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字新义的形成与演变

来源 :语言文字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中,“宅”已由一个普通的名词性语素演变出动词、形容词及类词缀等多种新兴用法.本文旨在探讨“宅”各种新兴用法的形成与演变特点.研究发现,“宅”在由名词性语素演变为动词、形容词及类词缀的过程中,语义上发生了泛化并衍生出主观色彩义.联系社会文化环境,文章还探讨了认知文化背景、交际表达需求及社会生活变迁等社会因素对“宅”发展与演变的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预期的认知模型,其中有四个部分:条件(先有的知识状态)O、预期P(M|O)、当前信息P(M)和预期性(预期与当前信息的比较值)。从认识主体可分为自预期、他预期、常理预期、前文预期和(行为)主体预期。预期就是情态表达,可分为强预期(能力预期、道义预期和认识预期)和弱预期(意愿预期)。从条件的性质分为类指预期和个体预期。文章重点讨论了类指预期和个体预期的语义差异以及判别格式.考察了汉语副词“竟然”和“偏偏”,说明“竟然”标记自反预期,但与常理预期和主体预期有很深的相互影响,可以自由地用于类指预期和个体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趋势的大力推动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是本校教学改革的主要路径。英语语篇阅读涉及西方文化的范围较广,是较好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本文对在语篇阅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和方向做出了一定的分析。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课程思政概念深入人心。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任课教师需要根据该课程特点,分析该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进行研究。本文以中西文化对比为切入点,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践行教书育人理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具有人文精神、文化自信、跨文化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元素的广泛应用给大学英语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信息化元素在大学英语智慧课堂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系统梳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信息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智慧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对策。
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文化生态作为高等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改善与优化尤为关键。过于重视语言知识教学、忽视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突出问题,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提出应对英语文化缺失的具体对策,以供相关研究参考。
语法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指通过某种方式或途径,将语法研究成果转变为可用于教学的语法知识。这种转化应遵循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转化可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判断转化的必要性;然后进行转化并呈现转化结果。转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概括化、通俗化和具体化。文章以“把”字句为例,探讨了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提出开展语法成果的教学转化研究,既要重视理论探讨,也要注重具体语法项目的教学转化实践;构建语法研究成果教学转化数据库.促进转化研究成果的系统化呈现;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增强转化研究的时效
本研究纵向跟踪6名从初级到中级阶段的母语为英语的汉语二语学习者的口语发展.通过集合变量以及连缀、嵌入和套合三个子维度,系统考察了口语表达中层级性句法结构系统特征浮现过程中的变异现象.探究了变异对特征浮现的作用。研究发现,层级性句法结构系统的特征浮现经历了吸引子态、自组织临界态两个不同阶段,相对稳定状态下的变异是新状态出现的必要积累,原有成分交互形式的进一步衍生和新的成分交互形式的出现预测了系统未来发展的方向,变异的数量和类型决定了语言的发展和变化的轨迹。该结果为动态系统的特征浮现和变异理论提供了来自汉语二
在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在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大,ESP教学成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然而在我国,ESP教学仍处在探索阶段。ESP教师作为教学的直接实践者和设计者,在教学中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ESP教师角色,调查ESP教师发展现状,从学校管理、教师自主发展等层面分析ESP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ESP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本文从词汇角度切入,以词汇大纲和经贸专业汉语教材为依托,探讨来华留学生预科阶段通用汉语和专业汉语的衔接问题。文章首先确定了预科阶段的通用汉语词汇和专业汉语词汇,然后分别考察了通用和专业汉语词语在词汇等级和专业汉语教材中的分布。研究发现,通用汉语词汇集中分布于HSK一至四级之间,专业汉语词汇多为HSK五级及以上的词语;通用汉语词汇覆盖66%的专业汉语文本,专业汉语词汇的生词密度达到27%。最后,文章从教学阶段、教学材料和教学原则三方面出发,为如何更好地衔接通用、专业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为来华留学预科
朱德熙(1985a)认为现代汉语的动词不能做定语,李晋霞(2008)等则持相反意见。本文基于对现代汉语、英语、韩国语、马来语相关事实的考察提出:在上述四种语言里,语义上指称行为动作或事件且直接修饰名性核心的是词根或事件名词,不是动词,动词不能做定语。文章指出,与其他三种语言相比,现代汉语的个性体现在两方面。首先,现代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现代汉语既无形态手段区分词根和动词,也无形态手段区分动词和事件名词,这客观上造成了现代汉语动词可以做定语的假象。其次,现代汉语是典型的词根语言。词根相较于词缀的绝对优势占比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