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教学难点,初中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方法欠缺,阅读习惯难以养成,教师必须加以积极指导,多教给他们良好的阅读方法,并加以训练。同时,要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以达到优化阅读的目的。
【关键词】课外 课内 方法 习惯 泛读 精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课内外阅读一直是重点考查的内容,它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测试,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们的学生的课内外的阅读兴趣不够浓厚,阅读能力较差,多数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大量阅读,这大大制约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直接影响着语文的成绩。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主动走进阅读,进行大量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课内的大家名篇是学习的范文,师生必须重点研读,掌握其阅读方法,而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展,我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把课本作为基石,同时要走出课本,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课外资源包罗万象,需要教师的检索、筛选后再呈献给学生。
一、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学生课内阅读的兴趣
初中课本所精选的课文多数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很有价值研读、品析。利用好课内的课文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激活学生阅读的神经。
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黄山 》这三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美词美句。比如《鼎湖山听泉》一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语言极其生动,学生们陶醉其间,津津有味地朗读了很多遍。课下,我又让学生收集描写自然风光的美词佳句,把它们摘抄到积累本上,然后再与老师、同学们再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本配套练习、一堂课而已,那样的语文课堂沉闷、乏味,学生的阅读等能力受到抑制,新课改迫切需要把语文课堂搞活,多多引入“元素”,使它变得丰富多彩。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课内外的有机结合,组织、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只有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可以不断从生活中学习到语文,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
还可以进行“读书经验交流会”的活动,一学期让学生读一本感兴趣的好书,之后书写心得,最后,师生展开大讨论活动,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这对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多教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一句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启迪了我们的语文教师。很多教师往往缺乏这种注重“授之以渔”的良好方法的理念,只知道一味地给太多的“鱼”,大搞题海战术,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却很缓慢,中考的成绩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教师没有给学生传授良好的阅读学习方法,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培养出来。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学生有不良的阅读习惯,比如,阅读速度过快、过慢,阅读盲从,没有明确的方法,答题思路窄,混乱。教师首先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养成良好书写习惯,平时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书写工整、层次清楚;阅读语速适中,严格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成。还要向学生说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学生形成习惯的意识性,提高其积极性和自觉性。
2.帮助学生学会选择难度适中的书籍。课外阅读的训练,教师要是“大撒手”,那样的阅读效果不会很理想。学生因为年龄、知识量等原因,在选择书籍上往往盲目。有很多的学生选取的书籍难度过大,往往做不下去,阅读能力难以稳步提高。因此,我常常帮助学生选取难度适中的书籍,为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
对名家名篇作品,我主张采用“精读”的阅读方法,仔细研读文本。“精读”就是逐字逐句认真研读文本,不仅对全文有大致的了解,对语句、词都要仔细研读,在“精读”的中,我要求学生采用“勾划法”来阅读,对于文章里面的写景、抒情、议论的语句或者比喻、夸张修辞语句、各种写作表现手法都要勾画出来,之后书写心得。我常常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四人小组选择文章精读,用笔画一画好词好句,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总之,初中生阅读能力的训练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极大的努力,努力挖掘课内、课外的课程资源,钻研实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课外 课内 方法 习惯 泛读 精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课内外阅读一直是重点考查的内容,它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测试,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们的学生的课内外的阅读兴趣不够浓厚,阅读能力较差,多数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大量阅读,这大大制约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直接影响着语文的成绩。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主动走进阅读,进行大量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课内的大家名篇是学习的范文,师生必须重点研读,掌握其阅读方法,而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展,我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把课本作为基石,同时要走出课本,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课外资源包罗万象,需要教师的检索、筛选后再呈献给学生。
一、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学生课内阅读的兴趣
初中课本所精选的课文多数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很有价值研读、品析。利用好课内的课文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激活学生阅读的神经。
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黄山 》这三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美词美句。比如《鼎湖山听泉》一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语言极其生动,学生们陶醉其间,津津有味地朗读了很多遍。课下,我又让学生收集描写自然风光的美词佳句,把它们摘抄到积累本上,然后再与老师、同学们再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本配套练习、一堂课而已,那样的语文课堂沉闷、乏味,学生的阅读等能力受到抑制,新课改迫切需要把语文课堂搞活,多多引入“元素”,使它变得丰富多彩。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课内外的有机结合,组织、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只有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可以不断从生活中学习到语文,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
还可以进行“读书经验交流会”的活动,一学期让学生读一本感兴趣的好书,之后书写心得,最后,师生展开大讨论活动,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这对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多教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一句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启迪了我们的语文教师。很多教师往往缺乏这种注重“授之以渔”的良好方法的理念,只知道一味地给太多的“鱼”,大搞题海战术,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却很缓慢,中考的成绩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教师没有给学生传授良好的阅读学习方法,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培养出来。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学生有不良的阅读习惯,比如,阅读速度过快、过慢,阅读盲从,没有明确的方法,答题思路窄,混乱。教师首先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养成良好书写习惯,平时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书写工整、层次清楚;阅读语速适中,严格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成。还要向学生说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学生形成习惯的意识性,提高其积极性和自觉性。
2.帮助学生学会选择难度适中的书籍。课外阅读的训练,教师要是“大撒手”,那样的阅读效果不会很理想。学生因为年龄、知识量等原因,在选择书籍上往往盲目。有很多的学生选取的书籍难度过大,往往做不下去,阅读能力难以稳步提高。因此,我常常帮助学生选取难度适中的书籍,为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
对名家名篇作品,我主张采用“精读”的阅读方法,仔细研读文本。“精读”就是逐字逐句认真研读文本,不仅对全文有大致的了解,对语句、词都要仔细研读,在“精读”的中,我要求学生采用“勾划法”来阅读,对于文章里面的写景、抒情、议论的语句或者比喻、夸张修辞语句、各种写作表现手法都要勾画出来,之后书写心得。我常常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四人小组选择文章精读,用笔画一画好词好句,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总之,初中生阅读能力的训练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极大的努力,努力挖掘课内、课外的课程资源,钻研实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