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什么?都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我们经常花了很多力气,却发现幼儿进步甚微?换句话说,我们是否抓住了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特点?对于这些问题,有些老师似是而非,有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比如有的教师认为社会教育就是社会常识教育(认识各种社会角色和常见机构),是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采摘等);有的教师习惯于用讲故事 行为练习或讨论 绘画的方式进行社会教育,却发现幼儿说一套做一套、知行脱节;有的教师知道社会教育不能光靠说教,但是怎么避免?……总之,关于社会教育,一线教师有着不少困惑。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逐一解析。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核心价值
从出生那一刻起,幼儿就开始了漫长的社会化过程,即从一个“生物人”向一个“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幼儿需要逐渐地习得社会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社会教育就是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增强幼儿社会适应性的教育。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过程,发展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奠定幼儿健全人格的基础。
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可能脱开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一个人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这个人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社會环境,它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因为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人发展的动力因素之一。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大学毕业生,不乏在校时的好成绩,也不乏高智商,进入社会后却发现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由于存在着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如自负、与别人很难合作、意气用事等等,他们不易产生积极工作的动机,从而阻断了他们取得成功的道路。这说明社会性等非智力因素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它是智力发展和发挥的内驱力。也就是说,没有非智力因素的驱动,智力的作用难以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着制约的作用。因此,社会性发展不仅是衡量一个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它也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国家课程文件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将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归纳为以下相对独立的六个版块。
(一)幼儿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在个性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个体心理的调节系统,对整个人格起着整合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自我影响、规定着社会性发展的方向和特点,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在依据。可以说,自我意识教育是奠定社会教育基础的教育。幼儿自我意识教育就是引导和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建立积极、正向的自我概念,使幼儿自信但不自负,自尊而不自卑。
(二)幼儿人际交往教育
人际交往教育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幼儿的交往水平往往标志着其社会性发展水平及社会化程度,体现着社会教育的成果。幼儿人际交往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幼儿踏入社会生活后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需要具备什么交往态度,以及掌握哪些基本的交往技能等问题。
(三)幼儿规则认知和规则行为教育
幼儿规则认知和规则行为教育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又一核心内容。幼儿的规则认知和规则行为直接影响着其社会适应性。幼儿规则认知和规则行为教育致力于增强幼儿的规则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引导幼儿去感受规则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进而认同和主动遵守规则,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幼儿意志行为与品质教育
著名的“果汁软糖实验”证实了意志行为对于人的一生发展的作用。人的意志行为体现在对情绪情感以及行为等的控制上,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行为之一。只有表现出坚强的意志行为和品质,才能彰显出人的主体性。从小培养幼儿的意志行为和意志品质意义重大,尤其在独生子女问题凸显的当今时代。幼儿意志行为与品质教育主要指向于幼儿坚持性、抗诱惑能力、抗挫折能力的养成,是每个幼儿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五)幼儿情绪情感教育
情感和社会性像孪生姐妹一样,往往同时出现。因为这是幼儿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重要的两个非智力因素。它们不但同时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而且本身也是构成人格健康的核心因素。幼儿社会教育必须包含情绪情感教育的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情感,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
(六)幼儿社会环境与文化教育
除了自然环境,幼儿还要认识其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幼儿社会环境与文化教育旨在引导幼儿认识社会环境中的人、事、机构、文化等等,使其更了解所处的世界,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积极态度(如理解、尊重、平等),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特点
与其他领域相比,幼儿园社会教育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最主要的途径是一日生活而非集体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利用入园、离园的环节,可能要比专门上一节教幼儿如何礼貌的课效果更为长久;在洗手、进餐、睡眠、游戏等环节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应该比专门上一节关于规则的课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执行……
第二,幼儿园社会教育最主要的策略是体验领悟而不是告知、说教。
过去我们常常通过“给幼儿讲故事、试图运用故事中的榜样去影响幼儿”这样的做法去进行社会教育,结果发现,幼儿对这些榜样存有“距离感”,他们难以把榜样的行为真正转换为自己的行为。传统的教育方法重在说教,忽视幼儿的体验,容易造成幼儿的知行脱节,因而难以使幼儿形成自觉的社会性行为。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要增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效果,需要使用体验领悟策略。体验领悟强调的是幼儿自己的实践——体验——领悟。教师可以告知幼儿正确的认识,也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但要幼儿把正确的认识转变为自己的认识进而转变为正确的行为,还要靠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去体验和领悟。经过体验和自己领悟得出的认识才是真正的认识,才有可能内化,进而真正支配幼儿的行为。比如,对于亲社会行为——合作、分享、助人、同情等,简单地告诉幼儿要有亲社会行为是不够的,或者简单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也是不够的。亲社会行为的习得要比普通行为习惯的养成困难得多,这是由幼儿的“自我中心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景,当教师问幼儿“两人争抢一个玩具时应该怎么办”时,大多数幼儿都会回答:“互相谦让。”可当实际发生争抢时,幼儿很难做到谦让,而且常会说“他不谦让我”!这就是幼儿的“自我中心性”。而亲社会行为的习得恰恰需要“去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往往需要伴随着幼儿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体验领悟策略针对和利用了幼儿的自我中心性的特点。比如,当教师要求幼儿分享时,出于本能,他起初是不愿意分享的。可当他看到并想玩小伙伴的玩具时,就有了想玩别人玩具而得不到的那种焦虑体验,教师适时地介入和引导,更容易使幼儿明白分享的互惠特点及意义。在实践中经过体验,幼儿明白了分享的意义,才会真正出现分享的行为。这比教师简单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体验领悟策略的教育学原理在于幼儿的心理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就是培养儿童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统一的教育过程”。幼儿社会教育同样离不开知、情、意、行。在知、情、意、行四个要素中,社会认知是基础,有了深刻的认识,才有可能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社会行为体现了知、情、意的结果。其中,情感体验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这是由情感的动机性质决定的。“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产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条件。”没有情感的参与,社会认知是苍白的,是难于产生行为动机的;没有情感的参与,社会行为是表面的、是难以持久发生的。幼儿一切正确的行为都来自于他正确的认识,而正确的认识则来自于他的体验感悟。
体验领悟策略例举
實践表明,体验领悟策略能很好地破解教师在进行幼儿社会教育中的难题,这里我们举例说明。
【案例1】A老师告诉幼儿要节约用水,平时要注意关紧水龙头。出于对教师权威的认同,班里的幼儿争先恐后地去关水龙头。但是由于他们没有深刻体会水是人类珍贵的资源的道理,很快就转移注意力,不干这件事了。怎么让幼儿明白节约用水背后的原因,使他们时刻注意关水龙头,并逐渐变成行为习惯,直至演变成终生保持的良好行为习惯呢?经过思考,A老师悄悄关掉了水闸……结果幼儿发现,因为没了水,手洗不成,没法吃饭;大小便不能被及时冲走,活动室里充满了难闻的气味……经过体验,幼儿真正体会到了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此后,注意关紧水龙头的行为越来越多了,节约用水的幼儿越来越多了。对比幼儿前后的表现,我们发现,两种差别表现的背后是幼儿的体验、感悟是否参与到了教育的过程中。之前,只是说教式地告诉幼儿水是多么宝贵,幼儿是无动于衷的。只有当幼儿在停水的真实情境或模拟情境中经历了没有水的不方便之后,他们才真正明白了节约用水的原因。
【案例2】浩浩特别擅长玩“四子魔方”,可是当小朋友向他请教时,他却说:“那可不行。教会你,你就该超过我了!” 浩浩虽然很聪明,但在班中“人缘”却不太好,原因就是他比较争强好胜,凡事都想争第一。自己得第一的时候,洋洋得意,沾沾自喜。但一旦别人得了第一,他那“酸葡萄心理”马上就会出来作祟。怎么教育这样的孩子呢?B老师打算从合作游戏入手,让浩浩在亲历中感受“相互配合、积极分享、欣赏同伴、共获成功”的快乐。
B老师带领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闯关游戏”,选择了很多对孩子们颇具挑战性的游戏项目:有需要两人同步配合完成的运动项目,更有需要两人互相借鉴、分享经验才能解决的益智问题……在持续近一个月的“合作闯关”游戏中,浩浩经历了酸甜苦辣:有无人选择的孤单,有来自同伴的指责埋怨,更有经历失败的着急难过……面对沮丧的浩浩,B教师不仅仅向他敞开怀抱给他安抚,更为重要的是帮助他分析原因,鼓励他去听一听、试一试同伴的建议,让他体会到要想让别人接纳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接纳别人;要想使自己组获得胜利,不仅自己要开动脑筋,还要把好的方法分享给同伴,让同伴也能学会好的方法……B老师有意识设计的“合作闯关”游戏,使浩浩通过体验领悟到了团队的胜利取决于每个人的胜利——“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从而培养了他人际交往的态度和方法。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幼儿形成了某种社会性行为,比如分享、遵守规则等,但是,有些幼儿是因为老师要求我这样做了,为了做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他做出了这种社会性行为;有些幼儿却是自觉自愿做出的行为,那是因为他通过某种体验感受到了这种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说,在幼儿做出同样行为的情况下,其“境界”却是不一样的。后者一定是加入了自己的体验、感受,认识得到了内化,才会使行为变得自觉、持久。知、情、意、行,每个过程都不可或缺。但是有些教师为了省事儿,教育过程只包含了知和行的过程(说教、告知、讲故事等都属于此种情况)。事实上,缺失了情感体验过程的社会性教育,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只能达到第一种境界。只有突出情感体验过程,幼儿的行为才能到达第二种境界,这才是幼儿园社会教育所要追求的方向。
运用体验领悟策略应该被上升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原则,以保证社会教育的实效性。当然,在实践中体验领悟策略往往还需要结合其他策略,如榜样示范、强化评价、移情训练和角色扮演等策略一起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核心价值
从出生那一刻起,幼儿就开始了漫长的社会化过程,即从一个“生物人”向一个“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幼儿需要逐渐地习得社会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社会教育就是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增强幼儿社会适应性的教育。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过程,发展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奠定幼儿健全人格的基础。
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可能脱开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一个人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这个人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社會环境,它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因为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人发展的动力因素之一。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大学毕业生,不乏在校时的好成绩,也不乏高智商,进入社会后却发现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由于存在着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如自负、与别人很难合作、意气用事等等,他们不易产生积极工作的动机,从而阻断了他们取得成功的道路。这说明社会性等非智力因素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它是智力发展和发挥的内驱力。也就是说,没有非智力因素的驱动,智力的作用难以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着制约的作用。因此,社会性发展不仅是衡量一个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它也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国家课程文件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将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归纳为以下相对独立的六个版块。
(一)幼儿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在个性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个体心理的调节系统,对整个人格起着整合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自我影响、规定着社会性发展的方向和特点,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在依据。可以说,自我意识教育是奠定社会教育基础的教育。幼儿自我意识教育就是引导和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建立积极、正向的自我概念,使幼儿自信但不自负,自尊而不自卑。
(二)幼儿人际交往教育
人际交往教育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幼儿的交往水平往往标志着其社会性发展水平及社会化程度,体现着社会教育的成果。幼儿人际交往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幼儿踏入社会生活后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需要具备什么交往态度,以及掌握哪些基本的交往技能等问题。
(三)幼儿规则认知和规则行为教育
幼儿规则认知和规则行为教育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又一核心内容。幼儿的规则认知和规则行为直接影响着其社会适应性。幼儿规则认知和规则行为教育致力于增强幼儿的规则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引导幼儿去感受规则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进而认同和主动遵守规则,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幼儿意志行为与品质教育
著名的“果汁软糖实验”证实了意志行为对于人的一生发展的作用。人的意志行为体现在对情绪情感以及行为等的控制上,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行为之一。只有表现出坚强的意志行为和品质,才能彰显出人的主体性。从小培养幼儿的意志行为和意志品质意义重大,尤其在独生子女问题凸显的当今时代。幼儿意志行为与品质教育主要指向于幼儿坚持性、抗诱惑能力、抗挫折能力的养成,是每个幼儿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五)幼儿情绪情感教育
情感和社会性像孪生姐妹一样,往往同时出现。因为这是幼儿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重要的两个非智力因素。它们不但同时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而且本身也是构成人格健康的核心因素。幼儿社会教育必须包含情绪情感教育的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情感,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
(六)幼儿社会环境与文化教育
除了自然环境,幼儿还要认识其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幼儿社会环境与文化教育旨在引导幼儿认识社会环境中的人、事、机构、文化等等,使其更了解所处的世界,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积极态度(如理解、尊重、平等),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特点
与其他领域相比,幼儿园社会教育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最主要的途径是一日生活而非集体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利用入园、离园的环节,可能要比专门上一节教幼儿如何礼貌的课效果更为长久;在洗手、进餐、睡眠、游戏等环节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应该比专门上一节关于规则的课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执行……
第二,幼儿园社会教育最主要的策略是体验领悟而不是告知、说教。
过去我们常常通过“给幼儿讲故事、试图运用故事中的榜样去影响幼儿”这样的做法去进行社会教育,结果发现,幼儿对这些榜样存有“距离感”,他们难以把榜样的行为真正转换为自己的行为。传统的教育方法重在说教,忽视幼儿的体验,容易造成幼儿的知行脱节,因而难以使幼儿形成自觉的社会性行为。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要增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效果,需要使用体验领悟策略。体验领悟强调的是幼儿自己的实践——体验——领悟。教师可以告知幼儿正确的认识,也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但要幼儿把正确的认识转变为自己的认识进而转变为正确的行为,还要靠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去体验和领悟。经过体验和自己领悟得出的认识才是真正的认识,才有可能内化,进而真正支配幼儿的行为。比如,对于亲社会行为——合作、分享、助人、同情等,简单地告诉幼儿要有亲社会行为是不够的,或者简单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也是不够的。亲社会行为的习得要比普通行为习惯的养成困难得多,这是由幼儿的“自我中心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景,当教师问幼儿“两人争抢一个玩具时应该怎么办”时,大多数幼儿都会回答:“互相谦让。”可当实际发生争抢时,幼儿很难做到谦让,而且常会说“他不谦让我”!这就是幼儿的“自我中心性”。而亲社会行为的习得恰恰需要“去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往往需要伴随着幼儿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体验领悟策略针对和利用了幼儿的自我中心性的特点。比如,当教师要求幼儿分享时,出于本能,他起初是不愿意分享的。可当他看到并想玩小伙伴的玩具时,就有了想玩别人玩具而得不到的那种焦虑体验,教师适时地介入和引导,更容易使幼儿明白分享的互惠特点及意义。在实践中经过体验,幼儿明白了分享的意义,才会真正出现分享的行为。这比教师简单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体验领悟策略的教育学原理在于幼儿的心理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就是培养儿童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统一的教育过程”。幼儿社会教育同样离不开知、情、意、行。在知、情、意、行四个要素中,社会认知是基础,有了深刻的认识,才有可能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社会行为体现了知、情、意的结果。其中,情感体验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这是由情感的动机性质决定的。“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产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条件。”没有情感的参与,社会认知是苍白的,是难于产生行为动机的;没有情感的参与,社会行为是表面的、是难以持久发生的。幼儿一切正确的行为都来自于他正确的认识,而正确的认识则来自于他的体验感悟。
体验领悟策略例举
實践表明,体验领悟策略能很好地破解教师在进行幼儿社会教育中的难题,这里我们举例说明。
【案例1】A老师告诉幼儿要节约用水,平时要注意关紧水龙头。出于对教师权威的认同,班里的幼儿争先恐后地去关水龙头。但是由于他们没有深刻体会水是人类珍贵的资源的道理,很快就转移注意力,不干这件事了。怎么让幼儿明白节约用水背后的原因,使他们时刻注意关水龙头,并逐渐变成行为习惯,直至演变成终生保持的良好行为习惯呢?经过思考,A老师悄悄关掉了水闸……结果幼儿发现,因为没了水,手洗不成,没法吃饭;大小便不能被及时冲走,活动室里充满了难闻的气味……经过体验,幼儿真正体会到了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此后,注意关紧水龙头的行为越来越多了,节约用水的幼儿越来越多了。对比幼儿前后的表现,我们发现,两种差别表现的背后是幼儿的体验、感悟是否参与到了教育的过程中。之前,只是说教式地告诉幼儿水是多么宝贵,幼儿是无动于衷的。只有当幼儿在停水的真实情境或模拟情境中经历了没有水的不方便之后,他们才真正明白了节约用水的原因。
【案例2】浩浩特别擅长玩“四子魔方”,可是当小朋友向他请教时,他却说:“那可不行。教会你,你就该超过我了!” 浩浩虽然很聪明,但在班中“人缘”却不太好,原因就是他比较争强好胜,凡事都想争第一。自己得第一的时候,洋洋得意,沾沾自喜。但一旦别人得了第一,他那“酸葡萄心理”马上就会出来作祟。怎么教育这样的孩子呢?B老师打算从合作游戏入手,让浩浩在亲历中感受“相互配合、积极分享、欣赏同伴、共获成功”的快乐。
B老师带领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闯关游戏”,选择了很多对孩子们颇具挑战性的游戏项目:有需要两人同步配合完成的运动项目,更有需要两人互相借鉴、分享经验才能解决的益智问题……在持续近一个月的“合作闯关”游戏中,浩浩经历了酸甜苦辣:有无人选择的孤单,有来自同伴的指责埋怨,更有经历失败的着急难过……面对沮丧的浩浩,B教师不仅仅向他敞开怀抱给他安抚,更为重要的是帮助他分析原因,鼓励他去听一听、试一试同伴的建议,让他体会到要想让别人接纳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接纳别人;要想使自己组获得胜利,不仅自己要开动脑筋,还要把好的方法分享给同伴,让同伴也能学会好的方法……B老师有意识设计的“合作闯关”游戏,使浩浩通过体验领悟到了团队的胜利取决于每个人的胜利——“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从而培养了他人际交往的态度和方法。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幼儿形成了某种社会性行为,比如分享、遵守规则等,但是,有些幼儿是因为老师要求我这样做了,为了做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他做出了这种社会性行为;有些幼儿却是自觉自愿做出的行为,那是因为他通过某种体验感受到了这种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说,在幼儿做出同样行为的情况下,其“境界”却是不一样的。后者一定是加入了自己的体验、感受,认识得到了内化,才会使行为变得自觉、持久。知、情、意、行,每个过程都不可或缺。但是有些教师为了省事儿,教育过程只包含了知和行的过程(说教、告知、讲故事等都属于此种情况)。事实上,缺失了情感体验过程的社会性教育,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只能达到第一种境界。只有突出情感体验过程,幼儿的行为才能到达第二种境界,这才是幼儿园社会教育所要追求的方向。
运用体验领悟策略应该被上升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原则,以保证社会教育的实效性。当然,在实践中体验领悟策略往往还需要结合其他策略,如榜样示范、强化评价、移情训练和角色扮演等策略一起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