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绝对是一个保险从业人员的乐土。有着高昂的1.5万亿元(2200亿美元)的保费收入和巨大的市场。这也是快速发展的行业,仅仅是人寿保险一项,从2007年到2010年就增加一倍,但保险渗透度(保险费占GDP份额)仍然很低。因此本土和外来的保险公司都在奋力争夺。
现今,中国保险公司正在经历严重的成长烦恼。为了说明这个现象,不妨看看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本地保险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它不久将在香港、上海两市进行双重配股,但其承认,由于资金短缺,公司需要提升股本。
新华人寿资金短缺的原因,一则源于扩张过快,短期内签署了大量新客户,导致潜在负债迅速上升,而同时额外保险费收入增长缓慢,以致失衡。另一缘由则是该公司投资中国股市失利。其他很多本土保险公司也面临着同样问题。近来,中国的保险监管机构正在严查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例如,监管机构希望企业削减他们所发行的次级债金额。对于新华人寿保险来说,2011年第三季度,它的偿付能力额度不足负债总额的87%(监管机构要求保险公司持有缓冲资本以应对资金周转不灵)。对于那些偿付能力比例低于100%,且面临运行风险的保险公司来说,监管机构将限制他们的产品类型以及投资领域。
保险公司面临的烦恼还不止这些。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认为,在中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措施没有跟上扩张的步伐。而保险业的长期负债和他们通常采取的短期性投资不相匹配,也令人担忧。保险市场的繁荣也吸引了很多新公司和行外人的介入。咨询公司麦肯锡的顾问Stephan Binder认为,大多数购买了保险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其实并不了解这个行业。在他看来,很多人只是被平安公司眼花缭乱的产品所迷惑,而平安保险是一个创新型的中国保险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这些投资者后来会诧异地发现,自己非但不能即刻获利,甚至还得连年投入资金。
在中国,外资保险公司或多或少体会到了拓展市场的难处。另一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在2011年11月30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0年47个在华的外资保险公司中,只有11家盈利,而这些利润总体上也不高。从保险市场总体上看,具有大量外方入资的公司低于5%。在最近的几个月里,纽约人寿离开了中国市场,法国安盛和永明保险减少了他们在合资企业中的股权,而英国标准人寿仍在徒劳地寻找能够接下其在中国业务的买家。难道这些是“大范围撤退的开始”?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但撤退是不明智的。尽管管理条例对外商不利,但只要能调整自己所犯的错误,外国保险公司仍能在中国取得成功。
例如,他们可以更好地培育当地人才,以及商业模式要适应当地环境——这是过去国外保险公司明显失误的两个方面。以韩国为例,外国保险公司曾在那儿遭受十多年的巨额亏损,但现在都在攫取丰厚的利润。台湾也提供了希望的曙光。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有极高的家庭储蓄率,前者花在保险上的钱低于GDP的4%,而后者则花费多达17%。在中国,和其他很多行业一样,做保险也需要有耐心。
现今,中国保险公司正在经历严重的成长烦恼。为了说明这个现象,不妨看看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本地保险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它不久将在香港、上海两市进行双重配股,但其承认,由于资金短缺,公司需要提升股本。
新华人寿资金短缺的原因,一则源于扩张过快,短期内签署了大量新客户,导致潜在负债迅速上升,而同时额外保险费收入增长缓慢,以致失衡。另一缘由则是该公司投资中国股市失利。其他很多本土保险公司也面临着同样问题。近来,中国的保险监管机构正在严查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例如,监管机构希望企业削减他们所发行的次级债金额。对于新华人寿保险来说,2011年第三季度,它的偿付能力额度不足负债总额的87%(监管机构要求保险公司持有缓冲资本以应对资金周转不灵)。对于那些偿付能力比例低于100%,且面临运行风险的保险公司来说,监管机构将限制他们的产品类型以及投资领域。
保险公司面临的烦恼还不止这些。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认为,在中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措施没有跟上扩张的步伐。而保险业的长期负债和他们通常采取的短期性投资不相匹配,也令人担忧。保险市场的繁荣也吸引了很多新公司和行外人的介入。咨询公司麦肯锡的顾问Stephan Binder认为,大多数购买了保险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其实并不了解这个行业。在他看来,很多人只是被平安公司眼花缭乱的产品所迷惑,而平安保险是一个创新型的中国保险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这些投资者后来会诧异地发现,自己非但不能即刻获利,甚至还得连年投入资金。
在中国,外资保险公司或多或少体会到了拓展市场的难处。另一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在2011年11月30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0年47个在华的外资保险公司中,只有11家盈利,而这些利润总体上也不高。从保险市场总体上看,具有大量外方入资的公司低于5%。在最近的几个月里,纽约人寿离开了中国市场,法国安盛和永明保险减少了他们在合资企业中的股权,而英国标准人寿仍在徒劳地寻找能够接下其在中国业务的买家。难道这些是“大范围撤退的开始”?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但撤退是不明智的。尽管管理条例对外商不利,但只要能调整自己所犯的错误,外国保险公司仍能在中国取得成功。
例如,他们可以更好地培育当地人才,以及商业模式要适应当地环境——这是过去国外保险公司明显失误的两个方面。以韩国为例,外国保险公司曾在那儿遭受十多年的巨额亏损,但现在都在攫取丰厚的利润。台湾也提供了希望的曙光。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有极高的家庭储蓄率,前者花在保险上的钱低于GDP的4%,而后者则花费多达17%。在中国,和其他很多行业一样,做保险也需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