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友兰,1955年出生于江苏如皋,1975年从教。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教师。多次执教公开课、讲学,形成了“自学自创”的教学特色,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70余篇,主持及参与编著了《最新小学作文全功能题典》等15部书籍。先后9次荣获南通市委、市政府记功奖励,曾获南通市优秀知识分子、南通市“三八红旗手”、南通市连续三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通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追求称职 我从未向往过“教师”这个职业,更未曾用心去深究其职责的神圣。后来我对教师职业的挚爱,乃至我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萌生在一群“顽童”对我的公然失敬之中——1975年秋,刚从师范毕业的我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不无几分自信地走向教室——这是一所偏离城中心的双轨小学。透过窗玻璃,我看见全班学生静候着,心里不免一喜。但是当我轻轻推开虚掩着的教室门,一把笤帚“砰”地坠落,随之一片哗然,有的孩子几乎乐不可支。而我,心里顿时一片冰凉……
我的教育人生由此开始。这些不断上演的系列“恶作剧”迫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开始了最初的思考。稚气未脱的我,开始探究这群“顽童”的心。在那狠批“师道尊严”、鼓吹“读书无用”的年代。我还能怪罪孩子们什么呢?历史和现实警示我:教师的工作何等重要!教师的责任何等重大!于是,当一名称职教师的念头在我心中萌发。我从深入学生、研究学生人手,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终于使一个令人心冷的“乱班”建立起正常的教育秩序。
追求出色 1979年,我被调进全县规模最大、声名远播的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然而,开学第一天,我却又碰上了一个难堪的局面:上课了,教室里还有4个座位空着。几经探询,给我泼来的又是一盆冷水:“他们不来了,据说要调班。”“听他们妈妈说,接班的老师年纪太轻,像个小孩子,怕教不好。”……我承认自己的年轻和稚嫩,但我不甘心承认自己的低能甚至无能。一股难以名状的激流在我脑中奔涌……我萌生了“做一名出色的教师”的强烈愿望,开始潜心于自身教育教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师的威信,首先和主要的是建立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我时时叮嘱自己:要把每一堂课都尽力上成好课。于是,我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法,力求最佳教学效果。1980年执教白居易的《暮江吟》,备课时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句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同是一江水,会出现两种不同的颜色呢?查阅资料,请教他人,均未获得满意的答案。我不甘心,几次走向不同流向的江河,仔细观察夕阳下水面的景色。几经观察比较,终于发现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南北走向的江面上,夕阳残照,半江向阳,半江背阳——一幅色彩绚丽而又描写逼真的晚江图啊!课堂上,我边讲解,边板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并且深感作者观察的仔细和描写的真切。后来,我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写成文章,竟被一家省级刊物发表了。这是我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我也由此进一步增强了不断求索、不断奋进的自信心。将要上的每堂课,我都精心运筹;已上的每堂课,我都潜心反思。这已成习惯,乐此不疲。我珍惜白天,也利用黑夜,几乎天天灯下伏案,无论是寒气袭人的隆冬,还是酷热难熬的盛夏。因为,我要让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服从于我无限的追求。
追求特色 在不断高涨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县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决定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探索课题,让我担任全市第一个试点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这是何等的信任啊!与5年前的“调班风”截然不同的是:不少家长纷纷要求把自己的心肝宝贝调到我的试点班上来……夜深人静时,我享受着信誉带来的幸福,也看到了国家、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思之再三,决心做一个有特色的人民教师。
为了更高的追求,我决心做一个“教人发现真理”的“优秀教师”。我虚心地四方求教,中外名师名家的专著大量阅读,读杜威、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读陶行知、魏书生、李吉林……“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知困更加知不足,自强不息闯新路,开始潜心研究“教会学生如何学”。
1984年秋,我给刚跨入一年级实验班大门的新生设计了这样一堂课:我带着半杯凉开水走上讲台。让学生依次闻一闻,辨别一下是什么香味,“测试一下谁最聪明”。学生全部闻过之后,我请凡是闻到香味的小朋友举手,有30多个学生陆陆续续举起了小手。看到还有些小朋友没举手,我笑了:“还有这么多小朋友没有举手,难道你们发现老师讲得不对吗?请举手。”一只只小手相继举起,数一数,共有10个孩子。“你们发现了什么?”“杯子里没有香味。”“什么味道也没有。”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我欣慰地笑了,说:“今天,老师要你们永远记住一句话——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那些能积极开动脑筋去发现秘密、不盲从的人。”要求孩子们从小学会自己判断,不入云亦云。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承担了当时全市第一个实验课题——“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了关于“自主教育”的“四自”育入主张:思想上确立自立的意识,学习上培养自学的能力,生活上培养自理的习惯,工作中培养自治的才干。在全市率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全市每一个乡镇都曾留下过我上课、研究的足迹。1989年暑假,历时5年的“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第一轮实验宣告结束。全班43人中有37人被省重点中学录取。121件学生作品在县、市、省、全国各项竞赛活动中获奖或发表。第一轮的实验报告在省级刊物上发表。1989年的第二轮实验,主要在完善、发展上下工夫。1993年,第二轮实验班学生毕业时,语文成绩和达到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再居全市之首,实验报告获南通市一等奖。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创立“自学自创教学法”。逐步形成了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质疑——自我释疑一自我创造”的教学模式,力求让学生从自我学习起步,走向自我发现,自我创造。1980~1985年间,分别在《江苏教育》、《浙江教育》、《云南教育》、《黑龙江教育》《吉林教育》等10多家省级刊物发表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题的系列论文:《谈初入学儿童自学能力的培养》、《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释疑的能力》、《独立阅读 自行欣赏》等。先进的教育思想把学生们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境界。
1996年我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之后不久又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教师。
没有梦想的人生是没有色彩的人生。从教30年来,我一直追逐自己的梦想。有梦,使得我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有梦,使得我的事业走向精彩;有梦,使得我不断产生超越梦想的冲动……在教海中上下求索,自强不息。
这就是我的成长之路,亦是人生之路。
追求称职 我从未向往过“教师”这个职业,更未曾用心去深究其职责的神圣。后来我对教师职业的挚爱,乃至我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萌生在一群“顽童”对我的公然失敬之中——1975年秋,刚从师范毕业的我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不无几分自信地走向教室——这是一所偏离城中心的双轨小学。透过窗玻璃,我看见全班学生静候着,心里不免一喜。但是当我轻轻推开虚掩着的教室门,一把笤帚“砰”地坠落,随之一片哗然,有的孩子几乎乐不可支。而我,心里顿时一片冰凉……
我的教育人生由此开始。这些不断上演的系列“恶作剧”迫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开始了最初的思考。稚气未脱的我,开始探究这群“顽童”的心。在那狠批“师道尊严”、鼓吹“读书无用”的年代。我还能怪罪孩子们什么呢?历史和现实警示我:教师的工作何等重要!教师的责任何等重大!于是,当一名称职教师的念头在我心中萌发。我从深入学生、研究学生人手,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终于使一个令人心冷的“乱班”建立起正常的教育秩序。
追求出色 1979年,我被调进全县规模最大、声名远播的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然而,开学第一天,我却又碰上了一个难堪的局面:上课了,教室里还有4个座位空着。几经探询,给我泼来的又是一盆冷水:“他们不来了,据说要调班。”“听他们妈妈说,接班的老师年纪太轻,像个小孩子,怕教不好。”……我承认自己的年轻和稚嫩,但我不甘心承认自己的低能甚至无能。一股难以名状的激流在我脑中奔涌……我萌生了“做一名出色的教师”的强烈愿望,开始潜心于自身教育教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师的威信,首先和主要的是建立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我时时叮嘱自己:要把每一堂课都尽力上成好课。于是,我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法,力求最佳教学效果。1980年执教白居易的《暮江吟》,备课时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句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同是一江水,会出现两种不同的颜色呢?查阅资料,请教他人,均未获得满意的答案。我不甘心,几次走向不同流向的江河,仔细观察夕阳下水面的景色。几经观察比较,终于发现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南北走向的江面上,夕阳残照,半江向阳,半江背阳——一幅色彩绚丽而又描写逼真的晚江图啊!课堂上,我边讲解,边板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并且深感作者观察的仔细和描写的真切。后来,我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写成文章,竟被一家省级刊物发表了。这是我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我也由此进一步增强了不断求索、不断奋进的自信心。将要上的每堂课,我都精心运筹;已上的每堂课,我都潜心反思。这已成习惯,乐此不疲。我珍惜白天,也利用黑夜,几乎天天灯下伏案,无论是寒气袭人的隆冬,还是酷热难熬的盛夏。因为,我要让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服从于我无限的追求。
追求特色 在不断高涨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县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决定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探索课题,让我担任全市第一个试点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这是何等的信任啊!与5年前的“调班风”截然不同的是:不少家长纷纷要求把自己的心肝宝贝调到我的试点班上来……夜深人静时,我享受着信誉带来的幸福,也看到了国家、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思之再三,决心做一个有特色的人民教师。
为了更高的追求,我决心做一个“教人发现真理”的“优秀教师”。我虚心地四方求教,中外名师名家的专著大量阅读,读杜威、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读陶行知、魏书生、李吉林……“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知困更加知不足,自强不息闯新路,开始潜心研究“教会学生如何学”。
1984年秋,我给刚跨入一年级实验班大门的新生设计了这样一堂课:我带着半杯凉开水走上讲台。让学生依次闻一闻,辨别一下是什么香味,“测试一下谁最聪明”。学生全部闻过之后,我请凡是闻到香味的小朋友举手,有30多个学生陆陆续续举起了小手。看到还有些小朋友没举手,我笑了:“还有这么多小朋友没有举手,难道你们发现老师讲得不对吗?请举手。”一只只小手相继举起,数一数,共有10个孩子。“你们发现了什么?”“杯子里没有香味。”“什么味道也没有。”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我欣慰地笑了,说:“今天,老师要你们永远记住一句话——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那些能积极开动脑筋去发现秘密、不盲从的人。”要求孩子们从小学会自己判断,不入云亦云。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承担了当时全市第一个实验课题——“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了关于“自主教育”的“四自”育入主张:思想上确立自立的意识,学习上培养自学的能力,生活上培养自理的习惯,工作中培养自治的才干。在全市率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全市每一个乡镇都曾留下过我上课、研究的足迹。1989年暑假,历时5年的“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第一轮实验宣告结束。全班43人中有37人被省重点中学录取。121件学生作品在县、市、省、全国各项竞赛活动中获奖或发表。第一轮的实验报告在省级刊物上发表。1989年的第二轮实验,主要在完善、发展上下工夫。1993年,第二轮实验班学生毕业时,语文成绩和达到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再居全市之首,实验报告获南通市一等奖。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创立“自学自创教学法”。逐步形成了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质疑——自我释疑一自我创造”的教学模式,力求让学生从自我学习起步,走向自我发现,自我创造。1980~1985年间,分别在《江苏教育》、《浙江教育》、《云南教育》、《黑龙江教育》《吉林教育》等10多家省级刊物发表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题的系列论文:《谈初入学儿童自学能力的培养》、《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释疑的能力》、《独立阅读 自行欣赏》等。先进的教育思想把学生们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境界。
1996年我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之后不久又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教师。
没有梦想的人生是没有色彩的人生。从教30年来,我一直追逐自己的梦想。有梦,使得我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有梦,使得我的事业走向精彩;有梦,使得我不断产生超越梦想的冲动……在教海中上下求索,自强不息。
这就是我的成长之路,亦是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