,达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国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要更加生动灵活,力戒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呆板的说教,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实物和图像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传统文化的形象魅力;也可以借助优秀道德事迹的陈述,采取演讲赛、辩论赛及课堂主题讨论等形式诠释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增强国学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国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建立学术严谨、国学知识丰富的国学教师队伍,引进有丰厚国学素养的教育人才,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邀请名师、专家不定期开展国学优秀经典作品专题导读和系列讲座,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修养及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3.丰富国学教育形式与内容
积极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推动国学经典阅读深入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高校构建校园精神文化最富有吸引力和活力的载体。丰富国学教育形式与内容,通过可以举办独具匠心的主题特色教育活动,如利用国人喜闻乐见的传统佳节,春节、元宵、中秋、端午和重阳节、清明节,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 让师范生在活动中体会国学知识的内涵, 感悟国学经典的价值和底蕴;也可以开展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包括国学阅读研讨会、国学知识竞赛,国学兴趣小组,以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技能操作竞赛、明礼修身工程等,将国学自然融入每一位师范生的日常文化生活中,汲取国学文化的养料,扩大学生视野,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还可以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如开展课程实习、社会调查、暑期“三下乡”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对文化古迹、教育基地等的参观调查与学习,将历史和现实结合,把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这些丰富的精神元素能够使师范生完善人生与人格,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 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J].学术研究,2008,(3):23-24
[2] 张夏.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及构建思路[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2):63
[3] 李博豪. 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意义和途径探析[J].语文建设,2014(5):4-65
作者简介:张夏(1983—)女,四川中江人,硕士,助理研究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资产管理处,主要从事文学及高教管理研究;刘青(1982—)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后勤管理处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