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将各个知识点整合成有联系的脉络,在地理与其他的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以此来增强学生把握知识的能力。
一、运用历史的眼光,学习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必然的联系。例如,地理就与历史知识息息相关。而事实上,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历史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也需要将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有趣的、或者具有历史性的情境之下,接受地理知识。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学生结合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建立起地理、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如,在学习有关世界主要航线的知识时,教师就可联系新航路的开辟等历史知识,通过“4个人两条路线绕地球一圈”以及“好望角”“两印度群岛”“麦哲伦海峡”“火地岛”等名称的由来进行导入,让学生在具有历史特色的知识体系中,掌握地理知识。再如,在讲到“洋流”知识时,教师可以插入这样的历史线索:奴隶贩子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的“三角贸易”,其实是利用洋流。去非洲用的是加那利寒流,中途是利用大西洋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等到美洲,归程利用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回到欧洲;我国明朝下西洋的郑和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其实也是借助了季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通过这样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与历史的有机联系,建立起自己的知识脉络,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利用数学知识,简化地理计算
地理,属于文科范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理与我们常说的“理科”没有任何联系。事实上,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进一步运用学科间的各种知识节点,就能够运用理科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或者解决数学问题。如,在高中地理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地球公转所引起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我们有时候需要引导学生会计算某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如果用公式计算,很多学生就不容易把握了。但是,如果我们通过数学的几何原理,就能够按照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简化公式:已知太阳直射A点,求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则H=90°—A、B两地相距纬度。假如说,A、B两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那么A、B两地相距的纬度,就是两地的纬度差;相反,假如A、B两地在南、北两个半球上,那我们可以推断出,A、B两地相距纬度就是两地纬度和,这样学生很容易学懂并掌握。举个例子:已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10°N,求纬度为50°N的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那么H=90°—(50°—10°)=50°。
三、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地理教学中
地理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也存在着各种联系。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可以从物理知识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物理知识中的“力的合成”,在风向与气压的关系的讲解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教师只就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的情况进行阐述,但是往往会忽略近地面的风在摩擦力的参与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的情况。
其实,对风向的判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如果学生能够明确这一部分的知识,那就为气旋、反气旋以及大气环流中的风向判断的学习奠定了基本前提。而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物理上力的合成、分解与力平衡的原理进行分析,那就很容易理解风向斜交于等压线的结论。
此外,物理中天体运动规律,也可以在地理课堂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其实,地球上的重力是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是万有引力和惯性离心力合力的结果。因此,在学习“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时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的开普勒第二定律,来理解地理现象。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将地理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 茶高级中学)
一、运用历史的眼光,学习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必然的联系。例如,地理就与历史知识息息相关。而事实上,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历史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也需要将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有趣的、或者具有历史性的情境之下,接受地理知识。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学生结合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建立起地理、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如,在学习有关世界主要航线的知识时,教师就可联系新航路的开辟等历史知识,通过“4个人两条路线绕地球一圈”以及“好望角”“两印度群岛”“麦哲伦海峡”“火地岛”等名称的由来进行导入,让学生在具有历史特色的知识体系中,掌握地理知识。再如,在讲到“洋流”知识时,教师可以插入这样的历史线索:奴隶贩子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的“三角贸易”,其实是利用洋流。去非洲用的是加那利寒流,中途是利用大西洋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等到美洲,归程利用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回到欧洲;我国明朝下西洋的郑和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其实也是借助了季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通过这样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与历史的有机联系,建立起自己的知识脉络,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利用数学知识,简化地理计算
地理,属于文科范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理与我们常说的“理科”没有任何联系。事实上,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进一步运用学科间的各种知识节点,就能够运用理科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或者解决数学问题。如,在高中地理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地球公转所引起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我们有时候需要引导学生会计算某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如果用公式计算,很多学生就不容易把握了。但是,如果我们通过数学的几何原理,就能够按照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简化公式:已知太阳直射A点,求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则H=90°—A、B两地相距纬度。假如说,A、B两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那么A、B两地相距的纬度,就是两地的纬度差;相反,假如A、B两地在南、北两个半球上,那我们可以推断出,A、B两地相距纬度就是两地纬度和,这样学生很容易学懂并掌握。举个例子:已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10°N,求纬度为50°N的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那么H=90°—(50°—10°)=50°。
三、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地理教学中
地理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也存在着各种联系。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可以从物理知识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物理知识中的“力的合成”,在风向与气压的关系的讲解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教师只就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的情况进行阐述,但是往往会忽略近地面的风在摩擦力的参与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的情况。
其实,对风向的判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如果学生能够明确这一部分的知识,那就为气旋、反气旋以及大气环流中的风向判断的学习奠定了基本前提。而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物理上力的合成、分解与力平衡的原理进行分析,那就很容易理解风向斜交于等压线的结论。
此外,物理中天体运动规律,也可以在地理课堂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其实,地球上的重力是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是万有引力和惯性离心力合力的结果。因此,在学习“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时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的开普勒第二定律,来理解地理现象。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将地理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 茶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