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在对现有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方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把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分为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四大类,并设计相关指标体系对其价值进行计量。
【关键词】 无形资产;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计量
一、国内外文献回顾
(一)无形资产概念及分类
美国巴鲁·列弗教授认为:“无形资产、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这几个词是可以相互替换的。一般地,会计学的文献中使用无形资产的概念,经济学家使用知识资本的概念,管理学和法律学书中使用智力资本的概念。尽管在不同领域中对无形资产的称呼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概念所指的本质涵义是相同的,都是对未来收益的非实物形态的要求权。”
1.无形资产的概念
无形资产概念一般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进行定义。
会计学界主要是从狭义角度对无形资产进行研究。王维平、刘旭(2002)认为,狭义无形资产是指可以从企业或组织的财务、统计报表上直观地看到其价值总量和消耗量,有可确指性的、能够独立存在和运行并计价和核算的无形资产。狭义无形资产的定义一般包括固定资产观、权力观、超额收益观、无实体观。于玉林(2007)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并预期会带来经营效益、能以货币计量的资产。殷勤凡(2001)指出:“所谓无形资产是指虽没有实物形态却能为企业创造出经济利益的资产。”但是,这些学者一般都只从无形资产的某一特性出发对其进行定义,缺乏全面性。
管理学、经济学主要是从广义角度对无形资产进行定义。汤湘希(1997)认为,无形资产应是不具有实物形态、却能为企业长期带来收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以及有关特殊经济资源的集合。Lynn(1998)认为智力资本是为了生产高价值资产而被具体化、捕捉到以及能发挥杠杆作用的智力原料。
2.无形资产的分类
国内外对于广义无形资产的分类研究较多,主要观点如下。
Stewart(1994)认为企业的智力资本主要是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构成的,即 “H-S-C”结构。
茅宁、王晨(2004)以价值网络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无形资产的“H-S-R-R”结构,并指出:整个无形资产的体系向个体和社会两个微观和宏观不同方向扩展,在个体层次上是人力资本,在组织层次上是组织资本,在组织间是关系资本,企业价值网络对社会网络的嵌入过程形成企业的声誉资本。
潘娜(2007)认为,可以从无形资产的法定核算和价值管理两个视角对其进行分类。法定核算的无形资产是指纳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下列无形资产。价值管理则着眼于对企业价值创造做出贡献的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关系资本和声誉资本等。
(二)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方法
1.传统方法及其拓展应用
早期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方法主要包括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等,主要是从会计学角度进行理解,采用的是财务方面的数据。
朱泽、徐金发(2000)融合技术型资产重置成本评估法,对现有的收益现值法进行修正,使其更为符合现实情况。
斯滕斯特(1997)提出无形价值计算法(CIV),该方法用行业平均资产回报率乘以公司3年的平均有形资产,计算出有形资产的平均年收益,再将其从上面税前收益中减去,扣除所得税后就得到公司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最后用适当的资本成本为贴现率,计算出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现值。
在成本法的研究方面,Roberts,Eric,MAI.(1990)将已有的成本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根据实践对已有理论进行一些经验性的探讨。
2.期权方法、平衡记分卡等创新型方法
近年来随着无形资产理论的发展,其外延越来越大,非传统方法主要是对广义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计量,如期权定价方法、平衡记分卡方法、指标体系成分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于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不再仅仅局限于财务视角,而是拓宽到金融、管理等角度。
Damodaran (1996)简要介绍了实物期权方法在资产评估领域的应用,特别是从另外一种视角介绍了运用期权思想为专利技术估价的方法。
爱德文森主导设计的“Skandia智力资本导航器”采用权重值和财务指标生成总体智力资本价值以及衡量智力资本效率的相关系数,二者的乘积即为组织的智力资本。该模型将公司的未来和现在联系起来,为公司的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和工具。
卡普兰和诺顿提出平衡记分卡法,他们认为组织绩效应该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运作流程视角、学习和成长视角四个方面进行度量。
巴鲁列夫(2001)提出了无形资产的价值链记分板。该方法以创新为主导,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分析无形资产在创新三个阶段的价值创造机制。
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发现,现今学者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多从广义的角度,结合财务与非财务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准确计量无形资产的价值奠定基础。
二、高新技术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相关问题分析
(一)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构建在企业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上的,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非完全流动性”使企业拥有稀有、独特、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在当今发达的市场经济下,企业可以快速自由地从市场上获取那些有形资产资源,因此,有形资产一般是非稀缺的。根据“资源基础论”的基本思想,这种非稀缺的、可模仿的普通资源,虽然可以用于确保企业的生存,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但是不可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既然有形资产一般不具有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那么,能够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只能是某些无形资产了。因此,对无形资产实施有效的管理对于企业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固定资产一样,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离不开对其价值存量和流量的测度。只有在明确企业现有无形资产价值存量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地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防止资本配置效率低下、无效投资等问题的出现。
(二)高新技术无形资产价值计量问题分析
1.会计报表计量的无形资产范围过于狭隘,未能真实反映其价值
由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它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但是,资产负债表上只将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而没有反映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润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资产的价值。
另外,在会计报表上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反映的是企业取得无形资产所支付的确定成本,是企业未来应该摊销的费用额,而不是该无形资产能给企业未来带来的经济价值量。而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源泉主要就是无形资产,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全面的计量,是十分必要的。
2.现有无形资产计量方法存在缺陷
(1)整体评价方法笼统计量,缺乏详细信息
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方法包括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托宾Q值法、无形资产计算法等整体评价方法,这些方法以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为主,没有重点评估企业核心能力指标,仅对无形资产进行了笼统的整体计量,忽略了不同种类无形资产在价值计量方面的差异性,不能体现各类无形资产的具体价值及相关信息。在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实践中,不仅需要知道整体的无形资产价值,而且还需要明确个别无形资产的具体数字。
(2)分类评价法缺乏行业针对性
近些年,国外学者又相继提出了无形资产监控器、资本审计计量模型、价值创造指数等分类评价法。
4.关系资本
关系资本指标主要从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合作伙伴关系三个方面来考虑。客户关系资本指标主要包括客户忠诚度、客户渠道数量、客户满意度、品牌知名度等。供应商关系指标包括供应商数量、合作时间、合作满意度。合作伙伴关系指标包括战略联盟数量、合作时间等,可根据合作目的灵活设置(见表1)。
由于无形资产划分成的四部分差异很大,无法用统一的评估方法进行衡量,因此本文采取运用多种不同方法评估知识资本的各个部分。比如对人才资本的评估可以采用面谈、知识测验、自我评估、上级评估、同事评估、档案记录评估等方法;对技术资本的计量可以采用市场需求调查、投资回报率分析等方法;对关系资本的评估可以采用客户调查、客户访问、销售费用分析、竞争优势分析、成本分析、投资收益分析等方法;对组织资本的评估则可采用内部基础设施调查、员工访谈等方法。此外,也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在评分之前,需要以该高新技术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水平为基准设置标准值。进行评分时,将企业现有指标数值与价值评分表所列指标的标准值相比较,算出每一个指标应得分数;然后相加得出总分。
在核算这四部分无形资产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企业中各部分无形资产的比重;然后进行加权求和,从而得到无形资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巴鲁·列弗.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列报[M].王志台,唐春霞,杨明,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 王维平,刘旭. 广义无形资产及其功能分析[J].北京:管理世界,2005(11):166.
[3] 于玉林,吉全贵.现代无形资产专题研究[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
[4] 殷勤凡.知识经济下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创新[J].天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45.
[5] 汤湘希.论无形资产范围界定[J].武汉: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1):72-75.
[6] Lynn, B. 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the new economy: Bringing 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to the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8, 16(1/2/3): 162-176.
[7] Stewart, T.A.Your company’s most valuable asset: intellectual capital[J]. Fortune, 1994, 130(7):68-74.
[8] 茅宁,王晨.以无形资产为核心的价值创造系统[J].北京:科学学研究,2004(8):406-407.
[9] 潘娜.基于价值创造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17-18.
[10] 朱泽,徐金发.对一个技术型资产收益法评估算式的再质疑——兼与陆飞先生商榷[J].北京:科研管理,2000(7):72-75.
[11] Roberts, Eric, MAI. Nursing homes-cost approach[J]. The Appraisal Journal, 1990(2):58.
[12] 王志强,梁明锻,陈培昆.实物期权理论及其在资产评估中的应用[J].北京:中国资产评估,2005(1):14-18.
[13] Eddvinsoon Leif, Kitts Brendan, Beding Tor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IC measurement-the digital IC-landscape[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0(03):263-272.
[14] Robert S.Kaplan, David P.Norton.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6(02):75-85.
[15] 赵顺龙,等.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75-77.
[16] 董必荣.不同资产的战略地位和财务地位差异评析[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5(8):97-98.
[17] 张旭.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26.
[18] 王兴元,成冰.企业知识资本内涵及其评价研究[J].天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110.
[19] 金加林,吴育华.智力资本度量方法的比较与评价[J].呼和浩特:科学管理研究,2004(12):105.
[20] 刘卞生.人力资产的评估[J].呼和浩特:科学管理研究,2000(6):19.
[21] 周冶芳.将人力资源并入无形资产进行会计处理的思考[J].天津:现代财经,2002(5):75.
[22] 张华伦,孙毅.国有企业知识资本的DIC评估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8):148.
【关键词】 无形资产;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计量
一、国内外文献回顾
(一)无形资产概念及分类
美国巴鲁·列弗教授认为:“无形资产、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这几个词是可以相互替换的。一般地,会计学的文献中使用无形资产的概念,经济学家使用知识资本的概念,管理学和法律学书中使用智力资本的概念。尽管在不同领域中对无形资产的称呼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概念所指的本质涵义是相同的,都是对未来收益的非实物形态的要求权。”
1.无形资产的概念
无形资产概念一般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进行定义。
会计学界主要是从狭义角度对无形资产进行研究。王维平、刘旭(2002)认为,狭义无形资产是指可以从企业或组织的财务、统计报表上直观地看到其价值总量和消耗量,有可确指性的、能够独立存在和运行并计价和核算的无形资产。狭义无形资产的定义一般包括固定资产观、权力观、超额收益观、无实体观。于玉林(2007)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并预期会带来经营效益、能以货币计量的资产。殷勤凡(2001)指出:“所谓无形资产是指虽没有实物形态却能为企业创造出经济利益的资产。”但是,这些学者一般都只从无形资产的某一特性出发对其进行定义,缺乏全面性。
管理学、经济学主要是从广义角度对无形资产进行定义。汤湘希(1997)认为,无形资产应是不具有实物形态、却能为企业长期带来收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以及有关特殊经济资源的集合。Lynn(1998)认为智力资本是为了生产高价值资产而被具体化、捕捉到以及能发挥杠杆作用的智力原料。
2.无形资产的分类
国内外对于广义无形资产的分类研究较多,主要观点如下。
Stewart(1994)认为企业的智力资本主要是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构成的,即 “H-S-C”结构。
茅宁、王晨(2004)以价值网络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无形资产的“H-S-R-R”结构,并指出:整个无形资产的体系向个体和社会两个微观和宏观不同方向扩展,在个体层次上是人力资本,在组织层次上是组织资本,在组织间是关系资本,企业价值网络对社会网络的嵌入过程形成企业的声誉资本。
潘娜(2007)认为,可以从无形资产的法定核算和价值管理两个视角对其进行分类。法定核算的无形资产是指纳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下列无形资产。价值管理则着眼于对企业价值创造做出贡献的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关系资本和声誉资本等。
(二)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方法
1.传统方法及其拓展应用
早期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方法主要包括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等,主要是从会计学角度进行理解,采用的是财务方面的数据。
朱泽、徐金发(2000)融合技术型资产重置成本评估法,对现有的收益现值法进行修正,使其更为符合现实情况。
斯滕斯特(1997)提出无形价值计算法(CIV),该方法用行业平均资产回报率乘以公司3年的平均有形资产,计算出有形资产的平均年收益,再将其从上面税前收益中减去,扣除所得税后就得到公司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最后用适当的资本成本为贴现率,计算出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现值。
在成本法的研究方面,Roberts,Eric,MAI.(1990)将已有的成本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根据实践对已有理论进行一些经验性的探讨。
2.期权方法、平衡记分卡等创新型方法
近年来随着无形资产理论的发展,其外延越来越大,非传统方法主要是对广义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计量,如期权定价方法、平衡记分卡方法、指标体系成分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于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不再仅仅局限于财务视角,而是拓宽到金融、管理等角度。
Damodaran (1996)简要介绍了实物期权方法在资产评估领域的应用,特别是从另外一种视角介绍了运用期权思想为专利技术估价的方法。
爱德文森主导设计的“Skandia智力资本导航器”采用权重值和财务指标生成总体智力资本价值以及衡量智力资本效率的相关系数,二者的乘积即为组织的智力资本。该模型将公司的未来和现在联系起来,为公司的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和工具。
卡普兰和诺顿提出平衡记分卡法,他们认为组织绩效应该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运作流程视角、学习和成长视角四个方面进行度量。
巴鲁列夫(2001)提出了无形资产的价值链记分板。该方法以创新为主导,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分析无形资产在创新三个阶段的价值创造机制。
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发现,现今学者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多从广义的角度,结合财务与非财务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准确计量无形资产的价值奠定基础。
二、高新技术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相关问题分析
(一)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构建在企业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上的,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非完全流动性”使企业拥有稀有、独特、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在当今发达的市场经济下,企业可以快速自由地从市场上获取那些有形资产资源,因此,有形资产一般是非稀缺的。根据“资源基础论”的基本思想,这种非稀缺的、可模仿的普通资源,虽然可以用于确保企业的生存,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但是不可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既然有形资产一般不具有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那么,能够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只能是某些无形资产了。因此,对无形资产实施有效的管理对于企业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固定资产一样,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离不开对其价值存量和流量的测度。只有在明确企业现有无形资产价值存量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地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防止资本配置效率低下、无效投资等问题的出现。
(二)高新技术无形资产价值计量问题分析
1.会计报表计量的无形资产范围过于狭隘,未能真实反映其价值
由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它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但是,资产负债表上只将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而没有反映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润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资产的价值。
另外,在会计报表上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反映的是企业取得无形资产所支付的确定成本,是企业未来应该摊销的费用额,而不是该无形资产能给企业未来带来的经济价值量。而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源泉主要就是无形资产,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全面的计量,是十分必要的。
2.现有无形资产计量方法存在缺陷
(1)整体评价方法笼统计量,缺乏详细信息
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方法包括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托宾Q值法、无形资产计算法等整体评价方法,这些方法以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为主,没有重点评估企业核心能力指标,仅对无形资产进行了笼统的整体计量,忽略了不同种类无形资产在价值计量方面的差异性,不能体现各类无形资产的具体价值及相关信息。在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实践中,不仅需要知道整体的无形资产价值,而且还需要明确个别无形资产的具体数字。
(2)分类评价法缺乏行业针对性
近些年,国外学者又相继提出了无形资产监控器、资本审计计量模型、价值创造指数等分类评价法。
4.关系资本
关系资本指标主要从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合作伙伴关系三个方面来考虑。客户关系资本指标主要包括客户忠诚度、客户渠道数量、客户满意度、品牌知名度等。供应商关系指标包括供应商数量、合作时间、合作满意度。合作伙伴关系指标包括战略联盟数量、合作时间等,可根据合作目的灵活设置(见表1)。
由于无形资产划分成的四部分差异很大,无法用统一的评估方法进行衡量,因此本文采取运用多种不同方法评估知识资本的各个部分。比如对人才资本的评估可以采用面谈、知识测验、自我评估、上级评估、同事评估、档案记录评估等方法;对技术资本的计量可以采用市场需求调查、投资回报率分析等方法;对关系资本的评估可以采用客户调查、客户访问、销售费用分析、竞争优势分析、成本分析、投资收益分析等方法;对组织资本的评估则可采用内部基础设施调查、员工访谈等方法。此外,也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在评分之前,需要以该高新技术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水平为基准设置标准值。进行评分时,将企业现有指标数值与价值评分表所列指标的标准值相比较,算出每一个指标应得分数;然后相加得出总分。
在核算这四部分无形资产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企业中各部分无形资产的比重;然后进行加权求和,从而得到无形资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巴鲁·列弗.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列报[M].王志台,唐春霞,杨明,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 王维平,刘旭. 广义无形资产及其功能分析[J].北京:管理世界,2005(11):166.
[3] 于玉林,吉全贵.现代无形资产专题研究[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
[4] 殷勤凡.知识经济下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创新[J].天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45.
[5] 汤湘希.论无形资产范围界定[J].武汉: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1):72-75.
[6] Lynn, B. 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the new economy: Bringing 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to the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8, 16(1/2/3): 162-176.
[7] Stewart, T.A.Your company’s most valuable asset: intellectual capital[J]. Fortune, 1994, 130(7):68-74.
[8] 茅宁,王晨.以无形资产为核心的价值创造系统[J].北京:科学学研究,2004(8):406-407.
[9] 潘娜.基于价值创造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17-18.
[10] 朱泽,徐金发.对一个技术型资产收益法评估算式的再质疑——兼与陆飞先生商榷[J].北京:科研管理,2000(7):72-75.
[11] Roberts, Eric, MAI. Nursing homes-cost approach[J]. The Appraisal Journal, 1990(2):58.
[12] 王志强,梁明锻,陈培昆.实物期权理论及其在资产评估中的应用[J].北京:中国资产评估,2005(1):14-18.
[13] Eddvinsoon Leif, Kitts Brendan, Beding Tor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IC measurement-the digital IC-landscape[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0(03):263-272.
[14] Robert S.Kaplan, David P.Norton.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6(02):75-85.
[15] 赵顺龙,等.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75-77.
[16] 董必荣.不同资产的战略地位和财务地位差异评析[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5(8):97-98.
[17] 张旭.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26.
[18] 王兴元,成冰.企业知识资本内涵及其评价研究[J].天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110.
[19] 金加林,吴育华.智力资本度量方法的比较与评价[J].呼和浩特:科学管理研究,2004(12):105.
[20] 刘卞生.人力资产的评估[J].呼和浩特:科学管理研究,2000(6):19.
[21] 周冶芳.将人力资源并入无形资产进行会计处理的思考[J].天津:现代财经,2002(5):75.
[22] 张华伦,孙毅.国有企业知识资本的DIC评估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