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合肥中考状元占玮写作态度积极,主动交上自己修改后的作文、主动多写多练、经常一文多练等等。可以说,占玮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他自己的主动、付出有着很大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读读他的习作。体会其中写作的艰辛与乐趣。
好想有辆自行车。
刚开学,我就有了这个想法。我每天都要坐满载着乘客的114路公交车上学,那可真是“人山人海”,别说是夏天了,就连春天都热得满头大汗。相反,有些同学则是骑自行车来,既不用像在公交车上那样汗流浃背,速度也快了许多。只见“呼啦”一下,几个人骑着山地车就到了学校一我要能是他们之一该有多好啊。虽然我不会骑,但只要有了自行车,我就一定能学会的。
从此,我就对自行车特别憧憬。别说是一辆捷安特的山地车了,就算是一辆普通的轻便车也行啊。常常在公交车上不顾身上的大汗淋漓,看着车旁驶过的一辆辆轻便的自行车,想象着某一天自己也能跨在车上飞驰,美得就像马上要买车似的。
终于有一天,我的希望实现了。在希望了半年以后,我突然得到了一辆自行车,学校发的。那一刻,我异常的喜悦和激动,虽然不会骑,但却冒着烈日,推着车跑回了家。后来的一个月里,我勤学苦练,虽没有摔伤,但也吃了不少苦头——这一切,都是为了骑自行车的梦啊……
可是,得到自行车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
在彻底学会自行车后,父母却给我下了一条死命令:不准骑车上学!他们的理由是路上车多,危险。好似一个晴天霹雳,我顿时感到非常悲哀和无奈。我憧憬了这么久,学习了这么久,为的是什么?还不是骑车上学!自此,我每天只能在小区里骑车,连小区门都不能出。虽然在小区里骑车也有点儿乐趣,但这些“乐趣”远没有我原来憧憬的那样好了。有时我仔细想一想,得到自行车到底给我带来了些什么?没有自行车时,我只是对自行车怀有梦想。而现在,车就在眼前,我却不能骑,不能实现我的梦想,心里还感到伤心,这还不如没有自行车的时候好呢!
唉,有些东西渴望得到它时,往往憧憬得无限美好,可一旦拥有后,才会发现,它给你带来欢乐,同时也带来烦恼。
郭老师看法:
文章的标题拟得可以一品,说明你听课听出了一些味道;
起笔极为简单,扣住标题中的一个词语来写,文章的思路由此及彼,可以看出你“驾驭材料”的能力,好!
就“学车”而言,本来是一个不值得注意的话题,现在,你能把生活的许多细节、经历表现得这样细致,可以看出你平时是能够留意生活。
结尾归纳出的感觉是不是过于突然,能不能概述几例类似问题,再“水到渠成”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我心中的父亲
占 玮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会计师,虽然他在全国的注册会计师比赛中获得了第一,但是他现在仍在合肥的一个会计师事务所中工作。工资不高不说,工作也是非常之重。而父亲却是任劳任怨,辛辛苦苦地工作了许多年。
父亲在全年的会计工作都很重,尤其是在年末做年报审计的时候。在那段时候,他常常是加班加到深夜十二点才回家。那时我早已睡了,而父亲连晚饭还没有吃。就算在平时任务有些重的时候,他也一般会工作到七八点才回家。母亲把晚饭加热了一下,而父亲就草草地几口把饭扒完,然后就拿起一张报纸,赶紧走进房间,躺在席梦思上看起报纸来。父亲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嗜好就是看报纸。每到这个时候,他总是整个身体舒展在床上,头靠着枕头,脸上有一种难得休息一次的惬意。
不过这种惬意总是暂时的,一两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过后他就又抱起笔记本电脑,开始挑战那令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的财务报表了。有时若他知道夜里会放一部美国大片,父亲也会经不住诱惑,看到夜里12点钟。不过正事还是要干的,父亲就会奋战到第二天凌晨。每当这个时候,父亲第二天早上就会睡得非常熟,好像没人能叫醒他似的。
父亲的事务所就在市中心,有时我也会去他的办公室看看。每次我去的时候都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办公室里除了父亲外别无他人(我去时常常是下班时间,别人都走了),而父亲也是低着头,眼睛紧盯着电脑。桌子上堆了厚厚一堆各种各样的文件。就是因为这样长期的劳作,父亲患了轻微的高血压,不过他仍旧是辛苦工作,为了家人的生活而辛苦工作着。
对于父亲,我也只能说这些了。无论如何,我对他的敬仰永远不会改变。
郭老师看法:
观察细——“就草草地几口把饭扒完”“总是整个身体舒展在床上,头靠着枕头,脸上有一种难得休息一次的惬意”;当然,也有写得仔细啊。
写得详一围绕着“惬意”来写,再写爸爸的劳累,“不过这种惬意总是暂时的”,爸爸经常“第二天早上就会睡得非常熟,好像没人能叫醒他似的”。把人物的独特之处表现出来了。很好!
“心中”一词在文章里体现得不够,我觉得是你没有深入地分析标题中这一词语的意思。
人,是不在自己视野里的(修改稿)
占 玮
人,在与其他动物对比时,就会发现自己的视野太小。人的眼睛无法完整地看见自己,最多也只能看见四肢,腹部和胸部。而自己最重要的头部,却几乎一点儿也看不见,只能依靠镜子或他人的帮助来完整地看见自己。其实,不只是自己的外表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了解,人的行为、品德亦是如此。人无法完整地自己判断自己的对与错、好与坏,还需要听取其他人的评价才行。
唐太宗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不愧为一代明君啊!尤其是最后一句,“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充分表现了他虚心纳谏的贤明。一个人评价自己时,总是带有一些主观因素的。这些主观的因素,就像自己脸上的瑕疵,无法靠自己看见。而其他人评价你时,一般都是更客观的。如果想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完善自己的话,就非常需要别人的评价。唐太宗能够将唐朝振兴,给日后的盛唐打下基础,跟他能够听得进魏征的建议是分不开的。
其实除了唐太宗,古今中外的名人中还有许多人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评价。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一次雕了一匹马,让人们欣赏,结果一个盲人在摸雕像时发现马的颈部雕得不真实。罗丹并没有因为对方是盲人而置之不理,而是亲自去观察了一番,发现自己的确雕错了,不仅改正了雕塑,而且还懂得了凡事都要根据事实,不能凭空想象的道理。相反,三国名将关羽,在蜀吴之间的战争中不听取部下的意见,刚愎自用,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失荆州,败走麦城,最终在襄樊会战中战败被东吴俘虏,不降而亡。
听取别人的建议,并不意味着一味相信别人的话。要使自己得出正确的判断,也需要自我的评价,最后再把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就像学校里的期末总评,既有自我评价,又有同学评价一样。所有这些评价都需要自己来分析,从而找到缺点和优点。这样,虽然人不在自己的视野里,但也拥有了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镜子。
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视野窄,几个人的视野就宽了。同样的,大家在一起互相评价,互相总结,就可以达到互相促进进步的效果。人,是不在自己视野里的,但虚心听取别人的评价,就能看到一个真正的自己了。
愿我们都有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镜子!
郭老师看法:
文章的标题是很深沉的——“人,是不在自己视野里的”。我觉得,其中似乎闪烁着“哲学思想”的光辉。很好,说明你拟题很用心。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你紧紧抓住“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出自己的分析,再由此及彼,写到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同类事件、实际,把道理说得很透彻,读后。我也赞成你的分析。
文章的语言是灵活的、是有特色的。其中的引用是恰到好处的。
分析时,你的观点可以再明确一些。
好想有辆自行车。
刚开学,我就有了这个想法。我每天都要坐满载着乘客的114路公交车上学,那可真是“人山人海”,别说是夏天了,就连春天都热得满头大汗。相反,有些同学则是骑自行车来,既不用像在公交车上那样汗流浃背,速度也快了许多。只见“呼啦”一下,几个人骑着山地车就到了学校一我要能是他们之一该有多好啊。虽然我不会骑,但只要有了自行车,我就一定能学会的。
从此,我就对自行车特别憧憬。别说是一辆捷安特的山地车了,就算是一辆普通的轻便车也行啊。常常在公交车上不顾身上的大汗淋漓,看着车旁驶过的一辆辆轻便的自行车,想象着某一天自己也能跨在车上飞驰,美得就像马上要买车似的。
终于有一天,我的希望实现了。在希望了半年以后,我突然得到了一辆自行车,学校发的。那一刻,我异常的喜悦和激动,虽然不会骑,但却冒着烈日,推着车跑回了家。后来的一个月里,我勤学苦练,虽没有摔伤,但也吃了不少苦头——这一切,都是为了骑自行车的梦啊……
可是,得到自行车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
在彻底学会自行车后,父母却给我下了一条死命令:不准骑车上学!他们的理由是路上车多,危险。好似一个晴天霹雳,我顿时感到非常悲哀和无奈。我憧憬了这么久,学习了这么久,为的是什么?还不是骑车上学!自此,我每天只能在小区里骑车,连小区门都不能出。虽然在小区里骑车也有点儿乐趣,但这些“乐趣”远没有我原来憧憬的那样好了。有时我仔细想一想,得到自行车到底给我带来了些什么?没有自行车时,我只是对自行车怀有梦想。而现在,车就在眼前,我却不能骑,不能实现我的梦想,心里还感到伤心,这还不如没有自行车的时候好呢!
唉,有些东西渴望得到它时,往往憧憬得无限美好,可一旦拥有后,才会发现,它给你带来欢乐,同时也带来烦恼。
郭老师看法:
文章的标题拟得可以一品,说明你听课听出了一些味道;
起笔极为简单,扣住标题中的一个词语来写,文章的思路由此及彼,可以看出你“驾驭材料”的能力,好!
就“学车”而言,本来是一个不值得注意的话题,现在,你能把生活的许多细节、经历表现得这样细致,可以看出你平时是能够留意生活。
结尾归纳出的感觉是不是过于突然,能不能概述几例类似问题,再“水到渠成”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我心中的父亲
占 玮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会计师,虽然他在全国的注册会计师比赛中获得了第一,但是他现在仍在合肥的一个会计师事务所中工作。工资不高不说,工作也是非常之重。而父亲却是任劳任怨,辛辛苦苦地工作了许多年。
父亲在全年的会计工作都很重,尤其是在年末做年报审计的时候。在那段时候,他常常是加班加到深夜十二点才回家。那时我早已睡了,而父亲连晚饭还没有吃。就算在平时任务有些重的时候,他也一般会工作到七八点才回家。母亲把晚饭加热了一下,而父亲就草草地几口把饭扒完,然后就拿起一张报纸,赶紧走进房间,躺在席梦思上看起报纸来。父亲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嗜好就是看报纸。每到这个时候,他总是整个身体舒展在床上,头靠着枕头,脸上有一种难得休息一次的惬意。
不过这种惬意总是暂时的,一两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过后他就又抱起笔记本电脑,开始挑战那令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的财务报表了。有时若他知道夜里会放一部美国大片,父亲也会经不住诱惑,看到夜里12点钟。不过正事还是要干的,父亲就会奋战到第二天凌晨。每当这个时候,父亲第二天早上就会睡得非常熟,好像没人能叫醒他似的。
父亲的事务所就在市中心,有时我也会去他的办公室看看。每次我去的时候都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办公室里除了父亲外别无他人(我去时常常是下班时间,别人都走了),而父亲也是低着头,眼睛紧盯着电脑。桌子上堆了厚厚一堆各种各样的文件。就是因为这样长期的劳作,父亲患了轻微的高血压,不过他仍旧是辛苦工作,为了家人的生活而辛苦工作着。
对于父亲,我也只能说这些了。无论如何,我对他的敬仰永远不会改变。
郭老师看法:
观察细——“就草草地几口把饭扒完”“总是整个身体舒展在床上,头靠着枕头,脸上有一种难得休息一次的惬意”;当然,也有写得仔细啊。
写得详一围绕着“惬意”来写,再写爸爸的劳累,“不过这种惬意总是暂时的”,爸爸经常“第二天早上就会睡得非常熟,好像没人能叫醒他似的”。把人物的独特之处表现出来了。很好!
“心中”一词在文章里体现得不够,我觉得是你没有深入地分析标题中这一词语的意思。
人,是不在自己视野里的(修改稿)
占 玮
人,在与其他动物对比时,就会发现自己的视野太小。人的眼睛无法完整地看见自己,最多也只能看见四肢,腹部和胸部。而自己最重要的头部,却几乎一点儿也看不见,只能依靠镜子或他人的帮助来完整地看见自己。其实,不只是自己的外表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了解,人的行为、品德亦是如此。人无法完整地自己判断自己的对与错、好与坏,还需要听取其他人的评价才行。
唐太宗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不愧为一代明君啊!尤其是最后一句,“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充分表现了他虚心纳谏的贤明。一个人评价自己时,总是带有一些主观因素的。这些主观的因素,就像自己脸上的瑕疵,无法靠自己看见。而其他人评价你时,一般都是更客观的。如果想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完善自己的话,就非常需要别人的评价。唐太宗能够将唐朝振兴,给日后的盛唐打下基础,跟他能够听得进魏征的建议是分不开的。
其实除了唐太宗,古今中外的名人中还有许多人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评价。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一次雕了一匹马,让人们欣赏,结果一个盲人在摸雕像时发现马的颈部雕得不真实。罗丹并没有因为对方是盲人而置之不理,而是亲自去观察了一番,发现自己的确雕错了,不仅改正了雕塑,而且还懂得了凡事都要根据事实,不能凭空想象的道理。相反,三国名将关羽,在蜀吴之间的战争中不听取部下的意见,刚愎自用,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失荆州,败走麦城,最终在襄樊会战中战败被东吴俘虏,不降而亡。
听取别人的建议,并不意味着一味相信别人的话。要使自己得出正确的判断,也需要自我的评价,最后再把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就像学校里的期末总评,既有自我评价,又有同学评价一样。所有这些评价都需要自己来分析,从而找到缺点和优点。这样,虽然人不在自己的视野里,但也拥有了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镜子。
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视野窄,几个人的视野就宽了。同样的,大家在一起互相评价,互相总结,就可以达到互相促进进步的效果。人,是不在自己视野里的,但虚心听取别人的评价,就能看到一个真正的自己了。
愿我们都有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镜子!
郭老师看法:
文章的标题是很深沉的——“人,是不在自己视野里的”。我觉得,其中似乎闪烁着“哲学思想”的光辉。很好,说明你拟题很用心。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你紧紧抓住“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出自己的分析,再由此及彼,写到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同类事件、实际,把道理说得很透彻,读后。我也赞成你的分析。
文章的语言是灵活的、是有特色的。其中的引用是恰到好处的。
分析时,你的观点可以再明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