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艺术类研究生作为专业型艺术类人才,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艺术类研究生就业关系到艺术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影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时代所需。随着艺术类院校的扩招,艺术类研究生“慢就业”现象日益突出,艺术类研究生就业面临日益复杂的形势,就业问题备受关注。结合艺术类研究生的个性特征、思想特点,以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为例,浅析艺术类研究生面临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分析形成此就业现状的原因,探讨把握就业机遇,从多角度提出应对就业挑战的对策,以期推进艺术类研究生就业。
[关键词] 就业现状;艺术类研究生;对策
[作者简介] 仇松莹(1992—),女,江苏兴化人,理学硕士,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0-0161-04 [收稿日期] 2021-08-10
2021年上半年,教育部三次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视频会议,推进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研究生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是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艺术类研究生作为专业型艺术类人才,承担着艺术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由于艺术类专业较强的专业性,艺术类研究生就业与其他专业研究生就业既存在共性,又有明显差别,需结合艺术类研究生的特点,以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为例,分析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现状,探索形成此现状的原因,探究如何把握艺术类研究生就业的发展机遇,应对就业挑战,本文试从研究生和学校等角度提出对策,以期促进艺术类研究生高质高效就业。
一、艺术类研究生的特点
(一)初具就业目标,缺少长远规划
艺术类研究生的个性特点鲜明,感性思维强势,对于未来职业发展虽已初具目标,但是就业方向仍不够明晰,就业选择易受情绪、兴趣等因素的影响。艺术类研究生缺乏对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理性综合判断,职业生涯缺少长远合理的规划,易在就业错失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成本。
(二)稍占就业优势,就业竞争不利
艺术类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学历水平、思维方法、工作经验等,相较艺术类本科生,在艺术类就业市场中有一定的加分,但不具备绝对优势。艺术类研究生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附加技能的通过率偏低,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等存在短板,加上艺术生特立独行的个性和自由散漫的性格,使得艺术类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研究生共同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
二、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一)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第三方专业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绘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类专业连续三年成为“红牌”专业。就业状况显示出毕业生的失业量较大、就业率和工作满意度较低的特点[1]。艺术类就业市场中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平衡的矛盾突出,艺术类人才就业压力加剧。
由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科特点,艺术类研究生可采用兼职带课或培训的形式获得劳动报酬,签订正式的劳动协议不是就业的必需流程。以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为例,2020届研究生就业统计显示,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率在同期所有专业的就业率中排名靠后。灵活就业和自由职业的研究生比例高于其他专业研究生。艺术类研究生在入职后的离职率也同样高于同期其他专业毕业生。
(二)就业单位类型单一
艺术类研究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为高等院校、中小学校、三资企业、事业单位等。艺术类研究生中女性比例远大于男性,女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决定了整体的就业去向。受就业形势、就业观念、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艺术类女研究生的“鐵饭碗”思维更加明显,倾向于选择到学校、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单位就业。高等院校、中小学校、事业单位等就业单位招聘岗位有限,艺术类女研究生对于这些热门岗位的角逐,加大了就业压力,加剧了就业竞争[2]。
(三)就业地区相对集中
艺术类研究生就业地域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就业人数不足半数。经济发达地区的艺术活动场地设施更加完善,劳动报酬更加丰厚,人才需求量更大,艺术类研究生倾向于在艺术文化氛围更加浓郁的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经济发达地区的艺术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艰苦落后地区的艺术类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偏僻落后地区的艺术教育、文化建设,与经济发达地区仍存在差距,亟须艺术类研究生投身发展建设。
(四)“慢就业”现象日益突出
艺术类研究生的“慢就业”现象相较于其他专业更为突出。艺术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能够负担“慢就业”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艺术类研究生不主动就业,在毕业前缺少长远的就业规划和充分的就业准备,在毕业后再准备考博、考公、考编等各种考试,等待合适满意的就业机会。艺术类研究生主动不就业,毕业后主动选择暂不就业,他们既不打算继续深造,也没有就业准备,而是暂时居家学习、境外游学、创业考察等。
三、艺术类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的扩招,高考时“艺考热”持续升温,而艺术类研究生毕业时却遭遇了“就业冷”的局面。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现状虽有所改善,但一直不容乐观。当前艺术类研究生就业现状不够理想是受多因素影响下的综合结果,从多个方面分析如下。
(一)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认识不正确
艺术类研究生就业意识比较淡薄,未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主动就业的积极性低。既不主动了解就业信息的途径和渠道,也不主动掌握必备的就业技巧和技能。与此同时,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高于本科生,缺少对自身条件和岗位要求的正确认识,在应聘时会面对就业理想与求职现实之间的落差[3]。 艺术类研究生就业倾向于学校、公务员等单位,就业区域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域。艺术类研究生在选择就业时,目光和格局受限,就业选择范围狭窄,不能将就业目标投向最需要艺术类人才的地区,也未能及时调整就业规划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使得艺术类人才资源配置不均衡、就业市场竞争加剧。
(二)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准备不充分
从艺术生的学习过程来看,艺术生的文化课是其软肋,综合素质的竞争受到削弱,求职就业受限于文化素养的薄弱。艺术类研究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专业学习,却忽略提升文化水平,不能主动补齐短板,疏于做好就业技能和就业心理的准备[4]。相较于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研究生,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竞争力稍显不足。
对于毕业报到派遣、户档转移等就业事宜漠不关心,对就业创业中的政策法规了解不充分,就业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艺术类研究生未做好就业相关知识准备。艺术类研究生特立独行,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对于传统就业形式的配合度低,不重视正式的就业协议或者就业合同的签订。这样不仅不利于学校进行就业统计,影响个人户口与档案的调转,还会使毕业生的劳动合法权益缺少正式协议与合同的保障[5]。
(三)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不到位
学校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就业培训、就业讲座、就业动员会议等就业指导活动,但艺术类研究生对于此类活动并不热衷,主动参与率较低,存在“重专业,轻就业”的片面思想。过硬的专业能力是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业指导能事半功倍。
由于艺术类与其他专业研究生就业的共性与差异,普适性的就业指导并不能完全适用于艺术类研究生,不能达到吸引艺术类研究生积极参与的效果。学校缺少针对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技能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比如作品集制作、面试技巧、制作简历技巧、备考艺术类教师与公务员的指导等。
(四)就业市场的对于人才的“高”消费
艺术类本科生考研比例逐年上升,就业压力后延至研究生毕业阶段。但艺术院校扩招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在岗位有限的前提下,就业竞争愈加激烈,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各项要求一再提高,艺术类研究生在毕业时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有增无减,“高学历”艺术人才成为就业市场的消费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历的提升,就业市场也不再满足于单一型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更受青睐。就业市场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尤其对于艺术类研究生,不仅体现在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上,更体现在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上,“高能力”艺术人才成为就业市场的消费要求。
四、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机遇
(一)就业扶持政策
在“六稳六保”政策支持之下,国务院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大举措,从扩大企业招聘、鼓励自主创业到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强调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教育部开通“24365”就业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全面就业服务,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艺术类研究生应把握此机遇积极就业。
艺术类研究生在就业时,眼光不应只局限于经济发达地区。在艰苦边远地区,“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为毕业生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在创新创业方面,“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为毕业生提供了创业扶持政策,比如提供创业场地和贷款免息政策,以创业促就业。艺术类研究生可发挥艺术专业优势,通过文创产品设计、艺术培训课程等实现自主创业。
(二)就业市场需求
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达到安抚鼓励人心、陶冶精神情操、鼓舞坚定斗志的效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艺术行业蓬勃发展,艺术类研究生作为艺术类专业型人才,面临更加广阔的就业机遇与职业前景。传统的教育、文化、传媒等行业需要艺术类人才,自媒体的兴起、网络直播的走红、交互设计游戏的流行等新兴行业的迅速发展,为艺术类人才的就业提供了新的契机。
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迅猛发展,艺术行业中大量人工智能产品应运而生,代替部分劳动力,比如“鲁班软件”,集合了海量设计元素,智能产品可立刻输出设计产品。但艺术不止是美的元素的集合,更需要审美和创造美,人工智能无法代替艺术人才完成艺术创作。然而,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离不开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融合计算机与艺术学科的优势,成为就业市场的热门专业。艺术将推动人工智能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这类高科技产业将向专业技能扎实和理论知识丰富的艺术类研究生打开就业的大门。
五、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对策
(一)强化就业意识,加强就业指导
艺术类研究生首先要认清就业形势,强化就业意识,学习劳动光荣的精神,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提高就業积极性,缩小就业期望值与现实的差距,珍惜应届毕业生身份,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招聘,主动把握就业机会。
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多渠道了解招聘信息,充分利用教育部“24365”就业平台,及时推送相关就业信息,做到就业信息传达顺畅。校内开展针对艺术生的就业技能培训讲座,吸引艺术类研究生积极参与就业指导活动,从招聘要求和职场发展角度提升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技巧,比如指导修改简历、训练面试技巧、开展备考指导等,提高艺术类研究生的应聘技能。合理利用校友资源和合作企业资源,校企联合举办艺术类专场模拟就业大赛,通过模拟招聘提高艺术类研究生的应聘技能,以赛促练,邀请艺术领域知名校友介绍成功的就业经验。
(二)提升综合素质,增加就业优势
加强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是增强艺术类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和推进艺术类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根本[6]。就业市场对于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这就要求艺术类研究生早做规划,不断提升自我能力,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力求在就业时能够将学历优势和技能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 艺术类研究生除了通过校内课程训练、科研探究、理论学习等夯实专业技能,更应注重与时俱进、拓展创新,保持新内容的输入,更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在夯实专业的同时,加强英语、计算机等附加技能的训练,利用校内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克服短板弱项,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三)做好就业规划,协同推进就业
做好艺术生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就业联动体系。艺术类研究生的学时短、压力大,读研期间应尽早确定未来的就业方向,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根据艺术类研究生的个性特征、思维特性,帮助艺术类研究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培养艺术类研究生自我规划的能力,形成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规划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艺术类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就业结果,市场需求、社会环境等间接影响就业现状。学校、学院、导师的多方协同,建立多维就业指导体系[7],能有效推进艺术类研究生就业工作。学校要根据研究生就业报告,关注艺术类研究生就业市场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做好与就业市场的衔接。学院应该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帮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就业指导,协助完善就业规划,做好就业服务。研究生导师在艺术类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于推进研究生就业起正面影响。导师应督促艺术类研究生积极就业,推荐就业岗位,参与研究生职业规划,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坚定就业信心。
(四)发挥专业特长,促进创新创业
随着人们对于艺术追求的意愿日益强烈,艺术类服务和培训市场前景广阔。提供艺术设计服务、艺术课程培训等成为当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主要方向。艺术类研究生相对于艺术类本科生拥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社会经验,在创新创业市场中更具优势。国家出台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艺术类研究生应发挥艺术专业的优势,了解创业相关优惠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8],解决就业难题。在自主创业中,艺术类研究生应发挥艺术类专业特长,将艺术与传统相结合,为传统技艺增添新活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充分发挥艺术专业价值。
参考文献
[1]晋浩天.《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20(Z2):54-55.
[2]张晨露.高校女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某地方高校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38(4):82-85.
[3]郭学庆,于晶.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6):56-57.
[4]黎燕.浅议艺术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3):89-90+108.
[5]赵海洋.改进艺术类院校就业指導的对策探析[J].中国市场,2016(12):91+99.
[6]邹兴平,艾楚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与问题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140-141.
[7]武巧琳.“95后”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和对策[J].湖南包装,2019,34(1):135-138+141.
[8]赵俪,孙芳.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艺术类大学生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65-67.
Abstract: As professional art talents, art postgraduates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e employment of art postgraduates is related 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art discipline, and affects the needs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 of educating people by aesthetics and culture. However, with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oblem of art postgraduates’ “slow employ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art postgraduates is facing a more complex situation and the employment issue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Combined with the personality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rt postgraduates, this paper takes the School of Art of Soochow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status, which is not optimistic, of art postgraduates, and the reasons for this situation. It explores how to grasp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art postgraduates, and also provides some countermeasure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to help the students face employment challenges, hoping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state of art postgraduates.
Key words: employment status; art postgraduates;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就业现状;艺术类研究生;对策
[作者简介] 仇松莹(1992—),女,江苏兴化人,理学硕士,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0-0161-04 [收稿日期] 2021-08-10
2021年上半年,教育部三次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视频会议,推进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研究生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是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艺术类研究生作为专业型艺术类人才,承担着艺术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由于艺术类专业较强的专业性,艺术类研究生就业与其他专业研究生就业既存在共性,又有明显差别,需结合艺术类研究生的特点,以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为例,分析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现状,探索形成此现状的原因,探究如何把握艺术类研究生就业的发展机遇,应对就业挑战,本文试从研究生和学校等角度提出对策,以期促进艺术类研究生高质高效就业。
一、艺术类研究生的特点
(一)初具就业目标,缺少长远规划
艺术类研究生的个性特点鲜明,感性思维强势,对于未来职业发展虽已初具目标,但是就业方向仍不够明晰,就业选择易受情绪、兴趣等因素的影响。艺术类研究生缺乏对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理性综合判断,职业生涯缺少长远合理的规划,易在就业错失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成本。
(二)稍占就业优势,就业竞争不利
艺术类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学历水平、思维方法、工作经验等,相较艺术类本科生,在艺术类就业市场中有一定的加分,但不具备绝对优势。艺术类研究生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附加技能的通过率偏低,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等存在短板,加上艺术生特立独行的个性和自由散漫的性格,使得艺术类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研究生共同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
二、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一)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第三方专业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绘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类专业连续三年成为“红牌”专业。就业状况显示出毕业生的失业量较大、就业率和工作满意度较低的特点[1]。艺术类就业市场中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平衡的矛盾突出,艺术类人才就业压力加剧。
由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科特点,艺术类研究生可采用兼职带课或培训的形式获得劳动报酬,签订正式的劳动协议不是就业的必需流程。以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为例,2020届研究生就业统计显示,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率在同期所有专业的就业率中排名靠后。灵活就业和自由职业的研究生比例高于其他专业研究生。艺术类研究生在入职后的离职率也同样高于同期其他专业毕业生。
(二)就业单位类型单一
艺术类研究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为高等院校、中小学校、三资企业、事业单位等。艺术类研究生中女性比例远大于男性,女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决定了整体的就业去向。受就业形势、就业观念、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艺术类女研究生的“鐵饭碗”思维更加明显,倾向于选择到学校、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单位就业。高等院校、中小学校、事业单位等就业单位招聘岗位有限,艺术类女研究生对于这些热门岗位的角逐,加大了就业压力,加剧了就业竞争[2]。
(三)就业地区相对集中
艺术类研究生就业地域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就业人数不足半数。经济发达地区的艺术活动场地设施更加完善,劳动报酬更加丰厚,人才需求量更大,艺术类研究生倾向于在艺术文化氛围更加浓郁的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经济发达地区的艺术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艰苦落后地区的艺术类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偏僻落后地区的艺术教育、文化建设,与经济发达地区仍存在差距,亟须艺术类研究生投身发展建设。
(四)“慢就业”现象日益突出
艺术类研究生的“慢就业”现象相较于其他专业更为突出。艺术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能够负担“慢就业”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艺术类研究生不主动就业,在毕业前缺少长远的就业规划和充分的就业准备,在毕业后再准备考博、考公、考编等各种考试,等待合适满意的就业机会。艺术类研究生主动不就业,毕业后主动选择暂不就业,他们既不打算继续深造,也没有就业准备,而是暂时居家学习、境外游学、创业考察等。
三、艺术类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的扩招,高考时“艺考热”持续升温,而艺术类研究生毕业时却遭遇了“就业冷”的局面。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现状虽有所改善,但一直不容乐观。当前艺术类研究生就业现状不够理想是受多因素影响下的综合结果,从多个方面分析如下。
(一)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认识不正确
艺术类研究生就业意识比较淡薄,未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主动就业的积极性低。既不主动了解就业信息的途径和渠道,也不主动掌握必备的就业技巧和技能。与此同时,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高于本科生,缺少对自身条件和岗位要求的正确认识,在应聘时会面对就业理想与求职现实之间的落差[3]。 艺术类研究生就业倾向于学校、公务员等单位,就业区域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域。艺术类研究生在选择就业时,目光和格局受限,就业选择范围狭窄,不能将就业目标投向最需要艺术类人才的地区,也未能及时调整就业规划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使得艺术类人才资源配置不均衡、就业市场竞争加剧。
(二)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准备不充分
从艺术生的学习过程来看,艺术生的文化课是其软肋,综合素质的竞争受到削弱,求职就业受限于文化素养的薄弱。艺术类研究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专业学习,却忽略提升文化水平,不能主动补齐短板,疏于做好就业技能和就业心理的准备[4]。相较于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研究生,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竞争力稍显不足。
对于毕业报到派遣、户档转移等就业事宜漠不关心,对就业创业中的政策法规了解不充分,就业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艺术类研究生未做好就业相关知识准备。艺术类研究生特立独行,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对于传统就业形式的配合度低,不重视正式的就业协议或者就业合同的签订。这样不仅不利于学校进行就业统计,影响个人户口与档案的调转,还会使毕业生的劳动合法权益缺少正式协议与合同的保障[5]。
(三)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不到位
学校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就业培训、就业讲座、就业动员会议等就业指导活动,但艺术类研究生对于此类活动并不热衷,主动参与率较低,存在“重专业,轻就业”的片面思想。过硬的专业能力是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业指导能事半功倍。
由于艺术类与其他专业研究生就业的共性与差异,普适性的就业指导并不能完全适用于艺术类研究生,不能达到吸引艺术类研究生积极参与的效果。学校缺少针对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技能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比如作品集制作、面试技巧、制作简历技巧、备考艺术类教师与公务员的指导等。
(四)就业市场的对于人才的“高”消费
艺术类本科生考研比例逐年上升,就业压力后延至研究生毕业阶段。但艺术院校扩招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在岗位有限的前提下,就业竞争愈加激烈,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各项要求一再提高,艺术类研究生在毕业时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有增无减,“高学历”艺术人才成为就业市场的消费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历的提升,就业市场也不再满足于单一型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更受青睐。就业市场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尤其对于艺术类研究生,不仅体现在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上,更体现在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上,“高能力”艺术人才成为就业市场的消费要求。
四、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机遇
(一)就业扶持政策
在“六稳六保”政策支持之下,国务院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大举措,从扩大企业招聘、鼓励自主创业到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强调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教育部开通“24365”就业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全面就业服务,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艺术类研究生应把握此机遇积极就业。
艺术类研究生在就业时,眼光不应只局限于经济发达地区。在艰苦边远地区,“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为毕业生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在创新创业方面,“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为毕业生提供了创业扶持政策,比如提供创业场地和贷款免息政策,以创业促就业。艺术类研究生可发挥艺术专业优势,通过文创产品设计、艺术培训课程等实现自主创业。
(二)就业市场需求
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达到安抚鼓励人心、陶冶精神情操、鼓舞坚定斗志的效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艺术行业蓬勃发展,艺术类研究生作为艺术类专业型人才,面临更加广阔的就业机遇与职业前景。传统的教育、文化、传媒等行业需要艺术类人才,自媒体的兴起、网络直播的走红、交互设计游戏的流行等新兴行业的迅速发展,为艺术类人才的就业提供了新的契机。
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迅猛发展,艺术行业中大量人工智能产品应运而生,代替部分劳动力,比如“鲁班软件”,集合了海量设计元素,智能产品可立刻输出设计产品。但艺术不止是美的元素的集合,更需要审美和创造美,人工智能无法代替艺术人才完成艺术创作。然而,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离不开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融合计算机与艺术学科的优势,成为就业市场的热门专业。艺术将推动人工智能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这类高科技产业将向专业技能扎实和理论知识丰富的艺术类研究生打开就业的大门。
五、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对策
(一)强化就业意识,加强就业指导
艺术类研究生首先要认清就业形势,强化就业意识,学习劳动光荣的精神,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提高就業积极性,缩小就业期望值与现实的差距,珍惜应届毕业生身份,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招聘,主动把握就业机会。
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多渠道了解招聘信息,充分利用教育部“24365”就业平台,及时推送相关就业信息,做到就业信息传达顺畅。校内开展针对艺术生的就业技能培训讲座,吸引艺术类研究生积极参与就业指导活动,从招聘要求和职场发展角度提升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技巧,比如指导修改简历、训练面试技巧、开展备考指导等,提高艺术类研究生的应聘技能。合理利用校友资源和合作企业资源,校企联合举办艺术类专场模拟就业大赛,通过模拟招聘提高艺术类研究生的应聘技能,以赛促练,邀请艺术领域知名校友介绍成功的就业经验。
(二)提升综合素质,增加就业优势
加强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是增强艺术类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和推进艺术类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根本[6]。就业市场对于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这就要求艺术类研究生早做规划,不断提升自我能力,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力求在就业时能够将学历优势和技能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 艺术类研究生除了通过校内课程训练、科研探究、理论学习等夯实专业技能,更应注重与时俱进、拓展创新,保持新内容的输入,更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在夯实专业的同时,加强英语、计算机等附加技能的训练,利用校内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克服短板弱项,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三)做好就业规划,协同推进就业
做好艺术生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就业联动体系。艺术类研究生的学时短、压力大,读研期间应尽早确定未来的就业方向,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根据艺术类研究生的个性特征、思维特性,帮助艺术类研究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培养艺术类研究生自我规划的能力,形成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规划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艺术类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就业结果,市场需求、社会环境等间接影响就业现状。学校、学院、导师的多方协同,建立多维就业指导体系[7],能有效推进艺术类研究生就业工作。学校要根据研究生就业报告,关注艺术类研究生就业市场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做好与就业市场的衔接。学院应该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帮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就业指导,协助完善就业规划,做好就业服务。研究生导师在艺术类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于推进研究生就业起正面影响。导师应督促艺术类研究生积极就业,推荐就业岗位,参与研究生职业规划,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坚定就业信心。
(四)发挥专业特长,促进创新创业
随着人们对于艺术追求的意愿日益强烈,艺术类服务和培训市场前景广阔。提供艺术设计服务、艺术课程培训等成为当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主要方向。艺术类研究生相对于艺术类本科生拥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社会经验,在创新创业市场中更具优势。国家出台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艺术类研究生应发挥艺术专业的优势,了解创业相关优惠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8],解决就业难题。在自主创业中,艺术类研究生应发挥艺术类专业特长,将艺术与传统相结合,为传统技艺增添新活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充分发挥艺术专业价值。
参考文献
[1]晋浩天.《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20(Z2):54-55.
[2]张晨露.高校女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某地方高校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38(4):82-85.
[3]郭学庆,于晶.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6):56-57.
[4]黎燕.浅议艺术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3):89-90+108.
[5]赵海洋.改进艺术类院校就业指導的对策探析[J].中国市场,2016(12):91+99.
[6]邹兴平,艾楚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与问题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140-141.
[7]武巧琳.“95后”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和对策[J].湖南包装,2019,34(1):135-138+141.
[8]赵俪,孙芳.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艺术类大学生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65-67.
Abstract: As professional art talents, art postgraduates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e employment of art postgraduates is related 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art discipline, and affects the needs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 of educating people by aesthetics and culture. However, with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oblem of art postgraduates’ “slow employ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art postgraduates is facing a more complex situation and the employment issue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Combined with the personality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rt postgraduates, this paper takes the School of Art of Soochow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status, which is not optimistic, of art postgraduates, and the reasons for this situation. It explores how to grasp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art postgraduates, and also provides some countermeasure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to help the students face employment challenges, hoping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state of art postgraduates.
Key words: employment status; art postgraduates;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