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传统词汇教学的弊端,本文引入词汇教学生态课堂模式,旨在提高词汇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词汇的积极性。
【关键词】生态课堂;中学英语课堂;英语词汇教学
【作者简介】李彩云,环县二中;李鸿鑫,庆阳六中。
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但填鸭式的词汇教学往往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词汇量没有明显提高、词汇运用能力欠缺、没有词汇学习兴趣等诸多问题。而生态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还原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运用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将把生态课堂教学理念融入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
生态课堂力求寻找课堂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分别是师生间、生生之间以及他们与教学环境之间这三方面。因此生态课堂注重强调学生的“生态位”,还原其主体地位,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动参与者,而教师成了课堂助手。
生态课堂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教育生态学,主要包括:限制因子定律、耐受定律、花盆效应、 教育生态位原理、阿里氏原则、教育节律、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教育生态的边缘效应等。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教学理念,结合生态课堂和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从情感态度、词汇学习策略、优化词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复习词汇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尝试提出构建英语生态课堂词汇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情感态度
焦虑、缺乏自信、害羞、缺乏学习动机等属于消极的情绪态度,不利于词汇学。情感態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所以保持积极的态度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注重学生词汇学习情感态度,加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培养学生的词汇学习动机,以培养学生积极的词汇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主动性,进而提高词汇学习的有效性。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生态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生态课堂中,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是建立在平等的地位上,教师的角色没有弱化,而是要更加地多元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和控制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也有权利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态课堂所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和对词汇学习的热情。通过建立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可以对词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乃至提高词汇学习的效果。
2.教师激发学生词汇学习动机。教师激发学生词汇学习动机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开展多样的课堂活动;增加词汇学习的趣味性;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等。因此,在英语生态课堂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多角色”的组织者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词汇学习策略
高中英语生态课堂词汇教学中存在许多生态因子:例如,学生词汇记忆重复的次数,学生词汇记忆的时间,学生词汇记忆的习惯等。如果学生能掌控好词汇记忆重复的次数,积极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词汇记忆,他们的词汇水平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词汇教学中,要利用好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提高词汇教学效果。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促进学习活动顺利完成而采取的监控与调节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三个方面。据生态课堂中的耐受定律,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要有明确的词汇学习目标,并经常对自身的词汇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并调整学习计划。认知策略是指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方法和信息加工手段。在生态课堂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有效运用的复述方法。在讲解课文时,笔者列出了关键的单词和短语,并要求学生重复运用这些单词和短语。
三、优化词汇教学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词汇教学效率。优化词汇教学包括四个方面:优化词汇的呈现模式,利用语境讲解词汇,培养学生的猜词的能力及通过联想复习词汇。
教师在进行特定词汇的呈现前,必须仔细考虑和选择具有直观性、情景化、趣味性强的呈现模式,避免使用固定的模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词汇学习积极性。通过视觉图像和听觉呈现的信息都有助于学生的联想与记忆。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真实的语言语境,打破花盆效应,在模拟真实语境中进行英语词汇的运用。这样,学生就能准确理解单词的多重含义,并提升其词汇的运用能力。
四、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
1.通过构词法猜测词义。构词法主要包括:合成法、转换法、派生法、混成法、截短法、首字母缩略法等。2.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 单词不会独立存在,一定有其依托的语境。因此,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对生词进行猜测。其中语境中的同义词、反义词或是一些不明显的线索都是猜测生词词义的重要信息。3.根据普通常识、生活经验和逻辑推理推测生词词义,其中包括:根据普通常识,生活经验推测词义及根据逻辑推理推测词义这两种方式。
将生态课堂与词汇教学练习在一起,旨在希望提高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效率,为词汇教学生态课堂提供实践模板。
参考文献:
[1]董晓燕.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课堂生态研究[D].山西: 山西师范大学,2015.
[2]王迪.生态教学观在小学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生态课堂;中学英语课堂;英语词汇教学
【作者简介】李彩云,环县二中;李鸿鑫,庆阳六中。
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但填鸭式的词汇教学往往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词汇量没有明显提高、词汇运用能力欠缺、没有词汇学习兴趣等诸多问题。而生态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还原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运用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将把生态课堂教学理念融入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
生态课堂力求寻找课堂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分别是师生间、生生之间以及他们与教学环境之间这三方面。因此生态课堂注重强调学生的“生态位”,还原其主体地位,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动参与者,而教师成了课堂助手。
生态课堂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教育生态学,主要包括:限制因子定律、耐受定律、花盆效应、 教育生态位原理、阿里氏原则、教育节律、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教育生态的边缘效应等。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教学理念,结合生态课堂和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从情感态度、词汇学习策略、优化词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复习词汇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尝试提出构建英语生态课堂词汇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情感态度
焦虑、缺乏自信、害羞、缺乏学习动机等属于消极的情绪态度,不利于词汇学。情感態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所以保持积极的态度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注重学生词汇学习情感态度,加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培养学生的词汇学习动机,以培养学生积极的词汇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主动性,进而提高词汇学习的有效性。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生态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生态课堂中,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是建立在平等的地位上,教师的角色没有弱化,而是要更加地多元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和控制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也有权利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态课堂所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和对词汇学习的热情。通过建立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可以对词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乃至提高词汇学习的效果。
2.教师激发学生词汇学习动机。教师激发学生词汇学习动机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开展多样的课堂活动;增加词汇学习的趣味性;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等。因此,在英语生态课堂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多角色”的组织者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词汇学习策略
高中英语生态课堂词汇教学中存在许多生态因子:例如,学生词汇记忆重复的次数,学生词汇记忆的时间,学生词汇记忆的习惯等。如果学生能掌控好词汇记忆重复的次数,积极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词汇记忆,他们的词汇水平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词汇教学中,要利用好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提高词汇教学效果。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促进学习活动顺利完成而采取的监控与调节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三个方面。据生态课堂中的耐受定律,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要有明确的词汇学习目标,并经常对自身的词汇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并调整学习计划。认知策略是指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方法和信息加工手段。在生态课堂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有效运用的复述方法。在讲解课文时,笔者列出了关键的单词和短语,并要求学生重复运用这些单词和短语。
三、优化词汇教学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词汇教学效率。优化词汇教学包括四个方面:优化词汇的呈现模式,利用语境讲解词汇,培养学生的猜词的能力及通过联想复习词汇。
教师在进行特定词汇的呈现前,必须仔细考虑和选择具有直观性、情景化、趣味性强的呈现模式,避免使用固定的模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词汇学习积极性。通过视觉图像和听觉呈现的信息都有助于学生的联想与记忆。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真实的语言语境,打破花盆效应,在模拟真实语境中进行英语词汇的运用。这样,学生就能准确理解单词的多重含义,并提升其词汇的运用能力。
四、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
1.通过构词法猜测词义。构词法主要包括:合成法、转换法、派生法、混成法、截短法、首字母缩略法等。2.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 单词不会独立存在,一定有其依托的语境。因此,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对生词进行猜测。其中语境中的同义词、反义词或是一些不明显的线索都是猜测生词词义的重要信息。3.根据普通常识、生活经验和逻辑推理推测生词词义,其中包括:根据普通常识,生活经验推测词义及根据逻辑推理推测词义这两种方式。
将生态课堂与词汇教学练习在一起,旨在希望提高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效率,为词汇教学生态课堂提供实践模板。
参考文献:
[1]董晓燕.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课堂生态研究[D].山西: 山西师范大学,2015.
[2]王迪.生态教学观在小学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