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主题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创新。本文从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必要性、原则和举措几个方面对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创新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 主题教育 大学生 必要性 原则 举措
开展主题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它融教育、引导于一体,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群众性。把阶段性的主题教育和连续性的常规教育有机结合,并使之常规化,是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我院在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着眼于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积极构建综合的思想教育体系,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专项主题教育、网络主题教育,采用讲座、形势报告、演讲比赛、主题征文、辩论、网络会议、建立飞信群、QQ群、微博等各种形式,不断创新大学生主体教育,不断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有效性。
一、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必要性
1.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东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相互交织、影响、融合的局面更加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显著增强;随着互联网等新兴信息传播媒体的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速度更快捷、空间更扩大,影响更广泛;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向。
新形势下出现的这些新情况,一方面可以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积极的条件,有利于大学生自强意识、成才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的树立和增强,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有害信息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致使不少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道德素质部分缺失等问题,这些都给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
2.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
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就是要营造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用和谐的旋律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用和谐的氛围激发师生的创造力,把学校建设成大学生成长的乐园、精神的家园。
3.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要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基本是“90后”,时代感强,但责任感较弱;上进心强,但缺乏明辨能力;有社会认同感,但诚信意识较弱;自我设计愿望强烈,但集体观念较弱……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就是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学会判断选择、学会分辨是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思想困惑,形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
二、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把人作为管理中的首要因素,把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领导人、发展人放在首要地位。在开展主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要有创新和提高,在教育中注重引入新的管理和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坚持“教育是根本、服务是核心,发展是根本、引导是途径”的指导思想。要本着为了学生、教育学生、依靠学生、培养学生的原则,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体现在学生身上。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培养学生的合力。在教育模式上,从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出发,构筑有利于学生互动和心理体验的环境氛围。注重氛围建设。在教育、管理、服务的过程中,注重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坚持自我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显示为自立、自主。为了使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能被广大学生认同、接受,就一定要顺应学生的特点,坚持自我教育的原则,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程度。我们应注重在引导上下功夫,通过营造教育环境,引导他们自身去主动思考、学习和实践,主动接受教育并升华精神需求。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主要突出浓重的教育氛围,使每一位置身其中的学生深受感染,用心体会,使这种感受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真正树立道德文明意识,把成才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即“三贴近”,同时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它体现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多层面的要求。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三贴近”原则,必须关注和研究学生实际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的问题,如网络化和信息化带来的问题、学业和就业压力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三贴近”的要求,才能提高主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坚持主题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的原则。
在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中,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寓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广大学生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的举措
1.以人为本,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理念,也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成果。在“以人为本”新理念指导下,把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相结合,把维护大学生利益作为主题教育活动的切入点,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为主题教育活动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在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创新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2.推陈出新,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主题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基础和动力,蕴含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支部生活、师长讲座、校友访谈、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网站、飞信群、QQ群、微博、主题征文、大学生辩论赛、志愿者活动等各种形式,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及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增强主题教育的有效性、时效性,提高大学生主题教育的效果。
3.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模式。
主题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以前对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评价大多采取定性评价的评价模式。定性评价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和状态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作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定性评价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会受到评价者学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它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量化、简便化等鲜明特征。为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公平性,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模式,当前很多高校把对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这对于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才能增强工作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李和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243-244.
[2]阳国亮等.试论高校主题教育活动的创新规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9):103-106.
[3]陈伟祥.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时间与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2009,(9):37-38.
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主题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编号:SGSY2009YB376
关键词: 主题教育 大学生 必要性 原则 举措
开展主题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它融教育、引导于一体,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群众性。把阶段性的主题教育和连续性的常规教育有机结合,并使之常规化,是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我院在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着眼于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积极构建综合的思想教育体系,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专项主题教育、网络主题教育,采用讲座、形势报告、演讲比赛、主题征文、辩论、网络会议、建立飞信群、QQ群、微博等各种形式,不断创新大学生主体教育,不断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有效性。
一、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必要性
1.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东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相互交织、影响、融合的局面更加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显著增强;随着互联网等新兴信息传播媒体的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速度更快捷、空间更扩大,影响更广泛;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向。
新形势下出现的这些新情况,一方面可以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积极的条件,有利于大学生自强意识、成才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的树立和增强,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有害信息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致使不少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道德素质部分缺失等问题,这些都给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
2.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
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就是要营造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用和谐的旋律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用和谐的氛围激发师生的创造力,把学校建设成大学生成长的乐园、精神的家园。
3.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要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基本是“90后”,时代感强,但责任感较弱;上进心强,但缺乏明辨能力;有社会认同感,但诚信意识较弱;自我设计愿望强烈,但集体观念较弱……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就是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学会判断选择、学会分辨是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思想困惑,形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
二、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把人作为管理中的首要因素,把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领导人、发展人放在首要地位。在开展主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要有创新和提高,在教育中注重引入新的管理和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坚持“教育是根本、服务是核心,发展是根本、引导是途径”的指导思想。要本着为了学生、教育学生、依靠学生、培养学生的原则,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体现在学生身上。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培养学生的合力。在教育模式上,从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出发,构筑有利于学生互动和心理体验的环境氛围。注重氛围建设。在教育、管理、服务的过程中,注重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坚持自我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显示为自立、自主。为了使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能被广大学生认同、接受,就一定要顺应学生的特点,坚持自我教育的原则,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程度。我们应注重在引导上下功夫,通过营造教育环境,引导他们自身去主动思考、学习和实践,主动接受教育并升华精神需求。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主要突出浓重的教育氛围,使每一位置身其中的学生深受感染,用心体会,使这种感受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真正树立道德文明意识,把成才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即“三贴近”,同时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它体现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多层面的要求。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三贴近”原则,必须关注和研究学生实际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的问题,如网络化和信息化带来的问题、学业和就业压力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三贴近”的要求,才能提高主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坚持主题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的原则。
在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中,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寓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广大学生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的举措
1.以人为本,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理念,也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成果。在“以人为本”新理念指导下,把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相结合,把维护大学生利益作为主题教育活动的切入点,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为主题教育活动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在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创新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2.推陈出新,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主题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基础和动力,蕴含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支部生活、师长讲座、校友访谈、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网站、飞信群、QQ群、微博、主题征文、大学生辩论赛、志愿者活动等各种形式,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及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增强主题教育的有效性、时效性,提高大学生主题教育的效果。
3.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模式。
主题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以前对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评价大多采取定性评价的评价模式。定性评价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和状态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作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定性评价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会受到评价者学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它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量化、简便化等鲜明特征。为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公平性,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模式,当前很多高校把对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这对于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才能增强工作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李和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243-244.
[2]阳国亮等.试论高校主题教育活动的创新规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9):103-106.
[3]陈伟祥.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时间与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2009,(9):37-38.
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主题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编号:SGSY2009YB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