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许多家长对语文教学的认识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语文是不需要认真学习,更不值得花费许多的时间的科目。但对于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做的其实是很有限的。在阅读理解这一方面,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以及课外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才是决定性因素。文章旨在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问题提供一些指导,从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以及阅读技巧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阅读素养;阅读技巧;小学语文;教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12
作者简介:郭丽芸(1973—),女,福建长泰人,福建省长泰县实验小学党支部副书记,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阅读素养的养成。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素养培养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学生们每天都在讲汉语,写汉字,对于语文的学习应该是无师自通的。他们宁愿把孩子的时间更多的用在英语和数学中,至于语文,在课堂上学习一下就足够了。其实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课外的积累是关键。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1.教师引导学生
对于小学教学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叛逆期还未到来,更多的是处在一个对家长、老师的行为的模仿阶段。要引发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首先需要教师带头,这就要求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在课外与其他时间内多给学生展示自己好读书的一面,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也是很有必要的。小学课堂的教学时间是很宽松的,教师们可以用讲故事、播放微课等方式,对一些中外优秀作品进行部分展示,用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原作产生好奇,激发读书的欲望。这些方法的重点在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由教师引导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1]。
2.阅读基础设施建设
小学学校的生源是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家庭环境的。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教师所安排的简单读书任务却是很难完成的目标。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必须提供一定的帮助。比如,建设班级小图书角,鼓励学生贡献出自己的书籍进行班级间的传递交流之类的活动,可以很好地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同时能减少家境不好学生的负担。再者学校也可以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有益于学生学习的作品,进行简单的印刷,发放给学生,或者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教材,也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3.密切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我们鼓励阅读,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且在将来的语文学习及考试中发挥出来。语文学习最基础的、不可分割的两点,就是读书和写作。读是写的基础,是为了拓展眼界充实自我;写是读的创造,是在作品的整体感知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和认识的深化。
因此,对学生写作以及阅读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重点在于密切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教师应该选择能让学生在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能读完的作品,可以印成小册子发放给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写作训练[2]。
二、提高阅读技巧
1.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存在的问题
(1)混淆作者本意。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这其实是一篇有很多隐含意义的作品,有“我”对知识的渴望,有父亲的教导,有普通人的善良等。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有时候会不知道文章的主体是什么,最后只能断章取义,写下某一部分所讲述故事的主体,其实文章的重点在于青年残疾人对没有能力买书的“我”的善意的谎言。文中三次出现的“别饿坏了那匹马”加上出现时的场景,便能让人很容易地明白作者本意。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对文章题目进行关注,它首先是一个口语化的结构,那么它一定会在文章内容中出现,可让学生找到它出现的位置。
(2)忽视文章感情色彩。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圆明园,只有最后一段写到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场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会认为文章浓墨重彩描写的地方才是文章的重点。其实不然,正如这篇文章,它的重心在于最后一段,前面对圆明园的诸多描绘和极力赞美,都是为了与后面的场景进行一个反差对比。在这篇文章中,学生反而忽视整体文章的感情色彩,将文章的主体定位到前半部分,结果造成了一个误区,认为是对圆明园的赞美。类似错误在一些结构相类似作品中也常有出现[3]。
(3)没抓住文章核心思想。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收录了一首现代诗《延安,我把你追寻》,诗中出现了许多往昔与今日意向的对比,就比如茅屋土炕与高楼大厦对比,很多学生在分析这首诗的时候把它解析成是对过去与当前生活对比变化的感慨。这里很明显没抓住核心思想,比如前文中出现的“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熟悉革命史的学生能明白这是对革命历史的追寻,然而一些文化积累不足、粗心大意的学生就会出现误解。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文学素养不足,导致没能理解作品中隐含的意义,没能抓住文章的核心思想。
2.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技巧
技巧一:注意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对于故事类作品而言,人物描写是最直观的文章主体的体现。学生从作者对一个人的描写就能看出人物的性格。例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对豆腐西施的描写:“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圆规似的姿势”,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些刻薄、小家子气的女人。小学语文阅读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从这些人物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从人物形象解锁故事主體,从故事主体来揭示文章主题,层层递进,这样便不容易出现阅读理解上的偏差,出现混淆作者本意的情况[4]。
技巧二:找文章重点部分。大多数文章重点一般会出现在首尾两处。或者是首先表明立场,接下来平铺直叙进行描写刻画,或者是前面浓墨重彩地描写一些东西,后面再进行转折。遇到这类作品的时候,第一看标题,对标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圆明园的毁灭》标题重点在于毁灭,而不是毁灭前的场景。无论多么细致大量的描写都只是为毁灭做铺垫,引起读者共鸣。第二是抓住文章主要脉络,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凡卡》一文,它的主要脉络是凡卡的信,其他的部分有在写信时的回忆,还有信件的内容,都是一些细枝末节。而到了信件最后,凡卡写道:“乡下爷爷收”,我们明白了他的苦难生活还是没有结束的希望。
技巧三: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对一些回忆类和诗歌类的作品,读者必须对作者写作的背景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写作背景分两类:一类是作者写下作品时的背景,例如《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度过了十年动乱,迎来改革开放,见到延安当前的繁华,回顾往昔革命岁月时的艰难,心中思绪万千,写下这篇诗歌,诗中大量出现了与革命有关的意像。另一类是作品中的背景,例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要理解这篇文章,首先要了解近代历史的基础知识。在文章的第一个小故事中,提到了“碰壁”二字,看似是与小孩子的玩笑之语,实际上可以理解成革命人士遭到迫害,或是在努力探寻救国之路中的不断失败。这些都是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才能理解的。
总之,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来说,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单要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教师对阅读理解技巧的传授。
参考文献:
[1]林振杰.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3(11):46-47.
[2]孙 环.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之我见[J].才智,2014(16):72.
[3]赖仕康.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文本解读的常见偏差及改进[J].教育导刊,2014(8):85-87.
[4]杨瑞红.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8):119.
关键词:阅读素养;阅读技巧;小学语文;教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12
作者简介:郭丽芸(1973—),女,福建长泰人,福建省长泰县实验小学党支部副书记,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阅读素养的养成。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素养培养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学生们每天都在讲汉语,写汉字,对于语文的学习应该是无师自通的。他们宁愿把孩子的时间更多的用在英语和数学中,至于语文,在课堂上学习一下就足够了。其实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课外的积累是关键。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1.教师引导学生
对于小学教学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叛逆期还未到来,更多的是处在一个对家长、老师的行为的模仿阶段。要引发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首先需要教师带头,这就要求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在课外与其他时间内多给学生展示自己好读书的一面,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也是很有必要的。小学课堂的教学时间是很宽松的,教师们可以用讲故事、播放微课等方式,对一些中外优秀作品进行部分展示,用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原作产生好奇,激发读书的欲望。这些方法的重点在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由教师引导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1]。
2.阅读基础设施建设
小学学校的生源是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家庭环境的。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教师所安排的简单读书任务却是很难完成的目标。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必须提供一定的帮助。比如,建设班级小图书角,鼓励学生贡献出自己的书籍进行班级间的传递交流之类的活动,可以很好地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同时能减少家境不好学生的负担。再者学校也可以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有益于学生学习的作品,进行简单的印刷,发放给学生,或者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教材,也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3.密切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我们鼓励阅读,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且在将来的语文学习及考试中发挥出来。语文学习最基础的、不可分割的两点,就是读书和写作。读是写的基础,是为了拓展眼界充实自我;写是读的创造,是在作品的整体感知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和认识的深化。
因此,对学生写作以及阅读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重点在于密切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教师应该选择能让学生在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能读完的作品,可以印成小册子发放给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写作训练[2]。
二、提高阅读技巧
1.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存在的问题
(1)混淆作者本意。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这其实是一篇有很多隐含意义的作品,有“我”对知识的渴望,有父亲的教导,有普通人的善良等。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有时候会不知道文章的主体是什么,最后只能断章取义,写下某一部分所讲述故事的主体,其实文章的重点在于青年残疾人对没有能力买书的“我”的善意的谎言。文中三次出现的“别饿坏了那匹马”加上出现时的场景,便能让人很容易地明白作者本意。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对文章题目进行关注,它首先是一个口语化的结构,那么它一定会在文章内容中出现,可让学生找到它出现的位置。
(2)忽视文章感情色彩。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圆明园,只有最后一段写到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场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会认为文章浓墨重彩描写的地方才是文章的重点。其实不然,正如这篇文章,它的重心在于最后一段,前面对圆明园的诸多描绘和极力赞美,都是为了与后面的场景进行一个反差对比。在这篇文章中,学生反而忽视整体文章的感情色彩,将文章的主体定位到前半部分,结果造成了一个误区,认为是对圆明园的赞美。类似错误在一些结构相类似作品中也常有出现[3]。
(3)没抓住文章核心思想。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收录了一首现代诗《延安,我把你追寻》,诗中出现了许多往昔与今日意向的对比,就比如茅屋土炕与高楼大厦对比,很多学生在分析这首诗的时候把它解析成是对过去与当前生活对比变化的感慨。这里很明显没抓住核心思想,比如前文中出现的“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熟悉革命史的学生能明白这是对革命历史的追寻,然而一些文化积累不足、粗心大意的学生就会出现误解。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文学素养不足,导致没能理解作品中隐含的意义,没能抓住文章的核心思想。
2.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技巧
技巧一:注意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对于故事类作品而言,人物描写是最直观的文章主体的体现。学生从作者对一个人的描写就能看出人物的性格。例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对豆腐西施的描写:“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圆规似的姿势”,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些刻薄、小家子气的女人。小学语文阅读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从这些人物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从人物形象解锁故事主體,从故事主体来揭示文章主题,层层递进,这样便不容易出现阅读理解上的偏差,出现混淆作者本意的情况[4]。
技巧二:找文章重点部分。大多数文章重点一般会出现在首尾两处。或者是首先表明立场,接下来平铺直叙进行描写刻画,或者是前面浓墨重彩地描写一些东西,后面再进行转折。遇到这类作品的时候,第一看标题,对标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圆明园的毁灭》标题重点在于毁灭,而不是毁灭前的场景。无论多么细致大量的描写都只是为毁灭做铺垫,引起读者共鸣。第二是抓住文章主要脉络,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凡卡》一文,它的主要脉络是凡卡的信,其他的部分有在写信时的回忆,还有信件的内容,都是一些细枝末节。而到了信件最后,凡卡写道:“乡下爷爷收”,我们明白了他的苦难生活还是没有结束的希望。
技巧三: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对一些回忆类和诗歌类的作品,读者必须对作者写作的背景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写作背景分两类:一类是作者写下作品时的背景,例如《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度过了十年动乱,迎来改革开放,见到延安当前的繁华,回顾往昔革命岁月时的艰难,心中思绪万千,写下这篇诗歌,诗中大量出现了与革命有关的意像。另一类是作品中的背景,例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要理解这篇文章,首先要了解近代历史的基础知识。在文章的第一个小故事中,提到了“碰壁”二字,看似是与小孩子的玩笑之语,实际上可以理解成革命人士遭到迫害,或是在努力探寻救国之路中的不断失败。这些都是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才能理解的。
总之,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来说,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单要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教师对阅读理解技巧的传授。
参考文献:
[1]林振杰.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3(11):46-47.
[2]孙 环.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之我见[J].才智,2014(16):72.
[3]赖仕康.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文本解读的常见偏差及改进[J].教育导刊,2014(8):85-87.
[4]杨瑞红.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