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文质兼美,表达方式或直白,或含蓄,或简约,或具体,各具特点,如果引导学生领悟得当,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大有裨益。因此,教学时不宜过多讲解表达方法,而应该充分依据教材,让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实践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模仿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一个说话范例,让学生举一反三,依照一个句子、一段话或一个片段的结构形式,说出结构相同而内容不同的话。比如,学《翠鸟》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结构形式,描述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的外形。学生或钟情于憨态可掬的鸭子,或迷恋于小巧玲珑的燕子,或对温柔乖顺的小猫情有独钟,一个个小生灵在孩子们的描述下,活灵活现地呈现于眼前。
二、类比引说
某些课主要部分往往构段形式相同,叙述方法相似。学习此类课文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类比练说,能很快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如,《落叶》一文的中心段落结构相同,写的是树叶落在地上、沟里、沙里,小动物分别把它们当做屋子、小船、小伞。教学这一课,教师可由此激发学生想象:树叶还会落到哪里?遇到谁?被当做什么?等等,孩子们沉默几分钟后,话如泉涌:“树叶落在树林里,小松鼠跑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做床垫。”、“树叶落在田野里,蟋蟀跳过来,钻到下面,把它当做被子。”、“树叶落到小河里,小虾跳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做活动场。”等等。
三、略句详说
在语文教材中,编者选了不少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范文,范文的详写部分可以启发学生怎样把文章写具体。而略写部分,又不失为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材料。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后,可让学生依据“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这一句,通过自己的想象,运用学到的语言和构段方式,把贝壳的数量、大小、颜色、形状说具体。同学们用个性化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由此一来,课文被他们发挥得妙趣横生。
四、课文续写
在教材中,不少课文结尾都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思考余地,从而也给学生提供了练习说话的机会。比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我以课本最后一段话为主线,来营造说话环境,再根据课文内容,用问答形式,启发学生活跃思维,练习说话。课文最后一句是: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就是那只狡猾的狐狸,叼起那片肉后,会是什么表情,又会怎样做呢?若你是乌鸦,又会怎么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进行了思维式的想象训练,而且还增强了语文情感。
五、延伸拓展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做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结束《庐山的云雾》一课的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查找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赞美庐山的诗文进行阅读,更深层次地感悟庐山的魅力。在课内外相结合的同时,让学生把自己获得的新知和感受写下来,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上得以升华。
六、情节改说
改说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因为它不但要求学生要记住课文中的内容,还要改得合乎情理,并且要运用新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因此,我们要科学地设计改说训练的内容、形式和时机,起到读说相互促进的作用。如,《小猴子下山》一文写了小猴子看见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扔了西瓜,最终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学完了课文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说一说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情景。在这个语言训练中,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表达方式,并提供给他们写话的内容,学生都能畅谈一番,而且内容丰富多彩。
七、化解插图
实验教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但是,图画往往以一个凝定的瞬间提示一个过程,如果引导学生将凝定的瞬间化解开来,不仅可以获得像外之像,而且可以训练语言,达到一石双鸟之效。比如,《小虫和大船》一课中有一幅插图,图上画的是工人在向船老板说着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图上的人在干什么。学生不但绘声绘色地学说他的对话,还加上恰当的提示语,给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由于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实践锻炼是一种时空广、内容宽、形式活的训练形式,自课改以来,我校教师根据语文学情,定下以“依据教材,加强语言训练”为语文教研专题,并坚持在每周的“五加一”研训活动中进行探讨,交流。以此,大大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训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从实践中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依据教材,加强语言训练”是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一条捷径。
一、模仿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一个说话范例,让学生举一反三,依照一个句子、一段话或一个片段的结构形式,说出结构相同而内容不同的话。比如,学《翠鸟》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结构形式,描述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的外形。学生或钟情于憨态可掬的鸭子,或迷恋于小巧玲珑的燕子,或对温柔乖顺的小猫情有独钟,一个个小生灵在孩子们的描述下,活灵活现地呈现于眼前。
二、类比引说
某些课主要部分往往构段形式相同,叙述方法相似。学习此类课文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类比练说,能很快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如,《落叶》一文的中心段落结构相同,写的是树叶落在地上、沟里、沙里,小动物分别把它们当做屋子、小船、小伞。教学这一课,教师可由此激发学生想象:树叶还会落到哪里?遇到谁?被当做什么?等等,孩子们沉默几分钟后,话如泉涌:“树叶落在树林里,小松鼠跑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做床垫。”、“树叶落在田野里,蟋蟀跳过来,钻到下面,把它当做被子。”、“树叶落到小河里,小虾跳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做活动场。”等等。
三、略句详说
在语文教材中,编者选了不少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范文,范文的详写部分可以启发学生怎样把文章写具体。而略写部分,又不失为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材料。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后,可让学生依据“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这一句,通过自己的想象,运用学到的语言和构段方式,把贝壳的数量、大小、颜色、形状说具体。同学们用个性化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由此一来,课文被他们发挥得妙趣横生。
四、课文续写
在教材中,不少课文结尾都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思考余地,从而也给学生提供了练习说话的机会。比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我以课本最后一段话为主线,来营造说话环境,再根据课文内容,用问答形式,启发学生活跃思维,练习说话。课文最后一句是: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就是那只狡猾的狐狸,叼起那片肉后,会是什么表情,又会怎样做呢?若你是乌鸦,又会怎么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进行了思维式的想象训练,而且还增强了语文情感。
五、延伸拓展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做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结束《庐山的云雾》一课的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查找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赞美庐山的诗文进行阅读,更深层次地感悟庐山的魅力。在课内外相结合的同时,让学生把自己获得的新知和感受写下来,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上得以升华。
六、情节改说
改说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因为它不但要求学生要记住课文中的内容,还要改得合乎情理,并且要运用新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因此,我们要科学地设计改说训练的内容、形式和时机,起到读说相互促进的作用。如,《小猴子下山》一文写了小猴子看见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扔了西瓜,最终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学完了课文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说一说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情景。在这个语言训练中,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表达方式,并提供给他们写话的内容,学生都能畅谈一番,而且内容丰富多彩。
七、化解插图
实验教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但是,图画往往以一个凝定的瞬间提示一个过程,如果引导学生将凝定的瞬间化解开来,不仅可以获得像外之像,而且可以训练语言,达到一石双鸟之效。比如,《小虫和大船》一课中有一幅插图,图上画的是工人在向船老板说着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图上的人在干什么。学生不但绘声绘色地学说他的对话,还加上恰当的提示语,给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由于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实践锻炼是一种时空广、内容宽、形式活的训练形式,自课改以来,我校教师根据语文学情,定下以“依据教材,加强语言训练”为语文教研专题,并坚持在每周的“五加一”研训活动中进行探讨,交流。以此,大大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训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从实践中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依据教材,加强语言训练”是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