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智教学是着眼于学生情感和智慧潜能共同开发的教学。智慧的生成需要情感的积淀,点燃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激起学生更丰富的智慧火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说明唯有注重情感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理想的情智课堂需要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正所谓:“课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需要保证扎实的基本功,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高潮迭起、扣人心弦。“高潮”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在师生积极互动的动态教学情境中,最终要酿成奔涌而来的高潮之势,必须有“蓄势”。
一、蓄势以入境,启动情智。
有位名人说过:“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蓄势以入境是一种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以至心灵震撼的过程。有经验的老师会想方设法营造出与新课内容相和谐的情绪氛围,与整堂课的情感具有密切联系。为了营造情智新课堂,教师必须有意“蓄势”。如教学《鸟语》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你听到过柳树梳头的声音吗?你听到过一大群蚂蚁跑步的声音吗?你听到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学生会说,老师,这都是想象,怎么能听到呢?大自然充满着灵动的声音,有一种声音,你一定听得到——(课件播放,群鸟歌唱)揭题:你听到了什么?鸟儿在说话、在唱歌,这美妙的声音称为——《鸟语》(读课题)。我在设计这个导入时充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一“蓄势”,使课堂里充满了神秘的气息,真正做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诱发学生情智。《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进行情感铺垫的导语后,我使用多媒体播放各种鸟儿的鸣叫声,自然抛出问题:“你听到了什么?”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使学生在充满期待和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创造力和个性得以更全面地发展。
二、蓄势以感悟,发展情智。
什么是语文素养?会读、会说、会写都归于其内,而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是评价语文素养的最核心元素。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外化”成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中充分展示自我。或想象、或概括、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学生的情智也得以形成。学生要根据自己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情感,如对英雄的敬仰,对大自然的向往等使他们在学习中得以迁移,教师也要带领学生,利用教师的情感、铺垫,以情悟情,可以换取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情感,投身到感悟课文中去。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逐步推进,层层渲染,都可以看做是为一堂课高潮出现的“蓄势”。每一个环节的环环相扣,不断推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递进,情感不断加强,直至迸发智慧的亢奋状态。如我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司马迁受了宫刑后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为了增强学生对司马迁内心强烈的思想斗争的体会,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根据不同情境的联想和感悟,体会主人公内心的极度“悲愤”和无法释怀的“使命感”。朗读好文中的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我如果就这样……”
夕阳西下,自由飞翔了一天的鸟儿归巢了,面对着冰冷的铁窗,失去自由的司马迁甚至想—(引读)月上树梢,挂在夜空中显得如此寂寞,面对着冰冷的铁窗,满肚冤屈的司马迁,再次想—(再读)晨熹微露,新的一天又将开始,面对着冰冷的铁窗,受尽污辱的司马迁,又一次想—(三读)看图: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司马迁心中著书的信念越来越坚定,他想:——(四读)在四次朗读中,学生真切地感悟到了悲凉的人生中一个人纠结的心灵不断撞击、迸发,在九曲回肠之后的坚定意志。
这样高潮前的蓄势,层层推进,無疑为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让高潮的迸发更猛烈。为构建“情智发展场”而蓄势,为推进感悟的生成而蓄势,恰到好处。
三、蓄势以表达,展现情智。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说到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其中“读”是感悟,“说”和“写”都是外化,他们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真正以学生为主题的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外化”成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中充分展现情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丰富了知识、经验,积淀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不断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体验,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常常闪现和迸发出灵动的火花。如我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找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句子,其中有一句:“彭德怀背过脸去。”这句话异常短,这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背过脸去”不是直白地表现对骡子之爱,这样忌直、忌露的表达使我觉得有必要按照作者的意图进行有效“蓄势”,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设计了这个练习:一个简单的动作那是爱的体现。谁能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出示说话练习:彭德怀背过脸去,他怎么忍心,他怎么忍心,他怎么忍心……先让学生试着说说,学生们畅所欲言,一个个接连说:“他怎么忍心看见自己心爱的大黑骡子倒下;”“他怎么忍心看见自己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就这么牺牲了;”“他怎么忍心听到那撕心裂肺的叫声和那无奈的眼泪。”……一句句深情的话语触动了每一个人的情怀,他们读懂了主人公的内心,与作品的主人公进行深度的对话才能有此感悟。这样的“蓄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深度感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语感和运用能力。
教学若离开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情智教学的课堂中,“蓄势”不是等待,而是在阅读中不断成长;“蓄势”需要预设,需要老师的匠心独运。如今的情智新课堂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情智教育以土壤,用自己的情感充分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换情。我们将继续努力,将“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情智新课堂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09年11期;
[2]《江苏教育研究》2010 4A
[3]《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 ;
[4]《小学语文走进名师课堂》;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说明唯有注重情感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理想的情智课堂需要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正所谓:“课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需要保证扎实的基本功,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高潮迭起、扣人心弦。“高潮”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在师生积极互动的动态教学情境中,最终要酿成奔涌而来的高潮之势,必须有“蓄势”。
一、蓄势以入境,启动情智。
有位名人说过:“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蓄势以入境是一种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以至心灵震撼的过程。有经验的老师会想方设法营造出与新课内容相和谐的情绪氛围,与整堂课的情感具有密切联系。为了营造情智新课堂,教师必须有意“蓄势”。如教学《鸟语》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你听到过柳树梳头的声音吗?你听到过一大群蚂蚁跑步的声音吗?你听到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学生会说,老师,这都是想象,怎么能听到呢?大自然充满着灵动的声音,有一种声音,你一定听得到——(课件播放,群鸟歌唱)揭题:你听到了什么?鸟儿在说话、在唱歌,这美妙的声音称为——《鸟语》(读课题)。我在设计这个导入时充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一“蓄势”,使课堂里充满了神秘的气息,真正做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诱发学生情智。《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进行情感铺垫的导语后,我使用多媒体播放各种鸟儿的鸣叫声,自然抛出问题:“你听到了什么?”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使学生在充满期待和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创造力和个性得以更全面地发展。
二、蓄势以感悟,发展情智。
什么是语文素养?会读、会说、会写都归于其内,而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是评价语文素养的最核心元素。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外化”成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中充分展示自我。或想象、或概括、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学生的情智也得以形成。学生要根据自己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情感,如对英雄的敬仰,对大自然的向往等使他们在学习中得以迁移,教师也要带领学生,利用教师的情感、铺垫,以情悟情,可以换取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情感,投身到感悟课文中去。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逐步推进,层层渲染,都可以看做是为一堂课高潮出现的“蓄势”。每一个环节的环环相扣,不断推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递进,情感不断加强,直至迸发智慧的亢奋状态。如我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司马迁受了宫刑后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为了增强学生对司马迁内心强烈的思想斗争的体会,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根据不同情境的联想和感悟,体会主人公内心的极度“悲愤”和无法释怀的“使命感”。朗读好文中的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我如果就这样……”
夕阳西下,自由飞翔了一天的鸟儿归巢了,面对着冰冷的铁窗,失去自由的司马迁甚至想—(引读)月上树梢,挂在夜空中显得如此寂寞,面对着冰冷的铁窗,满肚冤屈的司马迁,再次想—(再读)晨熹微露,新的一天又将开始,面对着冰冷的铁窗,受尽污辱的司马迁,又一次想—(三读)看图: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司马迁心中著书的信念越来越坚定,他想:——(四读)在四次朗读中,学生真切地感悟到了悲凉的人生中一个人纠结的心灵不断撞击、迸发,在九曲回肠之后的坚定意志。
这样高潮前的蓄势,层层推进,無疑为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让高潮的迸发更猛烈。为构建“情智发展场”而蓄势,为推进感悟的生成而蓄势,恰到好处。
三、蓄势以表达,展现情智。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说到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其中“读”是感悟,“说”和“写”都是外化,他们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真正以学生为主题的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外化”成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中充分展现情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丰富了知识、经验,积淀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不断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体验,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常常闪现和迸发出灵动的火花。如我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找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句子,其中有一句:“彭德怀背过脸去。”这句话异常短,这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背过脸去”不是直白地表现对骡子之爱,这样忌直、忌露的表达使我觉得有必要按照作者的意图进行有效“蓄势”,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设计了这个练习:一个简单的动作那是爱的体现。谁能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出示说话练习:彭德怀背过脸去,他怎么忍心,他怎么忍心,他怎么忍心……先让学生试着说说,学生们畅所欲言,一个个接连说:“他怎么忍心看见自己心爱的大黑骡子倒下;”“他怎么忍心看见自己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就这么牺牲了;”“他怎么忍心听到那撕心裂肺的叫声和那无奈的眼泪。”……一句句深情的话语触动了每一个人的情怀,他们读懂了主人公的内心,与作品的主人公进行深度的对话才能有此感悟。这样的“蓄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深度感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语感和运用能力。
教学若离开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情智教学的课堂中,“蓄势”不是等待,而是在阅读中不断成长;“蓄势”需要预设,需要老师的匠心独运。如今的情智新课堂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情智教育以土壤,用自己的情感充分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换情。我们将继续努力,将“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情智新课堂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09年11期;
[2]《江苏教育研究》2010 4A
[3]《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 ;
[4]《小学语文走进名师课堂》;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