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克服“新读书无用论”迫切需要高度重视高校人文教育功能,同时这也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充分发挥高校人文教育功能体现在以下方面:应该埋下理想信念的火种;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应该重视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应该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
【关键词】 “新读书无用论” 高等教育 人文教育功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出现了三次“读书无用论”思潮。第一次出现在文革时期,高等院校的正常招生考试被取消。在社会上形成了轻视学习,不尊重知识分子的现象。可以说贻误了一代的成长和培养,对我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次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长期的物质匮乏,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望空前爆发。很多人下海经商,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通过自身努力,其经济收入很快提升。社会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脑体倒挂”等现象。于是,有人认为知识并不能改变命运,胆子大,会交际才是阶层上升的唯一途径。第三次出现在21世纪初,也被称作是“新读书无用论”。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又由于高校的扩招,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以往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毕业就失业”的言论影响了一些经济收入比较低的人群,高等教育的价值被低估。
“新读书无用论”表面上是一些人认为高等教育的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认为读书并不能改变命运,并不能实现阶层向上的流动,但实质上反映的是部分人对高等教育的片面认识。封建社会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一些人的思想,一些人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选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尤其一些低收入群体面对高昂的学费,就会认为读大学没有什么用,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这其實反映的是把高等教育过度功利化的不良倾向,同时也反映了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其人文教育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见,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新时代中国人民追求更多的是生活的幸福感。丰富的物质生活是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基本条件,但是幸福感的获得更多的来自精神的满足。因此,高度重视高校人文教育功能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充分发挥高校人文教育功能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高等教育应该埋下理想信念的火种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决定性地位。而高等教育的首要使命就在于培养勇于肩负社会责任的有为青年。“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需和必将承担的重任。”①很多伟人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所肩负的责任越大、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如果能够成功地把承受的压力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成就往往也越大。古往今来无数鲜活的事例表明,读书学习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决不能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要知道你为了什么而读书。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指出:“夫学,莫先于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②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效不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理想志向不明确、信念不坚定,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付和通过考试,故学习缺乏长久而足够的动力与支撑。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其实并不缺乏理想、而是缺乏坚定的信念。突出表现在部分大学生急于求成,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容易因为对困难和挫折准备不足而轻易否定自己、放弃目标。
二、高等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04年春季开学,云南大学生某学院广西籍学生马加爵,因为和室友之间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导致心理失衡,于是铤而走险杀害了自己的四名同学。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因为日常琐事对室友黄洋不满,于是在宿舍饮水机内投毒,导致黄洋死亡。2015年7月,北大经济学院学生吴谢宇,因母亲教育过于严苛而把自己的母亲杀害。这些大学生犯罪案件轰动全国,令人痛惜。除了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以身试法,法律意识淡薄外,这些案件共同的根源就是:一部分大学生思想狭隘、自私自利、个人至上、宽以待己、严以律人、缺乏爱的责任与能力、内心充满仇恨。总之,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个不懂得关怀他人、只知道高度关注自我感受的人,其心理是极为脆弱的,再加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差、缺乏有效的发泄不良情绪的途径,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而采取不理智的行为,所以才造成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所以,高等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让青年学生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三、高等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青年学生在人生的紧要关头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因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三观”,才能地科学认识世界、认清社会和自己的价值所在,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而不迷失方向,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分辨出什么是善恶、什么是美丑、从而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和选择。1936年9月,竺可桢在浙江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问了学生两个问题:一是你们来大学做什么?二是大学毕业后你们将来做什么样的人?竺可桢指出,青年学生“不仅仅只是学好专业本身,还要培养自己正确的思想,清楚人生的目的是在于服务社会,而不是享受人生。……人以享福为人生最大目的,中国民族必遭灭亡。人人都去享受人生,无人讲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那么一个国家就没有前途,甚至灭亡。”中国自近代以来,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都离不开广大青年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出现了无数青年英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一穷二白的中国,出现了雷锋等一批青年楷模。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青年的创新精神空前爆发,出现了马云等一大批创新模范和改革先锋。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青年的光荣使命,而青年的全面发展尤其需要科学的“三观”来科学定位,确定方向。
四、高等教育应该重视道德修养的培养 设立大学就是要培养有教养的人。正如《大学》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梁启超在他所写的《为学与做人》一文中也明确指出,“青年学生进学校求学问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做人。学好数理化只是做人的一种手段,并非做人的目的。数理化学的好并不意味着你成为了一个合格的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认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
现实生活中,重智轻德的案例也是令人触目惊心。以“吴谢宇弑母案”为例,吴谢宇从小学习成绩优秀,考入北大后考试成绩依然突出并多次获得奖学金,被同学们戏称为“宇神”。但是他的这种行为让我们感到震惊和惋惜。2018年在由山东济南开往北京的列车上,韩国某知名高校在读博士孙某霸占女乘客座位,对女乘客归还座位的要求置之不理,列车乘务人员耐心沟通劝说无效,孙某坚称“无法起身,不能归还座位”。事发当天,孙某在自己的微信里向朋友描述并炫耀当天的经历:“今天上午我又把一车厢的人耍的团团转,包括列车长,警察,一车厢的乘客,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姑娘。”霸座事情虽小,但孙某态度蛮横、强词夺理、破坏列车秩序,不以霸座为耻、反以霸座为荣。事后,孙某被处以治安罚款,并列入失信人名单,被限制乘坐所有火车席别。一个是北大学子,一个是在读博士,都具有高学历、高智商,但其言行之恶劣、个人素质之低下、不能不引人深思。
五、高等教育應该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
要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课堂上,教师要运用丰富的案例教学来启发学生,如通过视频《大学生打鸟被判刑十年》,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对于生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其次,以每年12月4日的国家宪法日为契机,开展宣传普及和丰富的实践活动;第三,开展模拟法庭,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法庭审判,切实了解法律的运用和法律的执行、实地感受法律的权威。
当然,高校还应该在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情操高尚、心理健康、积极上进、服务人民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7-25(1).
[2] 王守仁.示弟立志说[M]//王阳明全集.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60.
作者简介:曹雪峰(1974-),男,山西太原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8SKSJ0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新读书无用论” 高等教育 人文教育功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出现了三次“读书无用论”思潮。第一次出现在文革时期,高等院校的正常招生考试被取消。在社会上形成了轻视学习,不尊重知识分子的现象。可以说贻误了一代的成长和培养,对我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次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长期的物质匮乏,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望空前爆发。很多人下海经商,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通过自身努力,其经济收入很快提升。社会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脑体倒挂”等现象。于是,有人认为知识并不能改变命运,胆子大,会交际才是阶层上升的唯一途径。第三次出现在21世纪初,也被称作是“新读书无用论”。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又由于高校的扩招,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以往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毕业就失业”的言论影响了一些经济收入比较低的人群,高等教育的价值被低估。
“新读书无用论”表面上是一些人认为高等教育的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认为读书并不能改变命运,并不能实现阶层向上的流动,但实质上反映的是部分人对高等教育的片面认识。封建社会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一些人的思想,一些人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选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尤其一些低收入群体面对高昂的学费,就会认为读大学没有什么用,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这其實反映的是把高等教育过度功利化的不良倾向,同时也反映了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其人文教育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见,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新时代中国人民追求更多的是生活的幸福感。丰富的物质生活是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基本条件,但是幸福感的获得更多的来自精神的满足。因此,高度重视高校人文教育功能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充分发挥高校人文教育功能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高等教育应该埋下理想信念的火种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决定性地位。而高等教育的首要使命就在于培养勇于肩负社会责任的有为青年。“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需和必将承担的重任。”①很多伟人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所肩负的责任越大、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如果能够成功地把承受的压力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成就往往也越大。古往今来无数鲜活的事例表明,读书学习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决不能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要知道你为了什么而读书。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指出:“夫学,莫先于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②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效不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理想志向不明确、信念不坚定,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付和通过考试,故学习缺乏长久而足够的动力与支撑。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其实并不缺乏理想、而是缺乏坚定的信念。突出表现在部分大学生急于求成,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容易因为对困难和挫折准备不足而轻易否定自己、放弃目标。
二、高等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04年春季开学,云南大学生某学院广西籍学生马加爵,因为和室友之间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导致心理失衡,于是铤而走险杀害了自己的四名同学。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因为日常琐事对室友黄洋不满,于是在宿舍饮水机内投毒,导致黄洋死亡。2015年7月,北大经济学院学生吴谢宇,因母亲教育过于严苛而把自己的母亲杀害。这些大学生犯罪案件轰动全国,令人痛惜。除了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以身试法,法律意识淡薄外,这些案件共同的根源就是:一部分大学生思想狭隘、自私自利、个人至上、宽以待己、严以律人、缺乏爱的责任与能力、内心充满仇恨。总之,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个不懂得关怀他人、只知道高度关注自我感受的人,其心理是极为脆弱的,再加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差、缺乏有效的发泄不良情绪的途径,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而采取不理智的行为,所以才造成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所以,高等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让青年学生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三、高等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青年学生在人生的紧要关头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因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三观”,才能地科学认识世界、认清社会和自己的价值所在,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而不迷失方向,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分辨出什么是善恶、什么是美丑、从而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和选择。1936年9月,竺可桢在浙江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问了学生两个问题:一是你们来大学做什么?二是大学毕业后你们将来做什么样的人?竺可桢指出,青年学生“不仅仅只是学好专业本身,还要培养自己正确的思想,清楚人生的目的是在于服务社会,而不是享受人生。……人以享福为人生最大目的,中国民族必遭灭亡。人人都去享受人生,无人讲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那么一个国家就没有前途,甚至灭亡。”中国自近代以来,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都离不开广大青年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出现了无数青年英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一穷二白的中国,出现了雷锋等一批青年楷模。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青年的创新精神空前爆发,出现了马云等一大批创新模范和改革先锋。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青年的光荣使命,而青年的全面发展尤其需要科学的“三观”来科学定位,确定方向。
四、高等教育应该重视道德修养的培养 设立大学就是要培养有教养的人。正如《大学》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梁启超在他所写的《为学与做人》一文中也明确指出,“青年学生进学校求学问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做人。学好数理化只是做人的一种手段,并非做人的目的。数理化学的好并不意味着你成为了一个合格的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认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
现实生活中,重智轻德的案例也是令人触目惊心。以“吴谢宇弑母案”为例,吴谢宇从小学习成绩优秀,考入北大后考试成绩依然突出并多次获得奖学金,被同学们戏称为“宇神”。但是他的这种行为让我们感到震惊和惋惜。2018年在由山东济南开往北京的列车上,韩国某知名高校在读博士孙某霸占女乘客座位,对女乘客归还座位的要求置之不理,列车乘务人员耐心沟通劝说无效,孙某坚称“无法起身,不能归还座位”。事发当天,孙某在自己的微信里向朋友描述并炫耀当天的经历:“今天上午我又把一车厢的人耍的团团转,包括列车长,警察,一车厢的乘客,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姑娘。”霸座事情虽小,但孙某态度蛮横、强词夺理、破坏列车秩序,不以霸座为耻、反以霸座为荣。事后,孙某被处以治安罚款,并列入失信人名单,被限制乘坐所有火车席别。一个是北大学子,一个是在读博士,都具有高学历、高智商,但其言行之恶劣、个人素质之低下、不能不引人深思。
五、高等教育應该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
要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课堂上,教师要运用丰富的案例教学来启发学生,如通过视频《大学生打鸟被判刑十年》,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对于生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其次,以每年12月4日的国家宪法日为契机,开展宣传普及和丰富的实践活动;第三,开展模拟法庭,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法庭审判,切实了解法律的运用和法律的执行、实地感受法律的权威。
当然,高校还应该在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情操高尚、心理健康、积极上进、服务人民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7-25(1).
[2] 王守仁.示弟立志说[M]//王阳明全集.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60.
作者简介:曹雪峰(1974-),男,山西太原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8SKSJ0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