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T用户使用特征研究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ifu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技的進步不仅催生了新媒体,也不断更新着新媒体的样式。媒体内容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传,传播路径从受众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选择。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为研究视域,选取20~39岁年龄用户,对其使用OTT(Over the Top)使用特征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揭示OTT使用未来发展空间与趋势。
  关键词 OTT使用;内容喜爱度;媒体参与行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9-0032-04
  1 研究动因及研究方法
  OTT作为一种通过网络看电视(视频)节目的一种服务,它无需电波或者有线信号设施、而是通过公共互联网(public internet)提供视频影像内容的一种方式[ 1 ],它是现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之一。因此,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选取自己喜爱的视频内容进行观看。可以说,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被动收视方式,从被动向主动变化的一种新媒体使用模式。OTT的内容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传,传播路径从受众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选择。如,美国的Netflix、Hulu,英国的Amazon,韩国的tving、pooq;我国的爱奇艺、优酷、土豆等平台均属于OTT视频供应商。
  纵观我国OTT产业发展,OTT用户正从年轻层向国民化扩张,OTT用户比重也呈稳步上升趋势。OTT用户规模的增长推动市场规模持续放大,根据工信部,OTT用户一直以来以年轻一代为中心,2018年我国OTT用户规模达到1.64亿户,同增48.17%,仍保持接近50%的增长速度[2]。截至2020年3月,我国最频繁使用互联网的两个人群年龄段为20~29岁、30~39岁,分别占21.5%和20.8%[ 3 ]。研究这一群体使用OTT和以及它与OTT产业发展的关系,成为OTT产业未来走向和稳步发展的必需。
  尽管我国OTT产业兴起,但是对于其用户群体的实证研究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因此,本文以 20~39岁的青年用户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OTT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呈现出何种特征,哪些类型的节目受到OTT用户的喜爱,用户在OTT上与影视内容进行了怎样的互动。旨在总结归纳OTT用户的使用特征,探索OTT产业今后的良性发展空间与趋势。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指出,样本大小为300的调查数据在大众传播学研究中是较为普遍的样本量,且非随机抽样中的配额抽样是实际应用较多、样本代表性较强的抽样方法[4]。因此,本文立足于OTT用户的实际使用特征,采取非随机抽样方式,于2020年6月,通过问卷星对300名(20~29岁150名、30~39岁150名)OTT用户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并应用SPSS25.0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
  2 OTT用户特征及平台内容喜爱度
  从人口统计学的特点来看,回收有效问卷的250名调查对象中,男性为108人(43.2%),女性为142人(56.8%),男女都显示出了相似的比率。20~39岁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28.22岁(SD=4.901)。
  本文对用户使用OTT的情况,即使用次数、使用时间、使用内容类型进行了调查。分别设计了“您周中(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使用几次OTT?”“您周末(周六至周日),平均每天使用几次OTT?”“您周中(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使用多长时间OTT?”“您周末(周六至周日),平均每天使用多长时间OTT?”。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受访者的OTT日均使用次数为,周中2.66次(SD=2.110),周末3.23次(SD=2.563)。另外,OTT每天的平均使用时间为周中111.94分钟(SD=77.285),周末179.83分钟(SD=107.201)。此外,受访者每月平均消费OTT的费用为23.56元(SD=50.647)。
  根据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用户喜欢通过网络收看的影视内容类型大致分为电影(国内院线电影、外国电影、网络电影)、电视剧(台播电视剧、外国电视剧、网络电视剧)、综艺节目(台播综艺、外国综艺、网络综艺)、新闻类节目、科教及纪录片类节目、动画类节目、直播及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等7类[5]。因此,本问在上述7种影视内容分类的基础上,对使用OTT的受访者进行了内容喜爱度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3 OTT用户的参与行为
  我国OTT平台上具有代表性的参与方式大体分为“转发”“点赞”及“评论”。这三种方式会因共享对象和共享目的的不同而出现差异。“转发”是想让相关好友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时所采用的方式。“点赞”带有向好友分享“对该内容表示好感”的倾向性。“评论”是在评论区即时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方式。调查发现,这些参与行为与用户实际使用媒体具有相关性。我国OTT用户中,个人追求新鲜事物的程度,即新鲜事物的革新能力会对媒体内容的共享产生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OTT用户和媒体之间的参与行为也可以通过“评论”实现。评论现象也是通过媒体积极发表自己意见的参与行为,比起其他形式的交流,是更自由地明确个人价值和表达态度的行为[6]。
  本文设计了7个问项对用户在OTT上的参与行为进行了研究,分别为“我给朋友转发过在OTT上看到的喜欢的视频”“我在微信或者微博上,转发并写过对视频的评价”“我向朋友介绍自己认为很好的视频平台”“我在OTT上写过评论”“每次使用OTT观看视频,我都会写评论”“我有过看评论,然后去查看相关视频的经历”“我很喜欢在OTT上,读其他人的评论”,见图2,调查结果如下。
  1)对于“我给朋友转发过在OTT上看到的喜欢的视频”,“非常符合”的有36人(14.4%)、“符合”的有82人(32.8%)、“一般”的有69人(27.6%)、“不符合”的有46人(18.4%)、“完全不符合”有17人(6.8%)。   2)在“我在微信或者微博上,转发并写过对OTT视频的评价”中,“非常符合”的有22人(8.8%)、“符合”的有43人(17.2%)、“一般”的有77人(30.8%)、“不符合”的有79人(31.6%)、“完全不符合”有29人(11.6%)。
  3)“我向朋友介绍自己认为很好的视频平台”的数据显示,“非常符合”的有37人(14.8%)、“符合”的有74人(29.6%)、“一般”的有92人(36.8%)、“不符合”的有34人(13.6%)、“完全不符合”有13人(5.2%)。
  4)对“我在OTT上写过评论”的调查结果,“非常符合”的有16人(6.4%)、“符合”的有49人(19.6%)、“一般”的有61人(24.4%)、“不符合”的有74人(29.6%)、“完全不符合”有50人(20%)。
  5)在“每次使用OTT观看视频,我都会写评论”中,“非常符合”的有9人(3.6%)、“符合”的有17人(6.8%)、“一般”的有51人(20.4%)、“不符合”的有87人(34.8%)、“完全不符合”有86人(34.4%)。
  6)对于“我有过看评论,然后去查看相关视频的经历”,“非常符合”的有24人(9.6%)、“符合”的有82人(32.8%)、“一般”的有58人(23.2%)、“不符合”的有48人(19.2%)、“完全不符合”有38人(15.2%)。
  7)在問项“我很喜欢在OTT上,读其他人的评论”中,“非常符合”的有32人(12.8%)、“符合”的有65人(26%)、“一般”的有76人(30.4%)、“不符合”的有44人(17.6%)、“完全不符合”有33人(13.2%)。
  此外,我国OTT平台还致力于开发多种功能,让用户拥有与众不同的体验。最具代表性的是“弹幕”。“弹幕”的功能是,在观看内容的同时,在屏幕上进行实时评论并实现实时阅读。就像在韩国和日本流行在视频中留言一样,弹幕也成为了我国网民文化之一。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OTT产业发展迅速,其发展特征不但体现在用户数量和范围的与日俱增上,同时也体现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对视频内容的消费方式及参与互动上。OTT平台提供给用户更多更好的体验空间,用户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单向视听变为了在OTT上实现的自主能动选择视听+互动。特别是,OTT用户的付费使用意识也有大幅度提升。爱奇艺、优酷、土豆、腾讯等OTT平台的付费用户人数增加的同时,各大平台也开始了部分内容付费的运营模式,保证了版权的正常运行,也使我国OTT产业向着积极方向发展[5]。
  OTT平台成为了各类形式内容流通的窗口。与电视台播内容相比,网络流通呈现的视频内容受到的制约相对较少,内容也较为丰富,娱乐性较强。特别是一些网络剧、网络综艺等节目,只有在特定网络平台才可以播出。此外,通过网络、按照自己的时间观看自己喜欢的内容,也摆脱了传统媒体固定时间播放固定内容的限制,是内容流通方式的一种革新。
  在OTT使用的过程中,用户对于内容消费形式发生了变化。OTT上存在大量的内容形式,如台播电视剧、台播综艺等等。而如今在OTT的使用过程中,网络内容(web content)获得了大量的消费与发展。网络直播和UGC也在OTT上得到了极大化的实现。这些技能上的变化与扩展,也使得OTT上呈现出按照内容喜好的消费形式差异。研究显示,使用OTT对外电影、综艺节目、电视剧及新闻类节目的需求偏高。其中经常观看及非常频繁观看外国电影、台播综艺、国内电影的比率分别占到了38%、37.6%、32.8%。网络直播和UGC虽然看似火热,但是并没有在OTT影视内容喜爱度中名列首位。


  OTT平台上的参与行为可以体现在与影视内容的互动上。OTT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进行自己的意见表达、对媒体内容等赋予关注。OTT平台是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用户可以通过多种平台分享视频或评论参与媒体互动。特别是,我国所有OTT平台都可以和SNS连接。这样,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这样的共享空间则成为了OTT参与行为最具代表性的展示地。同时,此类社交软件又具有“@”的特点。该功能不仅可以将共享内容展示给其他用户,还可以给特定用户给予专门的提示。
  用户的媒体行为,特别是能动性,不仅体现在媒体,或是媒体内容的选择上,同时也体现在和媒体本身或媒体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因此,用户的媒体行为也就从初期的单向消费媒体及其内容,演变成了用户通过参与互动实现的双向作用。用户在使用媒体后,可通过讨论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其中。这可以理解为表现自己的认同感、与他人对话、建立关系、共享意见和信息。可以看出,大部分用户在OTT上进行过参与行为。其中,给朋友转发OTT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视频的行为最普遍,其次为给朋友介绍自己喜欢的OTT平台。尽管OTT平台开设了评论功能,但是大部分用户没有在平台上进行积极评论。为此,我们更要努力引导用户对文化信息,即媒体内容进行消费,还要促进用户在生产及传播全过程中主动参与,通过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地扩大文化信息的发展可能性。
  我国OTT产业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但是对于其用户的实证研究仍然处于初期阶段。本文侧重理解OTT发展变化,对用户在OTT平台中的影视内容喜爱度及使用中的参与行为进行了量化分析,对理解我国OTT发展现状和用户的部分使用特征、为融媒体时代OTT产业更加适合用户需求提供了借鉴。但本文仅以20~39岁用户为例,在调查对象的整体性上存在欠缺,将在后续研究中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Lee Jeong-Hyeon,Jeong Jae-Hyung.“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Independent Film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Domestic OTT MarketCentered on Netflix”,Journal of the Korea Contents Association,2020,20(8):30.
  [2]智研咨询.2019—2025年中国OTT机顶盒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R].(2019-07-01)[2020-07-01].https://www.chyxx.com/research/201905/737409. html,2019.
  [3]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EB/OL].(2020-04-28)[2020-07-01].http://www.cnnic.net.cn/ 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4/t20200428_70974. htm2020.
  [4]RogerD.Wimmer,Joseph R. Dominick.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10e)[M].Yoo Jae-Cheon& Kim Dong-Gyu,译.Seoul:Han Gyeongsa,2014:167-169.
  [5]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EB/OL].(2019-05-28)[2020-07-01].http://www. cnsa.cn/index.php/infomation/dynamic_details/ id/85/type/1.html.
  [6]Kuem Hyun-Soo, Kim Jung-Kee.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Viewing Behaviors and Satisfaction of VOD Use”,Kor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Information,2018,91(10):25.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淮安市广播电视台(集团)为代表的部分地市级广电媒体,通过品牌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内容创新等多种方式,调动全台各大采编资源逐步向新媒体平台倾斜,打通内容生产、精准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难点、痛点、堵点,彰显了市级台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 地市级;广电媒体;媒體融合;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3-0072-03  基金项目:此论文
期刊
摘 要 新媒体时代,“两微一端”以及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阵地。在聚焦新闻生产及传播速度极大提升的同时,新闻专业主义的缺位现象也值得业界警醒。在流量和粉丝量成为衡量媒体影响力的大势之下,一些主流媒体也常因“抢时效”而忽略新闻的真实性,造成报道失实,带偏舆论导向。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包括“新京报”“澎湃”等多家主流媒体均做出失实报道。文章在通过分析“重庆公交坠江报道”中主流媒体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papitube博主“bigger研究所”侵权案为例,讨论短视频背景音乐发展现状,梳理赔偿方法,并给出详细的算法,为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版权侵权案赔偿提供思路。  关键词 短视频;侵权;现状;损害赔偿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3-0047-04  本文以原创音乐版权商业发行平台VFine起诉短视频MCN机构papitube旗下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主播说联播》上线以来的多期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主播说联播》功能以及符號系统的融合化、内容与样态的微型化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新闻评论节目微型化发展的可行思路:主题先行,内容为王;借助经典节目的品牌效应迅速提高知名度;分平台二次创作、密切合作;语言年轻态,增强贴近性。  关键词 节目形态;媒介融合;微型化;《主播说联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短视频行业在我国飞速发展,对内容生产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因此,起源于国外的多频道网络播放平台在国内开始兴起并壮大。如涵控股作为我国的头部MCN机构,分析其商业模式以及企业发展策略,并从中窥得整个行业潜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性意义。文中采用了SCP分析范式,来分析如涵控股,同时指出MCN行业发展的现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 SCP;MCN;如涵控股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 2018年2月28日,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从第一站的陕西省重点贫困村渭南市澄城县刘卓村启程,历经五季,累计跨越40万公里行程、15个省自治区、30个贫困县、97个村落,邀请到103位嘉宾参与,打造32个县域品牌,实现超12亿农产品的销售额。节目立足点从未改变,那就是坚持产业扶贫,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关键词 扶贫;综艺;联动效应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融合出版在一流學科建设中可能承担任务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以建筑学科为主要研究对象,期望可以构建融合出版与学科建设之间的交互反馈机制,并同时对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呈现。  关键词 融合出版;一流学科建设;建筑学;在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3-0065-04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0年度软科学研究项目“从微
期刊
摘 要 抖音短视频中援鄂医护人员“回家”实质上是一场由社会策划,媒体参与,用户集体观看的媒介仪式。文章从社交媒体媒介仪式建构的三个主要维度:仪式情境、仪式行为和仪式观看,分析了援鄂医护人员“回家”媒介仪式的建构逻辑,并分析了其在传播中的多元表达方式,揭示了“回家”媒介仪式的社会建构意义,以期能为大众理解社交媒体中的新媒介仪式提供思考路径。  关键词 媒介仪式;社交媒体;抖音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 G
期刊
摘 要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在线教育产业迅速发展,随着在线学习用户人数激增,如何满足年轻用户日益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成为新媒体语境下进行在线教育的重要课题,而B站近年来以线上学习功能“破圈”的营销措施对诠释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研究样本。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理论框架,分析B站打造学习平台的传播策略,以期探讨青年网民对线上学习行为的认知与态度,并为相关在线教育平台运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期刊
摘 要 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记忆的传统品牌,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可能面临品牌老化的危机。传统品牌的传播不仅要根植于深厚的文化积淀,还应把握数字时代的脉搏,搭建良好的品牌认知、改善传播效果。作为传统品牌的代表,百雀羚1931年创立于中国上海,如今通过品牌年轻化的策略收获了新的成长和发展。文章基于理性行为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受众对百雀羚的品牌认知和购买意愿,为数字背景下如何提升传统品牌的传播效果提供启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