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毛泽东十分关心国家的建设,在一些口头谈话中,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大工程构想,如三峡水库工程、青藏铁路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今天,这些由毛泽东构想的工程已经成为现实,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三峡工程:都加起来还抵不上一个三峡工程,
你不也是这样说了吗?
历史上,长江流域洪水泛滥情况时有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长江的治理工作,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不到五个月就于1950年2月组建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任命林一山为委员会主任,专门负责长江的综合治理工作。1953年2月19日,林一山突然接到中南局通知,要他随毛主席外出并汇报工作。20日下午,毛泽东在前往南京的“长江”舰上听取了林一山关于長江流域规划有关问题的汇报。毛泽东一边听取汇报一边查看《长江流域水力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草图》,规划草图上标明的一系列计划在长江干支流修建的梯级水库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问道:修这么多水库都加起来,你看能不能抵上一个三峡水库?林一山回答说:从长江洪水的起源来讲,这些水库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的防洪效益。毛泽东听完,盯着规划草图又看了一会,指着三峡东口,说: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就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林一山兴奋地说:我们很希望修建三峡大坝,只是现在还不敢这样想。毛泽东说:都加起来还抵不上一个三峡工程,你不也是这样说了吗?
1958年4月,毛泽东在武汉接见罗马尼亚代表团时讲道:“我们准备在三峡筑一个水库。准备工作需要5—7年,连筑成就要15—20年。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大坝。”然而,由于当时国民经济正处于紧张时期,加之19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苏联撤回大批对华援助和技术人员,无论是在财力上还是在工程技术上,都不具备建设三峡工程的条件。而此时国际形势的紧张也使毛泽东开始考虑三峡工程的战时防护问题。1959年,毛泽东在原来的建设方针“积极准备,充分可靠”后加上“有利无弊”。1960年,考虑到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状况,中央决定暂缓三峡工程的建设进程。1970年9月,武汉军区和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向中央建议先修建作为三峡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坝工程。12月26日,毛泽东77岁生日当天,他写下批示:赞成兴建此坝。但在内心深处,他仍然惦记着三峡工程,他曾对人说:“将来我死了,三峡工程修成后,不要忘了在祭文中提到我啊!”
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江泽民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实地勘探,多方论证,万众瞩目的三峡工程于1994年开工建设,并于2009年全部完工,中国人用15年的时间在长江上建成了一座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项目——三峡工程。
青藏铁路:“让火车爬上世界屋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当时国外势力勾结西藏上层少数人士图谋“西藏独立”的阴谋,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要解决西藏问题,实现西藏和平解放,必须首先解决进藏交通问题。当时,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进藏物资全靠人背马驮。为此,毛泽东专门指示进藏部队“一面开进,一面修路”“克服一切困难,不惜任何代价修路”,仅用几个月时间就于1950年8月提前修通了雅安至甘孜的公路,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西藏和平解放后,从1951年起,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筑川(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毛泽东对此十分关心,于1953年1月亲自批准了川藏公路昌都拉萨段的南线方案,并于1954年12月完成了青藏公路、川(康)藏公路通车拉萨的目标。毛泽东得知后非常高兴,他对时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西藏自治区筹委会秘书长阿沛·阿旺晋美说:“藏族人民把公路称为‘幸福之路’,将来我们还要修铁路,让火车爬上世界屋脊。”青藏公路、川藏公路修通后不久,党中央接着开始筹划修建进藏铁路。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青藏铁路于1958年动工修建。遗憾的是,因为经济困难和西藏局势不稳,加之高寒、冻土、缺氧等问题一时无法克服,青藏铁路很快就被迫停工。但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青藏铁路。1973年12月9日,毛泽东在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说:青藏铁路修不通,我睡不着觉。他坚定地说,青藏铁路要修,要修到拉萨去,要修到中尼边境去。
进入21世纪后,修筑青藏铁路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日趋成熟。2006年7月1日,凝聚了毛泽东等几代领导人心血和汗水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南水北调:“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
我国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分布很不均衡,经常发生南方洪灾和北方旱灾同时出现的极端情况。因此,兴修水利、有效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成为我国历代政府重视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就根据我国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的特点,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的陪同下视察黄河大堤,详细询问了黄河治理的相關情况。在听取王化云关于从长江上源通天河引水入黄的可能性汇报后,毛泽东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南水北调的宏大构想。时隔不久,1953年2月在南下途经黄河的专列上,毛泽东再次接见王化云,详细询问从通天河引水入黄河的相关工程细节,当毛泽东得知这一工程的可能引水量只有100亿立方米后,说:“引100亿太少了,能由长江引1000亿就好了,你们研究一下。”2月20日,在结束对武汉的视察后,毛泽东乘“长江”舰由武汉前往南京,途中毛泽东与林一山就南水北调问题展开了讨论。毛泽东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这件事你想过没有?接着毛泽东仔细查看地图,同林一山探讨,最后觉得从汉江引水的可行性较大。临别时,毛泽东对林一山说:三峡问题暂时还不考虑开工,但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汉江流域进行查勘,最终选定汉江中上游丹江口为引水地段并向毛泽东写信作了汇报。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讲道:“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了。”再次提出引江、引汉济黄和引黄济卫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南水北调,毛泽东不仅在谈话中数次提起,而且还一度打算亲自骑马带领考察队到长江、黄河勘查。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并发出《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把南水北调作为全国范围内的较长远水利规划的主要目的。这是南水北调首次出现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据统计,在1959—1961年的三年时间里,黄河水利委员会每年组织400余人的勘测设计工作队,对西线调水工程进行了全面查勘,获取了大量的测绘数据,并提出了西部地区从长江上游调水的多种方案。但因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困难等原因,1963年以后,南水北调相关工作基本停止。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技术也不断提高。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开工典礼举行。经过十多年紧张艰苦的施工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和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并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正式通水。
回顾这三项工程,我们可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三项工程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毛泽东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战略全局上高瞻远瞩首先提出,而由几代人接力完成的当代中国跨世纪的重大工程。
(摘自《百年潮》)
三峡工程:都加起来还抵不上一个三峡工程,
你不也是这样说了吗?
历史上,长江流域洪水泛滥情况时有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长江的治理工作,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不到五个月就于1950年2月组建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任命林一山为委员会主任,专门负责长江的综合治理工作。1953年2月19日,林一山突然接到中南局通知,要他随毛主席外出并汇报工作。20日下午,毛泽东在前往南京的“长江”舰上听取了林一山关于長江流域规划有关问题的汇报。毛泽东一边听取汇报一边查看《长江流域水力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草图》,规划草图上标明的一系列计划在长江干支流修建的梯级水库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问道:修这么多水库都加起来,你看能不能抵上一个三峡水库?林一山回答说:从长江洪水的起源来讲,这些水库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的防洪效益。毛泽东听完,盯着规划草图又看了一会,指着三峡东口,说: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就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林一山兴奋地说:我们很希望修建三峡大坝,只是现在还不敢这样想。毛泽东说:都加起来还抵不上一个三峡工程,你不也是这样说了吗?
1958年4月,毛泽东在武汉接见罗马尼亚代表团时讲道:“我们准备在三峡筑一个水库。准备工作需要5—7年,连筑成就要15—20年。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大坝。”然而,由于当时国民经济正处于紧张时期,加之19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苏联撤回大批对华援助和技术人员,无论是在财力上还是在工程技术上,都不具备建设三峡工程的条件。而此时国际形势的紧张也使毛泽东开始考虑三峡工程的战时防护问题。1959年,毛泽东在原来的建设方针“积极准备,充分可靠”后加上“有利无弊”。1960年,考虑到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状况,中央决定暂缓三峡工程的建设进程。1970年9月,武汉军区和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向中央建议先修建作为三峡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坝工程。12月26日,毛泽东77岁生日当天,他写下批示:赞成兴建此坝。但在内心深处,他仍然惦记着三峡工程,他曾对人说:“将来我死了,三峡工程修成后,不要忘了在祭文中提到我啊!”
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江泽民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实地勘探,多方论证,万众瞩目的三峡工程于1994年开工建设,并于2009年全部完工,中国人用15年的时间在长江上建成了一座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项目——三峡工程。
青藏铁路:“让火车爬上世界屋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当时国外势力勾结西藏上层少数人士图谋“西藏独立”的阴谋,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要解决西藏问题,实现西藏和平解放,必须首先解决进藏交通问题。当时,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进藏物资全靠人背马驮。为此,毛泽东专门指示进藏部队“一面开进,一面修路”“克服一切困难,不惜任何代价修路”,仅用几个月时间就于1950年8月提前修通了雅安至甘孜的公路,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西藏和平解放后,从1951年起,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筑川(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毛泽东对此十分关心,于1953年1月亲自批准了川藏公路昌都拉萨段的南线方案,并于1954年12月完成了青藏公路、川(康)藏公路通车拉萨的目标。毛泽东得知后非常高兴,他对时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西藏自治区筹委会秘书长阿沛·阿旺晋美说:“藏族人民把公路称为‘幸福之路’,将来我们还要修铁路,让火车爬上世界屋脊。”青藏公路、川藏公路修通后不久,党中央接着开始筹划修建进藏铁路。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青藏铁路于1958年动工修建。遗憾的是,因为经济困难和西藏局势不稳,加之高寒、冻土、缺氧等问题一时无法克服,青藏铁路很快就被迫停工。但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青藏铁路。1973年12月9日,毛泽东在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说:青藏铁路修不通,我睡不着觉。他坚定地说,青藏铁路要修,要修到拉萨去,要修到中尼边境去。
进入21世纪后,修筑青藏铁路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日趋成熟。2006年7月1日,凝聚了毛泽东等几代领导人心血和汗水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南水北调:“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
我国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分布很不均衡,经常发生南方洪灾和北方旱灾同时出现的极端情况。因此,兴修水利、有效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成为我国历代政府重视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就根据我国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的特点,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的陪同下视察黄河大堤,详细询问了黄河治理的相關情况。在听取王化云关于从长江上源通天河引水入黄的可能性汇报后,毛泽东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南水北调的宏大构想。时隔不久,1953年2月在南下途经黄河的专列上,毛泽东再次接见王化云,详细询问从通天河引水入黄河的相关工程细节,当毛泽东得知这一工程的可能引水量只有100亿立方米后,说:“引100亿太少了,能由长江引1000亿就好了,你们研究一下。”2月20日,在结束对武汉的视察后,毛泽东乘“长江”舰由武汉前往南京,途中毛泽东与林一山就南水北调问题展开了讨论。毛泽东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这件事你想过没有?接着毛泽东仔细查看地图,同林一山探讨,最后觉得从汉江引水的可行性较大。临别时,毛泽东对林一山说:三峡问题暂时还不考虑开工,但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汉江流域进行查勘,最终选定汉江中上游丹江口为引水地段并向毛泽东写信作了汇报。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讲道:“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了。”再次提出引江、引汉济黄和引黄济卫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南水北调,毛泽东不仅在谈话中数次提起,而且还一度打算亲自骑马带领考察队到长江、黄河勘查。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并发出《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把南水北调作为全国范围内的较长远水利规划的主要目的。这是南水北调首次出现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据统计,在1959—1961年的三年时间里,黄河水利委员会每年组织400余人的勘测设计工作队,对西线调水工程进行了全面查勘,获取了大量的测绘数据,并提出了西部地区从长江上游调水的多种方案。但因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困难等原因,1963年以后,南水北调相关工作基本停止。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技术也不断提高。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开工典礼举行。经过十多年紧张艰苦的施工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和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并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正式通水。
回顾这三项工程,我们可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三项工程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毛泽东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战略全局上高瞻远瞩首先提出,而由几代人接力完成的当代中国跨世纪的重大工程。
(摘自《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