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一般都是采用将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为长方形而得出“底×高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法,这位老师抓住学生“平行四边形面积在什么情况下和长方形面积不等”的疑问,提出问题:“用4根木条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它拉成一个长方形,这时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相等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出学生的不同答案:相等、增大了、减小了。争论十分激烈,进而引发学生主动探求,最终得出结论:当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底边即长相等时,拉动平行四边形成为长方形,其高变化了,面积相应增大了。这样一个具有学科特点的问题,引发和培养了学生用动态的观点研究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之间关系的主动探索欲望和求知精神。
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创造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说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僻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学生自己主观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能力,在这个范畴之内所形成的方法、设想(心管早被前人所认识的)等,就是学生的创造。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同学们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三、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陈鹤琴先生曾想出:“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发现的,他自己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在操作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亲自感知,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在头脑中构建数学知识。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学与操作,通过摆、拼、剪、折、量、画来活动,激励学生在手指尖上的创新。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养成尝试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创新的性情和信心,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启发学生积极思想,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科的特点,刻苦研究和领会教材,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同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途径,做到有效有力,不断积极引导、创设情景、提供机会,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在新知识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见解、发现新方法。这样,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在教学中惊讶和发现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县东关中心小学)
一、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一般都是采用将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为长方形而得出“底×高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法,这位老师抓住学生“平行四边形面积在什么情况下和长方形面积不等”的疑问,提出问题:“用4根木条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它拉成一个长方形,这时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相等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出学生的不同答案:相等、增大了、减小了。争论十分激烈,进而引发学生主动探求,最终得出结论:当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底边即长相等时,拉动平行四边形成为长方形,其高变化了,面积相应增大了。这样一个具有学科特点的问题,引发和培养了学生用动态的观点研究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之间关系的主动探索欲望和求知精神。
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创造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说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僻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学生自己主观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能力,在这个范畴之内所形成的方法、设想(心管早被前人所认识的)等,就是学生的创造。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同学们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三、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陈鹤琴先生曾想出:“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发现的,他自己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在操作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亲自感知,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在头脑中构建数学知识。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学与操作,通过摆、拼、剪、折、量、画来活动,激励学生在手指尖上的创新。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养成尝试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创新的性情和信心,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启发学生积极思想,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科的特点,刻苦研究和领会教材,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同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途径,做到有效有力,不断积极引导、创设情景、提供机会,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在新知识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见解、发现新方法。这样,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在教学中惊讶和发现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县东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