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接受和处理信息。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也需要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整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把这些工具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使多种教学资源相互融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教学 课程整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使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揣摩作品语言,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依靠自身的知识储备,期望通过个人的语言魅力将学生带入美的境界,而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总体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如何将传统的方式与先进的技术和谐地结合?可参照以下原则:意识上,要灵活、主动、超前;形式上,不必拘泥于完整(如完整的课件);操作上,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模式上,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文体可采用不同的结合模式。具体操作有以下两种设想:1.文本感悟模式。即以课本和语文读本为文本,立足情境教学,灵活结合信息技术,深入感悟文学的至真至情至美。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最基本的层次。比如在教授《琵琶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琵琶女激荡起伏的内心世界,笔者结合此文的相关语段,编辑了《十里埋伏》一曲,通过琵琶的特有演奏技巧让学生感受情感融于音乐的魅力;教授《茶馆》时,播放北京人艺的精彩舞台表演片段,且作了灵活处理,隐去画面,让学生结合剧本,通过感悟艺术家对台词的生动声音演绎,进一步理解文本本身。实践证明,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官,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2.超文本研究模式。即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的知识容量大,收集信息速度快的优势,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做相关内容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提高其信息素养,使其具备初步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为实现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理论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阅读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自主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培养的关键。而多媒体网络教学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讨、合作、交流的平台。以《长亭送别》一文的网络教学为例,具体流程如下:
【信息整合环节一】激趣导入
1.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自然地进入离愁别绪的情境。
2.师生共同整理作家作品、戏曲常识相关知识(利用网络搜索)① 提供搜索引擎,重点教会学生两种检索方法: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如:Google,百度。② 指导学生光顾教育、文学和语文教学专业类网站。如:K12 www.k12.com.cn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www.ruiwen.com
【信息整合环节二】曲词赏析
1.重点阅读[端正好],品味语言,赏析情景交融的妙趣。① 播放视频材料:黄梅戏《长亭送别》片段, ② 配以深秋背景,与景物色彩相对应的文字材料,学生朗诵,赏析。
2.设计问题,公布于网上,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①你认为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② 崔莺莺为何表现出如此强烈的离愁别恨?③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联系学过的诗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
【信息整合环节三】比较阅读
内容包括:柳永《雨霖玲》、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高适的《别董大》等诗,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不是抒写离别之情,但也是一腔柔肠满腹愁绪的诗词作品,借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情感视野。
【信息整合环节四】语文活动
① 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② 试将[一煞] [收尾]两首曲词改写成一首现代诗,尽量体现原作的意境。
(学生习作上传“长亭送别专题学习网站”中“作品展评”栏目)
信息技术确实带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的生机,但整合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等。但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进一步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诚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并不是为了运用而运用,也不是为了追求花样而运用,而应努力创建一个自主、互动、开放的平台,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文本意境,感受文本精神,从而养成好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教学 课程整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使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揣摩作品语言,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依靠自身的知识储备,期望通过个人的语言魅力将学生带入美的境界,而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总体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如何将传统的方式与先进的技术和谐地结合?可参照以下原则:意识上,要灵活、主动、超前;形式上,不必拘泥于完整(如完整的课件);操作上,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模式上,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文体可采用不同的结合模式。具体操作有以下两种设想:1.文本感悟模式。即以课本和语文读本为文本,立足情境教学,灵活结合信息技术,深入感悟文学的至真至情至美。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最基本的层次。比如在教授《琵琶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琵琶女激荡起伏的内心世界,笔者结合此文的相关语段,编辑了《十里埋伏》一曲,通过琵琶的特有演奏技巧让学生感受情感融于音乐的魅力;教授《茶馆》时,播放北京人艺的精彩舞台表演片段,且作了灵活处理,隐去画面,让学生结合剧本,通过感悟艺术家对台词的生动声音演绎,进一步理解文本本身。实践证明,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官,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2.超文本研究模式。即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的知识容量大,收集信息速度快的优势,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做相关内容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提高其信息素养,使其具备初步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为实现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理论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阅读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自主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培养的关键。而多媒体网络教学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讨、合作、交流的平台。以《长亭送别》一文的网络教学为例,具体流程如下:
【信息整合环节一】激趣导入
1.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自然地进入离愁别绪的情境。
2.师生共同整理作家作品、戏曲常识相关知识(利用网络搜索)① 提供搜索引擎,重点教会学生两种检索方法: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如:Google,百度。② 指导学生光顾教育、文学和语文教学专业类网站。如:K12 www.k12.com.cn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www.ruiwen.com
【信息整合环节二】曲词赏析
1.重点阅读[端正好],品味语言,赏析情景交融的妙趣。① 播放视频材料:黄梅戏《长亭送别》片段, ② 配以深秋背景,与景物色彩相对应的文字材料,学生朗诵,赏析。
2.设计问题,公布于网上,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①你认为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② 崔莺莺为何表现出如此强烈的离愁别恨?③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联系学过的诗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
【信息整合环节三】比较阅读
内容包括:柳永《雨霖玲》、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高适的《别董大》等诗,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不是抒写离别之情,但也是一腔柔肠满腹愁绪的诗词作品,借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情感视野。
【信息整合环节四】语文活动
① 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② 试将[一煞] [收尾]两首曲词改写成一首现代诗,尽量体现原作的意境。
(学生习作上传“长亭送别专题学习网站”中“作品展评”栏目)
信息技术确实带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的生机,但整合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等。但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进一步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诚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并不是为了运用而运用,也不是为了追求花样而运用,而应努力创建一个自主、互动、开放的平台,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文本意境,感受文本精神,从而养成好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