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它面对的直接对象就是言语作品,即狭义上的文本。文本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每个词在新的语境中都是一个新词”,语境是文本存在的活力之“水”,是文本解读的根基和原点。语境具有存在性、关联性、制约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特征,这些特征直接造成语境对文本沟通、文本命运、意义和价值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也使文本解读遭遇到许多困境。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 语境
“文本”是西方文艺美学中的术语,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既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口头的或书面的言语材料,又包括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文本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文本解读面对的直接对象就是言语作品,就是由字、词、句构成的一篇篇文章、作品。伦敦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弗斯曾经提出“每个词在新的语境中都是一个新词”,一个词的意义具有动态性、变化性,词义是多种语境的综合,既包括了文本内的语境也包括文本之外的各种语境。因此,文本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每一个读者都有权根据自我的体验对文本作出解释,每一种解释都是文本存在的一个构成部分。解读文本的意义,时时刻刻都会受到语境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常常是致命的。可以说,语境是文本存在的活力之“水”,是文本解读的根基和原点。因此,研究语境,探究语境的含义、特征,了解语境和文本的关系,以及在现实教学中文本解读遭遇的困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境的含义与特征
1.语境的含义
语境的英文表示是“context”,前缀“con”有“共同”、“一起”的意思,“text”是“编织、编写、本文、课文、原文”意思,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共同编织在一起文本(或课文、原文)”,引申为“上下文”的意思。因此,语境是“文本”的关联体。从语用看,查看英语词典“context”的含义有多种:“处境、条件、前后关系、条件、上下文、范围”,尽管含义各不相同,但都强调一个共同点即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紧密联系,某一事物的意义不应该孤立地去理解,而应该在该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存在的意义。
从众多学者对语境的研究来看,已经超越了在语言层面上对语境的狭义认识,不仅仅把语境看作是语形、语义和语用的形式关联体,而是将语境扩展到语言层面之外的其他领域,如历史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等层面上。例如,学者西刁滇光正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无论其产生、演变或发展,还是进行信息的传递、接收或加工,总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并受其影响和制约的。这种前提条件,就是语境—语言环境。”[1]张志公认为:“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的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和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語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环境相对待,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2]王希杰认为:“语言环境,也可以叫做‘交际场’。在现实的交际活动中,只有当交际的双方有条件地联系起来,组合而成为一个‘交际场’,交际活动才能够正常地开展,信息的交流才能正常地进行下去。”[3]从以上学者的观点中,我们可看出语境除了内部的语言知识还包括语言外部知识,如由文化背景、心理状况、时代特征、话题等构成的历史语境、文化语境、社会语境等。
2.语境的特征
语境具有存在性、关联性、制约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存在性。语境不是虚无的不可感知的东西,它是客观存在着的东西。它的存在是通过事物的相互作用让人感知到、体验到、领悟到。对于一个具体事物而言,它的语境是明确的。一个词语的语境就是与之紧密相连的上下文;一个事物的语境就是与之有密切关联的周围事物。
关联性。语境是由内部和外部的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子因素之间相互联系、渗透、影响的,在他们所形成的“语境场”中,子因素起重要作用有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但是很少有单个子因素构成语境并发挥作用。
制约性。语境决定意义,意义受语境制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物的本意或者说“原始指称”有其“约定俗成”的一面,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受时间、地点、人物、历史、文化等语境的不同,它的引申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原始指称”。因此,事物的意义受语境的制约,语境就像是一个“无形之物”对事物的意义产生重要影响。
动态性。语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从上面学者的分析我们知道语境除了内部的语言要素还包括语言外部要素。构成语境的语言外部要素(如历史语境、文化语境、社会语境等)是处于时间轴上的,历史会发展、时代会变迁,伴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要素都发生着变化,因此语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动态性;另一方面,在语境的语言层面上,语言的形体、意义和用法都会发上变化,如词义的扩大或缩小,感情色彩的变化等等。
整体性。语境包含了很多的子因素,仔细研究可以将这些子因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或规律分门别类如:社会语境、历史语境等,但是在现实的语言环境中,语境功能的发挥通常是以整体的面貌而呈现出出来的,并非只是呈现某个子因素。
二、语境对文本的影响
学者李海林在《我的阅读观》中指出“所谓阅读,直接的对象是言语作品,实际指向语境的意义”。[4]文本解读,需要读者需要读者能动性的的参与,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需要读者对文本进行情感的投射和心灵的交流,这种参与方式实质上是一种语境化的方式。语境对文本影响的具体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境对文本沟通的影响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倡导读者语境与文本语境的融合,这种融合实现的关键点就在于读者与文本能否就某语境达成共识,而这种共识的达成。如果读者与文本有了这种语境共识,读者可以有效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交流就会畅通无阻,文本意义的解读、情感、意蕴地表达就会形成一种妥协,这种妥协建立在共识与求同意义上的,文本的解读才算成功。如果读者缺乏对文本语境的了解或者在语境上无法达到共识,有矛盾点的存在,那么信息交流就会受阻,交流无法展开,解读就无从谈起。
2.语境对文本命运的影响
语境包含了内语境(语言知识)和外语境(语言外部知识),文学文本的内语境对文本解读的逻辑有重要影响,外语境对于文本的解读通常是背景性的,对文本如何进行解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不同的背景语境下,文本获得的意义就不同,甚至相反。所以,语境直接影响文本的命运。
3.语境是诠释文本意义的途径
语境是诠释文本意义的途径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上。语境是语形、语义和语用的统一,一定的语境可以使语言的形式、概念、符号和特定的意义联系起来。具体来说,一方面,文本符号与概念的所指与读者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有很大联系,这些符号与概念在特定的语境中寻找意义。语义的诠释是语境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语境为文本符号和概念的解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这些语境信息为读者澄清概念、辨认意义、筛选信息提供帮助;此外,同一文本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解读,但是两者融合的视域就会形成一个特定的解读空间,使语言与某个特定的意义联系起来。
4.语境对文本价值的影响
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也是确定文本价值的过程,价值离不开主体之于客体的需要,不可能单纯地抽象谈论价值。文本的价值是在语境中确定的,语境不同文本价值就会有差异,因为语境支撑着词语和事物的意义,它就像是“上帝的无形之手”支配、控制着文本,但是并不是说语境束缚了文本,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文本的意域,读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在特定语境下协调各要素之间的不一致问题达到对文本价值的诠释。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 语境
“文本”是西方文艺美学中的术语,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既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口头的或书面的言语材料,又包括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文本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文本解读面对的直接对象就是言语作品,就是由字、词、句构成的一篇篇文章、作品。伦敦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弗斯曾经提出“每个词在新的语境中都是一个新词”,一个词的意义具有动态性、变化性,词义是多种语境的综合,既包括了文本内的语境也包括文本之外的各种语境。因此,文本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每一个读者都有权根据自我的体验对文本作出解释,每一种解释都是文本存在的一个构成部分。解读文本的意义,时时刻刻都会受到语境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常常是致命的。可以说,语境是文本存在的活力之“水”,是文本解读的根基和原点。因此,研究语境,探究语境的含义、特征,了解语境和文本的关系,以及在现实教学中文本解读遭遇的困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境的含义与特征
1.语境的含义
语境的英文表示是“context”,前缀“con”有“共同”、“一起”的意思,“text”是“编织、编写、本文、课文、原文”意思,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共同编织在一起文本(或课文、原文)”,引申为“上下文”的意思。因此,语境是“文本”的关联体。从语用看,查看英语词典“context”的含义有多种:“处境、条件、前后关系、条件、上下文、范围”,尽管含义各不相同,但都强调一个共同点即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紧密联系,某一事物的意义不应该孤立地去理解,而应该在该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存在的意义。
从众多学者对语境的研究来看,已经超越了在语言层面上对语境的狭义认识,不仅仅把语境看作是语形、语义和语用的形式关联体,而是将语境扩展到语言层面之外的其他领域,如历史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等层面上。例如,学者西刁滇光正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无论其产生、演变或发展,还是进行信息的传递、接收或加工,总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并受其影响和制约的。这种前提条件,就是语境—语言环境。”[1]张志公认为:“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的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和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語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环境相对待,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2]王希杰认为:“语言环境,也可以叫做‘交际场’。在现实的交际活动中,只有当交际的双方有条件地联系起来,组合而成为一个‘交际场’,交际活动才能够正常地开展,信息的交流才能正常地进行下去。”[3]从以上学者的观点中,我们可看出语境除了内部的语言知识还包括语言外部知识,如由文化背景、心理状况、时代特征、话题等构成的历史语境、文化语境、社会语境等。
2.语境的特征
语境具有存在性、关联性、制约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存在性。语境不是虚无的不可感知的东西,它是客观存在着的东西。它的存在是通过事物的相互作用让人感知到、体验到、领悟到。对于一个具体事物而言,它的语境是明确的。一个词语的语境就是与之紧密相连的上下文;一个事物的语境就是与之有密切关联的周围事物。
关联性。语境是由内部和外部的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子因素之间相互联系、渗透、影响的,在他们所形成的“语境场”中,子因素起重要作用有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但是很少有单个子因素构成语境并发挥作用。
制约性。语境决定意义,意义受语境制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物的本意或者说“原始指称”有其“约定俗成”的一面,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受时间、地点、人物、历史、文化等语境的不同,它的引申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原始指称”。因此,事物的意义受语境的制约,语境就像是一个“无形之物”对事物的意义产生重要影响。
动态性。语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从上面学者的分析我们知道语境除了内部的语言要素还包括语言外部要素。构成语境的语言外部要素(如历史语境、文化语境、社会语境等)是处于时间轴上的,历史会发展、时代会变迁,伴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要素都发生着变化,因此语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动态性;另一方面,在语境的语言层面上,语言的形体、意义和用法都会发上变化,如词义的扩大或缩小,感情色彩的变化等等。
整体性。语境包含了很多的子因素,仔细研究可以将这些子因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或规律分门别类如:社会语境、历史语境等,但是在现实的语言环境中,语境功能的发挥通常是以整体的面貌而呈现出出来的,并非只是呈现某个子因素。
二、语境对文本的影响
学者李海林在《我的阅读观》中指出“所谓阅读,直接的对象是言语作品,实际指向语境的意义”。[4]文本解读,需要读者需要读者能动性的的参与,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需要读者对文本进行情感的投射和心灵的交流,这种参与方式实质上是一种语境化的方式。语境对文本影响的具体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境对文本沟通的影响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倡导读者语境与文本语境的融合,这种融合实现的关键点就在于读者与文本能否就某语境达成共识,而这种共识的达成。如果读者与文本有了这种语境共识,读者可以有效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交流就会畅通无阻,文本意义的解读、情感、意蕴地表达就会形成一种妥协,这种妥协建立在共识与求同意义上的,文本的解读才算成功。如果读者缺乏对文本语境的了解或者在语境上无法达到共识,有矛盾点的存在,那么信息交流就会受阻,交流无法展开,解读就无从谈起。
2.语境对文本命运的影响
语境包含了内语境(语言知识)和外语境(语言外部知识),文学文本的内语境对文本解读的逻辑有重要影响,外语境对于文本的解读通常是背景性的,对文本如何进行解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不同的背景语境下,文本获得的意义就不同,甚至相反。所以,语境直接影响文本的命运。
3.语境是诠释文本意义的途径
语境是诠释文本意义的途径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上。语境是语形、语义和语用的统一,一定的语境可以使语言的形式、概念、符号和特定的意义联系起来。具体来说,一方面,文本符号与概念的所指与读者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有很大联系,这些符号与概念在特定的语境中寻找意义。语义的诠释是语境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语境为文本符号和概念的解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这些语境信息为读者澄清概念、辨认意义、筛选信息提供帮助;此外,同一文本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解读,但是两者融合的视域就会形成一个特定的解读空间,使语言与某个特定的意义联系起来。
4.语境对文本价值的影响
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也是确定文本价值的过程,价值离不开主体之于客体的需要,不可能单纯地抽象谈论价值。文本的价值是在语境中确定的,语境不同文本价值就会有差异,因为语境支撑着词语和事物的意义,它就像是“上帝的无形之手”支配、控制着文本,但是并不是说语境束缚了文本,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文本的意域,读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在特定语境下协调各要素之间的不一致问题达到对文本价值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