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是一门讲究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基于新形势下核心素养教育的根本要求,如何实现地理实践力与常规教学的融合发展,这是值得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课题。考虑高中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与实践素养,唤醒其理论认知,培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为强化地理核心素养打好根基。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开展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又提出创设实践情境、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实践探究、感知实践现象以及积累实践经验等多元策略,以此驱动地理教学创新,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力;常规教学;融合发展
所谓地理实践力,即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探讨、操作与调研等一系列方法,活學活用地理知识,开启地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把握地理核心素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要继续保持常规教学的优势,同时结合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既有夯实的知识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感知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探索地理问题,潜移默化地促进地理实践力发展。那么如何将地理实践力与常规教学相互融合?如何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提出具体教学做法如下:
一、创设实践情境,激活内驱动力
在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地理现象无处不在,人们时时刻刻都能有所感知,而高中地理的知识点本身就与自然、社会高度关联,我们要把握学科特色,同时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特性,创设生动、形象、多元的实践情境,让学生不仅理解知识,更会运用知识,主动参与地理活动,激活探索与求知的内驱动力。例如,学习“水循环”时,我在导课环节播放了一组多媒体课件,让大家直观地观察与了解大自然中的“水”,如不同区域的水现象差异、水的各种形态,再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设问:“水会流动吗?它流动到哪里去了?”“水的流动有什么规律吗?请结合生活现象说一说”。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并整合地理情境与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探究积极性,为下一步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二、开展实践活动,优化学习过程
从课程安排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设计,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围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为根本目标,突出地理课堂的生活化特色,把握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的关联性,潜移默化地渗透地理思想,传授地理知识。例如,学习“宇宙中的地球”这一单元时,涉及很多抽象且庞大的理论概念,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中的文字描述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概念并实践运用,所以本节课我开展了室外课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开展实践操作,如:观测学校所在位置的太阳高度角变化;根据正午太阳光线的变化推测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经度。实践活动中,大家分成不同的合作小组,且每个小组发放一个地理仪器,大家自行测量,反复核对,记录数据并得出结论。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大家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良好的获取信息与处理数据能力,促进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三、鼓励实践探究,完善知识结构
整合传统教学模式,融入全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获得新鲜体验,有利于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习有效性。那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学生实情,合理把控课堂节奏,将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例如,学习“地球上的大气”时,本节课设计小组合作方案,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各抒己见,锻炼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如:“分析形成热岛效应的原因,说一说城市热岛效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家发现日常生活环境中释放的污染物,经过扩散造成了严峻的污染问题。找到原因,再提出保护大气环境的合理建议则顺理成章。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课本知识,完成常规教学任务,也同步训练学生合作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感知实践现象,提升认知水平
从高中地理教材的编排特色来看,在常规教学中着重概括理论知识,而为了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突破学习障碍,要融入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内容,建立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联,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实践现象,发展形象思维与发散思维,以理论推动实践,以实践深化理论,这就是形成地理实践力的过程,逐层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例如,学习“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的关系”时,通过分享多媒体课件,动态观察“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分析成因,提出可能带来的影响,实现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把握地理现象的本质。
五、积累实践体验,促进综合发展
把握地理学科特色,要突出其实践性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现象,把握地理知识,以此推动地理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多参与实操训练,多一些感知、多一些领悟,加深对地理知识科学性与真理性的认知,夯实知识基础,内化实践能力。例如,开展“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的实验教学活动时,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指导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先以分组合作的方式自行绘制气压带和分带分布图,总结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再具体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原理,总结实验心得。以实验为载体,串联原本零散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去探究与思考,强化地理实践水平与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实施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活动,既要把握学科特色,也要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特征,在常规教学中穿插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完成地理知识从“输入”到“输出”的良性循环,而学生在探究、思考与体验中不断完善认知结构,实现从学习知识到实践运用、再到发展核心素养的转变,体现地理课程的教育价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地理课堂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瑞红.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才智,2020,(8):103.
[2]黎秋菊.体验式教学对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研究[J].中华传奇,2020,(8):50.
[3]叶剑飞.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6):64-65.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力;常规教学;融合发展
所谓地理实践力,即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探讨、操作与调研等一系列方法,活學活用地理知识,开启地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把握地理核心素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要继续保持常规教学的优势,同时结合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既有夯实的知识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感知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探索地理问题,潜移默化地促进地理实践力发展。那么如何将地理实践力与常规教学相互融合?如何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提出具体教学做法如下:
一、创设实践情境,激活内驱动力
在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地理现象无处不在,人们时时刻刻都能有所感知,而高中地理的知识点本身就与自然、社会高度关联,我们要把握学科特色,同时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特性,创设生动、形象、多元的实践情境,让学生不仅理解知识,更会运用知识,主动参与地理活动,激活探索与求知的内驱动力。例如,学习“水循环”时,我在导课环节播放了一组多媒体课件,让大家直观地观察与了解大自然中的“水”,如不同区域的水现象差异、水的各种形态,再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设问:“水会流动吗?它流动到哪里去了?”“水的流动有什么规律吗?请结合生活现象说一说”。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并整合地理情境与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探究积极性,为下一步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二、开展实践活动,优化学习过程
从课程安排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设计,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围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为根本目标,突出地理课堂的生活化特色,把握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的关联性,潜移默化地渗透地理思想,传授地理知识。例如,学习“宇宙中的地球”这一单元时,涉及很多抽象且庞大的理论概念,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中的文字描述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概念并实践运用,所以本节课我开展了室外课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开展实践操作,如:观测学校所在位置的太阳高度角变化;根据正午太阳光线的变化推测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经度。实践活动中,大家分成不同的合作小组,且每个小组发放一个地理仪器,大家自行测量,反复核对,记录数据并得出结论。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大家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良好的获取信息与处理数据能力,促进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三、鼓励实践探究,完善知识结构
整合传统教学模式,融入全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获得新鲜体验,有利于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习有效性。那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学生实情,合理把控课堂节奏,将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例如,学习“地球上的大气”时,本节课设计小组合作方案,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各抒己见,锻炼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如:“分析形成热岛效应的原因,说一说城市热岛效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家发现日常生活环境中释放的污染物,经过扩散造成了严峻的污染问题。找到原因,再提出保护大气环境的合理建议则顺理成章。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课本知识,完成常规教学任务,也同步训练学生合作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感知实践现象,提升认知水平
从高中地理教材的编排特色来看,在常规教学中着重概括理论知识,而为了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突破学习障碍,要融入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内容,建立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联,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实践现象,发展形象思维与发散思维,以理论推动实践,以实践深化理论,这就是形成地理实践力的过程,逐层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例如,学习“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的关系”时,通过分享多媒体课件,动态观察“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分析成因,提出可能带来的影响,实现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把握地理现象的本质。
五、积累实践体验,促进综合发展
把握地理学科特色,要突出其实践性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现象,把握地理知识,以此推动地理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多参与实操训练,多一些感知、多一些领悟,加深对地理知识科学性与真理性的认知,夯实知识基础,内化实践能力。例如,开展“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的实验教学活动时,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指导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先以分组合作的方式自行绘制气压带和分带分布图,总结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再具体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原理,总结实验心得。以实验为载体,串联原本零散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去探究与思考,强化地理实践水平与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实施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活动,既要把握学科特色,也要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特征,在常规教学中穿插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完成地理知识从“输入”到“输出”的良性循环,而学生在探究、思考与体验中不断完善认知结构,实现从学习知识到实践运用、再到发展核心素养的转变,体现地理课程的教育价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地理课堂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瑞红.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才智,2020,(8):103.
[2]黎秋菊.体验式教学对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研究[J].中华传奇,2020,(8):50.
[3]叶剑飞.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6):64-65.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