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吗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常规项目,正确的做法是披文入境,顺境动情,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真的吗?不一定。因为读的是同一篇文字,各自头脑中的境并不一致,这就是文同境异。境不同,情自然也不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求异境更是我们需要追求的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变境式朗读的探索有些心得,现不嫌粗鄙,整理如下。
  一、变环境
  松鼠要拦住小马,一定要大声喊,是真的吗?
  有的课文出于简洁表达的需要,没有交代具体的地点环境,需要读者凭语感自我想象设置,地点环境不同,朗读的相关要素也不同。如《小马过河》有这样一句,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教学时先问“松鼠要拦住小马,一定要大声喊,是真的吗?”(假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想象,改变各种环境下的朗读。若是这棵树就在小马身旁,可以如课文写的那样读,那是常规性的读;若是这棵树稍远一点,不在小马过河之处,则松鼠喊“小马”紧接“别过河”,喊声更响——先让小马收住脚步最要紧,然后跑到小马跟前,气喘吁吁地说:“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若是松鼠刚好跳在小马耳朵边,则不需用力喊,读得急一点就可以了;若是松鼠刚好掉在小马身子底下,则先喊“小马”,待小马发现以后才接上去说“别过河,别过河”,然后用警告但并非惊恐的语气说:“你会淹死的。”
  二、变心境
  三次出现“请你帮我捉害虫吧”,都应用请求的语气朗读,是真的吗?
  课文中常会有相同的语句反复出现,各有特殊作用。或童言特点,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册《从现在开始》五次出现标题句;或线索贯穿,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六次“秋的声音”;或主题强调,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三次“平静地望着我”;或段落标志,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四次出现标题句。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中三次出现“请你帮我捉害虫吧”,语句相同反复运用,但朗读不能雷同。教学时,先设问:“三次出现‘请你帮我捉害虫吧’,都应该用请求的语气朗读,是真的吗?”(假的)引出学生对三次情境的想象讨论,继而实践不同的朗读:第一次,正当棉花姑娘十分盼望医生时,燕子来了,这时的心境应该是“焦急”;第二次,棉花姑娘病情更严重,心境是“痛苦难受”;第三次,棉花姑娘看到能捉田里害虫的青蛙来了,心想我也是长在田里的,盼到救星了,此时心境当然是“高兴”。教师可通过适当引读让学生变境,读出前两次的相应语气:“燕子飞来了,棉花姑娘焦急地说”“啄木鸟飞来了,棉花姑娘痛苦地说”。
  三、变情境
  有人说,三次都是相同地表达那位年轻台湾教师的爱国之情,是真的吗?
  课文中反复的语句,当然不只是重复强调,有的还因为情境改变,表达的内涵有不同。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难忘的一课》“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出现了三次,可先设问:“三次都是相同地表达那位年轻台湾教师的爱国之情,是真的吗?”(假的)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不同情境:第一次是“我看到年轻台湾老师有些吃力但十分认真地写这句话”;第二次是“我和孩子们跟着这位年轻台湾老师读这句话”;第三次是“我紧紧握着这位年轻台湾老师的手重复着这句话”。情境不同,情感不同,因此,三次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朗读的语气也分别应该是“严肃认真”“亲切起劲”“激动自豪”。
  有人说,人类要生存,只要穿暖、吃饱、健康就可以了,是真的吗?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儿童诗《假如》,写“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分别表达了“画太阳送温暖”“画谷粒送饱饭”“画双腿送健康”三个意愿。这三个情境不一样,前两小节要读得温暖感人,凄切同情,第三小节要读得明朗欢快,充满希望。该诗还可以拓展。通过问“有人说,人类要生存,只要穿暖、吃饱、健康就可以了,是真的吗?”(假的)引出第四小节。“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暗示着还可以继续写自己的心愿,层次更高的心愿是什么呢,安全、环保、和平?画什么作代表呢?从而引出学生的再创作。
  四、变时境
  有人写了一篇《鲁肃汇报记》,基本上都是抄课文,只是改動了一个词,老师却给了他满分,是真的吗?
  有人说,学习语文的本质在于学习迁移,将学习转化为运用也是一种迁移。如学了《草船借箭》,可以将课文相关内容迁移为汇报时用的内容。先设问:“有人写了一篇《鲁肃汇报记》,基本上都是抄课文,只是改动了一个词,老师却给了他满分,是真的吗?”(真的)然后创设鲁肃汇报的情境,教师模拟周瑜,以问话引领学生,学生模拟鲁肃,改用文中相关人称作答。
  师:子敬,这二十万支箭到底怎样来的,你得详详细细给我说说。
  生:都督,你不是叫我去探听吗?诸葛亮叫我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说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他调度。他不让我向你汇报。
  师:哎,你也太老实了!后来呢?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我请到船里。我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我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五、变意境
  有人说,蔡桓公是扁鹊害死的,是真的吗?
  改变课文的原意,与之相对或相反,尤其适用于寓言。如《陶罐和铁罐》,原意是铁罐傲慢陶罐谦让。其实只需将课文稍许改动后进行朗读,就能读出新意:陶罐傲慢铁罐谦让。当然角色互换,寓意并未改变。有的可以逆寓意读出新寓意。如寓言《扁鹊治病》,从蔡桓公角度说,是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如果从扁鹊角度看呢?先引问“有人说,蔡桓公是扁鹊害死的,是真的吗?”(半真半假)。扁鹊是有责任的。一是对象不分清,一见面就说人家有病,常人都不悦,何况国君?二是现病不明说,后果却说得严重,确有“恐吓别人”“好治不病以为功”之疑;三是治法不交代,“掉头跑了”再放马后炮,病人怎么能积极配合?扁鹊言行如同“江湖庸医”,难怪蔡桓公拒绝。此时的寓意则是:说真话真难。那么,怎样让扁鹊改掉言语交际的毛病,成为一个说话实事求是、善于与人沟通的良医呢?   1. 扁鹊: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一块红疮,可能是皮肤癌。不过不要紧,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蔡桓公:我的身体很好,这点红疮不用治。
  2. 扁鹊:您的皮肉有点肿痛吧,那是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不过不要紧,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蔡桓公:我这身体,皮肉之痛算得了什么!
  3. 扁鹊:大王,您的病进一步扩散,已经到肠胃里。不过不要紧,服几剂汤药可以治好。蔡桓公:你别老吓唬人,我的身体能挡得住。
  当然,此类逆寓意读出新寓意的阅读、改写,应在学生理解了寓言的本来寓意之后进行的。
  六、变学境
  有人说,读一句话也能把人憋死,是真的吗?
  真的。按朗读的一般习惯,十来个字以内的句子,若无特定需要,不停顿也能朗读顺畅;超过十五六个字的句子,一口气朗读就难顺畅,更不要说二十几个字的长句子了。而现行教材里,课文有的句子很长。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17个字以上的有9句,最长的有27个字: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现反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教学这样的课文,学会长句子的朗读停顿是重要教学任务。
  课文中的长句子,有的是行文的需要,有的则可能是作者或编者推敲不够。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的藥方》中的长句子:1. 德诺10岁那年因为输血不幸染上了艾滋病;2. 只有大他四岁的艾迪依旧像从前一样跟他玩耍;3. 德诺却没有在医生为他摸脉时忽然睁眼笑起来;4. 艾迪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杂志上看见一则消息。教师可以采用医疗术语引导学生改读。1句、2句用“中间开刀”改读,只需加逗号断开;3句、4句用“断肢再接”改读,只需把时间词语移位,并加逗号断开。
  七、变语境
  诗歌基本上都是变态的话,是真的吗?
  真的。诗歌讲究画面感,联想、想象、象征是其特征,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仗、押韵是其常用手法,与常态话语相比就是一种变态。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写的是诗人在香港回归仪式上看到的情景,通过师生的对读,改变语体环境,使学生领悟到普通人跟诗人的不同说法,大白话跟艺术加工的区别。
  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最后一分钟,
  我看见旗帜升起来了,
  我看见红色的国旗缓缓升起,
  我看见了笔直的旗杆,
  我看见香港的区旗也升起来了。
  我还看见了欢腾的场面一下子安静,
  看见了一些人嘴唇颤抖,
  看见了一些人满脸泪水,
  似乎轻轻呼喊着,
  香港,香港,终于回归祖国了!
  再听听,一个普通人走进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的介绍吧!如果是诗人,他又会怎样表达呢?
  半夜了,我在香港,
  想到香港要和祖国连在一起了,
  再過一分钟,香港终于回归了。
  听着时钟嘀嗒嘀嗒一秒一秒地过去,
  所有中国人都非常的激动。
  八、变场境
  有人说,掌声是用来欢迎喝彩的,是真的吗?
  烧菜讲究配料,朗读也一样,增加一点其他元素,改变朗读的“场”,更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形象。这配料,既可以是自身的表情动作、合作的表演互动,也可以是外加的音画媒介、标本实物。朗读的“场”改变了,学生头脑中的语言文字画面就更加清晰了。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先问“有人说,掌声是用来欢迎喝彩的,是真的吗?”(假的)再启发学生,要表现闪电、雷声、雨声,可以用掌声来配乐。然后自己试一试,怎样用掌声的轻重缓急表现以下4句话。
  1.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渐响渐快)
  2.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中响稍慢)
  3. 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最响最快)
  4.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渐弱渐慢至消失)。
  有人说,音乐声只是用来听的,是真的吗?
  假的,音乐能让我们仿佛看到画面。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选读课文《丰碑》,有三个语段是朗读最佳处。为了烘托气氛,营造最好的朗读场境,可以从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序曲中剪切相应的乐曲,让学生选曲配对,配乐朗读。一是“老兵冻僵倚树干”,配曲低沉凝重;二是“将军暴怒吼声响”,配曲急遽狂暴;三是“将军含泪敬军礼”,配曲沉缓肃穆。这几段交响乐的弦乐、木管乐、铜管乐、打击乐精准配合,形象地表现了现场画面,使朗读达到了最优化效果。
其他文献
阅读和习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南宋学者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聚焦语言表达,让学生习得方法,提升表达能力呢?  一、关注表达,展格局之美  纵观现在的学生,阅读还是有一定的量的。在语文教学中,花时间最多的也是阅读教学。然而,学生的习作能力并没有与阅读量成正比。“学生怕写,教师怕教”这一现象依然存在。
期刊
一、从体验中感悟,积累模型表象  数学建模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也就是说数学建模的起点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在模型准备阶段可从生活情境入手,从体验中感悟比较清晰的数学问题,积累模型的表象。教学“鸽巢问题”一课,笔者尝试以“抢椅子”游戏引入。  【教学片段1】  猜测  师:你们玩过抢椅子的游戏吗?4位同学抢3把椅子,如果每个人都必须坐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总有2名同学
期刊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应用的前提。各类测试的结果都反映出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所以学生在计算学习中不仅要学会方法,也要学会辨析比较知识结构横向与竖向的联系区别并以此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本文以苏教版四上“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为例,谈如何利用题组教学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完善认知结构。本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除法,本
期刊
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教学模式,它以“短、小、精”为特点,教学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每次只关注某个知识点,针对性更强,效果更理想。在语文学习中,自主预习、难点突破、阅读积累等是关键的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较大局限性,导致效果不理想,而巧妙地引入微课模式则能扭转局面,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一、借“微”扬长,激活课前预习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既是学生学好课文的重要环
期刊
[教学片段1]特异功能“慢”激趣  师:我练了一项特异功能,你们想不想知道?  师: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我算得比计算器还快。想不想试试?  [赏析]开场,彭老师在告诉学生“特异功能”是什么后,开始了“人机大赛”。借着一个“太长了”的算式,学生对“用逐个相加的方法”计算的烦琐有了深刻的体会。放慢脚步,却在对话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特异功能”的妙处,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
期刊
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級实施了合作“究”错的活动,让订正作业不再是简单的复制与改正,而是一次新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究错”非彼“纠错”,二者是包含关系,“究错”中包含纠错,“究错”的步骤包括了找出错误、分析错因(合作组内说一说、写一写)、得出正解、汇报总结。通过合作环境下的“究错”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学生订正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1. 为订而订,不理解
期刊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養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其包含了必要的科学思维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思维训练的载体,而有些教学中的探究却是“伪探究“,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探究活动中要发展学生的实质。  我国教育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蒙卦,“蒙”有启蒙,蒙昧之意。后来的教育学者从蒙卦又引申出教育教学理念,其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山下出
期刊
一、课前思考  (一)筆算除法的學习难点  1. 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的计算法则不同。
期刊
【教学内容】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妆、亦、抹”,理解“潋滟”“空濛”的意思。  2. 通过多种方式朗读,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 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比较,诵读想象,培养学生感悟诗句的能力,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赏图画,揭课题  1.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杭州最美
期刊
再过几个月就要高考了,高。三(2)班班主任林老师进入了高度警戒状态,时时刻刻关注着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态。今天是评讲市模拟考卷的日子,看到班级学生惨不忍睹的成绩,他真是恨铁不成钢啊!偏偏评讲时几个调皮学生还不时开小差影响课堂秩序,更是让他气不打一处来。下课了,教研组长开了一次模拟考总结会,特意提到了高三(2)班在这次模拟考中的成绩不理想问题,这让林老师脸上挂不住。终于熬到学生都放学了,林老师阴沉着脸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