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佛在2011年成立了创新实验室(简称i-lab),MIT在今年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创新创业“引擎”(the Engine)。其它大学有什么举动?与校外同行相比,这些位于大学校园的创业孵化器有何特点?对大学创业孵化器有无一套评判标准?如果有,标准是什么?评判结果又如何?
UBI排名
的确有一家机构在做这样的事情。那就是位于瑞典的UBI Global。根据UBI网站上的介绍,大学创业孵化器分成三类,分别是商业孵化器、商业创业中心,以及商业加速器。相同之处在于这些孵化器都由大学管理或附属于大学。另一个共同点是都要为创业者提供服务,但是服务侧重点可以不同。其中商业创业中心的覆盖面最广,服务包括了孵化前、孵化中以及孵化后三个阶段。
UBI自创了一套评估框架,由3大类构成,分别是给生态系统带来的价值,即孵化器对周围的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给客户(即创业者)带来的价值,主要是衡量给创业者提供的各项服务;吸引力,这是看创业者被孵化之后的表现以及成功故事。孵化器给生态系统带来的价值就是找钱与找人,看这些创业者搞定了多少投资,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其中包含了60多项关键绩效指标(KPI),表明这是一个以量化指标为主的评估框架。这种量化框架的优势是可以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来进行对比,挑战是要确保这些指标的准确与可信,UBI的解决方案是引用第三方提供的部分数据,还要求参与排名的孵化器提供视频等支持材料。
评判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在2015年UBI排名前25的大学孵化器里只有一个来自美国,是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六所高校合办的1871。高踞榜首的是英国巴斯大学等五所高校合办的SETSquared。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加拿大的大学孵化器各占了三席。中国大陆上榜的三个大学孵化器分别是华中科大、中国农大、中科大3所高校的科技园。
对比2013年,UBI前25的榜单上美国占了15席,莱斯大学的技术与创业同盟(简称莱斯同盟)、乔治亚理工学院的Venture Lab,以及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技术孵化器囊括了前3名。莱斯同盟还蝉联了2014年的榜首,但到了2015年,它不仅从全球前25的榜单上消失,在北美前10的排名里也没有出现。似乎大学创业孵化器已被欧洲、亚洲与美洲三分天下,美国优势不再,连斯坦福这些名校也都无一上榜。
为何一两年之间就产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暴露出 UBI排名的一个核心问题。大学创业孵化器需要每年申请成为UBI的会员,才能参与排名。也许莱斯同盟今年没有申请,所以才会彻底从榜单上消失。其它曾经在2013年榜单上昙花一现的大学孵化器还包括都柏林三一学院等5所高校组成的NDRC、牛津大学的创业孵化中心、以色列特尔维夫大学的StarTau等。由于缺乏足够信息,无法判断究竟是这些大学孵化器因为没有申请会员,压根儿就没“报名参赛”,还是参与了因成绩不理想而落榜。会员制的参与方式,落榜原因的不透明,都让变化突兀的UBI排名显得扑朔迷离。因此,我们有必要来看看同时期的另一排名。
SA榜单
SA的全称是“种子加速器”( SeedAccelerator)。与UBI不同,SA榜单里既有大学创业孵化器,也有像Y-combinator這样的校外孵化器。但 SA榜单只限于美国,不像UBI那样覆盖全球,而且SA榜单如今只分成铂金、金、银三个等级,不像UBI那样会排出具体的名次;最重要的一点,参与SA榜单的孵化器不需要提出申请。
在看了 UBI排名的不透明之后,当我们再来看 SA榜单的评价方法,简直感到赏心悦目。首先从数据来源来看,一部分由孵化器直接提供,这与 UBI类似;另一部分由已经完成孵化的创业者填写问卷,回收率高达 90%以上。这种问卷调查收集回来的反馈恰恰是 UBI缺失的。接着看 SA榜单的六类关键指标,分别是估值、合格退出、合格融资、存活、创业者满意度以及校友网络。每一类指标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不容易。例如估值面对的挑战就是创业公司所处阶段不同,对后来者显然不公平。为此 SA榜单的研究者不仅看一个孵化器里所有创业公司估值的平均数,还看中位数(排在中间位置的创业者的表现),这样就避免了偶然出现的一两家“独角兽”巨型公司拉高了这个孵化器的平均水平。
其余各类关键指标的设计也颇用心,例如合格退出的标准是这家创业公司上市或者被以至少 5百万美元收购。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的样本里,合格退出的比例只有2.1%,可见创业成功的确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合格融资的标准是创业者在孵化之后一年内融到 20万美元的资金,这也是研究团队自己设置的标准。存活是看这些公司在孵化之后一年、两年、三年是否还继续存在。创业者满意度用的是净推荐值( net promoter score,简称 NPS),这个指标由贝恩咨询公司首创, 200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被介绍为“你唯一需要增长的数字”。在2016年的彭博社报告里,财富 1000强公司里 2/3都在用这个指标。
除了这些清晰界定的指标, SA榜单还发布了两点特别声明:首先这个榜单是研究团队的成果,不代表团队成员工作所在机构(莱斯大学、里士满大学或者 MIT)的立场。其次因为一部分数据由孵化器提供,没有上榜的孵化器可能是不够资格,也有可能是不愿意公开数据。
现在来看结果, 2016年SA榜单上铂金级别的孵化器共9家,可以被看成孵化器的“梦之队”,其中包括 Y-combinator、Techstars、500 Startups这些美国顶尖的创业孵化器,而入围铂金级别的高校孵化器仅有两所,分别是斯坦福大学 startX、芝加哥大学 NVC。此外,入围金牌级别的共 7家,银牌级别的有 7家。
斯坦福大学的 startX和芝加哥大学的 NVC的孵化器凭什么能跻身“梦之队”? NVC位于芝加哥大学的布斯商学院,创建于 1996年,在大学孵化器里可谓历史悠久的“老大哥”。创业公司目前存活的有 160多家,通过上市或被收购而合格退出的市值超过了 40亿美元,包括在 2013年以8亿美元卖给 PayPal的Briantree,被Google收购的Bump技术,以及在 2014年上市的 Grubhub。 再来看斯坦福的 StartX这样大学创业孵化器里相对年轻的“后起之秀”。StartX最早是 2009年在斯坦福的一个学生组织,直到 2013年才由校方拉着斯坦福医疗中心一起出钱成立了斯坦福 StartX基金。运作了三年之后,按照校方计划, StartX基金已经给 200多家公司共投资了近 1亿美元。要拿到 StartX基金的前提条件是,这些创业团队里至少要有一个与斯坦福有關的人,融资规模至少在 50万美元以上,而且 30%来自风投。短短几年,StartX就已经孵化了 400多家公司,其中 78%还在存活。它共融资 22亿美元,平均每一家公司的融资都达到了500万。有了斯坦福这个坚强后盾, StartX的创业者不仅有机会被苹果、雅虎等大公司收购,被 Greylock、 Andreessen Horowitz等顶尖风投相中,还能被彭博社、《福布斯》《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宣传,这些都增加了他们成功的机率。
值得一提的是,推出 SA榜单的三人研究团队,牵头的是来自莱斯同盟里的一位商学院教授 Yael Hochberg。她本科毕业于以色列理工学院,硕博毕业于斯坦福,之后曾在 MIT、西北大学以及康奈尔大学执教,在 MIT工作期间还参与了 MIT创新计划,现在是莱斯大学商学院致力于创业与金融研究的副教授。她的另外两位战友分别来自美国里士满大学以及 Hochberg曾工作过的 MIT。不知是否为了避嫌, SA榜单上没有出现 Hochberg自己工作的地方——莱斯同盟。那么,这个曾经连续两年被 UBI评为世界第一,在今年神秘落榜的大学创业孵化器究竟怎样?
从其网站上公布的信息来看,莱斯同盟建于 2000年,比哈佛的创新实验室早了 11年,比 MIT的“引擎”早了16年。这个同盟已经孵化了 250多家创业公司,融资超过了 5亿美元。而且莱斯同盟还有号称全世界规模最大且奖励金额最高的莱斯大学商业计划比赛,今年的奖金超过 130万美元。历年参赛者共创办了 133家公司,募集到了接近 4亿美元的资金。关于莱斯同盟这个大学孵化器的关键成功要素, Hochberg有精辟的分析。她认为从校内来看,这所大学有很强的工程学院,很强的自然科学学院以及很强的商学院;从校外来看,莱斯大学所在的休斯顿创造了适合创业公司的生态环境,尤其是能源与医学两大行业。
总之,芝加哥大学的NVC和斯坦福大学的startX,再加上莱斯同盟,可谓是美国大学创业孵化器的前三强。MIT的“引擎”是否有机会赶超?目前还难以判断。唯一遗憾的是,SA榜单没有国际版本,导致无法用同样的标准来评估全球的大学孵化器。
责任编辑:曹晓晨
China Campus 91
UBI排名
的确有一家机构在做这样的事情。那就是位于瑞典的UBI Global。根据UBI网站上的介绍,大学创业孵化器分成三类,分别是商业孵化器、商业创业中心,以及商业加速器。相同之处在于这些孵化器都由大学管理或附属于大学。另一个共同点是都要为创业者提供服务,但是服务侧重点可以不同。其中商业创业中心的覆盖面最广,服务包括了孵化前、孵化中以及孵化后三个阶段。
UBI自创了一套评估框架,由3大类构成,分别是给生态系统带来的价值,即孵化器对周围的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给客户(即创业者)带来的价值,主要是衡量给创业者提供的各项服务;吸引力,这是看创业者被孵化之后的表现以及成功故事。孵化器给生态系统带来的价值就是找钱与找人,看这些创业者搞定了多少投资,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其中包含了60多项关键绩效指标(KPI),表明这是一个以量化指标为主的评估框架。这种量化框架的优势是可以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来进行对比,挑战是要确保这些指标的准确与可信,UBI的解决方案是引用第三方提供的部分数据,还要求参与排名的孵化器提供视频等支持材料。
评判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在2015年UBI排名前25的大学孵化器里只有一个来自美国,是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六所高校合办的1871。高踞榜首的是英国巴斯大学等五所高校合办的SETSquared。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加拿大的大学孵化器各占了三席。中国大陆上榜的三个大学孵化器分别是华中科大、中国农大、中科大3所高校的科技园。
对比2013年,UBI前25的榜单上美国占了15席,莱斯大学的技术与创业同盟(简称莱斯同盟)、乔治亚理工学院的Venture Lab,以及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技术孵化器囊括了前3名。莱斯同盟还蝉联了2014年的榜首,但到了2015年,它不仅从全球前25的榜单上消失,在北美前10的排名里也没有出现。似乎大学创业孵化器已被欧洲、亚洲与美洲三分天下,美国优势不再,连斯坦福这些名校也都无一上榜。
为何一两年之间就产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暴露出 UBI排名的一个核心问题。大学创业孵化器需要每年申请成为UBI的会员,才能参与排名。也许莱斯同盟今年没有申请,所以才会彻底从榜单上消失。其它曾经在2013年榜单上昙花一现的大学孵化器还包括都柏林三一学院等5所高校组成的NDRC、牛津大学的创业孵化中心、以色列特尔维夫大学的StarTau等。由于缺乏足够信息,无法判断究竟是这些大学孵化器因为没有申请会员,压根儿就没“报名参赛”,还是参与了因成绩不理想而落榜。会员制的参与方式,落榜原因的不透明,都让变化突兀的UBI排名显得扑朔迷离。因此,我们有必要来看看同时期的另一排名。
SA榜单
SA的全称是“种子加速器”( SeedAccelerator)。与UBI不同,SA榜单里既有大学创业孵化器,也有像Y-combinator這样的校外孵化器。但 SA榜单只限于美国,不像UBI那样覆盖全球,而且SA榜单如今只分成铂金、金、银三个等级,不像UBI那样会排出具体的名次;最重要的一点,参与SA榜单的孵化器不需要提出申请。
在看了 UBI排名的不透明之后,当我们再来看 SA榜单的评价方法,简直感到赏心悦目。首先从数据来源来看,一部分由孵化器直接提供,这与 UBI类似;另一部分由已经完成孵化的创业者填写问卷,回收率高达 90%以上。这种问卷调查收集回来的反馈恰恰是 UBI缺失的。接着看 SA榜单的六类关键指标,分别是估值、合格退出、合格融资、存活、创业者满意度以及校友网络。每一类指标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不容易。例如估值面对的挑战就是创业公司所处阶段不同,对后来者显然不公平。为此 SA榜单的研究者不仅看一个孵化器里所有创业公司估值的平均数,还看中位数(排在中间位置的创业者的表现),这样就避免了偶然出现的一两家“独角兽”巨型公司拉高了这个孵化器的平均水平。
其余各类关键指标的设计也颇用心,例如合格退出的标准是这家创业公司上市或者被以至少 5百万美元收购。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的样本里,合格退出的比例只有2.1%,可见创业成功的确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合格融资的标准是创业者在孵化之后一年内融到 20万美元的资金,这也是研究团队自己设置的标准。存活是看这些公司在孵化之后一年、两年、三年是否还继续存在。创业者满意度用的是净推荐值( net promoter score,简称 NPS),这个指标由贝恩咨询公司首创, 200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被介绍为“你唯一需要增长的数字”。在2016年的彭博社报告里,财富 1000强公司里 2/3都在用这个指标。
除了这些清晰界定的指标, SA榜单还发布了两点特别声明:首先这个榜单是研究团队的成果,不代表团队成员工作所在机构(莱斯大学、里士满大学或者 MIT)的立场。其次因为一部分数据由孵化器提供,没有上榜的孵化器可能是不够资格,也有可能是不愿意公开数据。
现在来看结果, 2016年SA榜单上铂金级别的孵化器共9家,可以被看成孵化器的“梦之队”,其中包括 Y-combinator、Techstars、500 Startups这些美国顶尖的创业孵化器,而入围铂金级别的高校孵化器仅有两所,分别是斯坦福大学 startX、芝加哥大学 NVC。此外,入围金牌级别的共 7家,银牌级别的有 7家。
斯坦福大学的 startX和芝加哥大学的 NVC的孵化器凭什么能跻身“梦之队”? NVC位于芝加哥大学的布斯商学院,创建于 1996年,在大学孵化器里可谓历史悠久的“老大哥”。创业公司目前存活的有 160多家,通过上市或被收购而合格退出的市值超过了 40亿美元,包括在 2013年以8亿美元卖给 PayPal的Briantree,被Google收购的Bump技术,以及在 2014年上市的 Grubhub。 再来看斯坦福的 StartX这样大学创业孵化器里相对年轻的“后起之秀”。StartX最早是 2009年在斯坦福的一个学生组织,直到 2013年才由校方拉着斯坦福医疗中心一起出钱成立了斯坦福 StartX基金。运作了三年之后,按照校方计划, StartX基金已经给 200多家公司共投资了近 1亿美元。要拿到 StartX基金的前提条件是,这些创业团队里至少要有一个与斯坦福有關的人,融资规模至少在 50万美元以上,而且 30%来自风投。短短几年,StartX就已经孵化了 400多家公司,其中 78%还在存活。它共融资 22亿美元,平均每一家公司的融资都达到了500万。有了斯坦福这个坚强后盾, StartX的创业者不仅有机会被苹果、雅虎等大公司收购,被 Greylock、 Andreessen Horowitz等顶尖风投相中,还能被彭博社、《福布斯》《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宣传,这些都增加了他们成功的机率。
值得一提的是,推出 SA榜单的三人研究团队,牵头的是来自莱斯同盟里的一位商学院教授 Yael Hochberg。她本科毕业于以色列理工学院,硕博毕业于斯坦福,之后曾在 MIT、西北大学以及康奈尔大学执教,在 MIT工作期间还参与了 MIT创新计划,现在是莱斯大学商学院致力于创业与金融研究的副教授。她的另外两位战友分别来自美国里士满大学以及 Hochberg曾工作过的 MIT。不知是否为了避嫌, SA榜单上没有出现 Hochberg自己工作的地方——莱斯同盟。那么,这个曾经连续两年被 UBI评为世界第一,在今年神秘落榜的大学创业孵化器究竟怎样?
从其网站上公布的信息来看,莱斯同盟建于 2000年,比哈佛的创新实验室早了 11年,比 MIT的“引擎”早了16年。这个同盟已经孵化了 250多家创业公司,融资超过了 5亿美元。而且莱斯同盟还有号称全世界规模最大且奖励金额最高的莱斯大学商业计划比赛,今年的奖金超过 130万美元。历年参赛者共创办了 133家公司,募集到了接近 4亿美元的资金。关于莱斯同盟这个大学孵化器的关键成功要素, Hochberg有精辟的分析。她认为从校内来看,这所大学有很强的工程学院,很强的自然科学学院以及很强的商学院;从校外来看,莱斯大学所在的休斯顿创造了适合创业公司的生态环境,尤其是能源与医学两大行业。
总之,芝加哥大学的NVC和斯坦福大学的startX,再加上莱斯同盟,可谓是美国大学创业孵化器的前三强。MIT的“引擎”是否有机会赶超?目前还难以判断。唯一遗憾的是,SA榜单没有国际版本,导致无法用同样的标准来评估全球的大学孵化器。
责任编辑:曹晓晨
China Campus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