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给民族声乐的启示和借鉴分析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chens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6年原生态进入青歌赛之后,原生态唱法、原生态民歌就在中国声乐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从民族声乐的角度来说,原生态和民族声乐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当民族声乐走过了百年发展历程,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新世纪之后,原生态的出现,反而给了民族声乐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本文从歌唱情感、歌唱技艺、声乐作品创作等多个方面,就原生态唱法给民族声乐演唱的启示和借鉴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原生态唱法 民族声乐 启示和借鉴
  一、原生态在歌唱技艺上给民族声乐的启示和借鉴
  歌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对作品的完美演绎是需要以一定的歌唱技术作为支撑的,技术越扎实、越高超,歌唱的效果就会越好。但是反观原生态的歌唱,似乎难以感觉到技术的运用,再联系到他们从没有接受过正规声乐教育的现实,于是便产生了这样的差异,为何没有见到一些歌唱方法的使用,却能够演唱的犹如天籁之音?当我们的民族声乐专业学生,还在努力攻克高音、共鸣、吐字咬字等各种技术难关的时候,原生态演唱者早已将歌曲演唱的响彻云霄,沁人心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原生态的歌唱也是以歌唱技术作为支撑的,一副好的歌喉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只是他们演唱的太娴熟、太投入,将技术化为了无形,达到了一种很高的歌唱境界。这就给民族声乐教学以很大启示,为什么原生态演唱者歌唱技术如此的娴熟和科学?一方面,原生态的歌唱讲求歌由心生,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脑海中几乎没有任何技术的概念;另一方面,他们所采用的口传心授的技术传授方法,也能够保证每一个演唱者都能得到最有针对性的培养。反观学院派的民族声乐教学。各种演唱技术虽然系统和科学,但是恰恰是因为这种系统性,让很多学习者陷入了“唯技术论”的误区,将作品放在了次要位置,演唱的时候追求的是技术上的完美无缺,各种技术的运用就像是一个罩子,将演唱者紧紧捆住,这种状态下的歌唱,注定是机械的、没有艺术表现力的,即使是技术发挥的十分完美,也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同。而且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受到师资数量的限制,教师难以再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一对一辅导,多数学生都采用了“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学生的个性培养无从谈起。所以,给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启示在于,第一要及时走出“唯技术论”的误区,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演绎作品,过分注重技巧而忽视作品,无疑是南辕北辙。其次是要注重因人而异和因势利导,在师资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尽可能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对于他们一生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
  二、原生态在歌唱情感上给民族声乐的借鉴
  原生态歌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感真挚,多数演唱者没有华丽的演出服饰,也没有花哨的演唱动作,但是一句唱出,就能够场唱进人们的心窝里。这种情感上的真挚,是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所尤为欠缺的。一方面,原生态演唱者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的训练;另一方面,他们所唱出民歌都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自己的生活体验就是作品体验,所以能够给人以情感真挚的感觉。反观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一首歌能够从技术角度上熟练的唱出,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唱出来的效果却是干巴巴的,没有艺术表现力可言,与原生态歌唱的情感表达有着很大差距。对此的启示和借鉴在于,首先要对作品进行充分的体验,作品是情感表达的源泉,作为演唱者来说,要从这个源泉中充分的吸收养分,从而为情感的抒发打下一个深厚的基础。很多学生面对一部作品,在钢琴上演奏几遍,唱熟了旋律,就认为大功告成,其实还差的很远。所以要对作品进行掘地三尺般的挖掘,包含作品的时代特征、主要内容、词曲作者的信息等等,在此基础上再尝试演唱,并在演唱中反复的揣摩和体会,直到形成个人对这部作品的情感体验和理解。其次是对生活的体验。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原生态歌唱的情感之所以真挚,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生活体验和艺术体验是一致的,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生活就是歌唱,歌唱就是生活,脑海中没有任何的其他杂念,但是作为高校的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来说,这种生活体验是尤为欠缺的,需要着重的进行加强。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乐谱背后的故事,比如歌曲创作的由来,词曲作者的个人轶事等等,让学生认识到作品本身就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比如成语中的长歌当哭,就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以歌唱的形式来代替哭泣,来抒发心中的悲情,这样的歌唱一定是情感真挚的。
  三、原生态给民族声乐创作的启示和借鉴
  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音乐家深入到少数民族中的生活中,和少数民族人民通吃同住同劳动,创作出了大量反映劳动人们生活和情感的佳作。如《乌苏里船歌》、《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长鼓敲起来》、《鸿雁》等,这些作品都是创作者对少数民族音乐特点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之后创作而成的,集中体现出了该少数民族音乐中,风格、节奏和旋律等方面的特点,让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审美,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既丰富了民族声乐的创作,满足了各族人民不同的音乐需要,让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而在今天,国家和政府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原生态音乐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来说,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扩展。应当将原生态音乐广泛的融入到教学中来,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每一个教师和学生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四、原生态民族声乐表演上的启示和借鉴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原生态的演唱者来说,歌唱是他们生活和娱乐的一种方式。他们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高兴的时候引吭高歌,难过的时候长歌当哭。脑海中没有什么歌唱技术、歌唱审美的感觉,完完全全就是一种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抒发。羊倌歌王石占明一曲《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中唱到:“黄河上有几十几道弯,几十几只船,几十几根杆,几十几个艄公?”“黄河上有九十九道弯,九十九只船,九十九根杆和九十九个艄公。”,西部地区的人们对于黄河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在黄河两岸繁衍生息,既受到过黄河母亲的馈赠,也遭受过黄河带来的劫难。然而不管是黄河有多少道弯,多大的风浪,每一只船上都会有一个艄公,坚强的与黄河的风浪搏击。华夏儿女那生生不息的力量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在他的歌声里得到了最为本质的诠释。所以原生态演唱几乎没有什么表演上概念,他们的生活就是舞台,由此得到的启示和借鉴在于,学院派的民族声乐演唱要和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生活视为表演的源泉,唯有此才能获得感人至深、情真意切的表演效果。
  综上所述,自从原生态之后,对于原生态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其折射出了整个社会对音乐及文化发展的关注,而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正式文化繁荣大发展的重要标志。一切正确认知产生的过程,都是一个充满不同意见争论的过程。有争论是好事,在讨论中思想碰撞迸发的火花是最美的。关于原生态的讨论,可能在短时期内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但是保护和传承原生态,学习和发展原生态,则是每一个声乐工作者的责任之所在,也是中国声乐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杨满年.“花儿”演唱技法探究[J].中国音乐,2005,(04).
  [2]乌云陶丽.论蒙古族歌唱艺术[J].音乐研究,2005,(02).
  [3]李小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4]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5]刘辉.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J].中国音乐,2006,(01).
其他文献
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象征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在小说创作中越来越受到作家的青睐,佳作连篇累牍不断涌现。许多评论家充分注意到了这一文学现象,给
分析在Protel DXP环境下计算机板卡的设计特点及技巧,在加载PCB设计模板时的注意事项、如何由设计模板生成计算机板卡封装库以及在自动布线时金手指两侧出现布线问题的解决方
<正>“还N呢”与“比N还N”,都是口语中时常见到的格式。对于这两种格式,语法学界讨论很少。即使有时提及,也是只言片语,迄今为止尚无详细论述的文章。这两种格式很特殊,它们
横跨中国经济“半年度时间表”的十天,国务院督查组对政策落实与情况反馈进行了全面调研。中国经济于今年“下半场”如何布局,并以此实现“确保完成主要目标任务”,对于李克强领
A型肉毒毒素为厌氧芽孢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大分子蛋白毒素,它由一条单一的多肽链组成,通过内源或外源性的蛋白水解酶切割成双链而显示其毒性。注射后局部肌肉弥散,其中的神经毒
樟芝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但是其液态发酵产物种类及含量较少,通过添加前体物可诱导泛醌类化合物的合成,但诱导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应用真核无参转录组测序分析辅酶Q0诱导的樟
从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就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并针对数控加工技术课程,设计了任务驱动教学方案,以期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
<正>钱钟书的翻译美学思想,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等著述中。初读钱著,往往觉其片言只语,失之“零碎”,然一读再读,始“察毫见薪”、“合聚成材”,认识到
<正>逻辑学是以思维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普通逻辑研究思维形式是研究某一思维形式的真假逻辑特征和各种思维形式之间的真假逻辑关系。就这一方面而论,命题这一思维形
本文重点论述了我国荒漠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严酷性。同时该区又富集着丰富的土地、矿产和能源资源,是我国具有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