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之我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qin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在现实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较低,现将教学中的现象做一下反思,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具体表现
  
  1、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不高
  漠视语文的學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人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初中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中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现象成因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术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中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中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中考已经没有作用,手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中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三、调整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以前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中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级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单元课文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单元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这以后,有一些学生还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谤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其他文献
【摘要】体育教学,离不开体育教师对知识、能力、经验、技巧等的传授,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运用准确清晰、生动形象、简练风趣等的语言艺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准确清晰;生动形象;精练简洁;风趣幽默    操场中,生活上,训练场,无处没有教师用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语言,描述抽象的概念和事物,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是教师打开的通向未来世界的渠道,是教师与学
儒家经典《大学》开头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于明德”。而同时,中、小学的三好学生评比也把德育放在首要的位置。由此可见,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延续了几十年的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农村,已经略显过时与“古董”了。那农村中、小学思想品德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情况呢?笔者简单归纳了以下几点:  一、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让学生日益形
[摘 要]文章重点分析了现阶段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进而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待能够助于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顺利开展。  [关键词]农村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教育合力    农村中学长期以来受家长文化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积极重要意义。在实施措施的同时应注意容易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性    一、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意义    1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语言教学的一个鲜明特点;学生参与主体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参与有利于增加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2 让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活动是现代语言课堂教学的重要
学生时代应当是人生读书的蔚蓝天空,孩子们渴望自由地阅读,快乐地阅读。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闻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多读书,好读书呢?  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有书可读是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的方面,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有所收获。也就是把阅读的实用性与精神享受结合起来
[摘 要]我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叶克斯一一道得生定律等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大胆地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一、布置作业具有灵活性和科学性;二、批改作业具有激励性;三、评价作业具有有效性。在平时的作业教学工作中,我非常重视这三个环节的落实,产生了很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作业 激励 巩固 效果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一个实践活动。是在学习了前面辨认方向、认识路线、生活中的大数、比较和数数、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对今后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及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通过“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有
何柞庥院士指出:科学素养就是“人们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它们的影响了解有多少,有多深”。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重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联系,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摘要】道歉作为一种礼貌用语和交际方式在制造和谐气氛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中美文化中人们道歉的频率、策略、场合及对象存在显著差异。由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人们的价值观和双方的影响力存在差异,人们对道歉的误解及曲解现象普遍存在。  【关键词】道歉 差异 误会 策略    作为一种札貌用语,道歉在制造和谐气氛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否则会导致许多严重的矛盾。如果道歉使用不当也不利于我们解决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要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另一方面要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正如《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的那样,必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因此,教育并培养学生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艰巨的学习、纷繁复杂的生活,就显得十分必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调节心理素质呢?笔者作了以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