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的一位师兄,当年中文系的“四大文人”之一,近日忽然弃语文而教生物。理由竟然是:语文教师很多,读书同道太少。这貌似奇怪的改行理由,细思先让人一怔:能读书、善读书不正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吗?再想却让人一惊:我们有多少语文教师一直坚守读书的本分呢?很多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读书,自己却除了教材、教辅根本不读其他书,更别说经典了!教师自己都不读书,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书?教师自己的语文素养缺少源头活水,仅凭自己学生时代的一点知识积累与成人经验,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能保证教学效果?
读书,实在应当称之为理想语文教师素质中的素质。一个教师从事教育教学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将前两者结合起来为教学服务的实践知识。而读书是这三方面知识的前提条件。语文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有识之士早就有醒世之言:“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语文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语文教师。”语文学科的内涵决定了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语文是“以语言为根本特质的包含有文字、文化、文章、文学等多种元素的一个综合体”,而书籍是文字、文化、文章、文学的主要载体,文学更是语文的最高典范。语文教师要精通语文,必须得多读书,特别是多读文学经典。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是亲近语文、熟悉语文、掌握语文的唯一途径。真正的语文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只有听熟了屈原、李白的清吟和狂歌,浸润了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思想琼浆,感悟到鲁迅、钱钟书的犀利和睿智,才会在课堂上“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读书,修的是语文本身,修的是内功,如同张无忌修习九阳真经,神功既成,天下武技皆可为我所用。一个不敬重司马迁、曹雪芹、史铁生的语文老师,一个没听说过肖洛霍夫、普鲁斯特、马尔克斯的语文教师,一个自己都不精通、不熟悉、甚至不喜欢语文的语文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读得再熟,钻得再深,也只能沦为简单的劳动力,成为一个可怜的贩卖人。教育专家高林生幼承家学,在父亲的管教下,《古文观止》中的多数篇目都背下来了,而且至今不忘。高林生说,他父亲教他的方法很简单,给你一本带注释的《古文观止》,给你一本字典,读去吧!读懂个七八分,就背诵。那才叫真正的“自主探究”呢!名家的成长足迹中无不留下了读书的印记。
读书不仅是语文教师要修炼的内功,它也是教好语文的别样法门。语文教师“读书破万卷”,是最高明的教学艺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是一种真正的备课,最好的备课。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一个爱读书的学生学不好语文是很难想象的。俞平伯先生讲唐宋诗词,自己摇头晃脑而朗诵之。有时闭上了眼睛,仿佛完全沉浸于诗词的境界中,遗世而独立。蓦地他睁大了眼睛,连声说:“好!好!好!就是好!”学生正在等他解释好在何处,他却已朗诵起第二首诗词来了。昔者晋人见好山好水,便连声唤“奈何!奈何!”可与此等量齐观。朱光潜说,文章的精微奥妙是难以言传的,只能靠读,靠悟。一落言筌,便失本意,反不如像平伯先生那样说上几句“就是好”更具有启发意义。一身书卷气的平伯先生,以这种胜过千言万语的教学方式,不知叩开了多少学子的读书之梦!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此外,读书还带给教师一个丰盈灵动的生命空间。在庸常琐碎的现实生活中和应试教学的狂潮下,保持阅读的习惯,可以使语文教师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时时迸射出发现的乐趣和创造的惊喜;可以为相对狭隘、封闭的学校生活,打开一扇眺望远方、仰视星空的窗户;可以向倦怠的心灵、疲惫的眼睛,撒播清凉的抚慰……一句话,读书让一个个教授语文的日子,变得精彩纷呈、非同凡响!
愿我们的语文教师都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耐得寂寞耐得繁华,使读书成为自己生活的底色,如爱默生所说“就好像诗之于诗人,羊群之于牧童,亲手绣的罗帕之于女孩”。那样,语文教育的原野定会更加烂漫多姿!
李慧,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读书,实在应当称之为理想语文教师素质中的素质。一个教师从事教育教学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将前两者结合起来为教学服务的实践知识。而读书是这三方面知识的前提条件。语文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有识之士早就有醒世之言:“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语文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语文教师。”语文学科的内涵决定了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语文是“以语言为根本特质的包含有文字、文化、文章、文学等多种元素的一个综合体”,而书籍是文字、文化、文章、文学的主要载体,文学更是语文的最高典范。语文教师要精通语文,必须得多读书,特别是多读文学经典。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是亲近语文、熟悉语文、掌握语文的唯一途径。真正的语文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只有听熟了屈原、李白的清吟和狂歌,浸润了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思想琼浆,感悟到鲁迅、钱钟书的犀利和睿智,才会在课堂上“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读书,修的是语文本身,修的是内功,如同张无忌修习九阳真经,神功既成,天下武技皆可为我所用。一个不敬重司马迁、曹雪芹、史铁生的语文老师,一个没听说过肖洛霍夫、普鲁斯特、马尔克斯的语文教师,一个自己都不精通、不熟悉、甚至不喜欢语文的语文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读得再熟,钻得再深,也只能沦为简单的劳动力,成为一个可怜的贩卖人。教育专家高林生幼承家学,在父亲的管教下,《古文观止》中的多数篇目都背下来了,而且至今不忘。高林生说,他父亲教他的方法很简单,给你一本带注释的《古文观止》,给你一本字典,读去吧!读懂个七八分,就背诵。那才叫真正的“自主探究”呢!名家的成长足迹中无不留下了读书的印记。
读书不仅是语文教师要修炼的内功,它也是教好语文的别样法门。语文教师“读书破万卷”,是最高明的教学艺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是一种真正的备课,最好的备课。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一个爱读书的学生学不好语文是很难想象的。俞平伯先生讲唐宋诗词,自己摇头晃脑而朗诵之。有时闭上了眼睛,仿佛完全沉浸于诗词的境界中,遗世而独立。蓦地他睁大了眼睛,连声说:“好!好!好!就是好!”学生正在等他解释好在何处,他却已朗诵起第二首诗词来了。昔者晋人见好山好水,便连声唤“奈何!奈何!”可与此等量齐观。朱光潜说,文章的精微奥妙是难以言传的,只能靠读,靠悟。一落言筌,便失本意,反不如像平伯先生那样说上几句“就是好”更具有启发意义。一身书卷气的平伯先生,以这种胜过千言万语的教学方式,不知叩开了多少学子的读书之梦!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此外,读书还带给教师一个丰盈灵动的生命空间。在庸常琐碎的现实生活中和应试教学的狂潮下,保持阅读的习惯,可以使语文教师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时时迸射出发现的乐趣和创造的惊喜;可以为相对狭隘、封闭的学校生活,打开一扇眺望远方、仰视星空的窗户;可以向倦怠的心灵、疲惫的眼睛,撒播清凉的抚慰……一句话,读书让一个个教授语文的日子,变得精彩纷呈、非同凡响!
愿我们的语文教师都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耐得寂寞耐得繁华,使读书成为自己生活的底色,如爱默生所说“就好像诗之于诗人,羊群之于牧童,亲手绣的罗帕之于女孩”。那样,语文教育的原野定会更加烂漫多姿!
李慧,教师,现居山东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