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月白情怀旷达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b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曾这样评论自己的散文,有一段话很能代表他文字创作Bg特色。“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字,就像一篇信手记下的日记,但它绝不是如同在本地“滔滔汩汨”,只有几十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抒情中穿插记事,描景之中,闲旷的情怀表现在如水的月色和静谧的氛围里。
  开头一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写出年、月、日,起句平平,然后在平易中起波澜。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两句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文章顿显波澜。波澜起伏则是“月色入户”。兴致顿增有两个原因:一是苏轼对大自然特别是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诗文中有相当数量的咏月佳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二是由于贬斥之中的孤独和
  无聊,他企图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排除纷扰,获得慰藉;在月的世界中来寻求一种污浊的官场和喧闹的尘世所没有的静谧的心境和纯洁的氛围。七元丰二年月苏轼罹难文字狱,贬为黄洲团练副使,近乎流放。一个人独处定惠院内,友人不敢来往,生活上很窘迫。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念无与为乐\诗人的一切都被剥夺,只有清风明月才属于他。接下去,作者写他在月下寻友。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县内,张怀民,名梦得,他不但与苏轼遭遇相同,也是被贬谪到黄洲,而且襟怀也相似,因此,苏轼引为同调,在此月白风清之夜,作者去承天寺寻张怀民,而怀民亦未寝,实张怀民确与苏轼同调;其次,作者与张怀民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再次作者未寝,张怀民亦未寝,这为后面的“便少闲人如吾两耳”结论做了铺垫,行文如山石曲折又前后照应,于此可见一斑。
  以上是叙事,作者由夜寝而见月,由见月而起兴,由起兴而寻人,接下来转入写景,当然景中也有情,作者写月景用了十八个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千古绝唱,这幅景色描绘给月色增添了十分诗意,“积水空明”这是种静谧之美;“藻荇交横”是一种动态摇曳之美,动静相承,给我们勾画了一个淡雅而又具有风韵的诗化的透明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作者才摆脱了迁谪的压迫感,才从类似拘囚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才能达到物我两忘,天地共存的悟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景语流露苏轼怎样的内心世界?苏轼的心如“积水”非常宁静,苏轼当时的心如积水般“空明”,非常干净,这是一种旷达明亮的心境。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为此一生历典九州岛,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能随缘白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尝笋香”,贬官惠洲,他品尝着鲜嫩的荔枝,仍然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因为他有着豁达的心境,洒脱、达观的人生观,因而在他被贬后的作品中,没有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衰叹,没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鸣,有的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
  文章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入耳”,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月色感觉的集结。“但少闲人”的内涵很丰厚,表面上看,似乎是说自己与怀民因遭贬斥,无所事事,才会有着闲情雅致来夜赏明月,实际上它是对碌碌人生的否定和庸庸官场的鄙视,也是对宦海浮沉的解脱和受诬遭贬的排遣,它告诉人们,只有摆脱私欲杂念,有旷达的情怀,才能领悟这风清月白的自然之景,才能交融在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中。才能物我相忘,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这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却很少有“如吾两人者*,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词之中。而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怀反映了苏轼这个时期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的结尾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又是下一堂课的前奏,同时是课外活动的铺垫。出色的课堂结尾,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最后阶段,仍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它不是宣告学习的结束,而是衔接前后内容、联系课内课外学习的纽带。它可以强化整个讲课效果。因此,有人把结尾比作“建塔完顶”。那么怎样精心设计生物课堂结尾,强化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归纳小结法  教师把本节课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最根本的举措  是抓住如下几个关键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如何为学生创立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求生物知识兴趣和欲望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之一。  1、要上好绪论课。在绪论课中,我们不仅要学生明确学习生物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并列举当地出现的、学生普遍体会到的、但又一知半解或错误理解的生物现象,如环境污染、生物种群的减少、土
期刊
体育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理解新课标,更好的去实施新课标,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1、指导思想的转变  由注重"三基"向重视健康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注重"三基",新课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体育意识的转变,  由阶段体育的意
期刊
区域是位于地球表层的具有——定范围:界线的地域空间,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综合体。在区域地理中,地理位置是首先要学习的知识,是学生了解一个地方的前提,更是学好该地方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等知识的切入口。笔者认为主要可从四个方面去了解各地的地理位置。一、经纬度位置  经纬度位置就是通过地图上的经纬网来确定一个地方的准确位置,进而判定位于哪个半球及有什么样的气候与之对应等。  比如学习非洲时,教师通
期刊
关爱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非常关注的问题。为此分析和研究学习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及其心理特征,进行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脱困”是极其重要的。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自身原因:主动性、自制力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步丧失了学习信心,开始自暴自弃、放任自流。还有部分学生缺乏恒
期刊
历史课的意义不能只是教给学生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以历史文本为载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渗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这也是历史教学的最终归宿。  一、将歌曲与历史教学结合,渗透人文教育  歌曲是一种表现艺术,很多歌曲不但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声,而且能体现出一个时代的主题,更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教师在挖掘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因
期刊
新的时期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如何在四十分钟增效益,提质量?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数学课堂的尝试,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近,即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不要凭空设想,更不要胡编乱造
期刊
有效地落实课改,很好的实施课程,提高课堂效率,就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目标的准确设定是新课程成功教学的灵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它由以往比较强调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性,转而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的“三维”目标,它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本,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
期刊
张养浩的怀古之作—《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题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169页的阅读提示是: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而2009年的版本没有任何提示其实,只是在《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中解释:“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其实,只要从散曲内容的实际出发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纯属牵强附会之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始终是检验语文课堂质量的根本标准之一。没有实效,语文教学就没有地位,实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落脚点。那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就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一堂课的开端往往影响着一堂课的效果,因此,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