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蕴藏其中的财富》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教师怎样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潜能,促使学生掌握创新本领,从而使创新在孩子心中孕育、积聚、蓬勃、兴盛呢?我认为创新始于知识,始于学习,课堂是自主创新精神基因的培养摇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化改革,朝个性化教育、求异性训练的创新教育模式迈进,发挥师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把学习变成人的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课堂教学要达到这个境界,努力的方向是:
一、 教学目标——发展性
教学目标的核心与方向是人的发展。教师要把握发展的涵义、切合发展的要求、顺沿发展的方向去处理好目标,确定好目标,最终去落实好目标。在实践中,我认识到一个具有发展性的目标需要全盘考虑,智慧糅合。
1.人的因素。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利用教育自身具有的特点(教师的专业性、教材的选择性、时机的合适性、组织的合理性、方法的科学性)来主导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对学生应不用一把尺子衡量,不按一个标准要求,不从一个起点教学,不照一个模型塑造。也就是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最终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习的规律。所谓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随着新知识的被吸收和同化,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和分化。所以,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的源泉,也是学生智力与能力发展、潜力得到充分发掘的过程。因此教学目标要考虑新旧知识的联接(温故而知新),难易程度的控制(跳一跳,摘桃子),其实就是要因势利导。
3.学科的目标。发展思维、发展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培养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文字加工信息的能力;重视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只有把学习要素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去制订目标,向“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朝不拘一格求人才的方向发展,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 教学境界——情感性
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和根。“文章不是无情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板起面孔赤裸裸地说教,是隔靴搔痒,甚至会激起学生的反感,惟有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感情去赢得感情,潜移默化地引导,师生建立相互分享、共同承担的学习共同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方能水到渠成。所以应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情境教学),注意趣味性、形象性;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如愉快教育),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发挥出兴趣、意志、态度、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调控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这是上策。一旦学生的积极情绪来了,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充分活跃起来,就能较快地进入意境,想文中人所想,急文中人所急,感文中人所感,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移情境界。如《再见了,亲人》的最后一部分,把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真挚的友谊、不舍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充满感情地进行描绘:多么可敬的大嫂啊,还有那慈母般的大娘,纯真可爱的小金花,在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战争中,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啊,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也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八年来,他们朝夕相处,情同手足,这叫志愿军怎么忍心与他们分别呢?通过娓娓动听的描述,再现依依不舍的辞别场景,配上汽笛声和火车启动声,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读起来当然声情并茂。不知不觉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境界,做到“春风化雨育人才”。
三、 教学手段——综合性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和“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间教室”的传统教学环境随着多媒体技术手段和远程教育方式在教育中的逐渐推广,而悄然发生变化。如果能充分发挥出这些现代化“武器”的巨大威力,就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从而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化无形为有形,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提高效益,使学生身临其境。就能充分整合资源,从影视报刊、计算机网络等社会环境处学习语言。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听得更多,从而收获更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扩大渠道,增大容量。综合性就是要体现开放社会随时随地学语文的要求,体现多样化的思想,“千方百计出人才”。
四、 教学方式——自主性
老师拽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的“灌输性”教学的弊端是学生学习的依赖性,答案的惟一性,久而久之,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没有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扼杀了。
自主性学习,注重学生自我组织和互相启发,在班级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承担起学习的个人责任,有利于协调由于学习方式、能力、需要、兴趣及基础不同造成的个别差异,因为探究是个体充分按照自我认识过程进行的一种自由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下水,让学生自主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在检验中修正,在修正中完善,去发现个人的生存价值,去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倡导自主性学习,必须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教学观念的革新。教育不是管束,是唤醒,是发现,发现学生心灵的火花。要鼓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蕴藏的创新能力火山般喷发。
第二,学习方法的指导。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鼓励他们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学习,从学会跃升为会学,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主体地位的强化。让每个学生在全部教学活动中保持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开拓进取的态势,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让学生主动地、能动地发展。
第四,创新意识的培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注重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倡鼓励有自己见解和创意的表达。探究方法有许多,现略举一二:
(1)比较法。就是自主创新,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材料进行反复比较,在学生对事物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题多解,激励求异思维。如《小音乐家扬科》中“烛光在窗户里闪烁”的理解,学生有的说鞭子抽动,引起空气振动所以烛光闪烁;有的说扬科被打得到处逃窜,挟起一股风,风吹得蜡烛闪烁……学生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同一主题(扬科惨遭毒打)。通过一题多变,诱发直觉思维。寓言《南辕北辙》中,他说:“没关系,……”我要求学生加提示语。学生有的加动作(用手指了指马,掂了掂钱袋,拍拍车夫的肩膀);有的加语气(不耐烦,没好气,恼怒),不但把人物固执、傲慢的品质表现出来,而且充分考虑到动作、语气的演变,语言的运用合乎逻辑,合乎情理,说明学生已触摸到主人公的心灵深处,还反映学生领悟了语言运用的真谛。
(2)反驳法。就是破旧立新,学会自由地批判思考,教师故意制造心理冲突、认知矛盾,通过辩论、批驳等形式发表“不同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的理论或意见。《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对“焦急而又耐心”的认识,有的说矛盾,有的反驳说,从字面上看似乎矛盾,但实际意义是统一的,“焦急”是老奶奶急于要见周总理的灵车,而“耐心”是不管等多久也要等下去,反映了老百姓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破旧立新、与众不同的见解是创造思维的起点,也是创造思维的实质。
(3)质疑法。就是推陈出新,不囿于固有结论,不满于接受学习。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死了还“嘴上带着微笑”,推究一番,就会明白作者的一片苦心,一番匠心。王充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学生的思维活跃,创造火花就会迸发。
(4)联想法。由此及彼的想象使学生由某人或某物而想起相关的人或事物或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学习《月光曲》中“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一段,我运用投影图像和配乐朗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学生的各种想象如潮水奔涌而出。孔子提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创造性的最基本要素是善于联想,从完全新的角度把事物联系起来,让从来没有关系的事物在学生的大脑里沟通联系。
(5)想象法。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敞开心扉,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展现自由精神的舞台。我曾以《一杯清茶》为题,让学生想象,学生有的通过“送”茶抒发爱戴老师之情;有的通过“让”茶歌颂同志情深;有的通过“求”茶赞美锲而不舍精神……不拘一格的选材不正体现了创新精神吗?
五、 教学关系——和谐性
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师生情感交融是营造良好教学气氛的重要条件,能引起学习兴趣,师生合作参与能发扬教学民主,打破学生心智枷锁,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发展。教学关系的融合体现为优化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积极的学习氛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形成人际关系的某些品质。”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但更是学生的同志和朋友,应努力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这既是教学过程的基础和支柱,也是学习能力和思想品质健康发展的源泉。多走下讲台,多站在学生中间,用积极的态度(尊重、信任、关爱、理解),用民主的行为(赞赏、协助、接受、同意),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在教与学中,给孩子尽可能多自由支配的权利,尽可能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尽可能多自我探索的锻炼,让孩子充分地展现自己,发展个性,不死守书本,不人云亦云,不拘泥守旧,同时倡导互相合作,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激励,允许探索中犯错误,不求全责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真正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所长,让每个学生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充分地表现自己,这有利于学生萌发创造动机,活跃创造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
责任编辑:孙海燕
一、 教学目标——发展性
教学目标的核心与方向是人的发展。教师要把握发展的涵义、切合发展的要求、顺沿发展的方向去处理好目标,确定好目标,最终去落实好目标。在实践中,我认识到一个具有发展性的目标需要全盘考虑,智慧糅合。
1.人的因素。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利用教育自身具有的特点(教师的专业性、教材的选择性、时机的合适性、组织的合理性、方法的科学性)来主导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对学生应不用一把尺子衡量,不按一个标准要求,不从一个起点教学,不照一个模型塑造。也就是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最终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习的规律。所谓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随着新知识的被吸收和同化,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和分化。所以,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的源泉,也是学生智力与能力发展、潜力得到充分发掘的过程。因此教学目标要考虑新旧知识的联接(温故而知新),难易程度的控制(跳一跳,摘桃子),其实就是要因势利导。
3.学科的目标。发展思维、发展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培养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文字加工信息的能力;重视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只有把学习要素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去制订目标,向“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朝不拘一格求人才的方向发展,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 教学境界——情感性
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和根。“文章不是无情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板起面孔赤裸裸地说教,是隔靴搔痒,甚至会激起学生的反感,惟有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感情去赢得感情,潜移默化地引导,师生建立相互分享、共同承担的学习共同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方能水到渠成。所以应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情境教学),注意趣味性、形象性;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如愉快教育),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发挥出兴趣、意志、态度、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调控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这是上策。一旦学生的积极情绪来了,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充分活跃起来,就能较快地进入意境,想文中人所想,急文中人所急,感文中人所感,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移情境界。如《再见了,亲人》的最后一部分,把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真挚的友谊、不舍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充满感情地进行描绘:多么可敬的大嫂啊,还有那慈母般的大娘,纯真可爱的小金花,在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战争中,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啊,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也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八年来,他们朝夕相处,情同手足,这叫志愿军怎么忍心与他们分别呢?通过娓娓动听的描述,再现依依不舍的辞别场景,配上汽笛声和火车启动声,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读起来当然声情并茂。不知不觉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境界,做到“春风化雨育人才”。
三、 教学手段——综合性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和“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间教室”的传统教学环境随着多媒体技术手段和远程教育方式在教育中的逐渐推广,而悄然发生变化。如果能充分发挥出这些现代化“武器”的巨大威力,就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从而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化无形为有形,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提高效益,使学生身临其境。就能充分整合资源,从影视报刊、计算机网络等社会环境处学习语言。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听得更多,从而收获更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扩大渠道,增大容量。综合性就是要体现开放社会随时随地学语文的要求,体现多样化的思想,“千方百计出人才”。
四、 教学方式——自主性
老师拽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的“灌输性”教学的弊端是学生学习的依赖性,答案的惟一性,久而久之,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没有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扼杀了。
自主性学习,注重学生自我组织和互相启发,在班级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承担起学习的个人责任,有利于协调由于学习方式、能力、需要、兴趣及基础不同造成的个别差异,因为探究是个体充分按照自我认识过程进行的一种自由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下水,让学生自主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在检验中修正,在修正中完善,去发现个人的生存价值,去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倡导自主性学习,必须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教学观念的革新。教育不是管束,是唤醒,是发现,发现学生心灵的火花。要鼓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蕴藏的创新能力火山般喷发。
第二,学习方法的指导。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鼓励他们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学习,从学会跃升为会学,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主体地位的强化。让每个学生在全部教学活动中保持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开拓进取的态势,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让学生主动地、能动地发展。
第四,创新意识的培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注重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倡鼓励有自己见解和创意的表达。探究方法有许多,现略举一二:
(1)比较法。就是自主创新,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材料进行反复比较,在学生对事物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题多解,激励求异思维。如《小音乐家扬科》中“烛光在窗户里闪烁”的理解,学生有的说鞭子抽动,引起空气振动所以烛光闪烁;有的说扬科被打得到处逃窜,挟起一股风,风吹得蜡烛闪烁……学生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同一主题(扬科惨遭毒打)。通过一题多变,诱发直觉思维。寓言《南辕北辙》中,他说:“没关系,……”我要求学生加提示语。学生有的加动作(用手指了指马,掂了掂钱袋,拍拍车夫的肩膀);有的加语气(不耐烦,没好气,恼怒),不但把人物固执、傲慢的品质表现出来,而且充分考虑到动作、语气的演变,语言的运用合乎逻辑,合乎情理,说明学生已触摸到主人公的心灵深处,还反映学生领悟了语言运用的真谛。
(2)反驳法。就是破旧立新,学会自由地批判思考,教师故意制造心理冲突、认知矛盾,通过辩论、批驳等形式发表“不同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的理论或意见。《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对“焦急而又耐心”的认识,有的说矛盾,有的反驳说,从字面上看似乎矛盾,但实际意义是统一的,“焦急”是老奶奶急于要见周总理的灵车,而“耐心”是不管等多久也要等下去,反映了老百姓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破旧立新、与众不同的见解是创造思维的起点,也是创造思维的实质。
(3)质疑法。就是推陈出新,不囿于固有结论,不满于接受学习。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死了还“嘴上带着微笑”,推究一番,就会明白作者的一片苦心,一番匠心。王充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学生的思维活跃,创造火花就会迸发。
(4)联想法。由此及彼的想象使学生由某人或某物而想起相关的人或事物或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学习《月光曲》中“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一段,我运用投影图像和配乐朗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学生的各种想象如潮水奔涌而出。孔子提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创造性的最基本要素是善于联想,从完全新的角度把事物联系起来,让从来没有关系的事物在学生的大脑里沟通联系。
(5)想象法。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敞开心扉,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展现自由精神的舞台。我曾以《一杯清茶》为题,让学生想象,学生有的通过“送”茶抒发爱戴老师之情;有的通过“让”茶歌颂同志情深;有的通过“求”茶赞美锲而不舍精神……不拘一格的选材不正体现了创新精神吗?
五、 教学关系——和谐性
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师生情感交融是营造良好教学气氛的重要条件,能引起学习兴趣,师生合作参与能发扬教学民主,打破学生心智枷锁,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发展。教学关系的融合体现为优化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积极的学习氛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形成人际关系的某些品质。”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但更是学生的同志和朋友,应努力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这既是教学过程的基础和支柱,也是学习能力和思想品质健康发展的源泉。多走下讲台,多站在学生中间,用积极的态度(尊重、信任、关爱、理解),用民主的行为(赞赏、协助、接受、同意),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在教与学中,给孩子尽可能多自由支配的权利,尽可能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尽可能多自我探索的锻炼,让孩子充分地展现自己,发展个性,不死守书本,不人云亦云,不拘泥守旧,同时倡导互相合作,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激励,允许探索中犯错误,不求全责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真正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所长,让每个学生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充分地表现自己,这有利于学生萌发创造动机,活跃创造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