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他们行为的养成起着巨大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情感教育?
一、入情范读,渗透情感诱导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范读课文时要渗透情感诱导,用自己充沛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情感共鸣。
在范读《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我满怀激情地深入到课文中去,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时而借助手势,运用舒缓的语速,注意停顿和重音,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时而用高低起伏的语流,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让学生感受草塘的美……他们也和我一样,沉浸于这美的语言,陶醉于这一幅幅色彩明快、格调和谐的美景之中,达到了“文我合一”的境界。这样诱发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情感,让他们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进入课文,进入可爱的草塘,诱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品评词语,体会情感意境
俗话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教师在品评词语时,要用富有炽热情感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情境,把与词语有关的意境再现出来,启发学生的联想,拨动学生的心弦,体会课文的情感意境。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有这样一句:“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出” 的意思, 我创设这样的情景:首先,我播放一段树木在春天发芽、长叶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树木在春天茁壮成长的景象。接着,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剑鞘教具”,并把剑从鞘里快速而有力地取出来,让学生描述我取剑的动作。他们有的说:“老师把剑拿出来。”有的说:“老师把剑拉出来。”有的说:“老师把剑抽出来。”通过比较,学生认为“抽出剑”最合适。我因势利导,那么课文的“抽出”是什么意思?这时,他们恍然大悟:“‘抽出’ 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是把枝条快速而有力地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枝条一般是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通过品评词语,学生体会到了春天小兴安岭的树木蓬勃生长的意境。
三、理解句子,注重情感体验
1.结合时代背景,激发情感
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固然,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句:“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句话时,我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民众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的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鲁迅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而使学生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激发了他们对反动派的愤怒,对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对革命充满乐观主义的态度感到无比的崇敬和爱戴,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2.分析鉴赏句子,体验情感
学生在感受情景之时,教师要不适时机地进行引导,让他们在受感染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鉴赏,加深对课文中情感和思想内蕴的理解,培养高尚情操。如《狼崖山五壮士》一文:在五壮士把敌人引上绝路时,作者对五位壮士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班长“沉着指挥”“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打一枪就大吼一声”“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圈”“浑身力气”。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瞄准敌人”。
我引导学生透过五壮士不同的动作和神态,体验五壮士的英勇形象。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和对语言文字的思考,分析出:班长“沉着”,是因为他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体现了他镇静地指挥五壮士痛歼敌人的决心和斗志。副班长“吼”“满腔怒火”,体现了他对敌人的无比仇恨,恨不得在一瞬间消灭全部敌人;也体现了副班长以高昂的激情,顽强的斗志鼓舞五壮士英勇杀敌。宋学义“抡”“浑身力气”,说明了他在班长和副班长的带领和鼓舞下,杀敌的情绪高涨,越杀越起劲,越杀越英勇。两位小战士“绷”“全神贯注”,这充分表现他俩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为完成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光荣任务而专心杀敌。通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学生对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无不肃然起敬。
3.联系生活实际,升华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从而进入到更深的内在感受,这重要的途径是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情感体验。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在人生旅途中,我不止一次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中的两个“鱼”,第二个“鱼”为什么加引号?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深入理解。诱惑人的“鱼”:是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诸如金钱、地位、名利……甚至是那些暂时能带来一点方便的事:平时在学校的测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是告诉老师,还是装着不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是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这样,让学生感悟到“待人真诚、诚实做人”的道德情怀,使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四、融入课文,领悟情感表达
1.揣摩人物,揭示情感线索
在阅讀教学中,要深入地探索,细致地揣摩人物的心理和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从而进一步揭示课文的情感线索,增强人物形象对学生的感染力。
如《她是我的好朋友》一文,“小男孩阮恒”的心理变化,随着事情的发展而渐次显露:小姑娘在炮弹爆炸中受了重伤,急需输血,阮恒对此“沉默”, 以复杂的心情思考是否献血。阮恒经过考虑,情绪激动,愿意为小姑娘献血,把“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但他想到自己献血后会死去,对此感到害怕和痛苦,因而他对献血还是犹豫不决,又“把手放了下去”。可是,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小姑娘的血型,而给小姑娘输血又“迫在眉睫”, 阮恒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下定决心,宁可“自己死去”, 也要为小姑娘献血,终于“把手举了起来”。“害怕——犹豫——矛盾——舍己救人”,课文人物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逐步揭示了小男孩阮恒“无私助人,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2.由情入理,点明情感主旨
常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的课文通过对特定环境的描写,渲染一种氛围,教师要由情入理地进行剖析,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主旨。
我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总结全文时,让学生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生根据学习课文时所获得的形象,组成了多种内容不同的句子:“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幻想着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世界,最后含着微笑死去。”“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们欢度大年夜的时候,冻死在路旁。”接着,我进一步提示:因为是“被冻死”,所以课文中多处写了“冷”,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冷”的环境,然后启发学生用“冷”组成词和词组,说说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处境,学生从自然界“冰冷的雪地”“寒冷的天气”“尖冷的寒风”讲到“冷酷的世界”“冷漠的社会”,指导学生由“情”至“理”过渡,认识到天气是寒冷的,而更加冷的是那个黑暗的社会,所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才会被冻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他们行为的养成起着巨大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情感教育?
一、入情范读,渗透情感诱导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范读课文时要渗透情感诱导,用自己充沛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情感共鸣。
在范读《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我满怀激情地深入到课文中去,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时而借助手势,运用舒缓的语速,注意停顿和重音,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时而用高低起伏的语流,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让学生感受草塘的美……他们也和我一样,沉浸于这美的语言,陶醉于这一幅幅色彩明快、格调和谐的美景之中,达到了“文我合一”的境界。这样诱发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情感,让他们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进入课文,进入可爱的草塘,诱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品评词语,体会情感意境
俗话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教师在品评词语时,要用富有炽热情感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情境,把与词语有关的意境再现出来,启发学生的联想,拨动学生的心弦,体会课文的情感意境。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有这样一句:“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出” 的意思, 我创设这样的情景:首先,我播放一段树木在春天发芽、长叶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树木在春天茁壮成长的景象。接着,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剑鞘教具”,并把剑从鞘里快速而有力地取出来,让学生描述我取剑的动作。他们有的说:“老师把剑拿出来。”有的说:“老师把剑拉出来。”有的说:“老师把剑抽出来。”通过比较,学生认为“抽出剑”最合适。我因势利导,那么课文的“抽出”是什么意思?这时,他们恍然大悟:“‘抽出’ 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是把枝条快速而有力地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枝条一般是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通过品评词语,学生体会到了春天小兴安岭的树木蓬勃生长的意境。
三、理解句子,注重情感体验
1.结合时代背景,激发情感
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固然,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句:“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句话时,我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民众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的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鲁迅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而使学生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激发了他们对反动派的愤怒,对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对革命充满乐观主义的态度感到无比的崇敬和爱戴,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2.分析鉴赏句子,体验情感
学生在感受情景之时,教师要不适时机地进行引导,让他们在受感染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鉴赏,加深对课文中情感和思想内蕴的理解,培养高尚情操。如《狼崖山五壮士》一文:在五壮士把敌人引上绝路时,作者对五位壮士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班长“沉着指挥”“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打一枪就大吼一声”“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圈”“浑身力气”。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瞄准敌人”。
我引导学生透过五壮士不同的动作和神态,体验五壮士的英勇形象。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和对语言文字的思考,分析出:班长“沉着”,是因为他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体现了他镇静地指挥五壮士痛歼敌人的决心和斗志。副班长“吼”“满腔怒火”,体现了他对敌人的无比仇恨,恨不得在一瞬间消灭全部敌人;也体现了副班长以高昂的激情,顽强的斗志鼓舞五壮士英勇杀敌。宋学义“抡”“浑身力气”,说明了他在班长和副班长的带领和鼓舞下,杀敌的情绪高涨,越杀越起劲,越杀越英勇。两位小战士“绷”“全神贯注”,这充分表现他俩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为完成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光荣任务而专心杀敌。通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学生对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无不肃然起敬。
3.联系生活实际,升华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从而进入到更深的内在感受,这重要的途径是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情感体验。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在人生旅途中,我不止一次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中的两个“鱼”,第二个“鱼”为什么加引号?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深入理解。诱惑人的“鱼”:是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诸如金钱、地位、名利……甚至是那些暂时能带来一点方便的事:平时在学校的测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是告诉老师,还是装着不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是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这样,让学生感悟到“待人真诚、诚实做人”的道德情怀,使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四、融入课文,领悟情感表达
1.揣摩人物,揭示情感线索
在阅讀教学中,要深入地探索,细致地揣摩人物的心理和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从而进一步揭示课文的情感线索,增强人物形象对学生的感染力。
如《她是我的好朋友》一文,“小男孩阮恒”的心理变化,随着事情的发展而渐次显露:小姑娘在炮弹爆炸中受了重伤,急需输血,阮恒对此“沉默”, 以复杂的心情思考是否献血。阮恒经过考虑,情绪激动,愿意为小姑娘献血,把“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但他想到自己献血后会死去,对此感到害怕和痛苦,因而他对献血还是犹豫不决,又“把手放了下去”。可是,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小姑娘的血型,而给小姑娘输血又“迫在眉睫”, 阮恒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下定决心,宁可“自己死去”, 也要为小姑娘献血,终于“把手举了起来”。“害怕——犹豫——矛盾——舍己救人”,课文人物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逐步揭示了小男孩阮恒“无私助人,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2.由情入理,点明情感主旨
常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的课文通过对特定环境的描写,渲染一种氛围,教师要由情入理地进行剖析,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主旨。
我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总结全文时,让学生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生根据学习课文时所获得的形象,组成了多种内容不同的句子:“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幻想着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世界,最后含着微笑死去。”“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们欢度大年夜的时候,冻死在路旁。”接着,我进一步提示:因为是“被冻死”,所以课文中多处写了“冷”,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冷”的环境,然后启发学生用“冷”组成词和词组,说说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处境,学生从自然界“冰冷的雪地”“寒冷的天气”“尖冷的寒风”讲到“冷酷的世界”“冷漠的社会”,指导学生由“情”至“理”过渡,认识到天气是寒冷的,而更加冷的是那个黑暗的社会,所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才会被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