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式“跳槽”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uke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校生在校期间,我们已经并且正在煞费苦心地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导他们提升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包括“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内的“五对接”为准则来开发课程和展开教学,以期毕业生能“即插即用”,教师们研究各种教学法来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效果……凡此种种应该能减少跳槽现象,然而,“教师有压力,学生无动力”的状况仍然让广大职教工作者无奈摇头,跳槽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学生跳槽,固然有客观原因,但是,“跳”终究有很强的主观性。他们跳槽时的主观想法往往包含这一点:“走上工作岗位,才真正认清自己和职场,后悔在校没学好,真想再回校学习,要是再让我上学我一定会认真珍惜的。”的确,再好的学校教育可能都不如亲身体验的自我教育,如果能让他经历真实的工作体验,亲身感受到工作之不易而珍惜工作,亲身感受到知识技能的缺乏而刻苦学习,亲身感受到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而不再排斥适当的理论学习,亲身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而在分组教学中积极主动,亲身感受到社会之艰辛而逐渐适应社会,亲身经历挫折而逐渐不惧挫折……学生才具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原动力。同时,学生有了发自内心的强烈诉求,还能倒逼职校,让职教工作者更清楚自己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那么怎样实现这样的理想呢?工学结合——基于自我体验教育、终身教育、持续发展、避免“断头教育”等理念,让中职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不是“跳槽”到另一个用人单位,而是“跳”到高职继续学习深造。这种“先工后学”模式,也是一种工学结合。
  其实,在外打工然后知不足而回校学习的例子屡见不鲜,主人公通常还比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更加刻苦学习,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此笔者提出一个思路:工作经历可以折算相应学分,以此作为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通行证”,再辅以相应鼓励政策,让工学结合成为联系中、高职的一个纽带。我想,这样做比现行的“注册入学”可能效果更好。
  在中职层面,传统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开展面临许多障碍,例如工时挤占学时、企业积极性不高、学生年龄和技能层次不足等等一系列问题。上述工学结合式“跳槽”,避免了这些问题,还可以在高职中推行课程超市,让中职毕业生经历跳槽后发自内心地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
  在高职层面,现在的多数高职生是由各种途径(包括“顺风顺水”的注册入学形式)升学而来的,进入高职后通常是先在校学习,后实习上岗。我们可以对此进行倒置,有计划地先安排真实工作岗位,让学生接受亲身体验的自我教育,然后“跳槽”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如有必要,这个“工后再学”的“跳槽”过程可以重复,形成工学交替。这样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可以进一步研究,但有一个准则是要防止学校成为劳务中介,防止“工而不教”“工学分离”,学生“工而不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识字本身是枯燥的,那怎样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喜欢学习汉字、乐于识字、主动识字呢?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我是如何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良好的识字氛围。  一、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中指出:
日前,《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教育蓝皮书正式发布。《报告》显示,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初次就业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专科生为79.7%,本科生为67.4%,硕士生与博士生均为86.2%;从学校类型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普遍超过“211”“985”重点大学,更比一般地方本科院校高出好多。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不敌高职高专,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以致“拖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近年来,外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已成为国外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而这一点在国内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从语言教学的角度,语码转换这一国内英语课上的普遍现象还没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要求教师作为研究者,和学生共同收集数据,用以进行课堂研究。反思教学的过程是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本文介绍了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并探讨了如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最主要的任务,是我们向实施素质教育迈出的重要一步。这场改革规模宏大、其结果将直接决定我国基础教育在未来几十年内的基本
父母是孩子最佳的语言老师。在家中,他们可以很直接地看到孩子语言的发展,并能从中感受到他们情绪的变化。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给予最合理的指导,对处于语言关键期的孩子帮助极大。理想的语言环境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强调让孩子学习规范的语言,能比较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家长也要及时给予幼儿肯定和表扬。   一、当今家庭语言活动的现实情况   (一)视听取代读写   儿童阅读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